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大家是怎麼理解這句話的,有沒有親身的感受?

王保川


年輕時不努力,到老沒機會努力 ,只有挨窮,

趁年輕時努力 拼搏奮鬥

自立,自信,自尊,自強





wjfyzs


我是七十之人,我們那時候不要說少壯,還是在孩提時代十多歲就去生產隊勞動,我們生產隊唯一一頭耕牛由我家負責養護,所以我和哥倆比別人家的孩子多了一份額外負擔,早晚二次牽著牛去放牛(去吃路邊的草,中午去割草,曬乾了留給冬天裡牛吃,我在十五歲時大隊上就要我去公社獸醫站學獸醫,鄉間小道串家走巷步行數十公里倒也不怎麼累,我倒認為小時候吃點苦.年輕時多幹點工作還是值得的,過上了好日子不要忘記過去,好日子來之不易,要珍惜,另多說兩句,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後來我哥當上了大隊書記,我也改行去單位擔任主辦會計〈37)年,現早己退休在家,值得回味,理當珍惜。


毛毛75680979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句話很有警示作用,然大多數的人都懂這個道理,卻不以為然!下面就給大家談談我的親身感受:

在我少年求學時,甚愛貪玩,每每逃課,但後來因基礎沒打好,學業便中途荒廢了,而在當時,跟同齡的校友比,他們讀書卻特別用功,故而都考上了理想的院校,那時我雖表面不屑,然內心特別嫉妒,然而卻於事無補,後來,任我再怎麼用功,也依然錯過了學習的寶貴時期,基礎沒打牢,就越滑越遠了!

所以勸君學趁早,白首方悔遲,少壯不努力,等老來就只能搓嗟嘆息、也於事無補啦!



玉靈山人雅集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出自古詩漢代,樂府詩《長歌行》,原詩是這樣的:“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這兩句話,乃是全詩的結語,是詩人作詩詠歎的主旨所在,詩中借園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敗的形象,比喻人生少壯時的美好,和老大時的悽慘,用河水東流大海不復返,來比喻時間的流逝, 說明光陰如流水,一去不再回。“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一頭白髮的時候,再悲傷也沒用了。”

“樂府”是古代掌管音樂的政府機構,秦漢時期就存在,漢武帝時的樂府規模較大,其職能是掌管宮廷所用音樂,兼採民間歌謠和樂曲。魏晉以後,將漢代樂府機關,所蒐集演唱的詩歌,統統稱為樂府詩。漢樂府創作,基本原則是“感於哀樂,緣事而發”,它繼承了《詩經》現實主義的優良傳統,廣闊而深刻地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現實。

這是漢代樂府古詩中的名作。詩中用了一連串的比喻,來說明應該好好珍惜時光,及早努力。詩的前四句,向我們描繪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園子裡綠油油的葵菜上還帶著露水,朝陽升起之後,曬乾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陽光中。世上的萬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煥發出無比的光彩。

可是,秋天一到,它們都要失去鮮豔的光澤,變得枯黃衰落了。萬物都有盛衰的變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過程。時間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樣,一直向東流入大海,一去不復返了。我們在年少力強的時候如果不珍惜時光,好好努力的話,到老的時候就只能白白地悲傷了。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尖利的刀鋒,是不斷從磨礪中得到的,梅花的飄香,也是因為它堅持過了寒冷的冬天。人生的每一步,都是為下一步作鋪墊的,也許某一天陽光午後,回憶起前身邊的每一段過程,都有值得商確之處,可以更好一些。

人生苦短,來日無多,朋友請珍惜每一天吧,免的留下人生的遺憾。


德雨50926495


現在科學文化發大,所遇幹什麼樣的事,基本上都需要知識文化,可是自己小時候,沒有認真學習,自己知識文化基礎沒有建穩固,需要有文化才能做得起的事情,就幹不起了,沒有辦法,想起讀書學習時,沒有認真學就後悔,徒傷悲,再後悔沒有用。

我們基本上很多人,都應該感受到這種事情,不聽老人言,不聽老師話,吃虧這眼前,只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課,上課無言語,放學不亂跑,每天完成家庭作業,文固基層,昌德致遠。現在就不會落魄落後,對於某些事,沒有更多的遺憾,一般自己可以做一點,自己想做的事。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現在長大,安家了,該做事情掙錢,養家餬口,可知識文化差距太遠,幹不起,啃不下來,徒傷悲,後悔,世上沒有後悔藥賣。


古鐵457


知識決定前途,知識決定財富!已有數據表明,財富的多少,和人的教育程度正相關,這個世界,誰掌握的知識多,誰的學歷高,在社會上,就能更好的取得地位和財富,現在不再是剛剛改革開放,憑一腔熱血和一身膽量,就能賺錢!看看目中國的十大首富,有幾個人是低學歷的?馬雲少說也是個專科生。其他的就不用說了!你沒文化,就是進廠打工,你也難成為管理人員,待遇肯定是差。所以,初中高中不努力,到了社會上,就只有傷和悲了


天海一色219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原文】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翻譯】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老年再悲傷也沒用了。

出處:《樂府詩集·長歌行》

涵義:年輕時不努力,到老年悲傷也沒用

用法:用於勸誡人們: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一頭白髮的時候學習,悲傷難過也是徒勞。提醒我們應該珍惜時間,不應浪費時間。年少時如果不珍惜時間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自己與悲傷了。

用法作賓語、定語、分句;用於勸誡人們。

也用來告誡我們,要趁年紀還輕,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的時候,一事無成,這樣只能留下悲傷、悔恨。

我記得讀小學三年級時,老師就向我們灌輸此“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平日弗用功,自到臨期悔"這一典故。可是,正在我上初中一年後,爆發了轟轟烈烈的文革運動,學校停課鬧革命。接著大中學校全部上山下鄉當知青農民,在鄉下的煤油燈下,我又默背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的絕句,這是促使我要繼續讀書的座佦銘。於是,在鄉下8年把初中階段未完成的學業去努力完成。果不其然,知青大返城當工人,憑努力才當上了代幹。但要轉幹,還得中專以上文憑。又報考職工中專,完成提幹後又要說提職務職稱,經5年努力中級職稱有了,但要上高級職稱,又得大專以上文憑,這不,還得報考攻讀大專,所以到老,我都在堅持不懈的努力。終於在臨退休前3年,才晉升上高級職稱。不然,老大真要認徒傷悲之命了。我體會到:這一詩詠歎的主旨所在,正如我們在鄉間春天茂盛秋天衰敗的形象,來比喻人生少壯時的美好和老年時的悽慘;河水東流不返,時間的流逝,不會為我們一個人而停留,都只是勸誡我們從小就要發憤,人的一生,都應該是為理想在奮鬥,也是為了這兩句警言的啟示而產生的動力吧!


建設者築跡


這句話意思是,少年強,則國家強。從小就要養成好好學習,天天向上,抓緊學習知識,只爭朝夕,不負韶華,平凡鍛造人生,偉大岀自平凡,平凡成就未來,知識成就事業。長大後做一個國家有用人才,為國家建設事業增磚添瓦。為國爭光給自己爭氣,給父母添彩。

記得小時候,村裡人家,沒有知識文化人特多,寫一份信,都要求人寫,做什麼事都很難,所以一個人必須要有知識文化,沒有知識文化就落後,就會換打,沒有知識步難行。



丁佔愛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去努力,到了老年就算再怎麼悲傷都無濟於事。這是他的字面意思。按照字面意思可能有些年齡上的侷限。

我更喜歡把他理解為。

在適當的時候沒有把握住時機去努力,事後再怎麼後悔都沒用。

感受就太多了,上學的時候考試,明明自己仔細點就可以作對,偏偏粗心錯了。

明明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可以上一所很好的大學,非要上課玩手機。

工作了,明明咬咬牙熬熬夜就可以完成的工作,非要懶惰然後被上司diss。

當父母了,當孩子問你要錢買他們喜歡的東西,你猶豫了,明明之前可以努力奮鬥,明天可以給家人好生活,然後你沒有。

你的父母老了,明明可以抽出時間去陪他們,非要等他們走路都走不動了才想起來帶他們出去玩,非要等他他們話都說不清楚了才想起你從長大開始就沒有跟他們好好說過話。

人生嘛,遺憾的事情太多了。儘量做好自己吧。

少壯稍努力,老大少傷悲。

可能有點離題,但這就是我的理解。





冷識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出自《樂府詩集·長歌行》,意思是所謂年輕力壯的時候不奮發圖強,到了一頭白髮的時候學習,悲傷難過也是徒勞。詩中借園中葵春天茂盛秋天衰敗的形象,來比喻人生少壯時的美好和老年時的悽慘;以及用河水東流不返來比喻時間的流逝,不會為一個人而停留,都只是為了最後這兩句警言。

人一生精力體力最旺的時間,應該好好去學習和奮鬥!一旦錯過這段時光,想學什麼想做什麼,由於精力體力的衰退,而有心無力了!年輕得為年邁時蓄存一定的物質基礎,老有所依!當今的生活環境壓力大,競爭殘酷,孩子們都過得不易,過多的依賴子女贍養,不現實!

因而為了自己的晚年和親人,趁著光陰未老,多多努力吧!

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佈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日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