為什麼說吳三桂最大的敗筆是,弒殺永曆皇帝朱由榔?

O馬大哈O


吳三桂,忠臣亦非,做出來的事情讓人怎麼說呢,他不放清軍入關,估計李自成還不會馬上倒臺,他不殺永曆帝,南明王朝就苟延殘喘

所以吳三桂,歷史上評價並不高


逍遙先生看歷史


吳三桂原為山海關總兵,後來投效滿清,為了向滿清政府表示忠心,將明朝最後一個正統皇帝永曆帝殺害,這也是吳三桂這一生最大的敗筆。

吳三桂殺永曆帝的惡果最後也是由他自己吞下,我們知道吳三桂降清後又反叛清政府,自立為大周皇帝,起兵討虜,史稱三藩之亂,然而此番叛亂也沒有持續多久最後也被清朝平定。

吳三桂殺永曆帝不得不說是一個昏庸之舉,最後還是自食惡果。

那麼來看看吳三桂殺永曆帝對他自己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吳三桂為取得清朝信任,冒天下之大不韙殺永曆帝,徹底失去了天下漢人的民心,以至於起兵反清時幾乎無人響應。

明朝統治中國兩百多年,明朝皇帝在百姓心中還是正統,是民心所向。而吳三桂此舉幾乎是把自己推到了全天下漢人的對立面上,被天下人所不齒。

雖然吳三桂殺永曆帝暫時取得了清朝的信任,但是失去的可是人心,而且還激起了漢族百姓對於吳三桂的憤怒,以至於在吳三桂起兵後,得不到士族階級的大力的支持。由此也引發了另一個惡果,反清復立之時,缺少強援。

本來不殺永曆帝,全國百姓反抗清軍入侵都還有目標的。可是吳三桂偏偏是殺了永曆帝,下了一步臭棋。皇帝都沒了,那麼下面的百姓還造反幹嘛,所以永曆帝死後,起義軍很快就被鎮壓了。所以等到永曆帝死後十多年吳三桂再反,全國的反清勢力大大減少,以至於吳三桂自己獨自面對清軍,所以吳三桂這場叛亂幾乎是註定要失敗的。

吳三桂兩反明朝,一反清朝,最終落的個三姓家奴。所謂“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大概說到也就是吳三桂這樣的人吧。


這個歷史很正


純粹是在顛倒黑白鬍言亂語,看一看南明的那群爛貨朱氏子孫一個不如一個,和軟弱無能只會苟且偷生的穿地鼠無異,朱由榔更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小子,丶吳三桂不殺他難以自保立威,地球離開任何人皆會均衡的運行。平西王吳三桂執政東南幾十年猶如獨立王國,他管轄下的雲貴川三省行政稅務兵馬皆形同另一個世界,他最不該年愈60多歲而聚眾反叛,隨手下有戰將四百餘員,有又孔有德,耿精忠協從,還有寧夏提督大將王輔臣的暗助也難免失敗的命運,此時人心向背思定,大清帝國以入關幾十年,擾以清聖祖康熙大帝行仁政輕稅收,漢民也以認同了這一奉行孔孟之道的強大帝國。反而是吳三桂逆天邪神而行禍國殃民發功叛亂,佔據了大半個天下,雲貴川陝多地廣東廣西臺灣順勢而為,但吳三桂必僅是年老體衰缺失戰略謀劃,在佔據嶽州後就舉步維艱了,他如果不失時機的舉兵北上,那就另當別論了。也因此康熙大帝有了峏息之機,調整戰略對三蕃勢力個各擊破剿撫並舉,先撫降了耿精忠孔有德勢力,有勸服了王輔臣的八萬天兵,自此吳三桂以成驚弓之鳥慌慌慌張張不得終日,堅持了八年之久的三蕃之亂歸於平息。也足見的康熙的雄才大略處事不驚的偉略。朱由榔即便存在吳三桂不殺他就形同另一個漢獻帝而已百無聊賴,形同於籠中鳥鏡中花。











94310417小云


題幹大概是說,吳三桂最聰明的做法是“養寇自重”,讓清政府永遠也離不開他,這樣就不會面臨兔死狗烹的下場。表面上,這個說法符合結局。康熙元年,朱由榔被吳三桂弒殺,康熙二年,削藩行動就陸續展開,終於將吳三桂逼上了絕路。

難道弒殺朱由榔,真的就是吳三桂的自掘墳墓?

其實不然,假如不殺朱由榔,吳三桂也逃不出被削藩的命運,除非他能改變自己的定位,自覺交出兵權,做一個田舍翁。

追殺朱由榔,符合吳三桂個人的利益訴求

從吳三桂引清軍入關的那一刻,他就已經沒有回頭路了。依附清廷,是他唯一的歸宿。雖然最終他又與清廷決裂,但那是理想破滅下的發狂,不是最理想的選擇。

要依附清廷,他就要把“漢奸”的帽子帶到底,把“漢奸”的事做到底。朱由榔的存在,讓大明死而不僵,圍繞他所進行的各種反抗活動頻頻,有時候兵威還很盛。

順治九年,永曆政權大將李定國,用了半年時間,席捲廣西、湖南和廣東,取得了震驚清廷的湘桂大捷。十一月,李定國又刀劈清廷的定遠大將軍、敬謹親王尼堪。短短八個月,十幾萬清兵敗在李定國手下。

“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清廷一聽到李定國的名字,就猶如驚弓之鳥,一度曾經準備和談,以西南諸省為代價,與永曆政權平分天下。

這個結局,對吳三桂來說很不妙。如果清廷與南明媾和,他平西王吳三桂無疑損失是最大的,因為他的地盤將不再屬於他。沒有地盤,當什麼藩王呢?萬一再不小心變成別人談判的籌碼,那就更糟了!

所以,吳三桂最大的利益,就是讓南明趕緊OVER,哪怕是為了讓他“漢奸”的不良影響消減到最低,也要讓南明早點結束。

清廷對朱由榔的態度,有暫時形勢所迫的成分

清廷對朱由榔的態度,從一開始的窮追猛打,後來慢慢變成了“溫柔一刀”,有過談判媾和的念頭,後來又採取外交攻勢,希望緬王配合,主動交出朱由榔,又不斷收買土司,讓他們暗中使勁。

總之,強硬的軍事攻勢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態度曖昧的柔綿掌。

吳三桂急了,他多次上疏,竭力要求出兵緬甸,以武力解決朱由榔的問題。吳三桂說,朱由榔在緬,將給雲南帶來“三患兩難”,他指出:

“惟有及時進兵,早收全局,誠使外孽一淨,則邊境無伺隙之慮,土司無簧惑之端,降人無觀望之志,地方稍得蘇息,民力略可寬紓,一舉而數利存焉。竊謂救時之方,計在於此。”

清廷對朱由榔為何突然變得曖昧起來?原因很簡單,清軍入關後,連年征戰,加之明朝末年的兵荒馬亂,中國大地一片蕭條,清人雖然住進了紫禁城,可是天下經濟崩潰的現實,一時改變不了,戰爭實在難以維持了。

所以,清政府只好放低姿態,希望藉助外力來解決南明問題,而不是武力。也就是說,本質上清廷不是放鬆了對朱由榔的追殺,只是方法上有點被動。不過這只是暫時的,一旦經濟有所恢復,清廷一定不會對朱由榔客氣!

也就是說,在對待朱由榔的態度上,吳三桂與清廷是一致的,不存在清廷對朱由榔手下留情,吳三桂無事生非追殺朱由榔。等清廷緩過來,即便吳三桂想保住朱由榔,恐怕也由不得他。既然註定保不住朱由榔,何來弒殺朱由榔是敗筆的說法呢?

留下朱由榔,吳三桂就能養寇自重嗎

回到核心問題,假如留下朱由榔,吳三桂可不可以對朱由榔,實施常年“邊剿邊養”的策略,給清廷演長篇電視劇,讓他這個平西王永遠無法被削藩呢?


其實這個手段不高明,重點不在於想沒想到,而是清廷有沒有破解的辦法在於吳三桂有沒有實施的資本

清廷有辦法破解嗎?有,需要時間!解決朱由榔問題之前,除了臺灣,全國已經統一,他們已經有了集中力量破敵的資本,雖然經濟條件不寬裕,稍緩一緩,這個代價對清廷來說付得起。

清廷削藩,重點還是要看國力恢復情況,至於吳三桂與朱由榔的關係,那不是重點,你們願意演戲就演戲,條件不成熟不會動你,條件一旦成熟,管你戲演得有多真,也要開刀。

所以,吳三桂養寇自重,對清廷來說就是偽命題,人家可以當真戲看,不耽誤削藩的決心。

吳三桂有資本養寇自重嗎?短時間有,長期肯定不行。還是時間問題,清廷需要時間恢復,吳三桂沒辦法不給清廷時間吧?除非他現在就起兵。可是理由呢?人家現在也沒削藩啊,也沒不允許你演戲啊。

以西南一隅敵全國,本來就是此路不通,吳三桂也沒那麼不自量力,所以從一開始,吳三桂就不想玩養寇自重,儘快幹掉朱由榔,才符合他的利益。

那麼吳三桂的核心利益訴求,到底是什麼?

錯把自己當沐氏,是吳三桂走入歧途的根子

其實吳三桂是乖寶寶,人家根本沒有擁兵自重的心思,他想當清王朝的“沐氏”。


沐氏是中國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奇蹟,大明初年,朱元璋封義子沐英為平西侯,出鎮雲南,為大名世守邊疆。

此後沐氏子孫十八代,一直是大明王朝最忠誠的臣子,直到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逃到雲南,沐氏末代黔國公沐天波,依然追隨著朱由榔。

這麼說,吳三桂是清廷的大忠臣吶!以楷模為榜樣,世代效忠,值得表揚吶!

呵呵,誰要給我這麼個差事,我還可以比他說得更漂亮!美死你,有這麼便宜的事嗎?忠誠是人家十幾代人做出來,不是說出來的,吳三桂這麼說就是偷換概念,打著忠誠的旗號討封賞而已。事實上,還沒到十幾代,自己就反了!

再說,吳三桂也當不了沐英吶。沐英自幼由朱元璋和馬皇后養大,除了血緣,別的跟一家人無二。當年朱標病逝,沐英悲痛得吐血,不久就病逝,這份感情吳三桂有嗎?

藩王實封,明初實行過,已經證明不符合歷史潮流。清朝從一開始就沒這個慣例,吳三桂三人就是特例,必須糾偏,怎麼還指望自己當沐英?糊塗!

吳三桂利益燻心,真的以為憑自己的功勞,還有嘴上說說的忠誠,就可以換來世襲雲南王。你看沐氏,雖說世襲,人家其實算不上藩王,沒那麼多兵力,治理地方的也不是沐府,對中央政府沒有絲毫威脅。

吳三桂呢?坐擁精兵十來萬,地方官自己任命,稅賦自己收,還伸手跟朝廷要補貼。這分明是讓朝廷養大爺,哪見到半點忠誠?

但吳三桂把自己都騙了,所以,他要毅然決然地追殺朱由榔,一來表功,二來為自己當沐氏奠定良好條件,其實是自己騙自己玩!要想避禍,他只有主動削藩一條路可走!

綜上所述,吳三桂弒殺朱由榔有他自己的政治圖謀,題幹暗示的,留下朱由榔,玩“養寇自重”的策略根本行不通,也不在吳三桂的計劃內。吳三桂的政治目標就是做第二個沐氏,所以,他需要一個安寧的雲南,必須儘快清除掉朱由榔。

所以,題乾的說法值得商榷,個人認為,弒殺朱由榔是吳三桂必然的選擇,他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尋根拜祖


吳三桂是明末清初時期一個繞不開的人,人們對他的印象多是貶斥居多,說他是“滿清走狗”,“三姓家奴”等等。吳三桂本質上講是一個沒有國家主義的人,他為明臣時,用遼餉拖垮了明朝,在放滿清入關之時,本意也並不是想當滿清的家奴,而是想自己稱王。

沒想到的是,大順王朝的李自成面對滿清大軍會崩潰的那麼快,利用清朝和李自成內耗的計劃也並沒有達到,反而讓清軍越來越強了。

永曆帝被吳三桂囚禁後,每天依舊穿著皇家裝束,而且“舉止有度”,衣著講究。而且永曆帝高大魁梧,有英武之氣。雖然在牢房裡,無論誰來,他都坐在那裡一言不發,讓人一看就有皇家氣度。

至於吳三桂為什麼要把永曆帝殺了呢?原本永曆帝是要被壓到北京去獻給康熙的,但因為路途遙遠,有人說要劫持永曆帝,這讓吳三桂十分擔心,一是路途遙遠怕反清復明的人對此產生威脅,於是他上述康熙,請求在雲南處決永曆帝,康熙一想,永曆帝留著不好處理,剛好讓吳三桂去背這個鍋,所以,最後吳三桂自己當了壞人,惡了名聲。

另外一點,康熙雖然封了吳三桂為平西王,但是吳三桂自己心裡也清楚,康熙未必真正相信他,所以為了表示忠心,跟明朝徹底斷絕,處決永曆帝的事還必須他來幹。而且此時的吳三桂,早有反意,殺永曆帝也是為了穩住康熙,為他的再次反叛做鋪墊而已,至少可以為他爭取時間。

事實證明,吳三桂最後還是反了清朝,但由於沒有了永曆皇帝這面大旗,全國反清力量已變成無頭蒼蠅,而且勢力大大減小,而且經歷過戰火後的民眾也需要休養生息,而吳三桂起兵顯然於民意背道而馳,至於他“反清復明”的起兵理由也是名不正、言不順。畢竟他吳三桂如果真要“反清”恐怕也不是為了“復明”吧?


春秋亂舞


1662年,是永曆16年,也是康熙元年,吳三桂在昆明街頭拿弓弦勒死了永曆帝朱由榔,最後一個有朱明血統的政權覆滅,後人不知道當時吳三桂是怎麼做的決定,是要以除後患呢,還是給新皇帝一個大禮表自己忠心,歷史不能倒轉,從後來吳三桂的軌跡,結合現存大量史料,確實,殺永曆帝這條線的延續,真的是吳三桂這一生敗筆之一。

明永曆帝殉國處。

順治16年,五省經略洪承疇帶領著平西大將軍吳三桂、靖寇大將軍多尼等各路滿漢將領打到雲南,永曆政權瓦解,永曆帝逃往緬甸,清廷令平西王吳三桂開藩設府,鎮守雲南,鞏固西南邊陲,洪承疇回北京臨行前,吳三桂拉著洪承疇的手,虛心請教洪大帥,自己如何才能世鎮雲南,洪承疇意味聲長的說“不可使邊疆無戰事,不可對永曆朝趕盡殺絕”。

吳三桂畫像。

兔死狗烹的道理,誰都懂,洪承疇說得再明白不過,如何維持君臣之道,就是無時無刻讓自己變得重要,有用,結果不出兩年,吳三桂兵出緬甸,擒殺永曆帝,當然吳三桂又立下了絕世之功,晉爵親王,又將貴州納入轄中。吳三桂鎮守雲南之初,為了平定內外,清廷准許便宜行事,軍、政權完全自主,擁兵自重也不在話下,只因南明餘孽未掃除,可吳三帥三下五除二把永曆勢力滅的乾乾淨淨,西南再無戰事,再留著這麼一大號藩鎮,結果只有,削藩了。

三藩之亂形勢圖。

對於清廷來講,外事解決,就開始消除內患,殺永曆帝不是削藩主因,但殺永曆帝是削藩的起因,削藩開始後,吳三桂世鎮雲南的夢想破滅,遙想當初替滿清南征北戰,最後連塊蝸居的地方都不給,於是殺了雲南巡撫朱國治,擁立明三太子,興明討清,三藩之亂爆發,這又是一個典型的“真香”事件,前面殺了永曆帝朱由榔,現在又擁立朱三太子,反清復明,啪啪臉打得真響,所以三藩之一的平南王尚可喜冷冷一笑“夯貨”,就是不跟吳三桂一夥。


圖文繪歷史


吳三桂的最大敗筆是他的叛明投清!自其獻出山海關,恭迎攝政王多爾袞入關的那一刻起,吳三桂的漢奸之名便己經坐實了!儘管吳三桂或許也有難以言表的苦衷,但卻依然無法為自己的行徑,做出合理的辯白!

(吳三桂迎清軍入關)

吳三桂為清朝掃蕩天下,定鼎中原可是出了大力的。因此才會積其功而受封重爵,取得了清廷的無限信任與恩寵。假如不是吳三桂肯於為效忠清朝而肝腦塗地,那他也不會被視前明降將如草芥的清朝統治者,當做經略中原的急先鋒百般籠絡。

至於吳三桂殺害永曆皇帝之事,只是在其叛明投敵的記錄上,又新添上了一筆血債而已。只是由於這次被殺害的是南明皇帝,所以其影響力波及得太過深刻,成了吳三桂甘當清廷鷹犬之鐵證,激起了明朝遺民對他的無限憤恨,將吳三桂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從此再也無法洗刷其惡名!所以即便是因康熙皇帝裁撤三藩,而迫使吳三桂狗急跳牆,打出了“反清復明”的旗號,試圖藉此號召天下人凝聚在其麾下時,也因其名聲太壞而應者寥寥!

(清軍入京)

因此吳三桂的最大敗筆,不在於其有沒有殺害永曆皇帝。而在於他是個毫無操守的政治投機客,其一生都在為了權力與榮華而鑽營。朝做明臣,夕為清將,為效忠清朝而肆意剿殺殘明抵抗力量。而後又因清朝統治者“辜負”了吳三桂的“耿耿忠心”,而不惜鋌而走險舉兵反清,一手製造了長達八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南明的最後根據地)


北疆同心


吳三桂是明將,但明朝滅亡跟他關係不大,至少不是主要責任人。倒是清朝能入主中原,吳三桂功不可沒。當然,這些大家都知道,吳三桂開山海關迎八旗軍這事,被罵了幾百年了。要說開關這事在吳三桂的人生中並不是最大的錯誤,連三甲都排不上。吳三桂最大的三個錯誤是:錯殺了一個人,高估了一個人,低估了一個人。

吳三桂錯殺的這個人是南明永曆皇帝。歷朝歷代殺皇帝都不是什麼好事,特別是吳三桂這種前朝舊臣,把自己的主子給砍了,這不得讓人戳脊梁骨。舉個例子吧,當年康熙皇帝修明史的時候,把魯王朱以海之死的鍋扣到鄭成功的腦袋上,讓鄭成功被漢人罵了幾百年,直到數百年之後魯王之墓被找到,才讓鄭成功沉冤昭雪。

如今吳三桂把南明皇帝給宰了,恐怕清軍的心裡頭要掂量掂量,這哥們明兒個會不會把自個也宰了。其實吳三桂想的很簡單,既然要降清,那就納個投名狀吧,永曆皇帝的人頭是最佳的投名狀啊。吳三桂的投名狀納的太狠了,把自己的後路都給堵死了。其實吳三桂大可以殺個親王,沒必要殺皇帝,只要不殺永曆皇帝,以後跟大明朝的忠臣們還有回頭見的機會。

吳三桂高估的這個人正是滿清攝政王多爾袞,吳三桂倒不是高估了多爾袞的能力,主要是吳三桂沒想到多爾袞這麼沒節操。當初吳三桂放清軍入關,打的是借虜平寇的算盤,說好的搞定李自成,就把黃河以北的土地讓給滿清。結果多爾袞進了北京城,再往紫禁城一住,這日子舒坦了,不走了。多爾袞原本只想當一個北方土皇帝,沒想到被范文程、洪承疇等一干漢人的慫恿,突然尋思著佔了整個天下得了。

打天下就打天下吧,吳三桂吃了啞巴虧,就能幫著滿清打天下了。要說吳三桂打自己人確實夠狠,在加上南明那些敗家子著實不爭氣,吳三桂一路南下攻城略地,給自己攢了不少功勳。清朝給的平西王的爵位根本和吳三桂的功勳不對等。你想想啊,吳三桂把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奉獻出來,還為明朝的大臣做了投降的表率,已經有人出頭做漢奸,其他想降清的還有什麼顧慮。全國穩定後,滿清政權也沒多看得起吳三桂,辛苦賺來的平西王還要被收回去,多爾袞出爾反爾,節操著實碎了一地。

高估了多爾袞的節操,導致吳三桂犯下了他人生中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低估了康熙皇帝的決心和能耐。吳三桂想反清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真正起兵那年吳三桂已經61歲了,當時的康熙才19歲。一個是飽經滄桑的老將,一個是乳臭未乾的小子,吳三桂怎麼可能看得起康熙。這也是他犯下的最致命的錯誤,吳三桂怎麼不想想,康熙才19歲是沒錯,可人家已經當了十一年皇帝了,這十一年間還除掉了鰲拜這樣的權臣,籠絡了索尼這樣的老臣,整個大清朝堂早就被小康熙牢牢控制住了。三桂呀,三桂,前面高估人,後面低估人,你這一生堪稱悲劇啊。


惜緣141616723


清康熙元年(1662年),剛剛登基不久康熙皇帝收到了一份由吳三桂送給他的“大禮”。

就在這一年的六月,南明最後一個政權的“皇帝”——永曆皇帝朱由榔,在雲南昆明的篦子坡,被吳三桂用弓弦勒死,一同被殺害的還有朱由榔的兒子以及眷屬,共計二十五人。

憑藉著如此“不世之功”,吳三桂也來到了他人生中權勢地位的巔峰,他本人獲封“平西親王”,是清朝歷史上僅有的兩位被封為親王爵位的“異姓王”,他的兒子吳應熊不僅迎娶了皇太極之女建寧公主,並且在官階和地位上,也得到了不斷地提升。

然而,擒殺永曆皇帝朱由榔,不僅成為了吳三桂人生之中又一個揮之不去的“汙點”,與此同時,也成為吳三桂人生中“盛極而衰”的重大轉折,就此讓吳三桂一步步的走向了失敗的深淵。


擒殺永曆帝,已經不是吳三桂第一次“背叛”明朝。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面對浩浩蕩蕩向北京開來的李自成大順農民軍,崇禎皇帝將吳三桂看作是他最後的“救命稻草”,於是崇禎皇帝緊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並命令吳三桂放棄關外全部領地和據點,火速馳援北京。

從寧遠到山海關的距離是120公里,三月初五,吳三桂接到旨意從寧遠率軍開拔,抵達山海關的時候,已經是三月十九,這120公里,吳三桂足足走了14天,這時的北京城早已經已經被李自成攻破,崇禎在極度的失望中在煤山上吊自縊,正統明朝就此滅亡。

得知崇禎自縊、明朝滅亡後,吳三桂起初選擇的是投降李自成,但是由於李自成對其家族的拷掠以及其大軍進入北京後的種種行為,讓吳三桂最終改變的想法。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重新舉起了“明朝忠臣”的大旗,開始以“借兵”的方式與關外的清軍進行著接觸。


然而,多爾袞看出了吳三桂的想法,他並不接受吳三桂所謂的“借兵”,他只接受吳三桂的投降,而吳三桂想要繼續忠於大明,或者說假借忠於大明以謀求擅權自立的想法也伴隨著他在山海關大戰時的陣前投降而終結。

在打敗了李自成後,重新回到北京的吳三桂儼然是明朝遺老遺少心中的英雄,然而這些明朝遺臣等來的不是吳三桂擁立朱明王朝的復辟,而是清朝這面小皇帝順治的進京登基。

在此之後,吳三桂也在高官厚祿面前,徹底放棄了“光復明朝”的想法,同時也揭下了他“大明忠臣”的偽裝,一次次的將兵鋒指向了他曾經宣誓效忠的朱明後裔,成為了清朝蕩平南明小朝廷的先鋒。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吳三桂親率大軍攻入緬甸,逼迫緬甸國王交出了流亡在緬甸的南明永曆政權的皇帝朱由榔,第二年即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又在昆明篦子坡將其全家絞殺。

可以說,吳三桂是親手埋葬了明朝殘存抵抗力量的希望,同時也斷絕了明朝最後的皇統。


擒殺永曆帝,是吳三桂交納的“投名狀”,更是幫了整個清朝的大忙。

眾所周知,清朝一直以來都是以明朝的“繼任者”自居,並且始終強調,明朝是被李自成攻滅,而清朝的江山是從李自成手中搶來的,包括清軍入關時,也是打著“剿滅李自成,為崇禎皇帝報仇”的口號。歷代清朝帝王也是始終將祭拜十三陵作為一項重要的儀式慶典,這些無疑都是為了證明清朝奪取江山的“合法性”。

當然,這都只是政治上的“陰謀論”,真正當朱明子孫被清朝所俘獲的時候,等待他們的便是非常悲慘的結局。

當年南明弘光政權的小福王朱常洵以及魯王、荊王等人,都是被扣上了謀逆的罪名加以處死,而在《明史》中,對於朱明子嗣的屠殺都寫成了“鎮壓暴亂”:

“順治三年五月壬戌,京師紛傳故明諸王私匿印信,謀為不軌,及行查,果獲魯王、荊王、衡王世子金玉銀印,魯王等十一人伏誅。”

特別是朱常洵,連名字都沒有提,將其淡淡的放在了“等十一人”之中,真可謂是“別有用心”。

到了康熙年間,民間不斷爆發打著“前明朱三太子”名義的起義活動,而當真正的崇禎皇子朱慈煥被擒拿的時候,康熙皇帝迫不及待的將其全家凌遲處死,罪名則是冒充去“前明皇子”,為的也是要掩蓋其真實的身份,來維繫達清王朝統治的合法性。

於是,當永曆皇帝朱由榔被擒獲的時候,其實清朝也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難題,那就是如何處置朱由榔。

如果將朱由榔押送到北京,一路上山高水遠,必然會遭遇明朝的殘存抵抗力量的搶奪,這是清朝朝廷所不希望看到的。即便是將其順利護送到了北京,對其如何處置,也將引發巨大的朝堂震動,畢竟朱由榔已經在南方做了十多年的“皇帝”,儘管政權是風雨飄搖,他本人也是顛沛流離,但是畢竟是朱明後裔,有著極強的輿論基礎與合法性的根基,這對於尚未完全穩固的清朝朝廷來說,是一個莫大的威脅。而如果真的是由朝廷下令將其處死,所引發的動盪和影響也將是極為深遠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非常“主動”的絞死朱由榔,算是幫了朝廷的大忙。

一方面,清朝這面除掉了威脅王朝統治根基的巨大隱患,同時對於各地“反清復明”的起義也給予了一次巨大的打擊。另一方面,則是繼續維持了大清王朝作為大明王朝“繼任者”的“良好形象”,維持了政治統治與政權來源的合法性基礎,可謂是一舉兩得。

當然,對於吳三桂而言,這也是他必須要向清朝繳納的“投名狀”,因為此時吳三桂急需通過實際行動持續性的向清朝表明自己的忠心。

在清朝初年的四位“異姓王”中,相較於“三順王”,即定南王孔有德、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仲明,吳三桂是投降時間最晚的。

當初,孔有德等人在“吳橋兵變”後投降,當時的後金在實力不能與後來同日而語,甚至可以說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人的投降,頗有一種加入“創業團隊”的意味,而他們的王爵也是早在崇德元年(1644年)皇太極改元稱帝的時候,就已經被冊封的,足可見當時皇太極對這三人的重視。

而不同於“三順王”這樣的主動歸降,吳三桂的投降更多的時候是可以看作為被逼無奈之下的“陣前投降”。與此同時,吳三桂與明朝之間,並不像孔有德等人那樣,有著非常不堪的過往與極深的仇恨。

所以,如果單從投降的基礎與動機而言,吳三桂並不牢靠,而清朝安排吳三桂之子吳應熊迎娶建寧公主並將其留在北京,實際上就是出於對吳三桂的不放心,進而將其當作了人質。

因此,與孔有德等人的“從零做起”不同,吳三桂更像是“從負做起”,而他先做的,就是堅決而又徹底的將自己同大明王朝撇清關係,或者說,與大明王朝之間產生“仇恨”,這樣才能表明自己的忠心,獲得清朝朝廷的信任。

對於清朝朝廷而言,吳三桂擒殺永曆皇帝朱由榔,也能起到“一石三鳥”的目的。

一來,正如前文中說到的,朱由榔是斷然不能留存的,而同時,朱由榔也是不能由朝廷下旨處死,所以,通過吳三桂將其絞殺,為的還是維繫請朝統治的合法性。

二來,朱由榔的死必然會激起民間的抗議與譁然,如果是清朝朝廷的行為,也必然將招致不滿,特別是前明的遺老遺少以及南方漢族的士大夫階層,而吳三桂的行為可以說是很好的轉移了焦點和矛盾,幫助朝廷背下了“黑鍋”。

三來,吳三桂此舉可以說也是將自己置身於全體漢人的對立面,這就使得吳三桂將成為“被唾棄之人”,也必然會失去天下人的支持與擁護,其影響力與號召力也將受到極大的限制,這對於清朝朝廷來說,也將是更加的放心與安心。


擒殺永曆帝后,吳三桂的人生也走上了下坡路。

儘管吳三桂因為擒殺朱由榔的功勞被封為了“平西親王”,並讓其在雲南“開藩設府”,但是清朝這面也開始著手對吳三桂進行著限制與制約。

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年(1663年),以索尼、鰲拜等人為首的輔政大臣,便藉由雲貴軍事行動已經停止為理由,收繳額吳三桂的“平西大將軍印”,同時以“截其用人題補之權,遷除悉歸部選”的名義,收回其任免官員的權力。

康熙六年(1667年),這個時候正在專權的鰲拜,又藉著吳三桂疏辭總管雲貴兩省事務之機,下令兩省督撫聽命於朝廷中央,加強朝廷對於雲貴地方事務的管控;也是在這一年,朝廷還下旨命“平西藩下逃人,俱歸有司審理,章京不得干預”

,進而收回了吳三桂手中的司法審判以及生殺大權。

如果說猜忌與削權,僅僅是朝廷對於吳三桂處於政治上的不信任,那麼雙方在鉅額軍需用度上的分歧,則直接激化了朝廷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順治十七年(1660年),清政府的財政收入為875萬兩白銀,但是僅吳三桂一鎮的支出就高達900萬兩,因而朝中便有人感慨:

“竭盡全國之財力,尚不足一省之需求。”

如果說此時的吳三桂仍需要帶兵征戰,剿滅南明永曆政權,尚情有可原,可在吳三桂擒殺永曆皇帝朱由榔後,全國局面相對穩定,以吳三桂為首的三藩在消耗以及用度上,依舊是朝廷的最大負擔。

“天下之賦,三藩耗其二”

再加上三藩在屬地上的獨立統治極大的威脅到了皇權,使得朝廷這面對於三藩是愈發的不滿,康熙皇帝甚至還將解決“三藩”問起作為其親政後計劃重點目標,寫在了大殿內的柱子上,足可見其決心與態度。

終於,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請歸老遼東,康熙皇帝乘勢作出了撤藩的決定。隨後鎮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鎮守雲貴的平西王吳三桂懷著試探性的態度上疏請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儘管“撤藩”對於年輕的康熙皇帝是一個非常冒險且非常容易激起劇變的決定,但為了能夠一勞永逸的解決“三藩”問題,康熙皇帝還是在大多數朝臣都持有反對意見的情況下,堅持撤藩,而撤藩最終的結果就是被“逼上絕路”的吳三桂起兵反叛。

然而,吳三桂竟然打出了“興明討虜”,擁立朱三太子朱慈煥的旗號,真可謂讓人哭笑不得。

原鎮寧山海關總兵官,今奉旨總統天下水陸大師興明討虜大將軍吳,檄告天下文武官吏軍民等知悉:
本鎮仰觀俯察,正當伐暴救民,順天應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義舉,卜取甲寅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三太子,郊天祭地,恭登大寶,建元周啟,檄示布間,告廟興師,剋期進發。移會總統兵馬上將耿(精忠),招討大將軍總統使世子鄭(經),調集水陸官兵三百六十萬員,直搗燕山。

吳三桂此舉的目的非常明顯,就是要爭取明朝遺老遺少和漢族士大夫階層的支持與擁護。

可擒殺擁立皇帝朱由榔,已然讓吳三桂成為了大明王朝和南明朝廷滅亡的頭號罪臣,也更加使得這些人對吳三桂是恨之入骨。所以即使吳三桂打出了“興明討虜”的口號,也因為他自己過去的所作所為只會讓人覺得是一種諷刺和嘲笑,而無法贏得漢族人特別是漢族士大夫階層的廣泛支持。

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已經走在窮途末路的吳三桂,也卸下了最後的“偽裝”,選擇了自己稱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而吳三桂的皇帝夢僅僅維持了五個月的時間,康熙十七年(1678年)八月,吳三桂病逝,結束了他不斷背叛的一生。

攻滅南明永曆政權,擒殺永曆皇帝朱由榔,可以說是吳三桂自投降大清王朝以來,為清朝所作出的最為傑出的貢獻,他本人也獲封親王爵位,並且鎮守雲貴,手中有兵有權,儼然成為了一方諸侯。

這個時候的吳三桂權勢地位達到了巔峰,但同時也成為了吳三桂“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永曆皇帝的死將整個南方地區“反清復明”的鬥爭帶向了低谷,相對和平的狀態使得吳三桂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與價值,反而成為了朝廷的負擔,因此吳三桂被逐步限制以至於最終被取締的歷史趨勢,也就變得不可逆轉。

也正是因為擒殺永曆皇帝,使得吳三桂成為了當時天下漢人心中共同的敵人,這就使得其之後的造反,再如何將“民族大義”作為目標與旗幟,也依然是“失道寡助”,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吳三桂兵敗身死的最終結局也是一種命中註定。

而不經自己之手,就處死了永曆皇帝,清朝朝廷這面不僅沒有任何輿論的壓力,更不用擔心皇權統治合法性受到波及與觸動,可謂是“一舉兩得”。對於吳三桂而言,擒殺朱由榔以及後來的一系列舉動,則完全成為了“慷他人之慨”的舉動,而他本人也徹徹底底的被定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飽受歷史的批判。


雍親王府


吳三桂的敗筆還是引滿人入山海關,顛覆漢人政權,使中國經歷了將近三百年的奴化統治,終於在世界的大變革中落在後面,讓中華民族遭受了切膚之痛。至於弒殺南明永曆帝,其實是康熙讓他頂了黑鍋而已。

吳三桂在滿清入主中原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吳三桂出生於1612年的遼西,他祖籍高郵,乃錦州總兵官吳襄之子。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軍攻入北京城,崇禎帝煤山自縊,吳三桂家小亦被闖軍擒獲。前有李自成百萬農民軍,後有多爾袞十二萬清軍精銳,吳三桂猶豫了,他到底投靠誰才是真正歸屬呢?

其實吳三桂一直活躍在遼東戰場上,與滿人已結下生死大仇,從本心來說,投靠一個漢人政權總比投靠一個滿人政權要現實的多。然而,就在這個時候,發生了一件事徹底將吳三桂推向了滿清。

李自成麾下大將劉宗敏聽說吳三桂小妾陳圓圓生的花容月貌,遂派人將其擄走並霸佔了她。吳三桂率數萬遼東精銳駐足山海關,本想與李自成作一些談判,但得知吳家老小全部被抓,陳圓圓也被劉宗敏霸佔後,頓時怒髮衝冠,於是聯合多爾袞對大順軍展開了進攻,這就是著名的“衝冠一怒為紅顏”。這段歷史在史書上寫的很清楚。

初,三桂奉詔入援山海關,京師陷,猶豫不進……至灤州,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疾歸山海,襲破賊將。

吳三桂引清軍入關,這已是不容爭辯的事實。如果說入關之前,吳三桂與滿清人只是合作關係的話,那麼入關以後,吳三桂才是真正的做了漢奸,因為此時的他,已是開弓沒有回頭箭,再也沒有回頭路了。他率領著原本傾全大明朝之力打造出來的關寧鐵騎橫掃南明小朝廷,一直將永曆帝朱由榔從緬甸擒回來,並用弓弦將其勒死。自此,吳三桂以平西王之身坐擁西南,風頭一時無兩。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說吳三桂殺永曆帝朱由榔是他的一大敗筆呢?

大多數人看來,吳三桂替滿清人掃除了明朝殘存勢力,滿人在中國就沒有任何反對勢力的情況下,就開始削藩,兔死狗烹的結局在那個朝代也避免不了,更何況吳三桂這樣坐擁貴州、雲南兩省,還手握數十萬雄兵的異姓王,滿清對其除之而後快便是順理應當的事了。從而我們可以看出,吳三桂殺永曆帝的後果有多嚴重了。

第一,殺了永曆帝,真正坐實了“漢奸”的身份。儘管吳三桂一路追擊永曆帝,但在其被絞死之前,反清勢力對吳三桂還是抱有希望的,李安國、文安之等抗清領袖都是這麼認為的,還幻想吳三桂哪一天會回心轉意。所以說在此時,吳三桂雖然聲名狼藉,但遠沒到後來人神共憤的地步。然而,絞死永曆帝成為吳三桂徹底變為漢奸的分水嶺,從此以後,他再也得不到漢人的擁護,從後來他起兵反清流可以看出這一點。

第二,殺了永曆帝,自己少了一道“護身符”。為什麼這樣說呢?吳三桂對於滿清入主中原功勞巨大,可以說半個中國都是被他打下的,這樣功高蓋主的人,尤其是一個漢人在滿清人眼中必然已是非死不可了。永曆帝用的好,會是一道非常出色的“護身符”,這也是古代功臣們常用的一招:養寇自重。對於滿清人而言,永曆帝在世一天,他們的正統性就會受到質疑,天下漢人就有一個主心骨,所以吳三桂最英明的做法應該是控制永曆帝,養寇自重方為上策,活著的永曆帝能創造無限的可能,而死了的永曆帝,也僅是一具屍體而已。

第三,殺了永曆帝,吳三桂起兵時沒有了大義。當清朝進行削藩時,迫於無奈的吳三桂只能選擇造反一途,但此時的中原已然是民心安定,反清勢力衰弱,個別反清勢力也是各自為戰。吳三桂原本想著打著明朝的旗號應該響應者如雲才對,哪知永曆帝的死,讓他徹底失去了人心,再加上沒有一個名義上正統之主,造反失敗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

所以,從以上角度來看,吳三桂絞殺永曆帝無疑是自掘墳墓,說是吳三桂最大敗筆一點也不為過。

結語:如果一口認定就是吳三桂殺害永曆帝,這樣的結論有失偏頗。按照當時情況來看,吳三桂開始對永曆帝可謂是禮遇有加,為何後來情況急轉而下,那必定受了康熙的旨意才敢下此毒手,可見殺永曆帝之人的幕後主使乃清廷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