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雞變鳳凰”,復旦大學的發家原來得益於它

新中國成立以後,高校進行了數次院系調整,許多名牌大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包括北大、清華、交大、南大(中央大學)、浙大等民國時期的著名大學。

但在這其中,卻有一所學校受益巨大,那便是復旦大學。得益於院系調整,復旦大學從一個上海灘上默默無聞的三四流大學一躍成為全國高校巨擘,創造了大學成長曆史上的神話和奇蹟。
這段傳奇的成長史究竟是怎樣的呢?小編帶大家來探一探。

復旦大學最初建立於1905年,由著名教育家馬相伯創立,當時它還是一所私立學校。早期的復旦大學的名氣並不大,名聲也不太好,擁有一段可以稱之為“黑歷史”的過往。

據說,1949年以前,復旦大學是一所標準的“野雞大學”。當時的公立學校直接由國家資助,所以教育資金非常充足,而復旦大學是一所私立學校,就像如今的創業民企,缺資源缺資金,只好大量販賣文憑,被上海人鄙夷地稱為“野雞大學”。

獲得新生

1949年5月27日,上海迎來解放,復旦大學也隨之獲得新生。當天,復旦學生立即集合,配合人民解放軍,乘汽車進入復旦校園。當時還是復旦大學新聞系學生的音樂指揮家司徒漢指揮學生們演唱《解放區的天》。

復旦經濟學院老教授張薰華曾回憶道:“正式接管那天,就是在這座老校門前,圍滿了復旦師生。校門洞開,復旦從此成為一所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大學。之後,還有許多復旦學子走出這扇校門,投入解放全中國的行列。”

1949年6月20日上午,復旦師生匯聚在校門口,熱情地把軍代表迎進校園,校門口高高掛著“歡迎軍管會來領導我們”“慶祝接管”等歡迎標語。當天,學校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軍事管制委員會接管,復旦大學從此回到了人民的懷抱。

“野雞變鳳凰”,復旦大學的發家原來得益於它

1950年5月8日下午2點,復旦大學第二十四次校務委員會全體會議召開。在這次會議上,復旦校慶日最終定為5月27日上海解放日。這一舉措,獲得了高層的肯定,復旦大學也明確了當時自己的立場。

“野雞變鳳凰”,復旦大學的發家原來得益於它

迎來騰飛

復旦大學真正迎來騰飛的時刻,便是1952年的學科大調整。

1952年6月至9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大規模調整了全國高等學校的院系設置,把中華民國時期效仿英式、美式構建的高校體系改造成效仿蘇聯式的高校體系。

而當時的上海,在高校佈局上需要一個綜合性大學。聖約翰被關閉後(1952年院系調整時,私立大學包括教會大學全部被裁撤),沒有第二個學校可以選擇了,於是復旦大學接收了聖約翰、浙江大學等學校的文、理、法學科,一躍成為上海最著名的高校,並延續至今。

從1952年8月至9月底,浙江大學、交通大學、同濟大學、大同大學、滬江大學、震旦大學、聖約翰大學、南京大學、金陵大學、安徽大學、上海學院等高校的有關係科陸續與復旦大學合併,具體是:

“野雞變鳳凰”,復旦大學的發家原來得益於它

院系調整使復旦大學整合了全國幾十所高校的相關係科,集中了江、浙、 皖、滬地區基礎學科最著名的一批專家學者,中文系有滬江的朱東潤教授,歷史系有滬江的蔡尚思教授、周予同教授,數學系有浙大的蘇步青教授、陳建功教授,物理系有浙大的盧鶴紱教授、交大的周同慶教授,化學系有浙大的吳徵鎧教授、交大的顧翼東教授,生物系有浙大的談家楨教授。真可謂群英薈萃,大師雲集。

此外,復旦的圖書儀器設備也有了很大的增加。圖書館的藏書數量達到解放前的4倍,理科各系實驗室大為擴充;生物系擁有160餘臺顯微鏡;化學系的實驗室由3個增加至9個,可容納200人同時做實驗;物理系的儀器擴充了9倍,有專供教師使用的X光實驗室、原子核物理實驗室等。

通過院系調整,復旦不僅大大加強了基礎學科的實力,也集中了江、浙、皖、滬地區一批優秀人才,一躍成為上海,乃至全國範圍內的頂尖大學,在解放初期享有“江南第一學府”的美譽

強強聯合

上個世紀末,以1998 年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浙江醫科大學合併組建新的浙江大學為標誌,我國興起了一場大規模的高校合併運動。據不完全統計,1990 ~ 2006 年,我國共發生了431 次高校合併,涉及院校1082 所。

而在這其中,很多重點醫科大學都和國內重點高校合併,儼然實現了一次強強聯合。2000年4月27日,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強強聯合,組建新的復旦大學,上海醫科大學改名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

事實上,上海醫科大學前身是國立中央大學醫學院,擁有雄厚的歷史底蘊,也是上海市首所通過211工程預審的高校,本次合併對復旦大學實屬強強聯合,自此以後,復旦發展成為文理醫三足鼎立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

無論是50年代的大調整,還是90年代的大合併,都有其時代背景與特定需要,而復旦大學則在歷史的進程中完成了大跨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