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楊家一門忠烈是真的還是作者“演義”的?

用戶張傳福


一句話 都是假的 從楊業開始 楊家是北漢八大令公之一 是從他祖父繼承的 潘仁美就是史上的潘美 正面的 所以少看演義多看史


超超9918


楊令公楊業確有其人,被宋太祖招降封為大將軍,住守於今山西太原一帶,以及大同雁門關,歷經百戰英勇無敵,後死於陳家谷,楊六郎也有隻不過是個作後勤的糧草官。楊門一門忠烈大氣磅礴,令後世崇尚致今,但大多數為子虛烏有的杜傳。











94310417小云


提到北宋楊家將,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楊家七郎八虎更負有盛名,其中的傳奇故事也很多,比如楊宗保與穆桂英的愛情故事,還有佘太君掛帥,領著楊家女將大敗西夏,無一不被廣為流傳。但是隨著歷史的變遷,不免有些藝術加工的成分在裡面,小說《楊家將》就是其中之一,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怎樣的?是如小說表述的那麼完美麼?

楊家初代楊業

楊家將第一代楊業,陝西神木人,生於亂世,一生真正為宋朝服務了八年。他曾效忠於北漢,和宋朝血拼多年,還差點殺了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去世後,楊業被收降,他以楊家將第一代走入歷史。

宋太宗想滅遼,收回燕雲十六州。楊業是降將,不可能得到重用。沒想到宋軍初戰失利,宋太宗也負傷,非常狼狽。宋國對遼國從進攻轉為防守。宋太宗任命潘美為大將,潘美和楊業的關係很好,於是楊業升為副將。

就這樣楊業迎來了人生巔峰。他受命鎮守雁門關。雁門關當時非常重要,重中之重,易守難攻。當時,楊業只有幾千人,遼軍卻又十萬奇兵精銳。楊業對遼軍很熟悉,開戰前,作為守關主將的楊業卻帶了幾百人“逃走”了,一路上砍伐收集樹枝。其實楊業繞到了敵方背後發動攻擊。戰爭打的就是心理戰,楊業在馬尾上紮上樹枝,塵土飛揚,看上去有幾萬人,遼軍一下陣腳大亂。

楊業直奔主將而去,一下子殺掉了敵軍主將,戰場形勢大變。正在這時,潘美率領軍隊也到了,最終取得了大勝。三千人贏得了十萬人,楊業取得了宋軍上下的信任,洗刷了自己降將的名聲。

楊家二代楊延昭

楊家二代有六個兒子,代表人物是楊延昭,即楊六郎。其他兒子都是小官,歷史上默默無名。

楊延昭真正戰功只有遂城保衛戰。遂城周圍都是泥沼,遼軍進攻,只能在天寒地凍的冬天。遼國蕭太后親自帶兵越過邊界,率20萬大軍進攻。楊延昭只有幾千人。遂城是平原上的孤城,按理說,蕭太后很快就能踏平遂城,但就是久攻不下。楊延昭也是心急如焚,因為好幾處城牆都被打裂了。忽然趕上北方寒流,滴水成冰,楊延昭抓住戰機,命令士兵半夜用井水澆牆。一夜間整個城牆變成冰牆,大大增加了攻城難度,遼兵最終沒能打破冰牆。

遂城大捷後,楊延昭威震天下。幾年後,蕭太后再次領軍進攻,雙方都沒佔到便宜,最終簽訂了歷史上有名的“檀淵之盟”。檀淵之盟過後,宋遼之間基本處於長期和平狀態長達118年之久。

楊家三代楊文廣

楊家三代楊文廣,軍中履歷平平。,楊文廣以父蔭為官 。宋仁宗趙禎慶曆三年(1043年),陝西南部張海率饑民起義,轉戰陝西南部、河南西部和湖北西北部等地,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即按照為官的次序隨軍出征,故此楊文廣當時的官位可能是禁軍一類的小官職。這次出征回來後,楊文廣以軍功升任殿直--比供奉官更低官階的武官官階。

四年(1044年),推行"新政"的參知政事(宰相)范仲淹任陝西、河東路宣撫使。次年正月,范仲淹罷相,出任邠州(今陝西彬縣)知州兼陝西四路緣邊安撫使。在此期間,范仲淹和楊文廣有過交談,對他的軍事才能感到驚奇,將他置於麾下。然而,在這年之前一年(1044年),宋朝和西夏已經議和成功,宋再繳納"歲幣"銀、茶、絹二十餘萬求"和平"。楊文廣也就失去了殺敵報國的機會。再後來楊家將沒有名人了。

虛構的楊家人物

北宋時期,楊業老家旁邊有個府州,有一個佘氏家族特別有名,但當時佘家根本不會吧閨女嫁給遠在太原的敵將楊業。所以佘太君是文學虛構。至於穆桂英,有地方誌說她家在當時密雲或順義的穆家寨或穆柯寨,但這兩個地方當時屬於遼國地界,楊家不可能大老遠去那裡找媳婦。因此,穆桂英也是虛構的,既然穆桂英是虛構的,那麼,作為穆桂英的丈夫楊宗保,自然也是文學作品了。

結語

楊家祖孫三代一百二十多年的抗戰歷史,影響深遠。尤其是楊業、楊延昭所立的戰功,大大超過了統帥他們的主將,但是正史遠未能給予他們應有的地位。人民群眾緬懷楊家將的英雄業績,讚賞他們武藝相傳、名將相繼,被他們那種為收復失地、統一祖國而延綿三代。英勇奮戰、不怕犧牲的精神所感染,所以人們根據楊家將祖孫三代的歷史史實的基礎上,經過文學加工渲染,把楊家將傳為有口碑的英雄家族,不正說明了楊家滿門的忠義的最佳證明麼。


史說冬夏


楊家將的確是有歷史原型的,但是佘太君、穆桂英、楊宗保啥的,都是“演義”出來的,歷史上沒有這些人的記載。

但是對咱們普通人來說,天波府,佘太君,穆桂英才是耳熟能詳的“英雄人物”,而對楊家將的“創始人”,楊業(即民間傳說的大刀令公楊繼業)卻很陌生。

不得不說,民間“演義”虛構成分很多,也主要是表達了當時老百姓的美好意願。

下面簡單來介紹一下,楊家將的始末。

第一代人—大名鼎鼎的楊業(演義小說的楊令公)

這個要先從他老爹說起,他老爹叫楊信,是一名武將。

當時的時代是五代十國,局面十分混亂,在這種時代,勇猛的武將都會得到重用,他老爹就被北漢皇帝重用了。

可見他老爹還是很勇猛的。

至於為啥給北漢效力,因為這裡就是他們的出生地,沒得選!

北漢(951年―979年),是五代十國時期的政權之一,也是十國中最後一個政權。都晉陽(今山西太原南),稱太原府。盛時疆域十二州(一作十州),約為今山西省中部和北部。

俗話說,虎父無犬子,他老爹死後,他充分繼承了老爹的官職和事業,十分驍勇善戰。

所以北漢的皇帝很開心,就賜給他“皇家姓氏”,當時北漢政權姓劉,所以在這個時期,楊業改名為劉業。

這個還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可能關係到後人是“演義”劉家將還是楊家將。

當時契丹人也經常來找楊業的麻煩,但是統統讓楊業給“打”了回去,從此楊業有了一個外號,叫“楊無敵”。

這個外號可不是嚇唬人的,是楊業憑真本事取得的,所以說,楊業真的是一員虎將。

後來宋太宗北伐,一路高歌猛進,當時的北漢皇帝,知道自己打不過,直接豎起了白旗,投降了。

而楊業鎮守的地方,還沒有得到“通知”,宋軍就想打幾仗試試,結果發現楊業是真的“彪悍”,死守不降,給宋軍造成了不小的麻煩。

宋太宗也沒辦法,只好讓投降的北漢皇帝出來勸降,古人講究“忠君”,結果,楊業就這樣被宋軍“收編”了,從此加入了北宋的陣營。

宋太宗對楊業也是很欣賞,不過還好沒有賜他“皇家姓氏”,而是讓他又改回了原來的姓氏—“楊”。

這才有了以後的楊家將,而不是劉家將或者趙家將啥的。

歸宋之後,楊業戰績如何?

歸宋之後,楊業憑藉雁門關之戰,一戰成名。

因為當時遼軍有十萬軍馬,武器先進,氣勢洶洶,而他帶著五百人的“敢死隊”,直接抄遼軍的屁股,而另外一個將領也帶著“敢死隊”打遼軍的頭部。

這樣利用有利地形,前後夾擊,竟然把遼軍給打蒙了,遼軍可是騎兵,軍隊亂了,十萬騎兵互相踐踏可不是鬧著玩的。

結果以少勝多,這一仗打出了氣勢,打出了威風,一戰成名。

只可惜後來,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可能有點膨脹了,決定北伐遼國。

命令潘美、楊業為西路軍主將。

(其實當時遼軍不打宋軍已經是萬幸了,宋太宗還主動進攻遼軍,長途奔襲,實在不是明智之舉,只能說,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果然,前面先鋒戰敗,遼軍集中優勢兵力要決戰,這個時候,楊業主張撤退,暫避鋒芒。

另外一個主將潘美也贊成(潘美,也是演義小說中潘仁美的原型,把他演義成一個大奸臣,實在是冤枉了他)。

本來潘美和楊業制定好了交替掩護撤退的計劃,但遭到監軍王冼的譏諷,並詆譭他懷有二心。

楊業也是“忠烈之人”,為表忠心,主動要求出戰,這時候,潘美也只能苦笑,可能是他知道楊業和王冼這個小人有矛盾,但是也不好說什麼。

這可能是楊業的性格“弱點”,太忠烈了,反而會被這些小人抓住把柄,置於死地。

結果,毫無懸念,“光榮被俘”,遼軍也很欣賞他,想勸降,結果楊業絕食三日而死,這就是楊業的一生,堪稱忠烈。

楊業死後,子孫後代戰績如何?

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

也是武將,主要任務是守邊,宋軍這次吸取了教訓,覺得還是不要招惹遼軍,守邊就行了。

所以,楊延昭基本沒啥大的戰功,和他老爹差遠了。

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卒於任上,終年五十七歲。

楊家將的第三代表人物是楊文廣。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

雖然是名將之後,但是楊文廣真的沒啥出息。

一生基本上沒打過啥仗,官職也不高,比他老爹還差些。

好不容易等來了一個“給楊家爭光”的機會,這個真的是等來的,用今天的話說,是熬上去的。

因為這個時候,楊文廣已經75歲了。

結果……病逝!

熙寧七年(1074年)三月,沉寂了大約三十年遼宋邊境又其爭端——遼朝遣使到宋朝,爭河東地界。定州路副都總管楊文廣獻陣圖及奪取幽燕地區的策略,朝廷還沒有來得及審批和回覆,當年的十一月,楊文廣病逝。享年75歲。

小結:

從楊家將的這三代人,基本上一代不如一代,全靠楊業當年血戰掙來的“光榮”,要不然,靠他的這些子孫,估計不會有“楊家將”的演義了。

楊文廣死後,他的後代基本沒有出息,楊家將已完全衰落。

53年後,北宋滅亡。

歷史上也沒有穆桂英、楊門女將、佘太君、楊排風、楊宗保等人物。

七郎八虎闖幽州、血戰金沙灘、穆桂英掛帥、楊門女將、十二寡婦徵西、佘太君百歲掛帥、楊排風、楊宗保等故事,都是後人演義出來的,不可當真。


太行山下小小強


北宋揚家在對外作戰上是滿門忠烈,揚業雖是北漢降將,但在對遼作戰英勇不屈,被俘絕食而死,兒子延昭駐守邊關,屢次擊敗遼軍,被敵尊稱六郎,意為北斗七星第六,保佑北疆,令敵不敢來犯,揚業孫子文廣,繼承父志,也效力邊關,為國盡忠。


歸家的綿羊


北宋楊家將一門忠烈,從各種資料上看應該部分是真實的。歷史上楊老令公楊繼業、楊延昭、楊文廣確有其人,並且忠心保國。其他人物和故事大都是虛構的。

不管是真實的還是虛構,楊門一家忠烈能流傳到現在家喻戶曉,人人皆知,並且能得到人們的讚揚。說明人們對忠義之事、之情,正義力量的嚮往與渴望!


文韻中原


“楊家將”是宋元以來在我國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歷史傳奇故事。

楊家將——北宋著名軍事家族“楊家將”是宋元以來在我國戲曲藝術和說唱藝術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歷史傳奇故事。

老令公楊業、佘太君、七郎八虎(特別是楊六郎楊延昭)、楊宗保、穆桂英、楊文廣、八姐、九妹,包括燒火丫頭楊排風,幾乎都是家喻戶曉的英雄人物。

從史實角度來看,楊家將的故事只是戲曲小說對楊業血戰陳家谷,最後忠勇殉國的悲劇性歷史事件的藝術化演繹。歷史上真正的楊業死後,只有他的兒子延昭(即六郎)、孫子文廣曾是宋朝守邊的名將。

楊門忠烈歷史上確有楊業及其六郎和孫子,但是其他的女將,佘太君、七郎八虎什麼的都是戲曲藝術效果了。


大忙人生


楊家將在歷史上是真實存在的。

這楊家將的成員都有誰呢?

主要是三個人:楊令公、楊六郎、楊文廣。

這三個人是爺孫三代人,英雄事蹟各有千秋。


易海拾貝518


那是民間傳奇,真實的歷史沒有這樣。明清時很多演義小說的來源,是元代戲曲,本來這種文學形式就有蒙古文化成分,漢族文人加以改造,編寫的劇本,很多誇張虛構,底層群眾想象高層政治,偏離實際,不要過於相信。現在的民間,許多人的歷史觀,來源於這類文藝作品,尤其需要警惕,把虛構故事當作真實歷史,是歷史虛無主義的源頭之一。


TonyDeng


北宋楊家將只有部分人物是歷史實有其人的,他們忠烈報國故事也多為後人所編,但他們的故事確實是歷史的真實,故事反映了人們對英雄的期待和嚮往,對保家衛國的英雄的讚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楊家將就是代表了中華民族對歷史英雄形象的共同認可和尊崇故,而她又是真實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