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死後,憑一己之力殺死魏延的馬岱,後來去了哪?結局如何?

justtheone


提起魏延,不得不說他著名的作死三大問,誰敢殺我?誰敢殺我?誰敢殺我?重要的事情喊三遍。

第三遍剛剛喊出口,背後閃出一人,“我敢殺你!”刷的一刀,魏延人頭落地,殺魏延的人正是馬岱。


魏延與其無冤無仇,馬岱為何要殺魏延呢?

《三國演義》記載,諸葛亮臨死之前,算定魏延必定會謀反,於是給馬岱和楊儀一人一個錦囊妙計,讓楊儀在明,馬岱在暗,待魏延喊出“誰敢殺我?”之時,馬岱趁其不備,背後來這麼一刀。

一切果然不出軍師所料,諸葛亮像幕後總導演似的,燈光就位!攝像就位!演員就位!action,魏延人頭落地。

然而,以上畢竟是演義,不足為信,真實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

真實的歷史是,諸葛亮知道魏延是個刺兒頭,心高氣傲,一般人他看不上,一般人也管不了他,所以在臨終前說了這麼一句:

“如果他死了,讓姜維和楊儀負責退兵,讓魏延負責斷後。假如魏延不願意斷後,就不用管他了,你們自己跑就好了。”


如此看來,諸葛亮臨終遺言就沒有要殺魏延的意思,他知道魏延和楊儀矛盾很深,加之姜維初來乍到,擔心魏延可能會不服從指揮,單獨採取行動,所以才留下遺言,讓楊儀帶大部隊先撤,以最大限度保存有生力量。

然而,楊儀卻故意曲解了諸葛亮的遺言,派遣馬岱追殺魏延,並且還殺了他一家老小。《三國志 魏延傳》記載:

延獨與其子數人逃亡,奔漢中,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

馬岱為何要和楊儀攪和在一起?而且甘願充當楊儀的劊子手呢?

因為諸葛亮死了之後,馬岱沒了靠山,作為一個西北外來戶,他急需尋找一座大山,找來找去,就相中了楊儀。

又或許楊儀對馬岱有過許諾“假如自己以後幹了丞相,定然不會虧待你”之類,所以馬岱這才心甘情願地充當楊儀的馬前卒。


楊儀殺了魏延之後,與馬岱一唱一和,向劉禪哭訴一番,丞相怎麼安排殺魏延的,魏延怎樣投敵的,我和馬岱怎麼智勇雙全除掉魏延的等等。

楊儀將一切推給了死無對證的諸葛亮。

劉禪本是個智商令人捉急的人,他真的輕信了楊儀的一面之詞,而且還封他為中軍師,然而,這個職位,比楊儀預想的低很多,他想幹的是丞相。

楊儀心懷不滿,不甘屈居於新任丞相蔣琬之下,於是整日牢騷滿腹,後來居然說出了“當初寧願投魏”的反動言論。

結果,有心之人聽到了,就把這話傳到了劉禪的耳朵裡,劉禪一怒之下,就把楊儀貶為庶民,不久鬱鬱而終。


大靠山死了,馬岱怎麼樣了呢?馬岱因為是楊儀一夥的,也逐漸被排斥出權力中心,不久鬱鬱而終。

馬岱政治上確實低能。馬超臨終之時,曾向劉備託付後事,說了這麼段話“惟有從弟岱,當為微宗血食之繼,深託陛下,餘無復言。”

臨終遺言,馬超不提他僅存的兒子馬承,反倒將馬岱託付給劉備,可見在他內心,對這個堂弟是有多麼不放心啊!


一半秋色


此人是蜀國的悍將,在諸葛亮死後,他一舉斬殺大將魏延,他更是獨自北伐,但是在他北伐之後,他卻神秘失蹤。在上世紀50年代,人們在四川發現了他的墳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究蜀國這員悍將的那些秘密。

這位蜀國的悍將就是蜀國的武將馬岱,五虎上將馬超的從弟,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馬岱作為馬超的從弟,一直跟著馬超南征北戰,卻一直活在馬超的光環下,鮮有出彩的地方。直到諸葛亮死後,他才嶄露頭角。諸葛亮死後,楊儀和魏延就北伐的問題產生分歧,他們相互指責對方謀反,最後劉禪還是選擇相信了楊儀。

於是,楊儀派馬岱帶兵追擊魏延父子,馬岱一舉將魏延斬殺,並且帶著魏延的首級給楊儀覆命。馬岱斬殺魏延後,一戰成名。很多人萬萬沒有想到,曾經馬超的小弟竟然也是如此厲害。從此,馬岱不僅在史書上留下了響亮的名字,而且他也迎接來了自己的人生巔峰。他不再是小弟,而是蜀漢的中流砥柱。



在馬岱斬殺魏延後,據《晉書》記載:“(魏青龍)三年,蜀將馬岱入寇,帝遣將軍牛金擊走之,斬千餘首級。”這時候,馬岱獨自挑起大梁,率領蜀軍北伐,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並且從此之後馬岱從史書上消失了。關於他消失的原因多半是因為在諸葛亮死後,大臣們紛紛主張停止北伐,休養生息,而堅持北伐的馬岱希望通過一次勝利來讓劉禪支持繼續北伐,但事與願違,他最終以失敗告終。戰場上的失利,導致馬岱失勢,從此被雪藏,最後馬岱在遺憾中死去。



馬岱墓遺址位於四川省新都縣軍屯鎮與彌牟鎮交合之處,其墓雖不甚宏大,周圍卻是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圍繞。墓前有石桌祭臺有石碑,碑高約二米,碑上刻有:“漢平北將軍馬公諱岱之墓。”墓室依山坡而建,封土高約3米。1950年,曾於封土下發現花邊磚,磚上隸書“馬岱之墓”字樣。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密探零零發


馬岱作為馬超的從弟,屬於劉備集團中涼州系的二號人物。當初,馬超歸降劉備時,本是希望和劉備合作,他幫助劉備平定西川,劉備幫助他反攻涼州,兩人只算同盟關係。但後來在劉備、關羽和諸葛亮的壓制下,馬超逐漸淪落成為劉備的小弟,徹底向劉備臣服。

不過,劉備給馬超所敕封的官職是驃騎將軍加涼州牧,從官職來看,劉備也是希望有一天能夠憑藉馬超在西涼地區根深蒂固的影響力,將涼州也納入到蜀漢的版圖內。只可惜,蜀漢在最鼎盛時突然急轉直下,隨後馬超、劉備先後病逝,奪取涼州的計劃就此擱淺。

等到諸葛亮北伐時,魏延被拜為涼州刺史,從官職來看,諸葛亮所要傳達的意圖是,蜀漢北伐的目標,是藉機奪取涼州,所以你魏延不要總想著打長安。

當然,因為魏延是荊州人,在西涼地區並沒有什麼影響力,所以諸葛亮就將馬岱派到魏延身邊做助手,此後馬岱就一直跟隨在魏延身邊作戰,也全程參與了諸葛亮的五次北伐。

後來,等到諸葛亮病逝五丈原後,魏延因不滿諸葛亮見軍權交給楊儀,遂帶兵私自撤離,還防火燒燬通往漢中的棧道。在魏延看來,諸葛亮見軍權交付給楊儀,就是默認楊儀將成為諸葛亮的接班人,憑藉楊儀和魏延的惡劣關係,等到楊儀徹底掌權,魏延肯定不會有好下場,所以他才冒險燒燬棧道,打算借司馬懿的手除掉楊儀。



按照魏延所計劃,他的先行撤退必然會走漏消息,到時司馬懿肯定會率大軍對楊儀進行追擊,因為撤退的棧道已經被燒燬,楊儀很有可能會被司馬懿追上,到時楊儀自然凶多吉少。當然,作為久經沙場的名將,魏延很清楚所有的殲滅戰都會有生還者,搞不好楊儀也會逃出來。

所以,為以防萬一,魏延親率大軍堵在褒斜道南谷口,這裡是棧道被燒之後,回漢中的必經之地,在魏軍追擊之下生還回來的蜀軍必然要經過這裡,沒有比這裡更合適的展開阻擊了,魏延命人在這裡安營紮寨,只等楊儀的到來。

當時,魏延的先行撤退確實讓楊儀差點遭到司馬懿的圍殲,好在死諸葛嚇走了活仲達,而棧道雖然被燒,但好在楊儀知道另一條通往漢中的小道,所以最終有驚無險。而當楊儀的大軍出現在魏延面前時,魏延當場驚得目瞪口呆。他萬萬沒有想到,在他一手製造的險境中,楊儀的大軍竟然沒有遭受到任何損失。

此時,魏延以區區兩萬人對抗楊儀的八萬大軍,實際已經處於明顯的下風,只不過大家礙於魏延的威名,不敢冒然出擊。於是,楊儀就派王平出戰,結果兩軍還未打,王平便先聲奪人:

“丞相剛剛去世,屍骨還未寒,你們這群混蛋就想造反麼?”

王平一語正中魏延部下要害,這些將士此前一直被矇在鼓裡,直到楊儀大軍出現才知道事情的原委,大多數人心裡本就已經不願賣命,現在王平又以大義相激,再思及家中父老妻兒,丞相恩德,一時間全部一鬨而散。



在這種背景下,孤家寡人的魏延也只能帶著他的兒子和少數親信撥馬落荒而逃,楊儀不打算就此放過魏延,他命令馬岱帶人前去追擊,總而言之,對敵需狠,斬草除根,男女老幼,不留一人。

很快,馬岱在漢中成功追上魏延,並將魏延斬首示眾。而楊儀則用腳踐踏著魏延的頭顱狂笑道:“庸奴,復能作惡不?”接著,楊儀下令誅滅魏延三族。這戰過後,馬岱因誅殺魏延的首功,被劉禪進封為平北將軍、陳倉侯,成為蜀漢為數不多封侯拜將的人物。

在諸葛亮死後的第二年,蔣琬已經全面替代諸葛亮掌握蜀漢大權,但與諸葛亮不同的是,蔣琬並不熱衷於北伐,這也讓馬岱很是憂慮,因為馬岱和馬超一樣,都是希望有一天能夠反攻回自己的家鄉西涼,加上當時馬岱年事已高,隨時可能會被上天給喚走。

在這種背景下,馬岱就連著給朝廷上了好幾道奏表,要求允許他出兵伐魏,一方面蜀漢朝廷也想奪取涼州,另一方面也是考慮到馬岱確實年事已高,如果等他也去世,蜀漢內部就再也找不出一個在涼州有根深蒂固影響力的人物,所以還不如趁馬岱健在,讓他試一試。

於是,蔣琬就同意了馬岱的出兵請求,當然,蔣琬肯定是不會向諸葛亮那樣舉全國之兵來伐魏,所以他只是讓馬岱帶領駐紮在漢中前線的一萬多士兵伐魏。蔣琬的意思很簡單,先小打小鬧一陣,打贏了就追加兵力,打輸了就趕緊跑回來,對蜀漢也沒什麼損失。

隨後在公元235年,馬岱正式率領一萬大軍發動了北伐曹魏的戰爭,但可惜的是,馬岱這支軍隊,很快遭到魏將金牛的阻擋。這金牛曾經是曹仁的部將,後跟隨司馬懿一同從荊襄來到關中,在得知馬岱出兵後,司馬懿就立即派遣牛金前去迎戰,而金牛也不負眾望,一戰將馬岱打得大敗而歸,斬首一千多人。馬岱兵敗回到漢中後,想到自己壯志難酬,很快就鬱鬱而終。


我是趙帥鍋


當時諸葛亮死於北伐途中,大軍密謀撤退,但魏延不贊同撤退,並與早與不和的楊儀交惡,於是兩人都向後主舉報對方要造反。

正當後主不能下定論之時,朝中大臣董允、蔣琬都表示更相信楊儀一些,認為魏延造反可能性大,畢竟楊儀是文官。

在朝中認為魏延可能造反後,魏延其實就處於劣勢了。而王平進攻魏延時又搬出了諸葛亮,說丞相才剛剛去世,你們怎麼能這樣呢?魏延的大軍覺得王平說的很對,於是都散去了。

魏延於是與兒子還有幾個親信逃往漢中,而楊儀又命馬岱追上逃亡的魏延,將其斬殺。

馬岱是不是將魏延單殺的呢?這個不得而知。但馬岱既然是被派去的追兵,就一定會有帶軍隊,不可能單槍匹馬追殺。而帶了軍隊去追殺一直疲於逃亡的魏延與他的幾個兒子、親信,可以說一點難度都沒有。不過馬岱單殺也有可能,畢竟當時的魏延可能已經疲勞的沒戰鬥力了,加上自己人多可以車輪戰,單殺還是群毆馬岱說了算。


那殺了魏延的馬岱到底去了哪呢?因為馬岱沒有列傳也就沒有說明,這裡只能從一些事蹟裡看出他的後來的一些蛛絲馬跡。

說這個之前,我們先來簡單瞭解下馬岱。馬岱早年跟隨從兄馬超,即便是馬超陷入低谷,依附於張魯,他依舊不離不棄。馬超投劉後,馬岱也跟著到了劉備這頭。不過這時候馬岱並沒有得到重用。

馬超臨死前,上書劉備要他重用跟隨自己多年的這個家人,而劉備在夷陵戰後也是損兵折將,缺人手,於是馬岱才正式被重用。諸葛亮北伐時期,他一直跟隨,立下了不少戰功,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

在公元234年,他斬殺魏延後,應該是回到了蜀中。而這個時候蜀漢因為大將少,馬岱又資歷老,權力必定已經不小了。在次年,即公元235年,他還率伐過魏,不過被司馬懿部將牛金給擊退了。

他在被牛金打敗之後就徹底沒有了記載,很有可能沒多久就去世了。不過也有可能是被雪藏了,畢竟當時諸葛亮死後掌權的蔣琬等人主張休養生息,本來就對馬岱攻魏不太贊同,而馬岱又新敗,於是乘機解除他的兵權,不再重用他也是有可能的。

馬岱死後葬於四川省新都縣,這是在成都裡頭,也說明馬岱很可能並沒有被派去地方鎮守,所以他有可能被收了權,在成都做了一個閒差,最終去世。


夏目歷史君


在演義中,馬岱確實是憑一己之力將魏延斬於馬下。但在歷史上,魏延是在諸葛亮病逝後,被楊儀、費禕、蔣琬等人設計陷害,最終被馬岱取其首級並夷三族。由此可知,歷史上的魏延之死並非馬岱一人所為。

在《三國演義》中記載,諸葛亮病重五丈原,在其生命垂危之際,他想用龐德公傳授的七星燈法來續命,以便助他完成北伐大業。就在七星主命燈閃耀時,突然司馬懿派兵前來襲營,魏延在驚慌之下闖入大帳。

門外大風將主命燈吹滅,諸葛亮一口鮮血噴湧而出,續命之事作罷。諸葛亮自知性命回天乏術,便讓費禕將遺表轉奏劉禪,將平生所學兵法傳於姜維。隨後,楊儀和馬岱被召入帳內,諸葛亮授以誅殺魏延之計。

在後事安排妥當後,諸葛亮遺憾的閉上了雙眼。長史楊儀按照遺囑緩慢撤軍,用諸葛亮的木雕嚇退了司馬懿的追殺大軍。魏延自恃武藝高強且才能卓越,對諸葛亮將軍權交於楊儀的做法不滿,於是要起兵造反。

就在魏延燒燬棧道,準備拿下楊儀之時,楊儀按諸葛亮留下的錦囊,誘使魏延橫刀立馬連叫三聲“誰敢殺我”,就在魏延第三聲話音未落之時,假意隨魏延造反的馬岱手起刀落,按所授秘密計將魏延斬於馬下。

從小說演義來看,斬殺魏延的重任是由馬岱來擔當,楊儀僅是配合而已,說馬岱憑一己之力斬殺魏延一點都不為過,這從魏延被斬殺後驚愕的眼神便可看出。之後,楊儀、姜維及馬岱等人將諸葛亮靈柩運回成都。

但歷史上的魏延是馬岱斬殺的嗎?答案是肯定的,但整個過程與演義略有不同,馬岱只是斬殺魏延的最後一個環節而已。在正史上,魏延備受劉備的器重,鎮守漢中十年,是能獨當一方的大將,可謂居功至偉。

魏延的缺點是性格孤傲,在軍事策略上與諸葛亮有不同見解。諸葛亮在病危時,與楊儀和姜維商討退兵之事,決定由魏延來斷後,但又擔心其抗命,於是他們商量如果魏延抗命,就讓楊儀退兵來迫使魏延斷後。

諸葛亮死後,若論軍事才能,無人能出魏延之右,就算是論資歷,他也不會落到這種地位。楊儀掌握軍權後,命費禕去試探魏延。魏延對中斷北伐的決議不滿,更是氣憤要他斷後的決定,便想同費禕奪取兵權。

費禕逃脫後將此事報告給楊儀,楊儀立即決定自行退兵。魏延在查探大營時,發現大軍有撤退的跡象,遂搶先領兵撤退,並燒燬沿途的棧道。魏延和楊儀都向劉禪告狀,無能的後主聽信蔣琬之言懷疑魏延謀反。

魏延大軍搶先抵達南谷口,準備在此痛擊楊儀。楊儀讓王平領兵在前防禦,王平對魏延大軍喊話動搖了軍心,魏延忙帶著兒子等人逃往漢中。隨後,楊儀派馬岱前往漢中追殺魏延,最終帶回首級,並夷其三族。

所以說,魏延之死是楊儀一手導演的,馬岱只不過是做了最後的瞭解工作而已。由此也可以看出,魏延並無謀反之心,只是想誅殺“無能”楊儀。在領命誅殺魏延之後,馬岱又去了哪裡?其結局又是如何呢?

魏延被殺一年後,馬岱獨自領兵北伐,後被司馬懿部將牛金所敗,至此不知去向。史料中記載:“青龍三年,蜀將馬岱入寇,帝遣將軍牛金擊走之,斬千餘首級。”此後馬岱如人間蒸發一樣,史料中再無記載。

馬岱為馬超之堂弟,馬超死後,劉備和諸葛亮對馬岱都是關心備至。馬岱在蜀國後期官至平北將軍,封陳倉侯,從其順利斬殺魏延來看,他的實力並不俗。但單獨領兵北伐卻是異常,可能也是無奈的出走之計。

馬岱的墓位於四川新都軍屯鎮與彌牟鎮相交處,雖然過去一千七百多年,但墓碑、祭臺等物都保存完整,周圍也是蒼松翠柏,並無侵葬野墳。我們可推測,馬岱在北伐後,可能解甲歸田,安度晚年直至去世。

綜上,諸葛亮死後,演義小說中確實是馬岱憑一己之力斬殺魏延,但在正史中卻並非如此,馬岱只是誅殺魏延的其中一環。馬岱的最終結局史料中沒有記載,我們只能根據一些零碎的片段來推測他是善終的。


野史也是史


關於馬岱,史料記載的並不多,就是生卒年也不詳。

除了斬殺魏延這個橋段,馬岱露臉的機會並不多。

但由於魏延是諸葛亮死後,蜀漢超級大佬級別人物,馬岱幹了這麼一件大事,他的結局自然受到很大的關注。

探討一下他的結局,也的確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這對了解三國曆史,正確評價那個時期的歷史人物很有意義。

一個人的歷史命運,必須適應歷史的潮流。

否則,不僅不會有大的建樹,而且可能是個悲劇。

馬岱的人生經歷,比較簡單,僅從他的本身經歷,看不出很大的歷史價值。

但如果把他與馬超父子的命運,結合在一起看待,那就很有意義。

我一向認為,作為歷史愛好者,我們不是考古學家、歷史學家。

如果我們僅僅把眼光侷限在一些歷史細節上,恐怕感悟不多,意義不大。

把眼光放得更寬一些,感覺會很不一樣。

這是我看歷史的習慣,希望友友們認可和喜歡。

馬岱(生卒年不詳),扶風茂陵(今陝西興平)人。
三國時期蜀漢將領,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
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代;
祖父馬平,曾任天水郡蘭幹縣尉;
伯父馬騰,蜀漢驃騎將軍馬超的從弟。

涼州的馬氏家族,是漢伏波將軍馬援的後人,在西涼很有勢力。

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非常看重以馬騰為代表的馬氏宗族力量,極力拉攏。

馬騰的兒子馬超,少年成名,曹操多次徵召入朝為官,都被馬超拒絕。

後來,馬騰與韓遂等人一起對抗曹操,結為異性兄弟。

以利益結成的聯盟,終因利益而解體。

由於部曲之間的矛盾,馬騰與韓遂最終失和,相互攻殺,韓遂殺掉了馬騰的妻子,從此成為了仇敵,連年交戰。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派遣鍾繇、韋端前去勸和,並以馬騰為前將軍,封槐裡侯。

之後,馬騰聽從張既的建議,也迫於壓力,決定入朝為官。

曹操上表封馬騰為衛尉;封其子馬超為偏將軍,代替馬騰統領軍隊,屯於原地;封其子馬休為奉車都尉,馬鐵為騎都尉,同其餘家屬遷徙鄴城。

如果馬騰像漢中太守張魯一樣,依附朝廷,追隨曹操,也會是不錯的結局。

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在赤壁之戰後,開始對關中用兵。

關中馬超與韓遂、楊秋等十部心生疑懼,一時俱反。

這與曹操的宣傳工作沒有做好有很大關係,但與馬超等人缺乏政治智慧,認不清大勢所趨,更有絕對關係。

張魯就有句名言:“寧願曹公為奴,不做劉備上賓”。

這是很明智的選擇。

但此時,馬超卻選擇了在潼關抗拒曹操,而馬岱選擇追隨從兄馬超一起抗曹。

七月,曹操率大軍親征,大敗關中聯軍。

馬超、韓遂等欲割地求和,曹操不許。

後來,馬超、韓遂又以兒子為質求和。

曹操採納賈詡建議,用離間計大敗馬超,韓遂投降曹操。

平定涼州地區後,曹操撤軍,斬殺了馬騰及其兒子,夷滅其三族。

馬超不自量力,這事就玩大啦。


213年,馬岱跟隨馬超逃亡漢中,依附張魯。

馬超還是不安分,引起張魯疑懼,就想殺了他。

無奈之下,馬超只得再次逃亡益州,依附劉備。

劉備可不是吃乾飯的,深知馬超的套路。

馬超遇到劉備,那真是小巫見大巫。

馬超念念不忘想打回西涼去,做個西涼王。

劉備寧可不要西涼,也不會讓你馬超去做西涼王。

可想而知,馬超是多麼的鬱悶,馬岱也就無所作為。

222年,馬超病重,上書劉備:

"臣宗族門下二百口人,被曹操誅殺殆盡,只剩下從弟馬岱,當以我卑微的宗族讓他繼承,深深地託付給陛下您,其他的也沒什麼話了。"

同年十二月,馬超就掛掉了。

就此看來,馬超的智商也不會比呂布高多少,何苦來著?

此後的馬岱也就死心塌地成了劉備的小跟班,與曹魏成為了死敵。

魏延一向不聽諸葛亮的招呼,馬岱也就成了諸葛亮最後處決魏延的棋子。

之所以囉裡囉嗦說這麼多,我的意思是,馬岱的命運完全不必交給蜀漢的劉備。

馬岱及馬超等整個馬氏家族完全有更好的選擇和出路。

這就是歷史,沒有假設,但卻能給後世以足夠的啟迪和感悟。

馬岱與整個馬氏家族的命運在一起,也沒有選擇的機會和權利,等待他的也不會有好的結局。

馬超死後,馬岱一直追隨諸葛亮,多次參加北伐。

但隨著諸葛亮屢屢北伐失敗,馬岱也沒有機會,能夠打回老家去。

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病逝五丈原。

按照諸葛亮的最後安排,馬岱斬殺了魏延。

馬岱因為這個功勞也被封為平北將軍、陳倉侯。

據《晉書》記載,235年馬岱率領蜀漢軍隊,繼續北伐。

司馬懿也沒很當回事,僅僅派遣部將牛金就擊敗了馬岱,斬殺蜀軍千餘首級。

之後再也見不到馬岱的蹤跡了,連啥時候死去的也沒有任何記載。

西涼派系本來在蜀漢就沒有多大的實力,馬超死後,更沒有了發言權。

就個人能力而言,能夠斬殺魏延,可見馬岱也不是等閒之輩,但落得如此下場,也是可悲可嘆。

一個人的命運,如果不能融入歷史的潮流中,只有一腔熱血是遠遠不夠的。

具體說就是,如果馬岱跟隨馬超一起,投奔曹操,其結局就大不一樣了。

馬岱的一生,儘管留給後世的史料不多,但足以給後世許多可以汲取的東西,

這就是回答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活法,所有結果都是自己的選擇。

每個人都值得尊敬,但不妨從另一個角度來品味歷史,感悟人生。

馬岱墓遺址位於四川省新都縣軍屯鎮與彌牟鎮交合之處。其墓雖不甚宏大,周圍卻是蒼松翠柏,茂林修竹圍繞,無侵葬野墳。墓前有石桌祭臺有石碑,碑高約二米,碑上刻有:"漢平北將軍馬公諱岱之墓。"墓室依山坡而建,封土高約3米。1950年代曾於封土下發現花邊磚,磚上隸書"馬岱之墓"字樣。廣漢市向陽鎮(與青白江接壤)在修大件路時也發現馬岱碑,現存於政府院內。



豹眼看歷史


以《三國演義》為背景,先看看馬岱是怎麼殺的魏延?

諸葛亮臨死前,感覺時日無多,便開始交待後事,諸葛亮依次叫了三個人,先是姜維,將自已所記兵書、陣法、兵器都傳給姜維;接著找來馬岱,授以密計,並囑付死後按計行事;最後找來楊儀,並授予錦囊一個,告知死後魏延必謀反,等魏延反時,可拆開錦囊依計行事。



當晚,諸葛亮去世。蜀軍按丞相遺命準備全軍後撤,楊儀派費禕到魏延營中告訴魏延諸葛亮去世,告知讓魏延斷後,楊儀暫代兵權,並探探魏延口氣,結果魏延不肯斷後,還看不起楊儀,於是費禕就找了個藉口離開魏延營地,回到楊儀處。

結果楊儀就不再理會魏延,率領大軍後撤,由姜維斷後,結果魏延聽說後,派出馬岱去打探消息,馬岱回來告訴魏延,楊儀已率軍後撤,魏延問馬岱是否願意相助,馬岱欣然同意,於是魏延率領本部兵馬也開始南撤。



結果魏延抄小道跑到楊儀前面並燒絕棧道,攔住楊儀軍的去路,接著楊儀與魏儀互相向後主劉禪上表告對方謀反,隨後楊儀、姜維等人抄小路避開燒燬的棧道,往漢中進發,楊儀派王平為先鋒,領兵三千先行。

王平率領的三千先鋒碰上魏延的軍隊,王平勸魏延手下的士兵不要與魏延一起謀反,大家都是益州,你們可以先行回家。當時魏延手下的士兵就散了一半,王平與魏延戰了幾個百合便退走,魏延手下有一半的士兵逃跑,魏延殺了幾人都攔不信,只有馬岱率領三百人紋絲不動。



之後,魏延與馬岱一起率軍進攻楊儀與姜維佔據的南鄭城,楊儀看到魏延前來,便拆開了諸葛亮給他的錦囊,隨後楊儀便率軍出城,對魏延說:你敢在馬上大叫三聲誰敢殺我,就是大丈夫,我就把漢中城池獻給你。

魏延說:楊儀你聽著,如果孔明在世,吾尚懼他三分,他今已亡,天下誰敢敵我?別說連叫三聲,便是叫三萬聲,這有何難!於是魏延大叫:誰敢殺我?誰敢......魏延話音未落,直見身後傳來一個聲音:“我敢殺你!”接著手起刀落,魏延的人頭被斬於馬下,殺魏延的人便是馬岱。



原來諸葛亮早就安排好了讓馬岱殺魏延,並且還授予了楊儀配件的錦囊,於是魏延不出諸葛孔明所料被馬岱斬殺。

由此可以看出,魏延並不是馬岱一已之力殺的,而是諸葛亮早就計劃好的事,如果真要算,只能算是諸葛亮設法殺了魏延,馬岱只不過是最後那個執行者而已



蜀軍回到成都後,馬岱因為斬殺魏延有功,便將魏延原來的爵位都賜給了馬岱。

馬岱應該是病死或者老死的,也就是說正常死亡。因為馬岱是馬超的堂弟,而馬超去世比劉備還早一年,到諸葛亮去世時,馬超已經去世了12年,馬超死的時候是47歲,到諸葛亮去世這年,馬岱也相近60歲了,這個年齡已經不小了



在諸葛亮去世後,蜀漢的政策主要是處理內政,很少對外用兵了,沒有對外用兵,武將也基本上是生老病死,不會死在戰場上,因此馬岱也是如此,和他差不多的王平、吳懿等將領也是病死的,所以馬岱也是,馬岱最終的結局就是病死在益州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羅貫中記載了很多當時的歷史人物,而這些歷史人物大都在史書中能找到。無論讀史書還是演義,作者的正統感必然要帶給讀者,所以看官們都喜歡蜀漢的將領,對劉備手下那些人最為關心。在《三國志》中有一個人物記載很少,但羅貫中寫的筆墨卻不少,這個小人物也被後人推崇,此人就是劉備五虎將之一——馬超的堂弟馬岱。馬岱在史書只是一個小人物,但在蜀漢他卻是一個大人物。雖然武功沒有馬超厲害,但也比一般武將要強很多。《三國志·馬超傳》中曾有這樣一段記載:“……惟有從弟岱,當為徽宗血食之祭,深託陛下,餘無復言。”這是馬超臨終前對劉備說的一句話,馬超意思,馬家人就剩馬岱了,希望馬岱繼承家族事業。馬岱這個人,在三國中是一個很忠心,但又是一個默默無聞的將領,他不想其他大將那樣張揚,更不像其他將領那樣邀功請賞。所以這一點劉備父子以及諸葛亮都很喜歡。也正是馬岱這種不張揚的性格,使身邊人並不認為他是一個威脅。不過馬岱卻深受諸葛亮的器重,只要有馬岱出場的戰爭,必定是惡仗或者難打的仗,可見其重用程度。諸葛亮臨終前,將斬殺魏延的重任交給馬岱,可見能收拾魏延的也只有馬岱了。魏延武功也很厲害,當時沒有獲得五虎將,魏延還曾表現出不服氣的樣子。所以一般武將降服不了魏延。而魏延被殺也進一步削弱了蜀國。但馬岱卻忠心的履行了諸葛亮的遺言。馬岱並不是單純的一介武夫,他也有一定計謀,並不是有多高。《晉書》曾記載,馬岱在諸葛亮去世後,曾獨自進行了一次北伐,可見他的能力被劉禪認可。雖然這次北伐被牛金所敗,但此敗並不影響大局,這是在姜維還未統兵打仗前的一次北伐。由此可見蜀漢的軍事工作已經交由馬岱了。 但馬岱在這次北伐失敗手(235年)就再未出現過,三國演義中也未提及,馬岱就如人間蒸發一般消失了。此後姜維登場,統領蜀漢軍事,繼續完成諸葛亮的北伐事業。那麼馬岱去哪了呢? 一是病死說。 以馬岱低調的性格,他不會參與蜀漢內部權力鬥爭。所以諸葛亮死後,能勝任軍事工作的除了馬岱就是姜維,而姜維比馬岱資格要年輕的多,所以此時馬岱統治蜀漢軍隊也屬正常,但打了敗仗就消失了,以劉禪性格,這樣的老將也會網開一面。馬岱後來沒再出來,難道病後交出一切權力退養了?二是戰死說。 《晉書》記載的馬岱敗於牛金,而牛金斬殺千餘蜀軍,並沒有記載馬岱被殺。但馬岱兵敗被斬殺的可能性很小。此人身經百戰,雖然沒有馬超那樣勇冠三軍,但其勇猛和謀略也很厲害。蜀中道路複雜,牛金能力還不至於殺死馬岱。 三是治罪說。 馬岱兵敗後消失,也可能被劉禪及大臣怪罪,讓其退養。本來馬岱就不喜歡高調,所以隱居起來養老也屬正常。 現在馬岱的墓地在四川的新都縣境內,墓地雖然不大,但保存完好,這在三國時期是一個奇蹟,可見馬岱之墓也是在很晚時才被發現,否則早就被盜挖或者夷為平地了。但有一塊光緒年間的墓碑,也可以推測清朝發現的馬岱的墓。參考資料:《三國志》



戀愛博物館s


馬岱殺了魏延後,去了哪?結局如何?在史書上的最終記載,馬岱北伐,被牛金擊敗,無功而反。此後,馬岱便再也沒有記載。按說馬岱的在蜀漢的地位不低,如果這之後馬岱死亡,那麼為何卻沒有記載呢?於是,我猜測馬岱應該得罪了陳壽。

政敵不祥記載

《三國志》作為完整地記敘了自漢末至晉初近百年間的史學鉅著,在裡面大多數知名人物的記載都有。這本書的作者是陳壽,而陳壽在晉未滅亡蜀漢時,是作為蜀漢的官員。

馬岱官至平北將軍,陳倉侯,官職也不低,如果馬岱死亡,按理說陳壽應該會記載生卒年。可陳壽沒有記載,如同中常侍、奉車都尉黃皓一樣。

當時,宦官黃皓專權,陳壽因不肯屈從黃皓,屢遭遣黜。黃皓是陳壽的敵人,陳壽可以不去記載黃皓的生卒年。那麼馬岱也有可能是陳壽的敵人,或者說是陳壽老上司姜維的敵人。

魏延死後,姜維被任命為右監軍輔漢將軍,封平襄侯,被蜀漢的第二任丞相蔣琬重用。可以說姜維直入朝廷中樞,這就能知道姜維算得上是蔣琬的人。

從馬岱受楊儀派遣斬殺了魏延,就能知道馬岱算得上是楊儀的人。楊儀在諸葛亮死後,以為自己會接替諸葛亮的位置。哪知道蔣琬成為最後的贏家,因此,楊儀多出怨言,上書誹謗,最後死在獄中。那麼作為楊儀的手下,馬岱和蔣琬、姜維是敵人,也就和陳壽是敵人。如此,記載不祥也就有可能了。

馬家的沒落

馬超死時,曾上書劉備,言馬家百餘口人被殺,只剩下他和從弟馬岱。希望在其死後,讓馬岱繼承他的位置,劉備能多加照顧。於是,馬岱就成為馬家的家主,肩負起振興馬家的責任。

後來,馬岱把寶壓在了楊儀身上。等到楊儀倒臺時,馬岱投資失敗,受到牽連,本來弱小的馬家更是雪上加霜。從此,馬岱不被重用,馬家興盛斷絕,可想而知馬岱的沮喪。那麼馬岱後來去了哪?我想,等待馬岱的只有被雪藏和死亡吧!

總結

馬岱最後的結局,肯定不好。一種可能是馬岱被牛金擊敗後,失去最後能振興馬家的機會,氣得病亡!另一種,可能就是政治鬥爭失敗,被殺害或則被排擠而老死。

注:以上觀點都為猜測


說槽點



馬嘶龍嘯戰鼓擂,岱山吶喊鴻雁飛。公元234年,為報劉備三顧茅廬知遇之恩的諸葛亮耗盡了最後的心血,病逝於五丈原。諸葛孔明病逝後,素有矛盾的長史楊儀和將軍魏延無人可以壓制,矛盾全面爆發。兩人都宣稱對方蓄意謀反,公報私仇,最後兵戎相見。

演義中,諸葛亮授予楊儀錦囊,故意讓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魏延身後的馬岱趁機將其斬殺。《三國志》中,楊儀派王平率領大軍對戰魏延,分化瓦解了魏延的軍隊,魏延與幾個兒子等數人逃亡,後又派馬岱追殺魏延,並將其斬殺。不管是《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記載,魏延都是馬岱所殺。

那麼,馬岱在斬殺魏延後,後來去哪了?他的結局如何?《三國演義》、《晉書》和《三國志》中都沒有介紹馬岱的結局,最終去向。下面根據《三國演義》、《晉書》和《三國志》中相關記載,結合自己的見解,提出兩個可能的結局(僅代表個人觀點)。


結局一:馬岱北伐為叔父馬騰報仇無望,鬱鬱而終。

演義中,馬岱,馬超的從弟,馬岱曾隨馬騰入許昌,後馬騰及兩個兒子馬休、馬鐵在許昌被曹操所殺。馬岱喬裝打扮獨自逃出許昌,回到西涼,投奔大哥馬超。馬超和馬岱與曹操有血海深仇,與曹賊勢不兩立,立志為馬騰報仇雪恨。此後,馬超與馬岱聯合韓遂起兵反曹,在潼關大戰曹營諸多一流武將,殺得曹操兩次差點喪命,即曹操“割須棄袍”和奪船避箭。《三國演義》中後人有詩曰:

潼關戰敗望風逃,孟德愴惶脫錦袍。劍割髭髯 應喪膽,馬超聲價蓋天高。


後來,馬超歸順劉備奪取益州後,未受到劉備及諸葛亮重用,未能實現北伐中原,除掉曹賊為父報仇的心願。公元222年,馬超鬱鬱而終,年僅47歲。馬超病逝後,馬岱繼承了他的志向,以討伐曹賊為志向,積極跟隨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死後,主政的蔣琬和費禕實行休養生息之策,儘可能減少軍事行動。

公元235年,即諸葛亮病逝一年後,馬岱仍然頂著蜀漢滿朝文武反對征戰的壓力,發動了北伐曹魏的戰爭,被司馬懿派遣曾經曹仁的部將牛金抵擋。這一戰,馬岱由於沒有得到蜀漢上層的支持,被牛金打敗,大敗而歸。雖然這一次北伐,馬岱以失敗告終,代表了他北伐中原,為叔父馬騰報仇的決心。他的願望與蜀漢上層的意志相悖,一直無法北伐,鬱鬱而終。《晉書》中記載:

蜀將馬岱入寇,帝遣將軍牛金擊走之,斬千餘級。


結局二:馬岱受到“楊儀事件”的牽連,回家養老。

馬超病死後,馬岱身份低微,沒有靠山。他不得不依靠諸葛亮,為其鞍前馬後,七擒孟獲,六出祁山,都有他的影子。諸葛亮死後,長史楊儀和魏延矛盾全面爆發,馬岱在這兩人之中必須選擇一個作為靠山。他選擇了楊儀,協助楊儀除掉死對頭魏延。這時,在旁人的眼中,馬岱貼上了楊儀嫡系的標籤。

諸葛亮於五丈原病逝後,蔣琬繼承丞相諸葛亮的大權,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楊儀護送諸葛亮遺柩千里迢迢回到成都,僅僅被後主劉禪封為中軍師。他不甘屈居蔣琬之下,經常對費禕抱怨發牢騷,還說出“當初寧願投魏”的不當言論。費禕向後主劉禪如實上奏陳楊儀之言,劉禪於是將楊儀貶為庶民。楊儀醒悟,自覺羞愧,對不起劉備和諸葛亮的培育之恩,最終自刎而死。


馬岱新投靠的楊儀死後,他在朝中不但沒有強有力的依靠,還受到了“楊儀事件”的影響,漸漸被排擠出權力中心。此時,蜀漢因諸葛亮主政時戰事太多勞民傷財,需要休養生息為由,十多年沒有大的軍事行動,文官得勢。同時,魏國和東吳也沒有戰事,魏蜀吳三國之間少有的和平。作為武將的馬岱受到進一步的排擠,只能回家養老。《三國演義》中記載:

蜀漢建興十三年,魏主曹睿青龍三夫,吳主孫權嘉 禾四年,三國各不興兵。


蜀漢並不注重修史,沒有記載馬岱的生卒年,好多比馬岱身份高的人物也沒有詳細的生卒年記載。因此,只能根據《三國演義》、《晉書》和《三國志》中相關記載,通過個人分析,推斷出馬岱在斬殺魏延後的結局。馬岱可能在蜀漢沒有戰事的十多年裡,鬱鬱而終。

你們是怎麼看待馬岱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