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為啥不是“朱門酒肉臭,路有餓死骨”,餓死呼應酒肉臭呢?

lyshing


唐代李白杜甫時已是非常盛世,人民相當幸福,農業發展幾乎沒有餓死人,但奇冷雪天冰地,由於紡織都是木結構少鐵,織布生產力滯後,卻要凍死少數貧民,與達官貴人生活重大處別,詩人杜甫直言於浪漫詩篇,即使盛世仍有困難群體,和奇寒也是關聯,但一到春夏秋,窮人進入天堂盛世輝煌唐代好日子,這是估計,但不十分準確,社會有問題,階級矛盾和鬥爭,弱勢人群苦難,為即將爆發安史之亂條件之一。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妙就妙在凍死,不是餓死。這裡也顯示唐代言論自由開放,杜甫為官,大膽揭露社會黑暗面,也顯示文明唐朝無字文明記載,中國文明自信驕傲。



餐霞逸客古道西風


如果仔細推敲一下,還是凍死恰當,如果是餓死與凍餓而死,還是凍餓而死更加悲慘。同時,朱門酒肉臭的臭讀XIU,這並不是杜甫用詞不當,是因為“臭”這個字唐代與現代讀音不同,字義發生了變化。

在唐代,臭,讀xiu,指味道。朱門酒肉臭,古代只有達官貴人才能用紅色,朱門即紅色的門,指在數九寒天,達官貴人家飄出酒肉的香氣,而不遠的路邊,則有人因飢餓而死。古代以穢氣代表難聞的味道。還有很多古今字義不同現在常用的字:比如,古代沒有跑,走或逃即是跑“望風而走或望風而逃”。聞,不是聞味,而是聽,。中醫的望聞問切。

因此,讀古詩,學古文,要先了解字義,否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南極冰火


我們都知道杜甫是一個現實主義詩人,他的詩大多寫當時的社會現實,他的性格與辛亥革命後期的魯迅先生好有一比,敢於揭露社會的醜惡。杜甫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後期,舉國上下,民不聊生。這深深刺痛了這位偉詩人的愛國情懷。

他的一生寫下了大量的詩詞,與詩仙李白齊名,被人們稱為李杜。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三吏》,《三別》。

有人問為什麼杜甫不把"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凍字改成餓死骨,與前邊的酒肉臭相乎應。其實這一點無需質疑,先看前一句,朱門酒肉臭,寫的是達官貴族的偖扉生活,路有凍死骨與前省形成鮮名對比。這個凍字直接點名死者身上衣不遮體,更深一層去理解,他連一件象樣的衣服都沒有,他能吃飽肚子嗎?這恰好與前邊的酒肉臭相對應了。可以想象一下,朱門之內酒肉都吃不完,壞掉了,那他們穿的會差嗎?而這個凍死骨,不僅因為飢餓,而且連件禦寒的衣服都沒有。這種鮮明的對比,正好是對當時社會貧富不均的赤裸裸的批判。所以,這個"凍″字比"餓″字更生動,更確切。





柔腸一寸愁千里


方才有空,就掠看了前面幾位詩友的論述,

感覺未析其真,簡略說一下。既是前句言

富貴之門的“酒食豐足而臭”,為何後續句

言道旁窮人之屍骨,不用“餓死”而用“凍死”?

粗看似覺不佳,然卻符自然情理,亦透露

杜甫技藝之老到。

何謂“凍死”卻在野外?如按常理,人有飽

食抑或尚可填肚,天寒地凍,因冷尚可躲

避於家。若或無蔽廬,亦可鑽草窩避土坑

而拒冷,以至於不被凍死。卻因何凍死於

行道旁呢?這很明顯的告訴我們此凍死之

骨,非為真正因冷而死。展想告訴我們此

凍死者不僅可能無寸茅之廬,卻更是倉無

粒米,碗無熱湯。在冰天雪地裡不得不為

三餐之飽而冒生死外乞覓食,終為飢寒交

迫而凍死於道。此即“因餓而凍死”也!故

此處不需直用“餓”字,卻“餓”字自明。

另外用“凍死”從感觀上更殘酷於“餓死”。用

“凍”字更委婉而沉痛的道出背後之“餓”。更

襯出“朱門酒肉臭”之可恨和背後的殘忍!

此乃杜甫為詩作之高手必取之法。





鬍子風詩詞


野狐試答

題主好,很榮幸回答你的問題。題主的問題雖很小,很具體,但涉及到詩歌鑑賞方法的大問題。詩歌是文學最高的藝術形式,它有很多藝術手法,這些手法涵蓋了表達方式,表現手法,修辭手法等,題主的問題涉及到“互文”這種修辭手法。

什麼是互文?互文就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意”,就是說上下文意相互交錯,相互滲透,相互補充,相互藉助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 互文是古詩文中常見的修辭手法,一般有兩種情形:第一是句內前後互文,例如“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的《出塞》),“煙籠寒水月籠沙”(杜牧的《泊秦淮》),這兩句詩都是用了句內互文。“秦時明月漢時關”不能理解成秦時的明月照著漢時的關隘,這也沒法照呀。這句詩要表達的是秦時的明月照著秦時的關,漢時的明月照著漢時的關,歲月流轉,歷史滄桑,雖然朝代更替,但邊關一直狼煙不息,烽火不滅,天下一直沒有太平。理解互文詩句的時候,要前後放在一起,從整體來理解。

第二種是上下兩句間的互文,這種形式的互文古詩詞比較常見,大家都熟悉的《木蘭辭》中就有很多:“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其他詩詞中的如:“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李賀《馬詩》)、“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陶淵明《歸園田居》)、“千里冰封、萬里雪飄”(毛澤東《沁園春 雪》)……古文中也很多的互文“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弟子入則孝、出則悌”……不是說弟子在家要孝敬父母,出門就沒這回事了,前後兩句要放在一起來理解,是說弟子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面,都要孝敬父母,兄弟友愛。

解釋清楚了互文,也就解釋清楚了題主的問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前後兩句要放在一起理解:達官貴人家裡飄散著酒肉的香氣,他們都穿著輕暖的裘皮,吃著可口的美食,可路邊到處都能看到凍死、餓死的窮苦百姓。

順便說一下,一般把這句中的“臭”讀作“chou”,解釋為朱門裡的酒肉都放臭了,這有點不合適,肉可以放臭,酒是越放越香呀。所以我覺得還是理解為“xiu”比較合適,“臭xiu”是氣味的意思,多指香氣,這是這個詞的本意,當惡臭來講是後來衍生出來的意思。


野狐習禪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絕句,換一個字都不能。

如果換成路有餓死骨,寫法不真,無論是凍死,還是餓死,在詩人眼裡,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是死人的骨頭,而且是凍透的死了骨頭。

假如再換成路有凍死人,也是不行的,凍死的人,有剛凍死的,有早凍死的,權貴們可以說不知道。

但是,凍死的人已經剩下骨頭,肉在朱門裡,與上句的朱門酒肉臭相對應。即是上下句的對照,也是上下階層人的生活寫真。

時代變了,內涵變了,詩人的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事情也換了內涵,應該換成,富人一頓飯,窮人十年糧,如果杜甫地下有知,也是與時俱進,應該認可。



鄂罕牧營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理解起是很對正的,首先我們前一句,朱門灑肉臭深刻的揭露了窮苦百姓對官豪吏紳的諷刺意味,也顯出了百姓骨氣意志。路有凍死骨是百姓在尋求生活而不能溫飽的情況下死在求生路上的悲慘狀況,揭露了舊社會百姓在剝削階級中生活的真實寫照,詩人杜甫也有真實的感受,才憤筆疾書,留下了千古絕句。


追夢人五


是反差對比效果的展示手法。

語句的前後順序不同,其作品感染力強弱不同。

根據提問人的提問來看,有隻就文字而論文字。沒有理解杜甫詩的含義。

杜甫的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有強烈的現實主義和批判精神,是批判朱門富豪們寧可讓酒肉發臭而不救濟路上凍死餓死的人。是射向朱門富豪們一支心理和精神的梭鏢。


淡淡一掬水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如改成~路有餓死骨。除了讀起來沒有“凍”上口外,意境也不深,就一個凍”字竟把飢寒交迫,窮困潦倒,流離失所,衣不暖身之苦狀刻畫的淋漓盡致!


有邰一夫


一般說,飽暖飽暖,飽在錢,暖在後,人最基本的先吃口熱飯身體就會自己產生熱能,例如,冬天很冷時你雖然穿者厚衣服,但是肚子裡空空時也是很冷的,這個時候喝一口熱水都是不同的,從裡而外的暖,保持人體生命活動體溫兩種,一個是吃飽一個是穿暖,,所以以前乞丐穿的破,能吃上點飯也是餓不死凍不死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