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白酒會在90後00後這代中慢慢冷淡掉是他們都不喝了嗎?

正義的吐槽


回答是否定的。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提問,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老酒、醇香、更迭、代溝……下面分幾個方面予以說明:

一、喝酒不是與生俱來,是生活進程中的產物。人要吃飯,是與生俱來的,是生存的必然。而喝酒按照馬斯洛需求理論屬於精神層面的東西。歷史上逢年過節、婚喪嫁娶、壯士出征等都離不開酒。

二、白酒是繼啤酒、紅酒等低度酒後的壓軸戲。啤酒所含二氧化碳從胃到喉最後從口腔鼻腔排出的快感、紅酒在口腔裡的醇香也不辣喉,讓人舒服。大多數人是在消費啤酒、紅酒後,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白酒逐漸走進生活。

三、白酒不會冷淡,還會歷久彌新。飛天茅臺雖然價格不菲,還一瓶難求。為什麼,你以為喝酒的都是冤大頭。其棉柔、醇香以及回味甘暢等優質白酒的特性,吊足了眾酒星兒的胃口。這“眾酒星兒”都是曾經不喝酒、喝啤酒紅酒的發展成果。據最近一篇文章介紹:江小白開發低度白酒,試圖進入90後00後市場,在丟掉老客服的同時,結果以失敗告終。白酒市場沒有捷徑可走,只有踏實做好產品,方可建百年老店。

現在的90後00後是潛在的白酒消費者。


蜀南文兄


曾經二十歲的時候我問過我哥,啤酒白酒這麼難喝,以後會不會斷代?我們聚會的時候啤酒都最多喝兩瓶,白酒更是滴酒不沾?我哥說等你到了年紀就知道了,現在30歲身邊每次聚會的時候都開始喝白酒,圈子裡面很多很多啤酒都不怎麼喝的都很讓人意外的加入白酒的行列,可能真是白酒是留給有故事的人吧。



是阿包哥哥阿


討厭的從來不是酒,而是逼你喝酒的那些人的嘴臉。酒作為飲料自然無可厚非,但是作為交際手段就跟過分了。我剛畢業的時候啥都不懂,也就人云亦云的跟著敬酒啥的。但是後來我越來越討厭業務酒了,我感覺這就是因為你能力不夠,才需要靠喝酒來充數。


西居大悲一小生


怎麼說呢,個人覺得白酒好喝點,啤酒覺得苦,還脹肚子,喝幾瓶能跑十八次廁所。我家長輩都喝酒,到了我這代,基本都不喝酒了,也就我隨我爸能喝點酒了,本人女,十二三開始學著喝,一學就是白酒,一喝就是二三兩,只是感覺有的暈,照樣跟小朋友玩,不過只有家裡來人了,或者到親戚家喝酒,自己從來不喝,從結婚到現在五年了,基本不喝酒,時不時去大姑二姑家,陪著喝幾杯。因為我老公不喝酒,我家那邊長輩都喝。只能我陪著喝。在婆家我也不喝酒。


無憂花開花落無聲


50後60後年輕的時候就喝白酒,是因為那時候啤酒貴,喝不起。那個年代的人,只要喝酒,幾乎都喝白酒,但是現在不存在這個問題,很多人從小一直喝啤酒,雖然白酒也能喝,但實在找不到喝白酒的樂趣,我是八零後,也喝過白酒很多次,有時候也買一些存著慢慢喝,但是真的和不習慣。白酒的份額確實會減少。但不至於消失。


I寧公子I


杞人憂天。

舉個真實的例子吧,老王正好認識一個小夥子,江蘇東臺人,標準90後,91年生人,有著標準的莫西幹髮型,據他自己說這個髮型從上初中一直留到現在。這個小夥什麼酒都喝,光瓶子42度牛欄山是日常標配,喝的那是不亦樂乎。

90後這個群體,比80後在生活節奏上更猛,簡單的說,90後消費觀念甚至比00後還要開放,這真的不是現象級,而是普遍現象,能花錢,能吃喝,比80後更自我,你很難用精確的語言來形容這一代人。

00後,剛好20歲,這個年齡正在步入青春的後期,難怪90後都自稱油膩中年了,厲害的,身體早就“三高”了。

90後在選擇白酒上,正如這個東臺小夥一樣,就喜歡喝牛欄山濃香二鍋頭,我讓他喝玻汾黃蓋,他竟然說太沖,喝不慣,但對老白汾的大名卻是仰慕不已。

小夥自己說,還買過茅臺鎮的醬香型白酒,說喝不慣,喝了不到一半就擱置在家了。其實小夥這個年齡還沒有形成品鑑白酒的能力,覺得自己酒量不錯喝的多,才是這個年齡段追求的。從小夥兒平時的言語也能聽出來,自己很在意自己的酒量。

所以,白酒註定不是為年輕人準備的,是為上了年齡有了更多閱歷的人準備的,到了一定年齡人就會自然而然學會品鑑白酒,而不是追求喝酒的量!其實00後也一樣。

其實新一代的新新人類,物質條件極大豐富,選擇性也廣,生活也比前輩們更加西化!當然酒水就有無數種選擇,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隻要中餐是生活的日常,那麼說白酒在未來幾代淡出歷史的,都是杞人憂天!

因為白酒和中式菜餚是絕配,中式菜餚特別是宴席,如果沒有了白酒的存在,那麼再好吃的中餐也是沒有靈魂的。

時光如流水,匆匆奔馳!90後最大的已經到了而立之年,00後也到了弱冠之年,他們是未來的主人,其實很多人自帶白酒基因,因為他們的先輩已經把白酒帶入了血液,就像土生土長一樣!





樓蘭餐廳老王


有人說白酒會在90後00後這代中慢慢冷淡掉是他們都不喝了嗎?

90後,00後這個年齡段,喝白酒應該是下降的,但他們的年齡會增大嘛,馬雲說,到了40歲,他們就會喝白酒。

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

江小白創始人陶石泉說,現在的年輕人,喝白酒是少了,但白酒的消費人群又是年輕人,怎麼辦?因此,他就做了一個青春小酒滿足年輕人的場景消費。

年輕人喝白酒少,等到一定的年輕段,如40歲左右,他們還是要喝白酒,但量不會太大,也就是說,他們會喝一點好酒,如醬香的老酒,各種香型的精品好酒,量不會太大,但一定是高品質的好酒。

個人覺得,白酒是中國的一種酒文化,既然是一種文化,短時間是不會消失的,因此,儘管年輕人喝的少了,但他們隨著年年齡的增長,還是會加入進來,不會不喝。但一定是要喝點好的,中低端酒的市場會下滑。

新一代的小酒會崛起,如江小白,儘管很多人都說不好喝,本質原因是,你不是他的消費群!最根本的是:江小白的消費群,喝的不是白酒,是情緒的釋放,是心情,是場景,是寂寞,這就是江小白的產品邏輯。

我們策劃的產品,茅臺醬香老酒,給一個超值的選擇,30-40歲的年齡的超值選擇。

深知精準營銷創始人CEO 蔣軍

提供互聯網精準營銷策劃,品牌超級IP構建,場景化產品策劃,互聯網商業模式設計,社群營銷運營,資源導入及項目落地,急功急利做品牌,快速實現銷售轉化裂變。


蔣軍


當然不會。

看看江小白,銷量還不說明問題嗎?

為什麼大部分人會有這種感覺呢?我覺得原因如下:

1、90後還有00後目前大部分還沒有成長到能愉悅的接受白酒的年紀。

可能大家都有這樣一種感受,小時候,我們很容易就會喜歡可樂雪碧果汁這些飲料,但是對於啤酒紅酒白酒,我們覺得好難喝,甚至覺得父母喜歡喝這種東西有毛病。

這是因為,“甜”是一種能先天就愉悅我們的味道,但是啤酒紅酒之類的味道不是,它需要後天的逐漸培養才可以接受。

白酒的受眾群體年齡比啤酒紅酒更大一些,這種辛辣的刺激與窖藏出來的香氣需要更多的閱歷才能理解。

此外,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味覺和嗅覺能力會逐漸下降,這也使得一些更加刺激的酒在上了年紀的人群中更普及。

2、正是因為白酒的受眾群體不是以90和00後為主,所以白酒的瓶形和包裝更適合40歲以上的群體。

90後是彰顯個性的一代,在商品的選擇上,“我喜歡”比“適合我”更重要,所以現在市面上的包裝和產品設計還不足以打動這一代消費群體,再次舉江小白為例,符合90後的設計還是能夠吸引這一代來消費白酒的。


薄利好食


非常討厭酒文化,因為帶有半強制性,我酒量不好喝的也不多已經傷身了


入畫暮雨


不用擔心,到了一定年齡段,手中握的自然就換成了白酒杯,並不是說要貪杯,而是杯中之物即能激盪曾經的風光,又能釋然過往的悲傷,更能重燃行將暗滅的火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