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張飛兒子張苞去世的消息後,諸葛亮為什麼當場昏厥了?

每日遊戲報


蜀漢建興七年,即公元229年,蜀漢武鄉侯諸葛亮第三次率兵北伐,此時,蜀漢五虎上將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皆已逝去,國家人才凋零,在武將方面孔明能夠倚重的,首推關興、張苞這樣的英雄後代。我們在對《三國演義》一書的閱讀中,對於關興張苞二人的印象可能只侷限於武侯的臂膀這一既定身份,他們的生死也如曇花一現,未必能給我們留下太深的印象。然而,筆者偶然注意到一個細節,在得知張苞去世的消息後,諸葛丞相的反應竟然如此之大。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九十九回“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中寫道:“郭(淮)、孫(禮)二人棄馬爬山而走。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後軍急忙救起,頭已跌破。孔明令人送回成都養病……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孔明聞知,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眾人救醒。孔明自此得病臥床不起。諸將無不感激。”

試問,在九十七回趙雲去世時,諸葛亮也只是“跌足而哭”,第六次北伐前夕關興病逝,羅貫中也只是一筆帶過,那麼為何唯獨對於張苞之死,羅貫中大書特書,諸葛亮反應過激呢?


一,相比於張苞之死,趙雲之死是正常死亡。

我們應該還可以記得,在得知趙雲的死訊前,孔明庭前起一陣大風將松樹折斷,孔明立佔一卦,稱此風主損一大將。再加上孔明和子龍多年相交,他對趙雲平日的健康狀況也應有一定的瞭解,故而孔明對於趙雲之死,是有一定心理準備的,更兼趙雲並非死於非命,而是標準的壽終正寢,所以趙雲之死,沒有讓孔明傷心到吐血昏厥的程度。張苞之死就不同了,他那是追人沒追明白,跌落山澗導致重傷,實在可以說是飛來橫禍。


二,相比於關興之死,張苞之死是一個開始。

北伐期間,像趙雲、關興、張苞這樣的蜀漢發家時的老班底或其後代,最得諸葛亮的信任,也是諸葛亮調撥派遣起來最得心應手的一批人,諸葛亮雖身負替劉備興復漢室的重任並且身體力行,但是不代表蜀漢尤其是成都的每一個人都這麼在後方不怎麼穩定,前線和後方並不團結的情況下,諸葛亮堅持己見孤注一擲,內心的安全感估計很差,如果趙雲、關興、張苞這些人一直在,他能看到的希望就越大,安全感也越有保障。

三,張苞之死極有可能存在內幕。

張苞跌下的山澗位於武都、陰平一帶,即今天的隴南市,從隴南到成都的路程大約540公里,即便騎快馬也要五六天的時間,更何況張苞頭上有傷,無法騎馬,隨性護送人員多半選擇慢行,這樣的話時間就會延長到10天至15天或者更多,再加上蜀道崎嶇難行,在天氣炎熱、道路顛簸的情況下,張苞沒有死在回成都的路上,卻是死於回到成都之後。我們試想,成都的醫療衛生條件在蜀國當然是最優越的,張苞死於成都,很明顯並沒有得到及時良好的救治,甚至極有可能被人暗中直接或間接殺害。


同時,張苞的兩個姐妹分別是後主的劉禪的第一任、第二任皇后,按照常理判斷,劉禪是不可能對張苞起殺心的,只能是劉禪身邊的佞臣對張苞起了歹意,劉禪對張苞這個大舅子應該是禮敬有加,再加上皇后吹枕邊風,只要張苞在成都一日,小人便不得安生無隙可乘。在這種情況下,孔明通過張苞的死,能夠進一步確定蜀漢宮廷腐化敗壞的程度之深,以他一人之力,終歸無力迴天,吐血暈厥,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漢祚已衰,武侯長逝。歷史終於成為歷史,掩埋一切喜怒哀樂,訴說著成王敗寇、演繹著美人江山。不如引一首陸放翁的《書憤》,聊以共勉吧: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圖:來源網絡


唯戀無名


同樣是大將,對於趙雲和張苞兩人的死,諸葛亮的表現卻截然不同。

趙雲死

當時諸葛亮正在籌備北伐事宜,突然刮來了一陣大風,將門前的松樹生生地折斷了,諸葛亮暗叫不好,趕忙掐指一算,完了!主折一員大將!果然十分鐘過後,趙雲的兒子披麻戴孝、呼天搶地報喪來了,諸葛亮大叫一聲,子龍啊,子龍,你走了,我少了一隻胳膊啊!


張苞死

諸葛亮正在大帳之中,忽然有人來報,張苞死了,諸葛亮一聽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絕於地,世人救醒,孔明自此抱病臥床不起。

趙雲死了,諸葛亮象徵性地哭了兩嗓子,然後就該幹嘛幹嘛去了;張苞死了,諸葛亮悲痛欲絕,哭得昏死了過去,就像是死了親爹一樣。

諸葛亮為何如此傷心?是不是反應過激了呢?

不是!

趙雲雖然是猛將,但已是風燭殘年,死亡離他很近很近,對於趙雲的死,諸葛亮是有心理預期的,所以當聽說趙雲死了之後,他雖然有些悲傷,但很快就恢復了。


但張苞不一樣,他正值壯年,是蜀國後起之秀,是劉備重點培養的將才,夷陵之戰時,劉備任命張苞為先鋒官,兵鋒所指,勢如破竹,雖然夷陵之戰失敗了,但責任在於劉備,而不是張苞。

諸葛亮北伐之時,繼續倚重張苞,張苞不辱使命,打了好幾場漂亮的戰鬥,然而第二次北伐之時,張苞卻出現了意外:

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

張苞跌入了山澗之後,並沒有馬上死,而是被人救了上來,但他頭部受了重傷,處於昏迷狀態,估計張苞得了腦出血,就算以現在的醫學手段,死亡風險依然極大,更別提三國時代了,就算是華佗再生,估計也無力迴天。

蜀國無大將,廖化當先鋒,蜀國本來就缺少獨當一面的大將,能領兵作戰的大將只有魏延、姜維區區幾人而已,魏延腦後有反骨,諸葛亮不信任他,姜維乃新降之人,不能服眾,只有一個後起之秀張苞卻突遭橫禍,諸葛亮能不傷心嗎!


一半秋色


張苞是張飛的兒子,他以父親的丈八蛇矛為武器,在戰場上有不亞於其父親張飛的英勇。當蜀漢老一輩革命家逐漸凋零時,他跟隨劉備、諸葛亮出生入死、縱橫馳騁、斬將殺敵、屢建 軍功,為蜀漢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天妒英才,在一戰鬥中,因追趕魏將郭淮、孫禮,連人帶馬,跌入了山谷,不久身死。

諸葛亮獲悉後,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倒於地,從此得病,並臥床不起。

諸葛亮先後送走了很多蜀漢的大將,包括五虎上將。每一位戰將的離世,諸葛這都痛心不已。因為這是他北定中原、攘除奸兇、實現先主遺願的資本。這些能征慣戰的將領離世後,自己少了幫手,恢復中原的艱鉅性會增加!又由於在多年戰鬥中形成了戰鬥情誼。所以,他傷心流淚理所當然。

時孔明兵強馬壯,糧草豐足,所用之物,一 切完備,正要出師。聽知此信,即設宴大會諸將,計議出師。忽一陣大風,自東北角上而 起,把庭前松樹吹折。眾皆大驚。孔明就佔一課,曰:“此風主損一大將!”諸將未信。正 飲酒間,忽報鎮南將軍趙雲長子趙統、次子趙廣,來見丞相。孔明大驚,擲杯於地曰:“子 龍休矣!”二子入見,拜哭曰:“某父昨夜三更病重而死。”孔明跌足而哭曰:“子龍身 故,國家損一棟樑,吾去一臂也!”

他雖然有些悲傷,卻很快就恢復了

但當張苞死後,他特別傷心,口吐鮮血,昏倒於地,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知道北伐中原需要人才,張苞的父親是蜀漢名將張飛,以前 在軍中有很高的廚房。張苞自為父親報仇投身戰場後,積累了豐富的戰場經驗和智慧,再經歷練,可期成為蜀漢的棟樑之才,來日方長,將來在興復漢室的過程中會發揮重要的作用,現在,張苞死了,諸葛亮的美好願望瞬間落空,他為國悼英才。

諸葛亮與猛張飛有情誼,儘管,在屢次出征時,多以激將法讓他上陣,這是深知其才能與脾氣,知人善任的表現。張飛生前為蜀漢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可惜,關公死後,張飛報仇心切,脾氣進一步變壞,終為部下所害。有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意思,在諸葛亮心中的是有遺憾的。這樣,他的兒子也有類似的經歷,為張氏父子,諸葛亮有雙重遺憾了。他的悲痛可想而知了。


張苞正值壯年,儘管是官二代,無任何不良行。先主劉備在世時,他是重點培養的將才,如夷陵之戰時,劉備任命張苞為先鋒官,張苞不辱使命,兵鋒所指,勢如破竹,展現了優秀的軍事素質。諸葛亮北伐之時,繼續重用張苞,張苞奮勇當先,斬將立功,不辱使命,打了好幾場漂亮的勝仗。


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

張苞跌入了山澗之後,受了傷。被人救出後,處於昏迷狀態,放在後方精心修養,諸葛亮指望他能早日康復,可惜在第二北伐時就傳來了噩耗。諸葛亮知道自己的使命,懂得自己的北定中原的路還很長,再也得不到張苞的助力了。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倒於地,從此得病,並臥床不起。
蜀國後期缺少獨當一面的大將,如魏延、姜維者寥寥無幾,魏延有能力,但叫諸葛亮擔心。姜維新降不久,需要磨合與歷練,否則,不能服眾。作為後起之秀的張苞卻突遭橫禍,諸葛亮才如五內俱焚、悲痛萬分。


希望星晨58298869


趙雲去世時,孔明也不過是悲痛惋惜;而張苞逝去的消息卻讓諸葛亮吐血昏倒,按理說孔明和趙雲的交情是遠遠大於張苞的,孔明的反應應當相反才對,而實際上孔明是由於當時的處境才會如此,張苞對整個蜀國來說正如當初的張飛,失去如此一個大將,孔明怎麼能夠不痛心。

史書中對於張苞的記載並不多,寥寥幾句,但是我們可以看出張苞和他的父親張飛很像,作為張飛的長子,他繼承的是父親的勇猛,卻比自己的父親還要心細,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那麼張苞是如何去世的呢?蜀漢建興七年,諸葛亮第二次北伐,諸葛亮派王平、姜維、關興、張苞四人前後圍堵,想要攻殺魏將郭淮、孫禮。正如諸葛亮預料那般,郭淮、孫禮二人不敵,紛紛下馬逃走,張苞見狀趕緊騎馬去追,結果不小心跌落山澗,等到救起時已經是昏迷不醒的。孔明知道後趕緊派人送他到成都養傷,可是由於傷勢太重,不僅就去世了。孔明聽到此消息後,差點昏厥過去,追其原因,大概有兩點。

感情深厚

作為張飛的長子,張苞有著張飛所有的優點,簡直就是張飛的原型。對於諸葛亮而言,張苞就是故人的舊子,當初自己和張飛一起追隨劉備奪天下,雖然前期有些矛盾,但是相處還是很好的,張飛對自己也算得上尊敬。二人感情也是深厚,這個兄弟情義是不可多得的。

張飛已經去世了,他的兒子也死去了,怎麼說張苞的死也和諸葛亮有所關係,畢竟是諸葛亮派去的。作為長輩,自己對於張苞還是很喜愛的,這樣一下子天人兩隔,自己對不起張苞,更對不起逝去的張飛。




失去了一員大將

蜀國後期已經是人才凋零,當初跟隨先主的將軍們都逝世了,就連最長壽的趙雲也離自己而去,已經到了“蜀國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困境。張苞作為新一輩的佼佼者,日後定能成長為他父親一般的將才,這對於蜀國的大業有很大的幫助。



可惜的是張苞不幸去世了,相當於蜀國丟失了一員未來的大將,丟失了一位救世主,他是諸葛亮最後的希望。張苞還年輕,他還有很好的前程,很好的未來,可是張苞的死完全殺死了諸葛亮的希望。




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中的一大希望已經破滅,這對自己是一個很大的打擊,自己如果不能完成任務,是無法面對下面的劉備,自己愧對先祖。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悲痛的吐血昏厥。


談古論今,學問為上;答人論事,素質為旨。 個人觀點,堅持原創。感謝您的點贊和關注,謝謝!


歷史清單


張苞,是張飛的兒子,和關羽的兒子關興一起合稱“小關張”,死於諸葛亮第二次出岐山討伐北方政權魏國的過程中。在追擊魏國將領郭淮、孫禮的時候,不慎連人帶馬掉落到深溝裡了,幾日後便不治而亡了!


後人有一首詩來嘆張苞,為其感到遺憾

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武候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諸葛亮一聽到此消息便吐血昏厥,病的越發嚴重了!為什麼諸葛亮會當場昏厥呢,僅僅是因為張苞的死亡嗎?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諸葛亮北伐的時候已經50多歲了,為了蜀漢大業一直以來兢兢業業,勞心勞力,不僅要治理蜀漢,還要時時為了北伐籌謀,還要防備其他兩國的偷襲,他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北伐以來更是每況愈下。

二,諸葛亮北伐以來諸事不順,第一次北伐失去最得心心腹“馬謖”,因為他沒能守住街亭,第二次北伐又失去張苞,張苞,是張飛的兒子,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年輕將領之一,北伐還未成功,便身死了,諸葛亮為其憾,為其怒!加上長途奔波,一時聽到這個消息,便昏厥了!


以上是我認為諸葛亮昏厥的原因!

歡迎討論!給個贊👍,鼓勵一下吧,謝謝!


歷史聊聊號


演義中,張苞是蜀漢第二代的佼佼者,他的死,震動了諸葛亮的心靈。無他,張苞正值壯年,風華正茂,卻因馬失前蹄,頭部撞破,送回成都養傷過程中不治身亡。張苞的死訊,傳到前線,諸葛亮聽聞之後,“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從此,諸葛亮得病,臥床不起。

那麼,諸葛亮得知張苞的死訊,反應為什麼這麼大呢?下面依據演義中相關內容,分析如下三個原因。

其一,張苞是蜀漢繼五虎上將之後不可多得的大將,和關興並稱“小關張”。

公元219年,劉備徹底奪取漢中後,在以馬超領銜的眾將勸進下,他自封為漢中王。隨後,劉備大封文武大臣,其中武將以“五虎上將”為尊。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蜀漢第一代五虎上將相繼去世,就連最後的趙雲,也是在諸葛亮第二次伐魏前夕剛剛去世。這時,諸葛亮能夠依賴的大將,老一輩也只剩下魏延、王平、廖化等少數幾個,主要還得依靠蜀漢第二代將領。

這時,關羽之子關興、張飛之子張苞,就是第二代蜀將的佼佼者。公元222年,張苞和關興,跟隨蜀漢皇帝劉備,討伐東吳,為自己的父親張飛和關羽報仇。他們兩位以一當十,多次大勝東吳大將,將東吳軍隊殺得屁滾尿流。尤其是在五虎上將黃忠中箭不治身亡後,張苞和關興更是成了蜀軍中的中流砥柱。

現在,諸葛亮伐魏,非常需要新生代將領們的加入。張苞和關興也沒有讓諸葛亮失望,一直奮戰在戰場第一線。不幸的是,現在張苞卻死了,諸葛亮痛感失去一員不次於張飛的虎將。軍中正是用人之時,少一個像張苞這樣優秀的將領,就減少了勝算。

其二,張苞是在打了勝戰,追殺敵人的情況下受傷的,屬於意外事件。

諸葛亮第二次伐魏,出奇計,他派王平、姜維、關興、張苞四將,圍攻曹魏大將郭淮、孫禮。這一戰,郭淮、孫禮兩人大敗,四散奔逃,一直跑到了山上。張苞遠遠看見,也是立功心切,驟馬趕來,沒想到連人帶馬失去控制,跌入澗內。他的親兵急忙將其救起,張苞也只是頭部跌破,看起來沒多大的傷。諸葛亮憐惜張苞,派人送回成都養病。

這一戰,蜀軍大勝,乘勝追擊,想要取得更大的戰果,可是時運不濟,張苞不但沒有斬殺曹魏大將郭淮、孫禮,還連累自己受傷。如果蜀軍戰敗,損失大將,還能說得過去。可是現在,明明蜀漢是勝利的一方,卻損失了一員前途遠大的虎將,誰心裡他不是滋味。和張苞並肩作戰的好哥們關興心裡不好受,連見過大風大浪的諸葛亮,也難以接受張苞去世的噩耗。

其三,張苞是在成都療養期間去世的,非常意外。

本來,張苞被送到後方療養,如不出意外,數月,就可以滿血復活,再次重返戰場。諸葛亮心想,軍中醫療條件有限,不一定能治好張苞的傷,後方成都環境好。成都還有許多傑出的御醫,對於皮外傷,應該是手到擒來。

諸葛亮心裡想的是,張苞的傷並不重,回到成都養傷,是為了保險,為了張苞更好的康復。在戰場上,刀槍無眼,尤其是衝鋒陷陣的大將們,負傷是再正常不過的。年輕人,即使受了傷,恢復也快,不會像老年黃忠一樣,僅僅是受了一次箭傷,就一命嗚呼了。

按道理來說,張苞受傷不重,沒有當場送命,被救活的可能性非常大。諸葛亮在前線等來的不是張苞傷愈歸隊的好消息,而是重傷不治身亡的噩耗。這對於身體本來就很虛弱的諸葛亮來說,更加是雪上加霜。因此,張苞死的非常莫名其妙,或許是蜀道難,路上顛沛流離,加重了張苞的傷勢,最後回到成都時,不治身亡的。演義中相關描述如下:

孔明令人送回成都養病。不多日,忽報有人自成都來,說張苞身死。”

總結:想當年,關羽多次中箭負傷,也沒有什麼大礙,即使在晚年,襄樊之戰中,關羽連續兩次中了箭傷,尤其是被曹仁射中的毒箭,也在神醫華佗的刮骨療傷下,成功痊癒。這就更加襯托出張苞確實是死的莫名其妙,諸葛亮也因此,聽聞張苞死訊後,放聲大哭,口吐鮮血,昏絕於地。

以上僅僅是演義中張苞的表現,在正史上,張飛有兩個兒子,即張苞和張紹,張苞早夭,張紹活到最後,還遞交的降書順表。不過,張苞之子張遵跟隨諸葛亮,戰死在綿竹。


魁哥說歷史


如果說三國曆史上誰是死的最窩囊的估計就是張飛了,喝醉了被手下的人殺死了,如果說三國曆史上哪對父子死的是最窩囊的,那還是張飛父子,張飛的長子張苞可以說也是死的很窩囊。

為什麼說張苞死的窩囊呢?因為死在了病床上,我們都知道不管在任何時代,對於軍人來說馬革裹屍是英雄的,雖然說張苞是在戰爭中受傷的,但是卻是跌落在澗內,之後拖了很久,死在了病床上,可能他自己也是很遺憾沒有死在戰場上吧。

張苞受傷是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時候,當時諸葛亮也是信心滿滿,想一舉攻下魏國,匡扶漢室。但是張苞受傷之後,諸葛亮當時直接就把張苞送回了成都,之後諸葛亮聽說張苞死了之後,直接吐血了?我們都知道趙雲死的時候諸葛亮都沒有如此激動?張苞真的比趙雲還厲害嗎?

其實也不是,因為張苞是蜀漢中年輕一代算是最厲害的了,是蜀漢將領中的代表,張苞一死這個對於蜀漢的影響是非常大的,趙雲死的時候已經是年事已高了,諸葛亮也是做好了準備,但是對於張苞的死,可以說諸葛亮是一點都沒有想到的,張苞作為蜀漢中年輕一代的將領,可以說是諸葛亮北伐最倚重的了,所以說當聽到張苞死的時候,諸葛亮也是直接吐血了,因為蜀漢再也沒有大將可用了,北伐無望啊!!!!


中國歷史研究所



三國後期,蜀國人才基本凋零,諸葛亮北伐的重任,就落在新一代年輕的武將肩上,張飛工資張苞,是諸葛亮統一中原的希望之一。

張苞武藝高強,不亞於其父張飛。加上老一輩的交情,張苞成為諸葛亮的得力干將。

可惜天不遂人願,張苞竟然出事了。

張苞在諸葛亮出師北伐時,一不留神,出意外了,而且就此死去。

本來蜀國可以撐得起門面的武將就不多,張苞又是後起之秀裡的佼佼者,卻在還沒能建功立業時意外身亡,這怎能不使得本來就缺乏良將的諸葛亮急火攻心。

何況張苞是劉備桃園三結義的兄弟之子,和劉備情同父子,而諸葛亮對劉備又是極為忠誠,想起先主囑託,更是負疚難當。


張苞對蜀國來說如當初的張飛,打仗勇猛

,武藝超群,有萬夫莫當之勇,是位出色的將才,與關興並稱為“小關張”。在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期間,張苞屢立戰功,打敗魏將郭淮,孫禮,大敗魏軍。郭淮,孫禮丟盔卸甲奔逃,張苞立功心切,想要擒主郭淮,孫禮,縱馬急追,不料連人帶馬跌落山澗,一代名將胚子,還沒盛開,就此殞命。


失去去這樣一個將才,孔明非常痛心。

張苞既有父親張飛的勇猛,還有著很強的謀略。諸葛亮識人用人,知道損失張苞的後果,所以他得知張苞跌落山崖身亡,悲痛異常:“放聲大哭,口中吐血,昏絕於地。”

張苞的死對諸葛亮打擊很大, 此後一蹶不起,臥病在床!


穀子的地


悍勇張苞欲建功,可憐天不助英雄!

武侯淚向西風灑,為念無人佐鞠躬。

我們來看諸葛亮刺死麵臨的局面在建興七年的四月,張苞參加了與諸葛亮的第二次北伐戰爭,跟隨諸葛亮和劉備打天下的將領老的老死的死,後期蜀中更是有“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更是側面襯托了蜀中人才斷層的嚴重性,而張苞更是有其父之風,是諸葛亮北伐依靠的武將之一。

張苞之死: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先後攻破陰平武都二城,又派王平姜維、關興、張苞四將前後攻殺魏將郭淮孫禮,大敗魏兵,這裡可以看出張苞的威風之處,,郭、孫二人棄馬爬山而走。張苞望見,驟馬趕來,不期連人帶馬,跌入澗內。後軍急忙救起,後不治而死。

老龍答疑:

1再來看張苞去世對蜀漢政權對諸葛亮戰爭規劃的影響,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趙雲在鳳鳴山被魏軍包圍,是關興和張苞率軍率軍殺入重圍救出了趙雲,可以說是蜀漢將領中的後起之秀,(諸葛亮在兩位年輕將領身上看到了他們父輩的身影,劉備早期得關羽張飛協助建立了舒航政權,諸葛亮作為一個類似謀士得角色,肯定也向往劉備得風采,現在他作為蜀漢政權實際上得一把手,看到關興張苞在自己麾下未必沒有曾經蜀漢在我諸葛手下任然風采依舊得感覺-此觀點老龍個人臆測)。

2:張苞死於諸葛亮第三次北伐,這個時候諸葛亮適逢第三次北伐戰爭失利,蜀漢的各位將士們也承受著非常沉重的負擔和巨大壓力,張苞屬於英年早逝,他正是可以攻城拔寨的時候,那麼張苞的去世無疑是沉重的打擊,諸葛亮對於他寄予了厚望,戰爭失利,精神壓力巨大張苞再死了急火攻心之下吐血也是可以理解,張苞的死諸葛亮惋惜他英年早逝.

3:劉備張飛關羽和諸葛亮認識於劉備三顧茅廬,而張飛作為劉備的鐵桿粉絲他們幾人必然相處時間久,那麼張苞對於諸葛亮來說應該是侄子一樣的,張苞死應該說死於諸葛亮北伐規劃之下,對於諸葛亮來說應該有一種沒有照顧好子侄的虧欠感,一種“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因我而死”的感覺。

4:再就是張苞作為張飛的後代,又是後起之秀,作為蜀漢軍隊年輕一代的代表,他的死對於蜀漢軍隊士氣打擊很大,諸葛亮心憂之下故而吐血也有可能。

《老龍歷史故事會》

【司馬懿忍辱受衣】話說司馬懿上方谷大敗於孔明,失去渭南營寨,堅守不出做烏龜,屯兵於五丈原的孔明,多次派人邀戰,司馬懿都不理睬,孔明就拿取女人的喪冠——巾帽(對男人來說是極大的侮辱),外加婦人素縞衣服,寫了一封信,用盒子裝了,送到司馬懿寨門前,嘲笑司馬懿甘願做烏龜膽小如鼠,與女人一樣,即“今遣人送巾幗索衣,如不出戰,可再拜而受之。倘有丈夫之胸襟,早與批迴,依期赴敵。”司馬懿看完書信,忍住心中大怒而假笑,沒有將婦人素服“早與批迴”,而是“吾且受之”,並重賞了來使。司馬懿的手下忿忿不平,極力請戰,為安撫三軍,上表奏請魏國曹睿請求嚴令不得出戰---讓人惋惜的是此一戰以後一代謀聖諸葛孔明病死五丈原。

我是長得很老很帥的老龍求愛我。


小A說攝影


諸葛亮得知張飛的兒子張苞去世消息之後,為什麼當場昏厥?

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國演義》相信很多人愛讀,在這部歷史著作中有許多經典的人物,正所謂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但歷史最終的結局,讓人不禁感嘆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令人感覺唏噓不已。

  1. 首先, 張苞作為張飛之子,他還繼承他父親的體型和武藝,同時也是張飛的接班人,關羽、張飛去世後,諸葛亮培養他成為自己的得意干將,而且他也是北伐非常重要的將領,對他報以非常隆重的厚望,希望他能夠完成他父親的遺願,最終讓天下合一,只是沒想到最後也發生了意外。事情經過是這樣的,諸葛亮率領軍隊討伐魏國,而且這次準備非常的充足,在這一路上他攻破了許多城池。可是沒想到張苞在一個人騎著馬趕過來的時候連人帶馬掉入了一個水澗內並把自己的頭被撞破了,於是就被會送回成都去休養身體,可是沒過一段時間他就死去了。對於他寄予厚望的諸葛亮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2. 眾所周知,張飛醉酒後是被小人偷襲而死,而他的兒子張苞,又是因為意外墜崖而死。一門父子,能征善戰的悍將,沒有發揮他們的用處,就這樣死得不明不白,英雄沒有派上用武之地,而且張苞作為蜀國新生力量代表,就這樣中途夭折了。從側面也能反映,蜀國已大勢不在。這對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而言,無疑是斬斷了他的希望,所以才會吐血昏厥。
  3. 由此可見,很多事情不是我們可以掌控的,就像是諸葛亮和司馬懿最後一場決戰,就因上天下了一場瓢潑大雨,傾注了半生心血的籌謀就這樣付之東流,就連諸葛亮也感慨:“盡人事,聽天命。” 就算他的一生有再多輝煌,在無情的歷史長河中也只有化作一聲悲嘆 ,很多事情超出了我們的掌控,所有人在死神面前也不過是一律平等的,甚至有很多英雄人物,他們最終以一種非常令人遺憾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但在歷史中這些都是無可避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