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覺得最蒼涼的古詩詞是什麼?

撿破爛的喵嗚


最蒼涼的古詩詞有哪些?這樣的古詩詞也有很多,既然是蒼涼,固名思義,就是不如意才蒼涼,有政治、官場的不如意,有情場的失意,有理想破滅、萬事無成、壯志難酬之意,這些詩詞大多寫於被貶謫、流放之途中,或雖自由、甚至是遊山玩水之中,但是身心飄泊、內心卻極度失落。

比如《江雪》

唐代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是柳宗元被貶永州後所作,借幽僻孤寂、蒼涼冷清的環境來寄託自己內心清高孤傲的品格和情感,抒發自己政治失意後的苦悶。

作者描繪出一幅孤寂冷僻的全景。

《孤雁二首·其二》

唐代崔塗

幾行歸塞盡,念爾獨何之。

暮雨相呼失,寒塘欲下遲。

渚雲低暗度,關月冷相隨。

未必逢矰繳,孤飛自可疑。

作者就是一個一生漂泊的人,一生漂泊,歷經巴蜀吳楚河南等地,而他的詩作作品,幾乎也都是以漂泊生活為題材。在這首古詩當中,作者用孤雁隱喻自己,用孤雁的內心的慌亂悲涼隱喻自己,作者一生四處漂泊,就如同孤雁一般,內心極為落寞,表達了路途的艱險,孤單淒涼的心情,一事無成的挫敗感,離鄉索居的孤獨,都深深的壓在了詩人的心頭之上。作者如同孤雁彷徨失措、悲鳴、雨中吶喊。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唐代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

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

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

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

猶自音書滯一鄉。

作者被流放天涯,被貶謫多年,這樣的生活使柳宗元倍感仕途險惡、人生艱難。

詩人在柳州登樓之際,面對滿目異鄉風物,百感交集,寫就此詩,此詩情景交融,悽楚動人。表達難於明言的積愫,愁思瀰漫,沉鬱蒼涼,讀之平添悲哀和惆悵。

《齊安郡晚秋》

唐代杜牧

柳岸風來影漸疏,

使君家似野人居。

雲容水態還堪賞,

嘯志歌懷亦自如。

雨暗殘燈棋散後,

酒醒孤枕雁來初。

可憐赤壁爭雄渡,

唯有蓑翁坐釣魚。

此詩也借用了當年赤壁戰場的典故來抒發自己無端被貶的憤懣,表達了自己雖有建功立業的雄心,卻壯志難酬的不平之意。官場險惡、仕途坎坷,壯志難酬,所以感慨良多。看似看似遊賞山水,吟嘯抒懷,閒適自得,實則內心充滿了孤獨寂寞。

《西江月·頃在黃州》

宋代蘇軾

頃在黃州,春夜行蘄水中,過酒家飲,酒醉,乘月至一溪橋上,解鞍,由肱醉臥少休。

及覺已曉,亂山攢擁,流水鏘然,疑非塵世也。書此語橋柱上。

照野瀰瀰淺浪,橫空隱隱層霄。

障泥未解玉驄驕,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風月,莫教踏碎瓊瑤。

解鞍欹枕綠楊橋,杜宇一聲春曉。

蘇軾“烏臺詩案”之後被貶黃州,其間自然有惆悵和不平,但蘇軾能自我安慰、排解,與其樂觀的性格有關。

《登幽州臺歌》

唐代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天大地大,何處是我家?身在浩浩茫茫的宇宙之中,作者漂泊在異鄉,我到底是誰?來自哪裡又要去往何方?甚是淒涼啊!


納蘭自強


本來答這個問題的人,有十四五人之多,不須我再來置喙羅嗦了。可是我瀏覽了一下,什麼鳥飛絕呀,什麼老樹枯藤呀,什麼前不見古人呀,什麼日暮蒼山遠呀,等等。我個人覺得都是對的,也是貼切的。

但不是我國最蒼涼的詩詞。

我個人認為,真正最蒼涼的一首詞,應該是宋朝詞人蔣捷的《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

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

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

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

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這首詞,只有短短八句,卻把一個人青年時的聲色犬馬,盡情享樂,不知什麼是愁味的浪蕩生活;到中年世事滄桑,生存艱難,遊旅在外,有家難囬,往來奔波的困窘;及老年的歷經坎坷,看破紅塵,心如死灰吹不燃的心態描繪殆盡。細細品味,這首詞,不僅是最悲涼的一首,也是歷盡人事滄桑後最蒼涼的一首。


碼123321


我推薦七首:

一、懷古,蒼涼而悲愴

登幽州臺歌

唐·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二、閨思,蒼涼而幽怨

憶秦娥·簫聲咽

唐·李白

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

三、登覽,蒼涼而沉鬱

登高

唐·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樓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驚風亂颭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牆。

嶺樹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迴腸。

共來百越文身地,猶自音書滯一鄉

四、述志,蒼涼而激憤

滿江紅·寫懷

宋·岳飛

怒髮衝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過零丁洋

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裡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五、戰歌,蒼涼而雄壯

憶秦娥·婁山關

現代·毛澤東

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

蒼涼之景,蕭瑟磅礴;蒼涼之情,悲壯慷慨。當然,絕不止這七首,但這七首大概可以代表蒼涼意境的以上各主題類詩詞的最高成就。


小林6095917243829


我覺得是陳子昂的“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陳子昂是一個具有政治見識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但他接連受到挫折,力圖改革初唐綺靡文風,進而得罪了喜歡“宮體詩”的權貴,眼看報國宏願成為泡影,因此登上薊北樓,慷慨悲吟,寫下了這首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登幽州臺歌》。

登幽州臺歌

唐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天地悠悠,過客匆匆,歲月如白駒之過隙,轉瞬即逝。詩人俯仰古今,深感人生短暫,宇宙無限,不覺“愴然涕下”。

這是詩人空懷抱國為民之心不得施展的吶喊,蘊蓄著一股積極奮發欲有所作為的豪氣,悲壯蒼涼之氣油然而生。

這一哭,是無奈惆悵,是絕望孤獨,但更是陳子昂的不放棄不拋棄,這首蒼涼悲壯的詩中蘊含著作者百折不撓的精神,陳子昂不愧為一代文宗。



淡墨無聲


論古詩詞中的最蒼涼,其實有很多很多這樣的作品。而我感觸最深的卻是東坡先生的那首《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這闕詞的創作背景有兩種說法,一說是詞人被貶黃州時,中秋夜所作;另一說法是詞人被貶儋州時,中秋夜所作。

不論那種說法,估計是詞人被貶後所作是無疑的,全詞是這樣寫的: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蘇軾)

其實,我們印象中先生都是一個極其豁達的人,雖一生仕途坎坷、久經貶謫,終究以一種樂觀、自得的心態處世。是真的可謂“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但是,人終究會有情感跌宕的時候,這闕詞就一改詞人一貫或豪放或自然的詞風,而甚顯悲涼之感。

他說,人世一場,就如一場大夢,中秋之夜,秋風蕭瑟、秋葉鳴廊,甚感淒寒。上闕造景已是極度哀傷。下闕卻又言“酒賤常愁客少”,這裡哪是“酒賤”而致“客少”?分明是“人的卑賤”啊。不走運的時候,真的連喝涼水都塞牙縫,中秋本想賞月,還偏偏被雲所遮。

於是,中秋誰與共孤光,訴盡心中蒼涼。可東坡終究是豁達的,“把盞悽然北望”,仍變現了他對皇帝的期許,希望有朝日人能效力君王、造福百姓。這正表現了范仲淹所言的“

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朋友們一起交流、分享、點贊、轉發。


王嘉偉


我大中華浩浩五千年,曾湧現出無以計數的文人墨客和詩詞大家。在他們的作品中,形容蒼涼落寞、抒發自己內心悲慼長嘆的佳句好詞也是數不勝數。我信手拈來幾句大家都耳熟能詳的,一起來品味一下: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枯藤老樹昏鴉,斷橋流水人家。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

歡迎大家關注我,謝謝!


牛哥談人生


蘇武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有氣節的英雄人物,他於漢武帝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奉命出使匈奴,因故被扣留,匈奴多次派人逼降,蘇武始終不屈,後來被流放到北海(今貝加爾湖)牧羊。蘇武手執旄節,餐風齧雪,苦熬十九年,於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返回漢朝。溫庭筠瞻仰過蘇武廟後,寫下了這首剛勁蒼涼的懷古詩:

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

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

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

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首句蘇武魂銷漢使前,古祠高樹兩茫然,想象蘇武見到漢使時悲喜交加,感慨萬千的景象。一別故國十九年,雖身陷北海,卻心繫故國,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和擔當。日日持節牧羊,故國時時在心,雖然節旄盡落,丹心永向大漢。故國也從來沒有忘記過我,故國與我一直心心相連。這樣的氣節,才足以引發詩人的崇敬之情。

頷聯雲邊雁斷胡天月,隴上羊歸塞草煙,雲邊雁斷深刻描繪出了蘇武在音訊隔絕的歲月裡和人跡罕至的北海邊對故國的深深思念:在寂靜的夜晚,塞外的天空一輪孤月,大雁鳴叫著飛向南方,身影逐漸消失在遠方的雲層中,而持節牧羊的人兒呀,何時才能返回大漢我的故鄉?隴上羊歸寫出蘇武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單調孤寂生活,十九年的日日夜夜,每天朝起隨羊外出,落日伴羊迴歸,天天歸來的是羊群,回不去的是日思夜想的故國,但是這樣單調孤寂的牧羊生活磨滅不了蘇武歸國的意志。這也從側面反襯出蘇武的堅貞不屈,也表達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頸聯倆句回日樓臺非甲帳,去時冠劍是丁年,詩人感嘆,去時是武帝賜節餞行,蘇武那時也正當壯年。而如今歸來已是物是人非,武帝已逝去多年,蘇武也已鬚髮皆白。進一步彰顯蘇武的民族氣節,表彰他的忠君愛國。

最後倆句茂陵不見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蘇武回國封侯授爵,儘管漢室江山依舊,然而武帝已經長眠茂陵多年,蘇武只能面對秋天的流水來憑弔已經逝去的先皇了,表現了蘇武對先帝的深深地追思。

蘇武忠貞不屈,心向故國,十九年餐風露宿,持節牧羊,節髦盡落,始終磨滅不掉他忠於故國的民族氣節,因此千百年來,這位白髮丹心的漢臣,一直受到後人的欽敬。

 


石徑斜


我覺得最蒼涼的古詩詞太多了,歷史上的文人志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有沒得詩句,也留下了蒼涼與哀怨的詩句。

我覺得《紅樓夢》裡很多詩詞讀起來都很悲涼,如第一回那首:“滿紙荒唐言,一把心酸淚。都雲作者痴,誰解其中味。”這首詩墊定了小說的悲劇格調,讓人讀來感覺就是淒涼與蒼涼的感覺。再比如林黛玉寫的詩,其實,林黛玉本身就是濃濃的悲劇色彩,所以她寫出的詩詞大部分是絕望而哀怨、淒涼與蒼涼的。“寒塘渡鶴影,冷月葬花魂”,(前句史湘雲所作,後句林黛玉所寫),讀到此古詩詞,讓人有一種渾身發冷甚至顫抖的感覺,“冷月葬花魂”,是多麼的悲哀呀。

另外,最出名的那首《葬花吟》,更給人一種無奈和淒涼,悲哀與蒼涼。

花謝花開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魯源


我是梅鶴讀書,現在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覺得最蒼涼的古詩詞是唐代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1、全詩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2、走近作者

李益,字君虞,今甘肅武威人。曾中進士,後來仕途失意,於是北遊燕趙,南遊揚州。元和年間又入朝為官。擅長邊塞詩,其七言絕句近王昌齡。

3、一二句

“受降城”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唐朝初年名將張仁願為了防禦突厥,在黃河以北築受降城,分東、中、西三城,都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另有一種說法是,貞觀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後世把靈州稱為“受降城”。

“回樂峰”是回樂縣的一座山峰,當時屬靈州境內。

前兩句寫景,用了對仗的手法,而且互文現義。這兩句是說,回樂峰前、受降城外,月色清冷如霜,把沙地照得像雪一樣白。

整個畫面由城樓、山峰、月色、沙地、雪、霜組成,給人一種蒼涼孤寂的感覺。這兩句照應題目中“夜上受降城”,可以說“詩中有畫”。

4、三四句

“蘆管”是少數民族樂器,適合演奏纏綿悱惻的曲子。

這兩句詩說,不知什麼地方吹起了蘆管,動人的曲子引起了將士們的思鄉之情,整個夜間都在眺望故鄉。

這兩句轉為抒情,照應題目中的“聞笛”。其情境類似高適的《塞上聽吹笛》中“不知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5、小結

這首詩,寫景抒情相結合,通過大漠的蒼涼襯托邊關將士的濃濃鄉愁,是邊塞詩中的精品。清朝俞陛雲《詩境淺說續編》評價:對蒼茫之夜月,登絕塞之孤城,沙明訝雪,月冷疑霜,是何等悲涼之境!

所以我覺得最蒼涼的古詩詞是唐代詩人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梅鶴讀書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當歲月把我們催老的時候,經常回憶過去的日子。想起這首詩,作者的心情何等淒涼,人也被世事挫敗,蒼老依賴酒解千愁!

這句詩的意思是悲對秋景感慨萬里漂泊常年為客,一生當中疾病纏身今日獨上高臺。“常作客”,指出了詩人飄泊無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處專指暮年。詩人面對淪落他鄉、年老多病的處境故生出無限悲愁之緒,表達了孤獨落寞,及思鄉之情。

該詩句出自唐代詩人杜甫所作的《登高》,全詩原文如下: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