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獻忠與李自成為什麼不合作對抗清軍?

dsf1581


問這個問題還不如問問:為什麼朱元璋、陳友諒和張士誠為什麼不先合作將元朝滅了,再商量怎麼瓜分中國呢。

先看看明朝時期地圖,滿清在東北;李自成控制地區是北京、河北、陝西、山西一帶;張獻忠在四川;東南沿海則被南明控制。

張獻忠如果想去幫李自成,那需要以下幾點前提條件:

首先,南明小朝廷答應。很明顯即使張獻忠想去打擊滿清,那也得從四川北上,進陝西,過山西。這一路上等於是沿著南明控制區域走,如果南明突然出一支奇兵突襲,那即使張獻忠能抵抗住也勢必消耗不少時間。

其次,滿清入關前李自成是不知情的,李自成攻擊吳三桂即將勝利之時清兵突然出現,打了李自成一個措手不及。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張獻忠到北京的道路,從知道清兵入關到抵達北京,估計仗也打完了,張獻忠只能獨自面對剛剛獲勝的清兵和吳三桂。

最後,如果張獻忠想幫李自成,那他將面對當時天下戰鬥力最強的關寧鐵騎和辮子軍的聯手夾擊。李自成在這樣的攻勢下也兵敗身亡,張獻忠估計也不想面對如此陣容。


綜上所述,張獻忠想幫李自成,根本不可能。


物質文化史


首先來了解一下李自成和張獻忠這兩個人歷史背景!

共同點:明朝末年自然災害頻發,百姓民不聊生,許多農民出來起義,在眾多農民起義軍中,有兩個年輕的起義軍首領:李自成和張獻忠。兩人同年同月出生,都來自於陝西農村,都是因為出身貧寒。在明末的起義軍中,兩人各自組建了農民隊伍。

兩人的相遇是在年近30歲的時候。1633年李自成帶著自己的隊伍投奔舅舅——闖王高迎祥。沒過多久,張獻忠也加入到闖王的隊伍當中。二人年齡相同又有相似經歷,相見恨晚的李自成和張獻忠很快成了出生入死的好朋友。

因為張獻忠起義時間比李自成要早,已經有了比較成規模的隊伍,具備獨擋一面的能力,李自成對這個自己同歲的領的領導者相當敬佩,這也為以後的合作提供了基礎,同時也為他們反目成仇埋下了隱患。

第一次:1635年高迎祥、李自成和張獻忠突破河南重圍攻入鳳陽,鳳陽是朱元璋的老家,歷代明朝皇帝都在這裡興建各種工程,明皇陵和明中都皇城都在這裡。起義軍將鳳陽城洗劫一空,他們在鳳陽皇宮因“分贓不均”,結下了怨恨。這是他們第1次出現友誼裂痕!

從此以後李自成往北,佔據黃河一帶。張獻忠往南,佔據長江一帶。

第二次:1636年,闖王高迎祥戰死,李自成繼承“闖王”稱號,這一舉動讓南方的張獻忠不服,二人怨恨加深。

第三次:1638年,李自成戰敗。不得已投靠張獻忠,張獻忠起殺心想趁機殺掉李自成,可惜李自成連夜逃跑,保住了性命。

三年後的1639年,張獻忠在南方戰敗,逃往北方投靠李自成,李自成同樣也想趁此機會殺掉張獻忠,被其他將領攔下來,張獻忠又在其他將領的幫助下逃跑。

以上這些觀點,還都是李自成和張獻忠的個人恩怨。雖然他們兩人都是農民出身,可在打仗上具有極高的天分,率領一支烏合之眾,幾年之內橫掃大江南北,擊潰明軍百萬軍隊。清軍剛剛入關時,只有區區十幾萬人,但就是憑著區區十幾萬人統一了中國。那麼為何沒有在清廷入關時聯合起來抵抗清軍呢?

第一點:純粹的農民起義

純粹的農民起義是缺乏長期戰略框架的。一方面他們對於如何推翻政權,怎樣擴充軍力,如何安定民心,怎樣管理財政等等一系列問題既然沒有指導意見的又沒有清晰完善的管理政策。他們只看重於眼前的利益,而沒有長遠的規劃,會為一城一地的得失,勾心鬥角,爾虞我詐。這是根本性的問題所在!從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個人恩怨就可以看到這一點。

第二點:沒有穩固的後方根據地

李自成無論是大殺四方還是攻入北京,都只是走一步看一步,沒有建立起以西安為中心的陝西根據地。更沒有在根據地實施一系列休養生息的政策。以至於後來打入潼關以後,沒能組織起有效的抵抗。

例如:1644年下半年,李自成從北京撤往陝西。在經過山西平陽時,聽信牛金星饞言,殺死大將李巖。劉宗敏知道李巖遇害,又想殺死牛金星,至此李自成的隊伍開始渙散。退回陝西以後,又面臨東路北路兩路清軍夾擊。先後從潼關返回西安,經武關、襄陽到達武昌。後來又退走咸寧、蒲折。後來被地主土豪的民間武裝殺害!

第三點:錯過最重要的歷史機遇期。

清軍剛剛入關時佔領北京時,只有十幾萬軍隊。而此時的北京周圍三河、昌平,保定、大名、順德,廣平等地,廣大農民紛紛舉起抗清義旗。他們割斷了北京內外的交通!山東的兗州、沂蒙、鄒平、滕州一帶農民也紛紛起義,掀起了抗清鬥爭。而此時李自成的主力軍隊都在陝西,雖然一路從北京敗退,但此時形勢依然不錯,可惜李自成未能廣泛聯絡各地義軍組織反抗,只顧向西逃走,錯失了扼殺清軍的最好機會!

而在此之前,李自成曾率部在山海關與清軍進行決戰,此時的張獻忠不但沒有派軍協助李自成,反而派孫可望,奪取漢中李自成的根據地。

可以上觀點來看,沒有聯合起來抵抗清軍,既有它的歷史侷限性也有張獻忠和李自成的個人恩怨!








愣頭青的筍寶


李自成農民軍經過十多年艱苦奮戰,從陝西打到北京,隊伍發展到幾十萬人,但大多是烏合之眾,軍紀不嚴,李自成無心於天下,只想裂土稱王,是崇貞太擰,寧願死掉不要江山也不讓李自成如願。山海關守將吳三桂答應歸順李自成,但農民軍在北京燒殺搶掠,打傷吳三桂父親吳襄,搶走愛妾陳圓圓,吳三桂憤恨不降。李自成親自領兵討伐吳三桂,吳三桂不考慮後果,將清兵放入山海關。吳三桂與清軍聯手,李自成退回北京,慌忙稱帝,僅四十二天,清軍兵臨北京城下。李自成大順軍隊被迫南撤,清軍佔領北京,建立大清政權。攝政王命令豪格領兵從山西出陝西進四川,吳三桂從河北下河南進湖北,多鐸從山東下江蘇出浙江。吳三桂為撈取個人資本,率領原大明山海關精銳騎兵,對大順農民軍一路追殺,如砍瓜切菜,到湖北大順軍隊已四分五裂,不多已被消滅。李自成本人也在湖北通城縣九宮山地區被地方武裝殺害,餘下的農民軍或獨自抗清,或聯合南明政權抗清。清廷以三股力量從北向南猛進,如摧枯拉朽,打得各地政權無招架之力,李自成的大順政權與在四川張獻忠的大西政權各自為政,以前大明軍在陝西剿滅李自成部時,李自成戰敗逃入四川,被張獻忠驅趕出境,李自成耿耿於懷。又因清廷出手太快,李自成、張獻忠又相隔太遠,哪有時間好好聯繫呢?只能各自為戰,自握命運吧。後八大王張獻忠大西政權被消滅,他的屬下與李自成的屬下也不能攜手抗清,等待的是被各個擊破的命運!





劉坤忠120


李自成和張獻忠是明末的農民起義領袖,二人先後建立大順、大西政權,屬眾皆數十萬之巨,李自成更是一手擊垮了大明數百年江山。

可是勝利的果實並未品嚐多久,就易手於清軍,令人不勝嘆息,也因李自成的失敗,中原王朝開始走向傾覆,遂有明亡之後無中國的說法。

李自成與張獻忠都是陝西人,可以說是老鄉,二人一為驛卒,一為邊兵,在明末的起義浪潮中,二人先後壯大,並向不同的方向進軍。

最終李自成攻破京師,張獻忠入駐成都,一南一北,握兵相望,這個時候的他們,可以說都有很大機會成為新王朝的開國之君,可惜,最終被清軍一一擊敗。

作為明末最有力量的兩支武裝,如果他們聯手,有機會鼎定中原,外御清軍嗎?

我們來看兩支部隊的性質,他們都是農民軍,這些農民軍圍繞著各自的首領逐漸壯大,可以說,都是一山不容二虎的狀況。

所以首先,他們不太可能聯合在一起,否則聽命於誰?那個最高的位置,哪個都不可能放棄。

而如果聯合了呢?不論張獻忠併入李自成,還是李自成投靠張獻忠,亦或是二主並立,都無法形成絕對的凝聚力,因為他們各有一幫心腹將士。

內鬥是這些起義隊伍的拿手好戲,哪怕是虎臥於側,也要先把競爭對手搞殘再說。

比如張楚政權的分裂、太平天國的天京事變,史書不絕。

既然如此,這個合併的隊伍很可能陷入長時間的內亂之中,而且南明還可能趁火打劫。

其次,就算他們的內鬥不激烈,這支隊伍勝算也都不大,我們看李自成劫掠京師、張獻忠屠川等等,他們皆胸無大志,且蹂躪百姓,這麼講起來,二人都不得民心。

一個失去民心的隊伍,也就不提什麼戰鬥力了,故而就算二人聯手,也將不是清軍之敵。

明末這些政權的敗亡,幾乎都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只有打造一支為民請命的王者之師,才有可能走的長遠。


雲暗雪山


曾經手握數十萬大軍的兩人,之所以會敗得這麼慘烈,究其原因,還是在於他們對彼此不夠信任。倘若,他們能夠放下對彼此的成見,通力合作。當一方遭遇困境的時候,另一方進行及時援助,那麼,二人未嘗不能共同坐擁天下。即使他們不願意共同分享勝利果實,那他們也可以先行合作,待取得成功之後,兩人再來一較高下。如此,他們的結果或許也會好很多,他們都太過相信自己,也都忽略了“合作”的重要性。







柴創6



青花韻律185098660


張獻忠和李自成都是一方梟雄、各有兵馬勢力,維也不服誰。因各自的權力利益永遠無法齊心合作共同對抗清兵。


小龍女550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