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說起來遵義作為一個紅色城市,紅色旅遊資源不少,我也只是突然想起來這麼個地方。就想著,那麼就乾脆寫一寫吧,多一個人知道算一個人知道。但是我就能寫一寫那些不太出名的地方,遵義會議會址這一類的大地方,知道的人多了去了,也輪不到我這種小號來寫。

  網上搜了一下,也佩服人家的文筆,網上看到有人寫茶山關行記,看看人家的遣詞造句。

  “己亥仲夏,懷揣敬仰,我與三位同事一道,徒步拜訪茶山關”

  “臨到關前,大樹林立,滿目青翠,給人平添一份肅穆的懷古之情”

  給我們也就只能乾咳兩聲,那首詩怎麼說的來的,奈何自己沒文化,一句XX浪好大。

  說回正題吧。

  茶山關是一個非常不出名的地方,沒有能像婁山關一樣大紅大火。我也就跟一個故人因緣巧合的去過一次,她已經不在了,要不是她,我作為一個本地人,之前根本不知道有這麼個地方,那時候是2013年。

  先說說這個地方在哪兒吧,說實話不是很好找。當然了,這個跟推廣力度有直接的關係。至於推廣力度嘛,咱也管不著吖~茶山關在遵義市播州區尚稽鎮南與開陽縣交界處。直接看看地圖吧。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講起來網上的資料,也是有鼻子有眼的,上綱上線的,看看。

  引用:“茶山關,位於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尚嵇鎮茶山村烏江北岸,距尚嵇集鎮約6公里,關下渡口稱茶山渡,是遵義通往開州(今開陽)、貴陽的要津。茶山渡逆江而上約八公里,是桃子臺渡口,順流而下約三公里,是楠木渡渡口。 茶山關關口高出江面300餘米,渡口兩岸高山壁立、懸巖聳峙,此處烏江江面狹窄,水流湍急,因此被歷代兵家稱為“險渡”。關下紅巖洞中石碑上所刻進士李為的一首古詩,更是茶山險極的精彩記述:“烏江無安渡,茶山尤險極。急流一線穿,絕岸千仞植。黔蜀古分疆,遵開今劃邑。扼要設雄關,前明時萬曆。過客始經此,南北疑咫尺。勒馬及峰頭,目眩失魂魄。下臨不測淵,上峙懸崖壁。四顧幾無路,徑絕石自闢。嗟彼負販人,到此長嘆息。……”因此至今,當地仍有“行盡天下路,難過茶山渡”之說。”

  前有大江阻隔、江邊峭壁壁立、壁頂中通一線,茶山關真易守難攻之要塞,莫怪歷代兵家多曾屯兵於此,作為拱衛遵義的江防。明萬曆平播之役中,明將謝崇爵就曾在此大敗於楊應龍,官兵被“殺溺死者數千人”,因一敗茶山渡、再敗烏江渡,謝崇爵為此命喪平播統帥李化龍“尚方劍“下。明末平播後,為防水西奢安之亂,朝廷曾沿烏江西起崖門關、東至羊巖關設九隘,茶山隘就是九隘之一。

  上世紀30年代中期,就在這江防要塞,英勇的紅軍卻令憑險而守的敵軍不戰而潰,兵不血刃橫渡烏江、挺進遵義,演繹了一段厚重的紅色經典。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看這文字是不是感覺很雄壯,是不是感覺很雄壯,但實際上這裡的旅遊開發並不到位,要不是我當時那個朋友介紹,我以為就是荒山野嶺。不過,地勢確實是非常險峻。

  拋開這些紅色歷史文化不談,但是真正的領略下來,當地的自然風光確實是漂亮。這地方遠離都市,依山傍水。站在山頂看著烏江從下方流過,天氣好的情況下感覺是很不錯的。要是大太陽頂著曬,大雨頂著下,任誰也不可能跑這兒來詩情畫意,對不?我們看看拍的一些照片吧。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根據地理位置顯示,當年的紅軍從對面強渡過來,過江以後,還要一邊爬山,一面戰鬥。這個戰鬥難度,可想而知。有些地方近乎垂直,要往上走還要拼命,當時的死傷肯定也是非常慘重的。看看吧!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平時我們沒有怎麼太注意這些東西,感覺這些東西離我們好像很遠。知道有那麼個故事,知道我們是這個故事的延續,但又覺得這個故事跟我們沒什麼關係。

是時候加強一下我個人的愛國情懷教育了,勿忘歷史!!!

有外地來遵義的朋友,有機會的話,也可以過來看看哦~~領略一下我大遵義的大好河山。


遵義茶山關,坡度70度的懸崖峭壁,紅軍當年的戰鬥難度可想而知

HOHOHOHOH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