皓然的月光一旦入畫,便是一首雋永的詩,上面這句話為什麼是互文呢?

用戶5445824572357


互文,也叫互辭,是古詩文中常採用的一種修辭方法。古文中對它的解釋是:“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具體地說,它是這樣一種互辭形式: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的兩個部分,看似各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

  這句話中的互文就是說:月亮寫進詩中,便是一幅雋永的畫。

  在古詩當中有大量寫月亮的詩歌,帶給人美好的意象,甚至在許多畫家筆下,也是結合詩歌繪製成美倫美奐的畫卷。

  第一、具有浪漫之美的畫面。

  歐陽修《生查子.元夕》中所描繪的“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點明瞭時間是在傍晚時分,天邊有落日餘暉,湛藍的天空上有圓圓的月亮,那皎潔的月光透過依依楊柳,撒在約會的情侶身上,是在為他們默默祝福。

  這一句極具畫面感,有典型環境:黃昏、夕陽、月亮、柳樹、人物。

  此時此景,光影悠悠,美不勝收。

  第二、清幽的畫面美。

  王維《竹裡館》:“獨坐幽簧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這一句中寫出了一種靜幽之美。

  王維的詩素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之稱。

  這一首有明亮的月,有翠綠的竹。竹林幽幽中有一個人在彈琴,有聲有色。寧靜幽遠。

  第三、大氣磅礴之美。

  唐代張若虛詩歌《春江花月夜》只看這個題目,就讓人心馳神往。

  生機勃勃的春天,奼紫嫣紅的花朵,皎潔的月光靜幽的夜色。

  詩歌中被描述月亮極為生動,尤其開篇所寫:“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雖然描述的是長江之情,可是被詩人寫的浩瀚遼闊,不由讓人在腦海中勾勒出這樣一幅畫面:波濤洶湧的大海之上,一輪明月徐徐升起,映照在大海之上。

  又能讓人想起貝多芬的《月光曲》,在大氣磅礴中不乏柔和。

  第四、人性化的美。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的這首《月下獨酌》勾勒出一個失意惆悵的詩人無處傾訴心情,於是高舉酒杯,邀請月亮在這幽香花前且歌且舞。這月亮便成為遙遠的知己,聽詩人傾訴憂傷。

  五、思念之美。

  蘇軾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中,在八月十五的夜晚,看著圓圓的月亮,本應是團聚之時,親人卻不在身旁。

  詩人靜靜凝望著這月亮“轉朱閣,低綺戶"有月有灰瓦飛簷,朱戶小窗。

  詩人不由發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願。

  以上幾種都是畫面中永恆的美。


語凝ly


月亮🌙

月光是我妻

更深回府

作伴侶

依偎著我

我意味著她

林間小徑

吐心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