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農村一年能種兩季的好澆地,可有的農民偏偏不種小麥,只種一季玉米呢?

神語兮兮


題主所說的這種現象,在我們村裡非常的普遍。因為我們地處湖北,幾乎大多數耕地不存在乾旱缺水的情況。早些年,農村的耕地基本上都是一年兩熟,但是在這幾年大多數村民都只選擇種植一季玉米,較少的人會選擇種植兩季:一季玉米,一季油菜,或者一季玉米,一季小麥。其實,出現這樣的情況,主要有下面幾個方面:

一、地域的不同。


在我們湖北地區,人們的主食都是以米飯為主,所以種植小麥的人戶非常的少。即使那些種植小麥的人戶,都是直接收割以後賣給了商販。不過,在北方大多數地域,以為地區的環境不同,水資源相對匱乏,所以多以小麥種植為主,所以北方人多以麵食為主。由此來看,小麥在南方種植比較少,也很正常。

二、生活水平提高。現在的農村,大多數村民的條件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原因是越來越多的農村人湧進城市,通過自己辛苦的付出,獲得一份不錯的收入。相比較以前的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很多的農村人選擇的外出謀生活。雖然苦點兒,累點兒,但是收入高了,家庭條件好了。當種田不再是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以後,村民們就不願意太勞累的多種地。


三、種地不掙錢。種地,不再像以前那樣,不勞作,就沒得吃。很多人種地僅僅只是為了貼補家用下,不再成為全家收入的主要來源。在勞力不大的情況下,村民會選擇種植玉米最好。玉米價格稍微略高一些,產量也稍微好一些。但是總體來說,一畝地的玉米產量也就1000-1200斤左右,總體來說毛收入在1000元左右。小麥的畝產在800-1000斤,總體收入在1000元左右。除去成本以後,畝收入在500元左右,這樣的利潤實在太低,所以很多人不願意多種地。


四、秸稈不好處理。以前農村種植各種作物,為了圖方便省事。在收割了作物以後,有些就直接把各種秸稈丟在田裡燒了,剩下的草木灰也成了肥料。但是現在不能燒秸稈以後,秸稈還田,雖然很好,但是常年還田以後,耕地裡面分解慢的秸稈,滋生了各種病菌和害蟲,導致後面種植的莊稼病蟲害更多,反而產量降低,收入減少。但是我們選擇種植一季,空一季小麥,就可以利用冬季低溫,凍死耕地裡面的病蟲害,反而有利於來年的一季作物生長。


著迷大鄉村


我們家五口人,公婆還有我們一家三口,我帶孩子在北京兼職,老公上班,公婆在家裡打工,但是我們家五畝地,兩畝種樹,其餘三畝每年就種一季玉米。

首先說小麥畝產不高每年種小麥,付出大於回報,我們這邊北方相對來說比較乾燥,小麥喜歡水,基本一年下來要澆三次水,每次水費大約90塊錢左右,一年下來澆地270元左右,再加上麥種,噴灑除草,除蟲劑,機器收割,一畝麥子大約的花費在400元投入左右。

因為公婆都在打工,一天收入300元兩個人,澆三次地就得耽誤三天一個人扣工資600元,還不算打藥,播種,收割耽誤的時間,種一季麥子耽誤的工資就得1000元左右,如果兩個人耽誤就得更多,種小麥一畝地都賣不了這些錢,還累人,所以我們家選擇不種小麥了,買白麵吃想對合算一些。

相反種玉米,播種,除蟲,澆一次水直到收割耽誤兩次最多了,而且機器收割直接收完了地裡就賣出去了不用進家門,在一方面玉米比小麥產量高,而且價格也好,所以我們家選擇種玉米而不在種小麥的原因。

我們家真實的情況,種小麥費時費力,產量低價格也不好,買白麵吃相對更合算,種玉米產量高,價格好,相對來說沒那麼費事兒,所以我們家更喜歡種玉米。





呵護你沒道理


為什麼現在農村一年能種兩季的好澆地,可有的農民偏偏不種小麥,只種一季玉米呢?

農民種了這麼多年地,對莊稼的收成最清楚。如果說農民種小麥所付出的時間和人力成本,能夠抵得上種小麥這一季的收入,那麼他肯定會種小麥。

現在之所以不種小麥,那是因為農民算過細賬後,發現種小麥最後的收穫趕不上自己付出的努力。

我老家在北方平原地區,主要的糧食作物就是小麥和玉米。我爸平時主要是在外面打工,在農忙時回家收玉米小麥。

現在農村單純種糧食作物其實賺錢都很少,玉米價格一斤才九毛多,小麥一塊錢多點,忙忙碌碌幹一年也賺不了多少錢,農民積極性都不高,但是如果種別的作物的話,就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沒法出去打工了。

所以對於玉米和小麥,農民還得接著種,這其中玉米又比小麥好點。因為玉米耕作的時間短。每年的四五月份開始播種,到陽曆的九月份左右就可以收穫了,只有幾個月的時間,而且玉米易存活,抗旱,平時不用花太多時間管理。

但是小麥就不同了,每年秋收過後種上小麥種子,第二年開春後就要施肥,澆水,除草等比較麻煩,每年到快要收穫的時候,老爸都特別害怕會颳大風,因為一颳風,小麥就會倒伏在地裡,收割機就無法進去。

如果需要人工收小麥,那就太麻煩了,收完還要脫粒,工作量一下增加了好幾倍。這個時候老爸就會特別煩,因為他出去打工一天能賺200多塊錢。

家裡種的這兩畝地小麥,除去種子,化肥錢,澆水,收割,還有收小麥時耽誤的人工錢,總的下來本身也賺不了多少錢。如果在地裡多幹兩天的話,又要搭進去人工500塊錢,得不償失了。

所以老爸一直在考慮下一年的時候不種小麥了,只種一季玉米。但是我們這邊還沒有養成不種小麥,一年只種一季的習慣,如果我家這樣做了又害怕被別人笑話,所以一直沒有行動。

但是如果這樣一直持續下去的話,我覺得真的不如不種小麥,一年只種一季玉米了,關於這件事你是怎麼看待的呢?歡迎下方留言討論。

我是農村一片天,關注農村種植業,點擊右上角【關注】,瞭解更多種植信息。

農村一片天


小麥與玉米是我國主要的糧食作物,每年我國有大量種植小麥和玉米。小麥可以加工成小麥粉,玉米可以加工成玉米粉,還可以加工成飼料,可以說,小麥與玉米不管是對於人類還是對於家禽牲畜的餵養都有重要意義。


現在農村一年能種兩季的好澆地,可有的農民偏偏不種小麥,只種一季玉米呢?這個是農民個人的情況來定的。如今,農民單靠種糧只能解決溫飽問題,碰到災年的話,賣糧都很困難了,沒有錢怎麼生活啊。

我父母也決定小麥不種了,所以今年我家的地是空著,後來我爸就在附近打零工,每天可以回家,這樣一天還可以賺到一兩百元錢,如果一家裡種植小麥的話根本不能出去打工,因為小麥需要精耕細作,日常需要細心管理,小麥地幹了,還要澆水,冬季雨水少,全靠澆灌,澆灌一次很費力,後期施肥、收割等等,耗時間又賣不出好價錢。


而我家會種植一些玉米,玉米產量高,好打理,玉米四五月份播種,生長期剛好是夏季,雨水多,熱量大,玉米喜高溫,生長期也比較短。玉米主要是供家裡養了十幾只土雞,餘下的才可以賣一些。

總體來說,玉米生長週期短,小麥週期長,農民有時間去賺錢。

我是三六五平凡之路,請關注我,我們一起進步。


三六五平凡之路


首先我是種地的農民,從頭說起。十月份,種地旋地,兩遍,大梗,種子底肥,播種,壓地。這剛種完地。出苗後就進入初冬,澆上凍水。春節後開始交反青水,就是頭水。完了就是二水,差不多就五一前後了。有的家還要交一遍壯穗水,就等六月中旬收割,(地區不一樣收割時間也不同,我們京東北三縣)。機器收割,收割完,在晾曬。豐收年,麥子打的多,沒處晾曬,家家都晾曬,沒有地方放。溼的麥子,容易壞了。公里兩側現在不許曬。家裡地方小。各種原因,種地花錢,沒地方晾曬,一家幾畝地,地太少,人工費。所以沒有人去種麥子。種玉米,省事,省力,省工,價錢和麥子差不多。我們這大部分都種各種樹了。風景樹,果木樹,還有速生楊樹。三十年地不變,我都快有孫子了,我夫人還沒有地呢?沒人管呀!不是我一家一戶呢。


萬事如意142925806


謝謝你的信任,回答,為什麼現在農村一年能種兩季的好澆地,可有的農村偏偏不種小麥,只種一季玉米呢?

你說的很對,我也是農民,也有這樣的經歷。前幾年在老家,我有一塊2畝多點的責任田,水裡條件尚好,離田30米遠就有一眼機井,開泵就可以澆灌。但是,我每年只種一季玉米,不種小麥。為什麼呢?因為種小麥費事、費工、費成本。小麥生長期長,從先年的陽曆10月份播種,到來年陽曆6月份收穫,整整要8個月的生長期。這期間,種麥要犁耙地,施底肥,一般年景要澆水3次,打幾遍藥治蟲除草🌿,收穫的季節還要用收割機收,成本太高,糧食價格太低,不合算。

相對來說種玉米就省事多了,玉米生長期短,一般品種生長期在105~125天之間,種玉米不用犁地耙地,玉米生長旺季期恰逢“三伏天”,雨水多,不用澆水,打一遍除封閉式的除草劑和治蟲農藥即可。剩下的就交給老天爺了,收多收少就圖個清閒。反正種地又種不出什麼,費力不討好,收入又低,何苦呢?這就是現在農村有的農民一年只種一季玉米的原因所在。


世俗凡塵


今天已經是寒冬臘月了,現在田野外滿是綠油油的油菜和旺盛的小麥,不過,老農看到這些旺長的小麥,心裡可高興不起來了,因為他們知道,小麥在年前旺長的話,後面的凍害更嚴重。不過,有些人不喜歡種植小麥,能種兩季的好澆地,也只種玉米,到底什麼原因呢?


我家曾經也會種植一些小麥,後來乾脆就不種了,到了來年四月份開始種植玉米,到底什麼原因有些人放棄種小麥而只種玉米呢?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第一個,玉米種植簡單,小麥流程繁瑣。對於種植過小麥的農民知道,小麥先期耕地耙地澆水、施肥、撒種等很耗人工,如果請人的話,機器費用也大。後期還要大量澆水,小麥的生長期間需要大量水,特別是在小麥灌漿期的時候,如果缺水小麥不能灌漿收成不好。後期施肥、除草、打農藥等,成本很高。而玉米就很簡單。玉米耐旱,喜高溫,玉米就是在板地也能生長,後期鋤草施肥就可以了。且玉米的生長期是在夏季,夏季高溫多雨,正是玉米理想的生長環境。


第二個,玉米產量高,小麥產量低。小麥生長期長達8個月,而玉米只有四個多月,從產量效益來看,玉米比小麥噸很多。且現實中,小麥在收割期的時候恰逢雨水季,如果沒有碰到好天,雨水多的話,小麥就會出現倒伏種子發芽等災害,這樣小麥減產絕收。而玉米不怕高溫,雨水多,只要不起大風,倒伏情況很少,產量有保證。

第三個,農民要打工,沒有時間管理。對於小麥來說,非要農民在家裡管理好,澆水、鋤草、施肥、打藥等還要幾次流程,這樣小麥才有保證。而玉米相對簡單些,農民可以有更多時間外出打工賺錢,貼補家用。


關注農民,一起學三農。


三農小黃鴨


做為一個農村生活的人,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玉米比小麥的生長週期短。玉米一般在芒種這個節氣種植,時間一般在4、5月份,收割一般在中秋節前後,生長週期間在140天左右。冬小麥一般先年九月份種,第二年5月份收割,生長週期240天左右。

二、從生長期看玉米生長期在一年雨水較多的時期,而小麥是在年度乾旱期。小麥需澆水更多。

三、玉米比小麥好管理。玉米鋤草,在苗二十多公分時鋤一次,只要玉米苗一高過雜草,就不用管了,玉米長勢快,雜草見不陽光就長不起來了,而小麥至少得除兩次草。

四、種玉米比小麥效益高。雖然說玉米價低一點,每斤玉米一般八九毛錢,小麥一塊一二,但玉米產量高,玉米一般畝產1200斤左有右,小麥一般畝產800斤左右,這樣種玉米每畝可多受益近一百元。

五、玉米比小麥用處多好出售。玉米屬於粗糧,可加工玉米麵、粗細不等的玉米糝,而且玉未成熟時,可賣嫩玉米,玉米目前最大的用處是加工各種飼料,而且量很大,小麥就沒有這些就勢,只是磨麵粉,麥夫做飼料。

由於以上五個原因,農村人喜歡種玉米,不喜歡種小麥。


農人潘哥


為什麼現在農村一年能種兩季的好澆地,可有的農民偏偏不種小麥,只種一季玉米呢?

我國糧食主產區比較集中,其中三大產糧區一是東北、二是黃淮海、三是長江中下游,各地的種植結構也是各有特點,比如東北以玉米為主、水稻、大豆次之,還有很多小眾的雜糧雜豆作物等,一年一季;華北黃淮地區這些年來種植結構改變很明顯,一年兩季作物,一季主要是小麥,其他很少,另一季秋糧早年間玉米、花生、黃豆、綠豆、紅薯等等很多品種,現如今則主要是玉米;長江中下游則是我國最主要的水稻產區,有單季稻,也有雙季稻,還有冬油菜,以及利用閒田種植土豆、玉米、小麥等的。

在黃淮海的一年兩季作物且品種明顯不同的糧食產區,目前的種植結構是以冬小麥和玉米為主,其中小麥是9-10月份播種、來年5-6月份收割;玉米是6、7月份播種、當年9-10月份收割。同時,也還有一部分地區在秋糧作物上,種植的是黃豆、花生等作物,經濟屬性強一些,當然秋收後也有不少地區種植大蒜等農作物的,比如河南東部一些地區。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近幾年來,一些地區的農民種植心態出現了變化,不僅僅是黃淮海地區,包括南方的水稻產區,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這種也不能說是新情況,但卻出現的情況越來越多的現象,其實就是撂荒。

這種撂荒,也不是農民完全不種了,任其荒蕪。在華北黃淮地區,主要是表現為原本兩季的作物,一部分農民只種植一季,像題主說的很好的水澆地,只種植玉米,糧小咖見的少,反而是隻種植一季小麥、不種秋糧的見的多一些,主要是對比考慮,小麥的機械化程度更高一些,而且還是口糧;南方水稻產區則是部分農民只種夠自家吃的口糧,或者是一些丘陵的水田,不再費勁兒種水稻了,而在往年,基本上都是地盡其用的,現如今卻是荒草、灌木叢生了。

究其原因,其實並不用各種旁徵博引的去深究,很簡單,種糧不掙錢,甚至有的年份遇到自然災害了,還要虧錢;種植、田間管理、收穫甚至賣糧等,都需要人力投入,也影響一些勞務地區的壯勞力打工。在近幾年來糧價水平總體持續下降,而反觀種植成本則是穩中有漲,兩方面一對比,使得種糧的收益持續下滑,散戶們不能靠種地收入養家餬口、需要打工,也不願意將土地流轉出去,於是部分農民就選擇了少種;種糧大戶們很多也已“受傷”而退,一部分新型經濟體如合作社還算髮展的可以。


糧小咖


你好,我是衛農,很高興回答題主提出的這個問題。



題主這種說法有點以偏概全,地域不同選擇種植的作物就可能很不一樣的。衛農也閱讀了許多網友的回答,大多數都認為種植小麥比種植玉米麻煩費事,衛農卻認為恰恰相反,種植小麥比種玉米省事的多,在我們村裡大多數農民都會選擇種植小麥,而不是種植玉米的。下邊衛農想談一點自己的看法,大家共同探討。

一、種植小麥比種玉米省事。

我們這裡流傳著這樣的俗語:“麥在於種,秋在於管”,“麥出牛工,秋出人工”。這兩句俗語就很形象的說明了,種植小麥比種玉米省事。種植小麥在施足底肥,適時播種後,除過打除草劑,幾乎就不用再做什麼管理。因此有人說種一季小麥到地裡去三次就行了,就是種植、打除草劑和收割。而種植玉米就比較麻煩了,種植出苗後要間苗、定苗、鋤草、打叉、培土、追肥、澆水、防治病蟲害等農活是很多的。在目前農村缺少年輕人的情況下,你覺得種植什麼合適?



二、地域不同選擇種植作物不同。

對那些以米飯為主食的地區,可能種植小麥主要是用來銷售的,不是用來自食的。但是在北方大多數地區都是以麵食為主,種植小麥主要是用來自己食用的,其餘才是銷售,所以基本上都是以種植小麥為主的。再就是小麥是夏糧,玉米是秋糧,夏糧比秋糧好,俗語說“三秋不如一夏,好侄兒不如瓜娃”,這種觀念在我們這裡的農民心目中根深蹄固。因此只能說,小麥在南方種植比較少,但是在北方卻比較多。

三、年輕人不願意種地。

現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農民的生活也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農村的年輕人不想再重複過,以前父輩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方式,選擇了外出打工、經商謀生活,改變家庭的生活條件。因此目前在農村種田的都是年齡比較大的父輩了,只是父輩們想減輕子女負擔,或者不願意拖累了子女,自己種一點糧食,滿足自己家裡食用,所以由以前的種植兩季,改為只種一季,夠吃夠用就行了,好像與能不能澆地沒有多大的關係。



四、種地不掙錢,成了捎帶活。

大家都知道種地不掙錢,種地僅僅只是為了滿足自己食用的。趨利避害,不能外出打工的農民,也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種植經濟作物上8。比如我們這裡,是陝西優質蘋果生產基地,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著蘋果樹。農民通過種植蘋果增加了收益,提高了生活水平,蓋起了新房子,購買了農用車、小汽車等。不用說種植小麥等糧食作物,就成了種植蘋果樹以外的捎帶活了。

五、玉米秸稈難處理。

現在隨著環保要求越來越高,不但不能焚燒秸稈,就連家庭也不能用柴火燒鍋、燒炕了,因此對於作物秸稈的處理就比較麻煩。相比較而言小麥秸稈比玉米秸稈要少得多。而且夏天收割小麥以後,還田深翻埋入土壤,幾個月後到了秋天再播種小麥或者油菜,已經沒有多大的影響了。但是玉米是高杆作物,秸稈量比小麥要多出很多,而且玉米秸稈外皮還田以後比較難分解,秋冬季溫度比較低,也不利土壤中秸稈的腐化分解。

以上是衛農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