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化聞韶“竹筒鼓”:舜帝南巡的韶樂天籟

仁化聞韶 “竹筒鼓”簡介

溫飛宇


仁化聞韶“竹筒鼓”:舜帝南巡的韶樂天籟

圖為流傳在仁化縣聞韶鎮的竹筒鼓

在仁化縣聞韶鎮,至今流傳一種“竹筒鼓”舞蹈,據該傳人黎丙秀介紹,在她5歲時,就跟著奶奶學跳“竹筒鼓”舞蹈。她奶奶說,流傳在聞韶一帶的“竹筒鼓”舞蹈,又被稱之為“遊鼓舞”。

仁化聞韶“竹筒鼓”:舜帝南巡的韶樂天籟

圖為竹筒鼓傳承人黎丙秀(左)與廣東戲劇舞蹈職業學院老師盧宇迪一起合影


據傳“竹筒鼓”(遊鼓)為舜帝南巡時留下的竹製樂器,距今已經有4800多年的歷史了。舜帝南巡嶺南,登粵北韶石山(丹霞山)奏《韶樂》,在返京過五度(今聞韶鎮)時,等上高峰山奏《韶樂》,且能聞聽到韶石山上的《韶樂》迴音,故得名“聞韶”地名,沿用至今。舜帝南巡時,他的愛妃清鳳娘娘在聞韶高峰山下染病不起,巫師就用竹製的“竹筒鼓”跳起了降魔辟邪的舞蹈,以此來保佑清鳳娘娘早日鳳體康復。巫師跳舞之時,舜帝的宮廷樂隊就配以吉祥的打擊樂《滿堂紅》來附和。所以,現今在聞韶流傳的打擊樂也被稱之為“韶樂”。舜帝妃子病逝聞韶後,她的淚滴在高峰山的竹林,成了嶺南地區唯一的不可移植的斑竹。梁武帝時期,武帝為舜帝南巡感動,親下皇詔書為清鳳娘娘建立祭祀廟宇,到唐朝,武則天又再次下詔重修清鳳娘娘廟宇,並將命名為“皇封廟”,也就保留至今的全國唯一的“雙龍拱聖”的以紀念舜帝妃子而建的廟宇。從那以後,每個朝代的民間歌者、舞者都會將“竹筒鼓”舞蹈用來祭祀慶典,一直流傳至今長盛不衰……

製作竹筒鼓的材料,由生長多年的老毛竹、蛇皮、絲綢布、竹片組成。竹筒鼓製作開始用開水高溫煮一個多小時,曬乾塗上光油防蟲防蛀。竹筒鼓長:62釐米,直徑:9釐米,竹片:19釐米,整個竹筒空心,一邊開口,一邊用優質蛇皮封住,竹筒鼓音色渾厚有力,敲擊竹筒蛇皮,聲音從開口部位發聲,演奏低音與強音敲擊下方的蛇皮部位響聲,演奏弱音用竹片敲打竹筒的中間部位發出響聲,竹筒鼓的兩邊繫上紅、黃多色布象徵一種吉祥之意 。

仁化聞韶“竹筒鼓”:舜帝南巡的韶樂天籟

圖為竹筒鼓傳承人黎丙秀(右)和舞伴在交流舞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