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戰為什麼曹操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

兔牙傳說


這麼說吧,很多曹操迷在官渡之戰這個問題上,把曹操神話成如何如何用兵如神、知人善任的軍事家。

但是就今天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我想說:曹操根本不是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而是被迫孤注一擲地進行了一場戰略決戰。

眾所周知,官渡之戰是東漢末年“ 三大戰役”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之一。建安五年(200年),曹操軍與 袁紹軍相持於官渡,在此展開戰略決戰。曹操奇襲袁軍在烏巢的糧倉,繼而擊潰袁軍主力。此戰基本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一、戰術層面,曹操根本無暇顧及大本營

總的來說,前期曹操與袁紹在黃河沿線對峙,發生了一些局部戰鬥,雙方互有勝敗。

武帝紀將中期曹軍一方面臨的兇險局面一筆帶過,但實際上戰役中期袁紹中軍到達後,雙方進行了全面會戰,曹軍戰敗退守官渡,在這一線與袁紹形成新的不對稱對峙局面。在這一長期對峙過程中,曹操糧草漸漸不支,而且領地內很多小勢力都暗地勾結袁紹,局勢可以說非常被動。

那麼到了官渡之戰後期,情況是怎麼樣呢?史書記載:

八月,紹連營稍前,依沙塠為屯,東西數十里。公亦分營與相當,合戰不利。

時公兵不滿萬,傷者十二三。

公與紹相拒連月,雖比戰斬將,然眾少糧盡,士卒疲乏。

太祖與紹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應紹,軍食乏。

曹操前期是取得了一些小勝,還陣斬了顏良文丑這兩個大將,但到官渡後期實際已經被逼入絕境,最關鍵的是糧食快吃完了。曹操為何會糧盡呢?真是曹操的領地裡沒糧食嗎?這就不得不借用一句名言了,“歷史都是由勝利者書寫的”

。 其實呢,是史書刻意掩蓋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優異表現。

官渡之戰,太祖使峻典軍器糧運。賊數寇鈔絕糧道,乃使千乘為一部,十道方行,為復陣以營衛之,賊不敢近。

袁紹在官渡之戰期間,一直不斷派出特遣部隊,在曹操後方襲擾曹軍的糧道,效果顯著——”賊數寇鈔絕糧道“,曹操根本得不到糧食補給,幾成斷糧狀態。到後來是任峻拼了老命才終於運送成功一次,可是之前數次對糧道的切斷使曹操陷入了絕境。

袁紹的這個”神來之筆“只記載在不起眼的《任峻傳》中,結果往往被人忽略。官渡之戰,其實是袁紹最早對曹操採取了斷糧之計,而且還是難度很高的敵後斷糧,袁紹在官渡之戰中的戰術表現堪稱絕贊。

二、戰役層面,巨大的優勢讓袁紹有些輕敵

但從戰役層面來講,袁紹還是有一些決策性問題。

作為官渡之戰的發起者,袁紹穩坐河北,兵精糧足,對曹操擁有四倍以上的軍事優勢。從兵種配置上來看,河北連接草原,有強大的騎兵。曹操中原河南地區作戰主要是步兵,步兵對騎兵劣勢巨大。

更要命的是,除了黃河作為分隔線,曹操的河南一帶,根本無險可守,一旦人家突破了黃河,你曹操就是門戶大開,就是一馬平川。

所以袁紹身邊如果真的有一個他能信任的、能為他真正出謀劃策的謀士的話,這時候就應該建議他拉長戰線,對曹操發動全面進攻,直搗許昌,這樣會讓曹操東西不能相顧。因為兵力對比實在太懸殊了。

可是偏偏袁紹優勢太大了,他就想一戰定勝負,一口把曹操吃掉。《孫子兵法》說驕兵必敗,我有絕對的優勢,就是一次把你打死,根本不需要拉長戰線慢慢打。

  • 這也就是為什麼袁紹沒有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巨大的優勢讓他認為根本沒必要這樣做。
  • 這也就是曹操為什麼留下荀彧守許都,因為他對袁紹太瞭解了,從諸侯討董後,曹操決定離開袁紹單飛的那天起,他就認定袁紹其人,不會作出偷襲許昌這樣的戰略決斷,也就放心留下荀彧這個文官鎮守許昌,調集全部精銳與袁紹安心在前線作戰。
  • 這也就是為什麼曹操利用了他這個心理,選擇在官渡到許昌一線佈防,這一線我們可以通過今天的衛星地圖看看,其實是對袁紹最不利的戰場——黃河灘塗地,沙地,成漏斗型,有利於曹操進行縱深佈防,不利於袁紹的騎兵部隊突防。

三、戰役層面,內部的不團結間接導致了袁紹的敗亡

我們常講天時地利人和,從這個角度來看:

天時,當時曹操立足未穩,許昌內部皇帝蠢蠢欲動、伺機待發;西涼有馬騰韓遂環伺蟄伏,虎視眈眈;東面徐州新平,陳登陳珪帶領士族搖擺不定;南面荊州劉表暗流湧動,趁火打劫;更不用提漢中張魯、江東孫權都眼紅著想要來分一杯羹,可以說,曹操官渡只要首戰不利,甚至持平,袁紹就在官渡和他對峙半年,後方一旦一個地方開始亂,牆倒眾人推,曹軍自然不攻自破。所以,袁紹選擇在這個時機發動戰爭,沒什麼問題。

地利,剛才第二部分我們分析了,其實是曹操在一定程度上佔有地利優勢。但我想說,在絕對懸殊的力量對比面前,地利優勢並不是關鍵,人海戰術,怎麼也拖垮你了。

人和,這是我認為袁紹失敗的最重要因素。前文分析了,袁紹在官渡之戰並不存在軍事策略層面的嚴重錯誤。可是為什麼還是輸了呢?

兩個關鍵詞:許攸叛逃,張郃、高覽倒戈

會攸家犯法,審配收系之,攸不得志,遂奔曹操。

太祖果破瓊等,紹軍潰。圖慚,又更譖郃曰:“郃快軍敗,出言不遜。”郃懼,乃歸太祖。

這裡不得不說,袁紹集團是一個內部非常不團結的集團,不團結到可以把巨大的軍事優勢給敗掉。可以看到,袁紹活著的時候袁紹集團就內鬥,導致打輸了官渡之戰,袁紹死了以後,袁紹集團又內鬥,導致袁家兄弟分裂。

那麼袁紹集團為什麼這麼愛內鬥呢?

當時,東漢的豪強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袁紹作為東漢大臣出身的諸侯,深知豪強一旦做大,皇帝的命就會被他們捏在手裡,想什麼時候讓你死,你就得什麼時候死。

對於這種現象,其他諸侯也自然深知。

於是怎麼辦呢?曹操劉備的做法是打擊豪強,孫權的做法是和豪強合流。

袁紹則採取了另一個

短期來看十分有效、長期來看蠢得不行的辦法:

放任部下內鬥,期望以此削弱麾下豪強勢力的力量,於是就有了這個如此不團結的袁紹集團。結果袁紹本人的權威是保住了,但這個做法也導致袁紹集團不得不一直在內鬥的烈焰中艱難前進,最終還沒等到統一天下,就先引火上身,被燒為灰燼,成為歷史的塵埃。


關注 ,帶你暢遊歷史的星河,汲取文化的滋養~

隨手轉發是美德,

請在下方留下你寶貴的評論


戰國君


官渡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以弱勝強的戰役,也是我心目中認為最詭異的戰役。因為從任何一方面來說,袁紹都不應該失敗的。可是,袁紹卻莫名其妙的失敗了,成就了曹操的聲名。

在官渡之戰中,袁紹陣營中發生了許多不可解釋的事情。其中,分兵襲擊曹操後方這一點,是後人詬病袁紹的一個方面。但是,袁紹真的不襲擊曹操的大本營嗎?而曹操也真的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嗎?答案是否定的。

一、官渡之戰前曹操的冒險。

在袁紹和曹操的戰爭中,曹操只冒過一次險,那就是劉備襲佔徐州起兵反曹的時候。在面對袁紹的威脅,曹操力排眾議,立刻出兵徐州,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打敗劉備,平定徐州,然後回兵,正好趕上官渡之戰的開始。

這一次冒險,在歷史上是有記載的。當時田豐就建議袁紹趁機襲擊許都。可是袁紹以孩子有病而拒絕了。氣得田豐以杖擊地,破口大罵。

不過,如果我們客觀的分析一下,劉備佔徐州的時候,曹操平叛的時間是建安五年一月,而袁紹發動官渡之戰的時間是建安五年二月。在這個時候,袁紹正是大戰開始之前,調兵遣將的緊張時刻。袁紹不聽從田豐的建議,派兵襲擊許都無外乎四個原因。

一是措手不及。在曹操進擊劉備的時候,正是袁紹緊鑼密鼓的準備開始官渡之戰的時候。在這個時候,一切都在按照計劃進行調撥籌備。如果要去襲擊許都,那麼一切工作都要推倒重來。這是袁紹不取的。

二是曹操帶兵去平定徐州,他的大本營並不是按照田豐說的毫無戒備。劉備的軍隊是一群烏合之眾,曹操沒有必要把所有的主力都帶去,必定要派一部分主力留守。田豐說的派一部分兵力偷襲許都,結果很可能會因為孤軍深入被曹軍殲滅。這樣,官渡之戰還沒有打就挫了軍隊的銳氣,這也是袁紹所不取的。

三是派不出兵來。當時離袁紹正式出兵只有一個月了。袁紹的軍隊正忙得手忙腳亂。袁紹就根本派不出一支可以立刻出動的人馬。這是因為袁紹聽信讒言,罷免了原來指揮軍隊的沮授的職務。在新舊交替之時,根本就無法調動一支有力的軍隊去執行田豐的建議。

第四個原因是袁紹無法說出口的。袁紹已經罷免了沮授的職務,如果要執行田豐的建議,在倉促之下,只有派沮授指揮軍隊才行。這也許是田豐建議的另一層含義。但是,袁紹此人的性格,是不會再起用沮授的。因此,這也是袁紹不聽從田豐建議的原因之一。

二、官渡之戰相持階段,袁紹的持重。

到了官渡之戰後,袁紹和曹操進行了拉鋸戰,最後戰爭進入相持狀態。在這個時候,袁紹手下的幾位謀士和將領又向袁紹提出了襲擊許都的建議。袁紹也並非沒有采納這個建議,但是,他沒有重視這個建議,結果執行不利。

袁紹曾經先後派出了兩支人馬去襲擊曹操的後方。一支由劉備率領。這支軍隊在劉備的指揮下,從延津迂迴到汝南,在葉縣擊斬了蔡陽,一時間聲勢很大,引起了曹操的擔憂。另一支軍隊由越騎司馬韓荀指揮,率領千餘騎兵繞道嵩山以東,襲擊劉備的補給線。

但是,這兩支人馬的實力有限,先後被曹仁擊敗,韓荀也戰死了。此後,袁紹就沒有再派兵去襲擊曹操的後方。袁紹在這段時間裡,不去襲擊曹操的後方,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是兵力不足。有人說,袁紹十萬人馬,曹操三萬人馬,袁紹怎麼會兵力不足?我們可以看到,袁紹人數雖多,但是在質量上要比曹操差得很多。在官渡能夠和曹操對峙,還經常遭受曹操的襲擊。如果再抽調出精幹的部隊去襲擊許都,那是很困難的。

二是曹操後方防備森嚴。曹操在官渡和袁紹對峙,但是他也沒有放鬆後方的戒備。他只把三分之二的軍隊放在官渡,自己的後方還有至少三分之一的軍隊。正是這些軍隊,才威懾劉表、張繡、孫權不敢輕舉妄動。使得劉備、韓荀的軍隊鎩羽而歸。

三是袁紹認為毫無必要。袁紹的軍隊精銳程度不如曹軍,機動作戰屢次失敗。顏良和文丑的敗死給了袁紹以深刻的教訓。

曹操採取持久戰的戰略和袁紹相持,正是兵多糧多的袁紹求之不得的。因此,袁紹認為,只要繼續相持下去,最後的勝利就是自己的,根本就沒有必要去襲擊曹操的後方。

四是袁紹對戰役的控制力衰退。袁紹掃平河北,沮授、田豐功不可沒。尤其是沮授,作為袁紹的謀主更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但是,在官渡之戰前,袁紹聽信讒言,剝奪了沮授的兵權。

這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反應,最大的危害是重軍不服,軍心動搖。這使得袁紹軍中上下離心,戰役進行得十分不利。袁紹指揮這樣的軍隊,如履薄冰。他惟恐失敗,會造成不必要的失敗。因此,他最終也沒有采取看起來有一定風險的襲擊曹軍後方的建議。

結語:

正是因為袁紹內部的鬥爭,嚴重削弱了袁紹軍隊的戰鬥力,使得袁紹的官渡之戰進行得十分困難。正是他的集團爭鬥,使得袁紹不敢冒險。為了萬無一失,袁紹採取了和曹操對峙,打持久戰的戰術。

同時,曹操也十分重視後方的防衛。他留下得力的將領和軍隊,嚴加防範袁紹的偷襲。當袁紹派出的試探兵馬劉備和韓荀,曹操就派曹仁迎頭痛擊,把他們大部殲滅。這也使得袁紹打消了偷襲曹操後方的念頭。但是,戰爭是必須要冒險的。最後,不願意冒險的袁紹,被鋌而走險的曹操打得一敗塗地。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歷史笑春風


我是向日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袁紹此時盤踞在北方廣大地區,經濟力量和軍士力量都很雄厚,是當時勢力最大的軍閥,而曹操佔據中原部分地區,用皇帝的名義發號施令,實力發展的很快,就這樣兩強對峙,必然要發生尖銳的衝突。

因此,雙方就在官渡地區發生了戰爭,結果,經過這場決戰,袁紹的主力基本被消滅,過了兩年,袁紹病死,曹操又花了七年時間,掃平了袁紹的殘餘勢力,統一了北方。

《三國志》: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

官渡之戰上,袁紹本來可以派一支騎兵繞道官渡,直取曹操的大本營許都,但是袁紹卻沒有這麼幹,使的自己錯失良機,最後兵敗於官渡地區,而作為另外一方的統帥曹操,難道沒有害怕袁紹繞道偷襲許都,筆者覺得,曹操害怕過,只是因為曹操瞭解袁紹這個不善機變,而且用人機制也有問題,不喜歡用賢人,況且,袁紹的謀士許攸曾經力勸過袁紹攻許都,只是袁紹一意孤行,我行無素,依然按自己的意志來指揮軍士部署,這些因素就構成了曹操不怕袁紹偷襲自己大本營的原因。

筆者用四個“放心”來闡述為什麼曹操不怕袁紹偷襲他的大本營,四個“放心”,即對於袁紹用兵的放心,對於袁紹用人機制的放心、對於袁紹手下無大將,用將捉襟見肘的放心,對於自己大本營許都城防的放心。

官渡之戰,曹操和袁紹雙方對峙圖,見(上圖)


第一,對於袁紹用兵機制的“放心”,袁紹本人是個不善機變的統帥,歷數袁紹過往,所出計策皆是“敗筆”。

從袁紹年輕開始,袁紹的計策皆不能用,譬如說:

——袁紹跟隨外戚大將軍何進的時候,在對宦官的問題上,袁紹建議讓西涼軍統帥董卓入京,清君側,主要目的是討伐宦官,但這是一個東漢末年的最大的一個敗筆,袁紹的建議最後讓宦官集團知曉,搶在董卓入京之前,將何進設計殺害,袁紹為了報何進之仇,率軍屠殺宦官,致使京師大亂,這個時候董卓率領西涼軍強勢入京,董卓的所作所為和袁紹先前的預想是南轅北撤的,董卓最後趕跑了袁紹,獨霸京師,開啟了自己挾天子令群臣的時代。

袁紹向何進大將軍獻策,讓西涼董卓率軍殺宦官(上圖),袁紹計策提前讓宦官所知,致使何進被宦官所殺(中圖),西涼軍統帥董卓領兵入京,趕走袁紹,證明袁紹的計策乃是東漢末年最愚蠢的計策。(下圖)

——袁紹為了討伐董卓,在關東州郡起兵,各路諸侯聞訊而來,一起結盟討伐董卓,總共有十八路諸侯。但是討伐董卓的各路諸侯各懷異心,保存實力,尤其以盟主袁紹最為厲害,他自己首先反對暴政,卻只動嘴,喊口號,沒有實際行動,討伐董卓時,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不帶大將顏良,文丑出征,關羽立功之時,不知道論功行賞,只是一味打壓,致使討伐大軍諸侯之間勾心鬥角,貌合神離,最終討伐之事半途而廢。

袁紹在大將被華雄斬殺的時候,誇誇奇談說自己沒帶自己的河北名將顏良文丑,要不也不會讓華雄在此顯威風。其實不是他不帶,是他在有意識的保存實力,見(上圖),袁紹手下的盟軍內訌,袁紹氣急敗壞,被其他諸侯所勸誡。(見下圖)

袁紹不管在青年時期作為跟班幕僚,還是在壯年時期成為盟主,不善機變的人物特質就已然暴露無疑了,曹操因為知曉袁紹的用兵之道,所以斷言袁紹不會偷襲許都。



第二,對於袁紹用人機制的“放心”,袁紹親小人,遠賢人,田豐、許攸這些有大才之人皆不用。

袁紹身邊很多謀士,田豐,沮授、郭圖、審配、逢紀,許攸等人,其中田豐,沮授、許攸三人皆為賢人,有大才,而郭圖、審配、逢紀等人皆是無才無德之輩,難堪大任。

但是袁紹這個人卻喜歡溜鬚拍馬的郭圖、審配、逢紀等人,卻對田豐,沮授、許攸不予重用,尤其到了最關鍵的時刻,袁紹對田豐的勸誡,給予的回報是下獄,對沮授是棄而不用,對於許攸是打壓,不給機會。

袁紹身邊第一個提出來偷襲曹操大本營許都的人,就是許攸,但是袁紹不聽,並且,許攸的親屬在老家犯了罪,這個事情袁紹知道了,就對許攸各種訓斥,謾罵,致使許攸出走曹營,為後來的兵敗埋下了伏筆。

《漢晉春秋》:許攸說紹曰:“公無與操相攻也。急分諸軍持之,而徑從他道迎天子,則事立濟矣。”紹不從,曰:“吾要當先圍取之。”攸怒。

袁紹親小人,遠賢士,不用大才之人,致使自己缺少明策,曹操和袁紹原本就在一起同朝為官,對袁紹的用人機制,知根知底,所以即使袁紹身邊有幕僚提出奔襲許都,這個事袁紹也不會同意的。


(上圖)田豐因為勸誡袁紹,下獄,(下圖)為許攸勸誡袁紹奔襲曹操大本營許都,但是袁紹卻拒絕了。


第三,顏良先死,文丑後亡,曹操對於袁紹手下無大將,用將"捉襟見肘"表示"放心".

如果要袁紹攻取許都,必定要選派出一員猛將才行,但現在,白馬之戰,顏良先死,文丑後亡,“河北四庭柱”已失其二,餘下的張郃和高覽還要在官渡之戰上與曹軍對戰,所以,現在就算袁紹有心攻取曹操的大本營,但是無將可用,能用的將領現在在官渡前線與曹軍作戰。

其二,並且派一員大將前去,那豈不是孤身深入敵後,很容易被曹軍合圍消滅,在加上戰線拉長,遠距離作戰,必須速戰速決,要不讓糧食補給跟不上,很容易全軍覆滅,所以前去奔襲的大將必須視死如歸,但是從袁紹的陣營中看,他這些所謂的大將都是難堪大用之才。

曹操在白馬之戰時候,已經讓顏良和文丑領了“盒飯”,現在的袁軍將領中,能堪大任者基本沒有,曹操料定袁紹只會和自己打消耗戰,不會貿然奔襲許都。


袁紹手下"河北四庭柱”,成員有顏良,文丑,張郃,高覽,(上圖),(下圖)為戰死的顏良和文丑


第四,曹操對於自己大本營許都城防的“放心”。

曹操的大本營許都的“城防”分為三部分,一是城牆,二是地勢,三是守城之人。

  • ——許都城池:作為東漢京城,城高牆厚,易守難攻,許都故城分內外兩城。內城系皇城,外城蜿蜒起伏,狀若小丘,環抱內城。

  • ——地勢:許都背面環山,西北依靠嵩山山脈,西部有石人山、白雲山、伏牛山等山脈阻隔,南部有大別山、博山等山脈橫亙,只有東部是開闊的平原。在冷兵器時代,如此地形無疑是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這些山勢全部都成為了許都的天然屏障,曹操依據許都向東南可以控制淮南、合肥等地,飲馬長江,直搗東吳腹地;向南可以穿越大別山關口,直抵江夏平原,所以說曹操選擇許都作為京都,是有很高的戰略考量在裡面的。

  • ——三是守城之人:守城之人為荀彧和曹操的兒子曹丕,荀彧乃大才之人,在曹操的幕僚中自成一派,才能不壓於後期的三國諸葛亮和司馬懿,有他坐鎮京師,可確保許都萬無一失,而曹操留下曹丕,是為了監視朝中那些想作亂之人,不讓曹操的後方出現危急。所以有這二人戍衛京師,可確保許都不出任何問題。
《三國志·卷十》:常居中持重,太祖雖征伐在外,軍國事皆與彧籌焉。

所以說,曹操依據許都的城牆,地勢、守城之人、才能放心的與袁紹在官渡地區擺開陣勢對峙,所以就算,袁紹有這個攻取許都的念頭,並且付之於行動,但是在這三個因素下,袁軍很難攻下許都城。

許都內城(上圖),許都城池和地勢(中圖),曹操在臨走前,安排兒子曹丕和荀彧守城事宜(下圖)


向日葵愛歷史


曹操深知武略,他滅袁術、擒呂布、降張繡、退匈奴,大小數戰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曹操不僅熟讀兵法。且自已著書立說。一是將孫子兵法刪繁就簡,後世看到的孫子兵法十三篇就出自於曹操之手;二是自著魏武侯兵要志,曹操有理論有實踐。反觀袁紹,無突出才華,兩個巨頭相比,袁紹外強中乾,曹操內外兼修。袁紹想鑽曹操的空子很難。

一一曹操

一、曹操深通兵法,很注重關鍵位置的防守

曹操對軍事通透,一旦與對方開戰,他很注重對大本營和糧倉這些戰略要地的防守,下面舉三例說明。

1、曹操起家的山東袞州,當時被呂布攻破時,曹操就十分焦急。

後曹操乘袞州防守空虛,再一次奪回根據地,趕走呂布,獲得了山東全境,曹操也在此得到迅速發展。

2、第一次徵張繡時,曹操首先考慮的也是後方許都的防守

3、第二次攻打張繡回軍途中,接到袁紹欲攻許都,急切回兵保許都。

由上可以佐證,曹操對戰略重地防守從來都是放在第一位的。

二、官渡之戰曹軍的佈防情況

1、曹操兵力情況

(演義第十三回)其時李傕自為大司馬,郭汜自為大將軍,橫行無忌,朝廷無人敢言。太尉楊彪、大司農朱儁暗奏獻帝曰:“今曹操擁兵二十餘萬,謀臣武將數十員,若得此人扶持社稷,剿除奸黨,天下幸甚!”

一一以上是陳壽《三國志》武帝紀第一上面的記載,曹操當時就擁兵二十多萬。同樣是陳壽《三國志》說官渡之戰曹操不足萬餘人馬,且十有二、三帶傷,筆者認為這個數字不準確,在青州曹操已得黃巾軍投降三十多萬,去掉老弱病殘,二十萬一定會有的,怎麼到官渡之戰就不足萬人,其餘兵馬哪裡去了呢?陳壽這裡可能是誤寫了,在不足萬人的“萬"字前面漏掉一個數字。如果曹操真的只有不足萬餘人,既要分兵燒烏巢糧草,又要守營寨,中途還派曹仁平定了劉闢叛軍,當時劉闢人馬過萬,曹操不足萬人怎麼打劉闢?

短短的時間內要同時完成三項大的任務,筆者以為不太可能,袁紹七十萬大軍就算去掉其誇大的水份,怎麼算四十萬總該有的,1:40這個仗怎麼打贏?

那麼曹操到底有多少兵?

(第二十六回)袁紹派顏良率十萬兵馬圍攻白馬。

卻說袁紹興兵望官渡進發,夏侯惇發書告急。曹操起軍七萬,前往迎敵,留荀彧守許都。

官渡之戰曹操率大軍七萬,這個數字出自羅貫中之手,依照曹劉兩軍形勢這個數字可信。

據以上推算,曹操總兵力不會少於二十萬。

2、曹操兵力佈防情況

與袁紹70萬兵力相比,曹操兵力數量處於劣勢,這是不爭的事實,曹操若想擋住袁紹進攻,就不得不在佈防上動點腦筋。

一是充分利用地形。曹操為什麼會選官渡與袁紹作戰,因為官渡是河北向許都進兵的要衝之地,地勢險峻,易守難攻,曹操以一部兵力防守關隘,扼守進入許都的咽喉,就能以一當十,可以最大限度地節省兵力,讓少量的兵力發揮出最大效益。而袁紹大部隊在這種環境下難以集團衝鋒,從而失去了兵多的優勢。

是打造多重屏障,逐次防守。

建立屯兵大塞。以主力部隊防守大營,在關隘前與袁紹抗拒,抵擋袁紹大部隊進攻。同時分軍於塞前結營,為掎角之勢,和大寨相互呼應。再在關隘處屯兵防守,這樣袁紹需克服一道道防線才能前進,由此袁紹就會付出較大代價,從而不斷削弱袁紹力量。

是設立多種觀察哨,及時掌握袁軍動向。

情報是正確決策的關鍵因素,是獲得勝利的重要保障。曹軍採用明哨和暗哨相結合的辦法,流動哨日夜巡邏,關注敵方大部隊動向,暗哨防敵方滲透偷襲,事實證明觀察哨發揮了巨大作用。流動哨發現了袁紹運糧之道,信息反饋到曹操後,立即派輕騎斷其糧道,焚燒對方輸送的糧草,使袁紹不得不分兵守護烏巢糧倉,同時加強自身運輸糧草的力量。這就分散了袁軍主要方向上的軍力,減輕了曹軍當面作戰的壓力。

暗哨發揮的作用更大。

卻說許攸暗步出營,徑投曹寨,伏路軍人拿住。

如果不是暗哨發現,許攸會在曹營到處亂竄找曹操,而且很容易被當做奸細誤殺。而暗哨抓到後直接就報知上級知道,既省卻了許攸盲找耗費時間,又提高直達曹操的效率,在曹軍已面臨斷糧的情況下,時間就是生命,當許攸獻計燒烏巢時,曹操連夜去襲擊烏巢,到達烏巢時四更已盡,再遲一點天就亮了,那麼一路上就會被袁軍發現,官渡之戰歷史可能會改寫。

反觀袁紹佈防情況:

於是下令,將大軍七十萬,東西南北,周圍安營,連絡九十餘裡。

幾十萬人馬聚集在一個地方,兵力閒置過多,浪費人力物力,沒有最大限度地發揮兵力兵器的作用。看上去氣勢雄壯,其實只是擺設,幾十萬大軍只盯著一個關隘進攻,大部隊不宜展開,作戰效率極低。

三、許都的防守

1、守城指揮員

許都是由荀彧留守的。荀彧留守一是負責前方糧草接濟,二是負責許都防務。荀彧和諸葛亮謀略水平在伯仲之間,從前呂布攻打袞州時,只有荀彧、程昱等三處城池未破,且荀彧有識更有膽,當時一人出城,說退進攻之敵。所以荀彧守許都是最合適的人選,以荀彧的膽識袁紹即使偷襲也未必能成功。

2、許都的城防情況

許都是曹操大本營,又是漢獻帝居住地,經過多年經營城池堅固,人心向附曹操,城裡有上萬御林軍,有守城部隊,如情形危急,各士大夫家中都有幾十到上百不等家僕,可以迅速組織成一支部隊協防城池應該沒問題,這樣算下來至少幾萬人是有的。

3、偷襲許都要擔道義上的風險

漢獻帝居住許都,名義上講就是中央政府所在地,一個地方軍閥進攻中央政府,顯然是一種叛逆行為,只要漢獻帝頒一道討逆旨意,天下群雄都會向著曹操而討伐袁紹,到時袁紹就會陷入四面包圍之中,不但前方打不贏,恐怕連他四個州的家底都會被瓜分掉。

4、許都會得到曹操回援

官渡離許都不到200里路程。在戰術上袁軍必須抄小路採用偷襲的手段,數萬兵力偷襲200裡,部隊還在行進中,許都外圍前哨肯定會發現,荀彧得信後一定會立即通知曹操,同時組織部隊做好迎戰準備。那麼袁軍接下來就不是偷襲,而面臨的是攻堅戰,短時間內急切不可攻進城,而曹操前方只要派一支部隊守住關隘要衝,其餘部隊回援許都,一至兩天就會趕到,與守城部隊兩面夾攻袁軍,袁軍一定會大敗。況且,曹操善於用兵,對袁紹可能偷襲許都肯定是有準備的,官渡之戰未看到郭嘉,雖然演義裡沒有明說,但曹操是不會隨意使用郭嘉的,一定是委託了重要事情。

5、袁紹缺少指揮偷襲許都的指揮員。

袁紹要想進攻許都,最低需5~10萬兵力,這數萬兵力要單獨作戰,必須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良將來指揮,顏良、文丑白馬陣亡,勇將只有張郃一人,但張郃勇有餘謀不足,擔當不了這一大任。除張郃外,縱觀其餘袁將勇皆不及張郃,有謀略的將領三國志或是演義中均沒有提到,可見袁紹的戰將大多是平庸之輩,根本擔當不了偷襲許都的重任。

綜上所述,袁紹想偷襲許都,根本就無任何獲勝的可能。


金全有


題主指的大本營是許都,還是官渡的軍營?

袁紹不是沒想過打許都,“紹遣先主將兵與闢等略許下”,被曹仁擊退。

“紹遣劉備徇強諸縣,多舉眾應之。自許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為憂。”——《曹仁傳》

太祖善其言,遂使將騎擊備,破走之,仁盡復收諸叛縣而還。紹遣別將韓荀鈔斷西道,仁擊荀於雞洛山,大破之。由是紹不敢復分兵出。——《曹仁轉》

真當袁紹是白痴嗎?

在何進被殺後,袁紹敢糾結禁衛誅殺宦官,少不了勇氣。

略微嚇一嚇,韓馥就讓出冀州。

滅公孫瓚,拿下幽並,佔據冀、青,一共四州。曹操自封大將軍,袁紹一封信過去,曹操趕緊讓出大將軍。

袁紹敗在官渡,有各種各樣的原因,僅憑這個就說明曹操比袁紹厲害?那曹操戰敗赤壁,不還有更多人為他辯解麼?

正史只記載大事記,一些小事可能忽略不記,可能一筆帶過。

題主問的問題不如改為:官渡之戰,袁紹有沒有偷襲曹操後方?

題主認為打仗如同電視上演的?敲軍鼓,將軍一聲衝,士兵就衝過去?那隻會送死。

打仗歷來先觀察,再試探,實在不行才強攻。

官渡之戰的轉折點是火燒烏巢,關鍵人是許攸。但許攸的關鍵之處你是否明白?不是告訴曹操袁紹的糧草的位置,而是“屯軍無嚴備”。

曹操早劫過袁紹一次的糧草,屯放烏巢的是第二波。糧草種地是僅次於大營的安全重地,曹操聽到許攸說防護不嚴的消息,還不值得試一試?

曹操不試自己就得玩完。

打仗的勝負,除了實力外,幸運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臥牛說歷史


戰爭史上,膽大勇為、魄力非凡的將帥不在少數。但是,能在戰爭一觸即發之際,敢這樣做的卻也不多。

一、大戰在即,曹孟德置袁軍於不顧,轉攻劉玄德。

東漢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官渡之戰即將打響的前夜,曹操(字孟德)卻不在官渡,而是率領大軍,去攻打與官渡之戰沒有直接關係的劉備(字玄德)了。


當時,很多人都對曹孟德說,和您衝鋒對決在即的是袁紹(字本初),怎麼能去攻打遠在他方的劉玄德?

曹孟德說,劉玄德是一個真正的雄才、英傑,如果現在不打壓他、消滅他,那將會後患無窮。

大家又說,現在,袁軍已經大兵壓境,我們去攻打劉備,如果袁本初偷襲我們的大本營怎麼辦?

曹孟德說,放心吧,袁本初“雖有大志而見事遲”,一段時間裡,他一定不會有什麼行動。


果然,一直到曹孟德打完了劉玄德,俘虜了關羽和劉玄德的老婆孩子,重新回到官渡時,袁軍真的沒有什麼動作。

其實,當時他的謀士田豐曾經強烈建議袁本初,趁曹孟德出征劉玄德之機,襲擊曹軍。袁本初卻說,我最喜愛的小兒子,正在生病,沒有心情出兵。

田豐聽見袁本初這麼一說,怒火中燒,氣得用手杖敲著地說,千載難逢的機會啊,卻說什麼兒子生病!

二、事出有因,曹孟德觀敵方如觀己,吃準袁本初。

曹孟德是袁本初的老朋友,他是早就把袁本初看透了的。他說,袁本初這個人野心大,智慧少;態度兇,膽子小;嫉妒刻薄,人緣不好。

還認為他志大才疏,色厲內荏,外強中乾。政治上短見、軍事上弱智、組織上低能。

我們再來看一下荀彧(袁本初以前的、後來歸了曹孟德的大謀士)對袁本初的評述,或許更能幫助我們理解袁本初的這種“腦殘”行為。



荀彧說:袁本初這人,表面上寬宏大量,實際上嫉賢妒能;既想使用人才,又不能給予充分的信任;反應遲鈍,優柔寡斷,決策總是滯後;治軍不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馬雖多,其實不能充分發揮作用。

而且,他憑藉“四世三公”的家族勢力,裝腔作勢,沽名釣譽,只有那些自命清高的人投靠他。

可是,這些人大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如“田豐剛而犯上”(計謀不易被採納)、“許攸貪而不治”(忠誠沒有保證)、“審配專而無謀”(決策難以周全)、“逢紀果而無用”(做事容易霸道)等等。

人有毛病、缺點,不要緊。世界上本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人,是人都會有毛病的,只要“知人善任”即可。所謂“知人善任”,關鍵就在於知道這些人的優點、缺點是什麼,然後揚其長、避其短也就是了。

但是,袁本初不太懂用人之道。他用人,只有一個原則,那就是個人的好惡。好惡的標準,一般是誰拍馬屁就喜歡誰,誰提意見就討厭誰。

這樣的主帥領軍作戰,碰上“明達不拘”、“能斷大事,應變無方”的曹孟德這樣的軍事首領,焉能討得了好去?

故而,大戰在即,曹孟德也能置官渡於不顧,去解決真正的心頭之患劉備了。

這一行動,曹孟德也是有點託大。好在來去迅速、快捷。不等袁本初明白過來,醒過味來,就已完成。


老王頭談歷史


不是不怕,而是曹操早有準備了,甚至他就是想袁紹軍偷襲他大本營才有勝算。當曹操從許攸處得知袁紹軍的糧草物資在烏巢時,立刻制定了偷襲計劃,自己率領步騎五千攻擊烏巢,為了方便偷襲,這五千人應該是以騎兵為主。

歷史中曹袁兩軍的人數差沒有演義中大,當時參戰雙方是袁紹軍約十一萬人左右,而曹操軍四萬人左右。曹操帶了五千人走,曹軍還有三萬五千人留守在大本營,這個軍力足夠守住曹營,反倒是曹操親率的偷襲隊顯的人少。烏巢的守將淳于瓊就是見曹操人少,不止沒有守營,反而出營攻擊曹操,但曹軍精銳,擋住了淳于瓊。

袁紹在收到曹操偷襲的消息後,也是第一時間派張郃、高覽領重兵攻擊曹操大營,再派輕騎支援烏巢。領兵多年的張郃當時就建議曹軍大營未必易破,支援烏巢,打退曹操才是重點,但袁紹卻不聽,死命張郃去攻打曹操大營。果然,曹營防守堅固,張郃根本打不下來。另一方面,曹操成功偷襲烏巢,燒了袁紹軍糧倉,又打退了前來支援的袁軍輕騎。這時,袁軍只能寄望張郃攻下曹營,張郃卻久攻不下,又聽聞後方袁紹聽信陷害他兩人的讒言,就索性領軍降曹了。至此,曹操贏得了官渡之戰。





我行異


嗯,只能說是光腳不怕穿鞋的。

比地盤,比人力資源,比糧草,曹操在袁紹眼裡,甚至在曹操的自我認識當中,曹操就是一個乞丐。

袁紹滅曹,無非就是要掃除一統天下的絆腳石罷了。

而曹操抗袁,首先是求生存,滅頂之災,還顧慮瓶瓶罐罐?

其次,富豪不在乎乞丐的傢伙事,但乞丐很眼饞富豪的傢伙事,對換大營,怎麼算都是曹操賺;

最後,曹操劫袁紹大營,袁紹取曹操主營,曹還是賺,袁被端了窩,斷了退路,加上烏巢焚燬,全垮。


鴻哥iouyh福小鋪


袁紹是那個階段最強的諸侯,袁紹壓根沒把曹操放在眼裡怎麼會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

袁紹沒瞧得起曹操

東漢末年袁紹是最強大的一方諸侯,而曹操在當時只能算是後起之秀雖然實力也不錯,但是確實不及袁紹。曹操需要四處吞併小勢力來壯大自己的實力,這些行為都是袁紹所不恥的。官渡之戰袁紹隨隨便便就集結十萬大軍攻打曹操,而曹操才集結兩萬餘兵馬雙方兵力近乎一比五。如果這樣的比例袁紹再去偷襲曹操的大本營豈不是被天下人恥笑。所以綜合來看袁紹根本沒瞧得起曹操,也沒把曹操當成勁敵。


袁紹好謀無斷

袁紹手下能人異士也不在少數,只是袁紹好謀無斷。自己手上有實力膨脹的不行,把不如自己的人都不放在眼裡。袁紹手下謀士說接漢獻帝到自己地盤袁紹不聽、曹操將漢獻帝接到自己地盤袁紹後悔了又要搶。最主要的是十萬大軍將曹操軍圍住,袁紹圍而不攻結果被曹操果斷出擊。

總結:小股勢力沒有能力偷襲曹操大本營,而大的諸侯又不屑如此。


青梅煮酒品三國


答:“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如是說。他的意思就是:“明智的人能審慎周到地衡量他的主人,所以凡有舉措都很周全,從而可以立功揚名。袁公只想要仿效周公的禮賢下士,卻不很知道使用人才的道理。思慮多端而缺乏要領,喜歡謀劃而沒有決斷,想和他共同拯救國家危難,建稱王稱霸的大業,實在很難啊!”於是郭嘉離開了袁紹。就這樣,郭嘉一直賦閒了六年。

郭嘉還算是不錯滴👍!另一個人就慘了,以他的悲慘結局實踐了郭嘉對袁紹的定義:“多端寡要,好謀無決”。這個人就是田豐!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對自己不利,於是想要天子搬遷靠近自己,派人對曹操說許縣低窪潮溼,洛陽又殘缺被毀,應當將都城遷到甄城,以便靠近完整豐足的地區。曹操不答應。田豐對袁紹說:“遷都的計策,既然不被採納,最好早點兒謀取許縣,接來天子,動輒假託天子韶令,向全國發號施令,這是最好的辦法。不這樣做,最終將受制於他人,那時即使後悔也不起作用了。”袁紹沒有采納。這第一次!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戰前夕,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領了沛縣背叛曹操。曹操親自率兵征討劉備。田豐對袁紹說:“同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束邊攻打劉備,雙方交戰不可能很快結束,現在調動全部兵力襲擊曹操的後方,一去就可以平定。軍隊根據時機出動,正是時候。”袁紹推辭說兒子生病,田豐的計策沒得到施行。田豐舉著柺杖敲擊地面說:“咳,大事完了!好不容易趕上這樣的時機,竟然因為小孩子生病喪失機會,可惜呵!”袁紹聽到以後很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這是第二次。😂,袁紹還生氣了?(田豐)

袁紹不聽田豐的建議有情可原,前提必須是如果田豐沒有成功的建議。但是,《先賢行狀》:紹後用豐謀,以平公孫瓚。明明是田豐的計謀讓袁紹成功的平定了公孫瓚,至少可以說田豐的計謀成功率是很高的!袁紹這是怎麼了???

田豐的這兩次襲擊曹操大本營的建議,哪怕袁紹用一次,結局不堪設想……

我就不明白,田豐的計策不用?你為什麼還要帶著豐厚的禮物以及謙恭的言辭,招攬田豐呢?還任命其為別駕,對他很是信任和器重這是從何說起呢?《先賢行狀》袁紹起義,卑辭厚幣以招致豐,豐以王室多難,志存匡救,乃應紹命,以為別駕。

還有,不襲擊曹操大本營沒關係,不能失敗。不但不能失敗,還有成功的機會:

田豐說紹曰:“曹公善用兵,變化無方,眾雖少,未可輕也,不如以久持之。將軍據山河之固,擁四州之眾,外結英雄,內脩農戰,然後簡其精銳,分為奇兵,乘虛迭出,以擾河南,救右則擊其左,救左則擊其右,使敵疲於奔命,民不得安業;我未勞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釋廟勝之策,而決成敗於一戰,若不如志,悔無及也。”紹不從。豐懇諫,紹怒甚,以為沮眾,械繫之。田豐的意思就是,你袁紹在家坐著等兩年,就能打敗曹操!你為什麼非要去打這一仗呢?😂😂😂!該打的時候你不打,不該打的時候你非要打?袁紹糊塗到了極點!甚至把田豐給抓起來了?!官渡之戰,失敗了。你不聽田豐的正確建議失敗了,還把田豐給殺了?自取其禍……(袁紹)

這樣的袁紹又有什麼可怕的!郭嘉對辛評、郭圖說:“夫智者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欲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