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和車臣人多次打仗,他們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

哨兵小虎


說起車臣問題,我們先來釐清一個誤區,有不少接觸歷史的朋友會發現,

俄羅斯有車臣共和國,而我國曆史上也曾出現過車臣汗部,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呢?實際上,車臣汗部與車臣共和國從歷史、人種、地理位置來講,基本沒什麼關係。元朝滅亡以後,蒙古王朝退回草原,並且形成許多較為散亂的遊牧集團,到十五世紀初又進一步分裂為東蒙古和西蒙古,其中東蒙古人活動的地區主要在今天的內蒙古自治區、蒙古國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境內,並且蒙古大汗的牙賬也在東蒙古;而西蒙古人又被稱為衛拉特人,主要活動於天山以北、杭愛山以西的地區

▲車臣共和國與曾經蒙古車臣汗部的地理區位

在公元1479年以前,東蒙古地區主要地帶已經形成了六個大萬戶,但是除了察哈爾萬戶以外,其餘的都是異型貴族統治,並非成吉思汗的窒息子孫。直到達延汗繼承汗位以後,逐步掃清了異型貴族對蒙古諸部的統治,在東蒙古確立了“成吉思汗黃金家族”的直接統治,同時將自己的子孫分封到六大萬戶。六萬戶之一的喀爾喀萬戶被分為左右兩翼,喀爾喀左翼後來自成一部(號稱“山陽喀爾喀”),入清以後一部分被清朝設立為扎薩克旗,一部分被編入蒙古八旗,不再稱為“喀爾喀”喀爾喀右翼從哈拉哈河向西發展,後來吞併了兀良哈萬戶的土地和人口並繼續向西擴張,直到十七世紀初喀爾喀萬戶萬戶(右翼)已經發展稱為東起呼倫貝爾額爾古納河、西至杭愛山、北抵貝加爾湖、南達南蒙古北境的巨大勢力範圍,基本盡擁今天蒙古國和部分俄羅斯遠東地區的土地

。喀爾喀蒙古的封主格埒森扎死後,他的七個兒子形成了七個遊牧集團,被稱為“七鄂托克喀爾喀”,清代所稱的喀爾喀蒙古就是指這一部分蒙古人,同時這一地區隨著時間的推移再次演化為喀爾喀左右兩翼,並且先後出現了三個大汗,喀爾喀蒙古又被分成三個汗部(土謝圖汗、扎薩克圖汗和車臣汗),我們說的車臣汗部就是這喀爾喀三汗部之一。從地理上說,車臣汗部從未到達過高加索地區;從人種上說一者是蒙古人(車臣汗是蒙古黃金家族的後裔子孫),另一者是高加索人種(另因歷史上分別被蒙古、波斯、奧斯曼和俄羅斯入侵,血緣較為混亂)。兩者名稱相似,只不過是不同語言音譯出來的巧合罷了。

▲車臣共和國的地理位置

為了避免誤會,上文已經說清了車臣共和國與車臣汗部的關係,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俄羅斯聯邦車臣問題到底是怎麼回事?

俄羅斯車臣問題產生的原因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俄羅斯車臣問題並非短時間形成的,從歷史層面看,該問題是沙皇俄國長期擴張中遺留下來的現實問題。事實上,車臣地區一直是北高加索各民族反抗沙俄擴張的主戰場。自從沙俄開始染指車臣人世代居住的土地開始,矛盾就不斷湧現,1726年沙俄開始大肆抓捕車臣人作為人質,以此作為脅迫車臣臣服的工具,沙俄吞併車臣以後,在該地區實施高壓政策:1、實施殘酷的驅逐政策,對車臣人的居住地進行嚴格限制,同時儘可能將車臣人驅逐到邊遠地區,例如曾經將包括車臣人在內的近50萬高加索人強制遷往土耳其,同時大力向該地區移民,妄圖完成人口上的俄羅斯化;2、打壓當地宗教信仰,在車臣地區推行東正教而排斥伊斯蘭教,期望完成宗教上的俄羅斯化;3、文化教育上同化政策,在車臣強行推廣俄語一體化,希望完成文化上的俄羅斯化。


▲沙俄吞併車臣的戰爭

總之,在沙俄時代,沙皇的同化和高壓政策一直在持續,而車臣人的反抗也從未停止;雖然因為各種原因,力量薄弱的車臣人會暫時屈服,但是也在一直窺視著俄國的一舉一動,一旦俄國出現動盪或者衰弱,車臣人的反抗活動就會立馬加劇。正如《帕麥斯頓勳爵》一書中所說“車臣人用槍聲向俄國和世界證明,他們不會被俄國征服,高加索也決不屬 於俄國”。在壓迫和反抗中,俄國與車臣的矛盾不斷積累,時而浮向水面,時而沉入水底,但是數百年間從未消除。蘇聯時代在車臣地區推行大俄羅斯主義以及對車臣人的流放政策,更是讓車俄關係雪上加霜,以致於在二戰時一大批車臣人倒向了德國。

▲1995年,第一次車臣戰爭時期,車臣武裝在格羅茲尼對抗俄羅斯軍隊

當蘇聯成為超級大國,在世界權利爭奪方面處於頂峰時期,車臣問題再次沉寂下來。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俄羅斯的衰弱,車臣問題以更為尖銳的方式爆發出來。在蘇聯寫入解體危機的時候,一個“著名”的車臣人杜達耶夫從波羅的海軍區回到家鄉,並在1990年5月當選為“選車臣-印古什共和國反對派組織國民代表大會主席”,同年11月宣佈車臣獨立;1991年12月25日蘇聯宣告解體之後,車臣共和國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拒絕簽訂1992年3月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條約,而俄羅斯拒絕承認車臣的獨立地位。一時間,車臣共和國想借著蘇聯解體、俄羅斯衰落的大潮實現自己的獨立夢想;而俄羅斯聯邦懼怕因車臣的示範效應,造成多米諾骨牌效應,雙方矛盾再次尖銳起來,這也為後來的第一次車臣戰爭埋下伏筆。


裝備空間


這還得從幾百年前說起,車臣這塊地方靠近中東,宗教信仰是伊斯蘭教。

16世紀的時候,在恐怖伊凡帶領下的沙俄和開了掛一樣擴張,其中就包括車臣所在的高加索地區。但沙俄的東正教和伊斯蘭教天生不對付啊~ 車臣原住民特別反感這群北方毛子。

之後,愈發強大的沙俄和中東老大奧斯曼土耳其又不對付。但車臣這塊地方又是沙俄和奧土的門戶,於是毛子就在那塊地方到處修路、修堡壘,這又激化了車臣人對毛子的反感。

到了18世紀下半葉,一個叫謝赫曼蘇爾的伊瑪目將整個車臣伊斯蘭化,並號召穆斯林們反抗沙俄統治。然後兩邊就正兒八經的開打了,雖然車臣就這麼個小地方,但背後有奧斯曼土耳其這個龐然大物撐腰,沙俄到也一時半會拿不下來。但兩邊的樑子已經越結越深了。

到了19世紀下半葉,奧斯曼土耳其越來越渣,所以車臣人也鬧騰不起來,車臣地區也徹底被毛子佔了。但長期的對立也讓這塊地方總有一些民族主義衝突,而毛子的做法也很簡單——槍斃。所以...樑子又越來越深了

到二戰那會...不少車臣人還主動加入德軍,當然 等二戰打完了之後就是全部槍斃。


所以說,車臣和俄羅斯的樑子都結了幾百年了。主要是宗教和文化上的差異讓車臣人不認同俄羅斯,然後整天鬧事兒,搞恐怖,而毛子的脾氣你們也知道,二話不說就是打。然後車臣人更恨他...但背後失去了奧斯曼的支持之後,也沒這個實力去正面剛,但內心是苦的。

在後來,等到蘇聯解體,車臣當然躍躍欲試的也想獨立出去,然後就是我們知道的數次車臣戰爭了。


瘋狗的輕武


“高加索黛藍的群峰呀,我向你們敬禮,是您哺育了我的童年,是您那盡現狂野的山脊託抱了我,是您給我穿上白雲的衣裳,是您讓我習慣了天空,從那一刻起,我永遠渴望著那關聯著您、關涉著天空的一切。“——摘自米哈伊爾·萊蒙托夫的《高加索》一詩。

高加索地區位於俄羅斯的西南部,黑海以東、裡海以西,總面積約44萬平方公里,被高加索山脈分為了兩部分:山脈以南統稱為外高加索,坐落著格魯吉亞、亞美尼亞以及阿塞拜疆三國;山脈以北則稱為內高加索,分佈有車臣、印古什、北奧塞梯、達吉斯坦和卡巴爾達-巴爾卡爾等俄聯邦自治共和國。

車臣人應該算是高加索地區的原住民之一:早在1300多年前的亞美尼亞史書中就已有記載(當時叫做“納赫喬人”,意為平民);但在漫長的歷史沿革中,車臣人始終是被侵略和被統治的對象:從最初的阿蘭人(奧塞梯人的祖先),到後來的韃靼人、蒙古人、突厥人、土耳其人、波斯人以及俄羅斯人,都曾染指這裡。

而車臣與俄羅斯的糾葛差不多始於十八世紀中後期。彼時,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認為包括克里米亞半島、黑海沿岸以及北高加索在內的地區是俄羅斯繼東歐之後最應該進行政治和軍事擴張的地方,但遺憾的是這三個地區當時還歸奧斯曼帝國統轄。

不過,俄羅斯帝國很快就吹響了戰爭的號角:在第五次俄土戰爭中,奧斯曼帝國敗北並向俄羅斯帝國割地、賠款,其中包含有北高加索地區的克里木汗國也在這次戰爭中脫離了奧斯曼的控制且在1783年被俄羅斯吞併。

包括車臣在內的高加索地區歸由俄羅斯帝國統治後,因為聖彼得堡(俄帝國首都)除了軍事建設外給予了這一地區較為寬鬆的自治權,所以也在很大程度上催生了高加索地區的反俄鬥爭以及心有不甘的奧斯曼帝國的滲透......

進入十九世紀後,俄皇亞歷山大一世再度發兵高加索地區,史稱“高加索戰爭”。當地宗教領袖卡齊·穆罕默德為抵抗俄軍從而號召成立了“車臣尼亞”,這也是車臣人第一次建立自己的國家(也為後來頻繁爭取獨立埋下了種子)。

戰爭期間,車臣尼亞的邊界甚至一度觸及俄本土,這也在極大的堅定了俄皇進一步加強對高加索地區控制的決心。1859年,在經過近半個世紀的戰爭後,俄軍終於消滅了車臣尼亞並將其併入了俄帝國的版圖。

但常言道:失地易收,人心難聚。車臣尼亞覆滅後當地的反俄運動卻愈發高漲,俄皇索性也對車臣人實施極為強硬的統治政策:大規模屠殺反俄車臣勢力並使之幾乎滅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車臣內部對俄羅斯的仇視情緒進一步加重。

蘇聯成立後,車臣和印古什等高加索地區依然獲得了相對的自治權,但由於車臣尼亞的先河之例已經讓獨立意識在車臣人的心裡紮了根,所以二戰時德國入侵蘇聯便被車臣人視作“謀求獨立的良機”;但德國的戰敗讓這一希望化為了泡影,最後還招致斯大林的清算:近五十萬車臣人被流放至西伯利亞,其中百分之三十的人永遠的留在了那片苦寒之地。

我是軍武最前哨!


軍武最前哨


俄羅斯和車臣多次打仗,他們之間有什麼深仇大恨?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要想明白俄羅斯和車臣之間的關係,就得從蘇聯解體說起,在上個世紀,東歐很多國家都是蘇聯的加盟國,但是隨著蘇聯的解體,很多國家都取得了獨立,但是沒有獨立的國家,組成了俄羅斯聯邦國。

所以我們平時將俄羅斯稱為一個國家,這是很片面的,因為現在的俄羅斯,有著22個加盟共和國,也就是說,俄羅斯實際上就是一個小號的蘇聯,當然這個小號的蘇聯以俄羅斯人為主,並且這些國家早在沙俄時代,就是俄羅斯的領土,因此也沒有像其他加盟國一樣,在蘇聯解體後有獨立的權力。



而車臣人,實際上就是俄羅斯聯邦的一員,但是車臣人在俄羅斯歷史上,是通過武力征服的,並且是從奧斯曼帝國手裡搶來的,熟悉俄羅斯歷史的朋友,肯定知道俄羅斯在歷史上的擴張史,在這裡我們就不做過多的解釋。也因為這個關係,車臣人一直謀求獨立,並且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和土耳其人可以說一脈相承,但是高加索地區對於俄羅斯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們不可能讓車臣人獨立。



也就是這樣,爆發了兩次比較大的車臣戰爭,而俄羅斯的軍事力量是龐大的,車臣當然不是俄羅斯的對手。當然現在的車臣,有著自己的國歌,甚至有著自己的總統,但其卻沒有世界上的合法地位,因為車臣屬於俄羅斯聯邦,他是俄羅斯的領土。所以說,俄羅斯本身和車臣沒有什麼深仇大恨,但是車臣要謀求獨立,這是不可能的事情,儘管現在的俄羅斯,有著194個民族,但是涉及到領土問題,俄羅斯聯邦的總統普京,肯定也不會讓步的。



其實俄羅斯本來在歷史上就是一個小國,但是在15世紀到17世紀慢慢發展,18世紀之後高速擴張,才形成了現在1700萬平方公里的超級大國。甚至一度有吞併我東北的想法,可惜日俄戰爭中慘敗日本,才使得朝鮮半島和我東北沒有淪陷,以上就是我的看法,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西北老張看世界


車臣和俄羅斯的鬥爭可以延伸到沙俄時期的殖民擴張。沙俄帝國對車臣的殖民影響是從16世紀開始的,到17世紀中葉都沒有直接軍事殖民,18世紀開始,沙俄開始了對車臣的軍事遠征。18世紀80年代,車臣人在伊斯蘭教的曼蘇爾教長領導下發起針對沙俄侵略者的鬥爭,揭開車臣人長達200餘年反抗俄羅斯侵略戰爭的篇章。

到了蘇聯時期,進一步加強了對車臣地區的清洗,在二戰前曾多次造反又被平叛,二戰時車臣造反派企圖聯合德國獲得獨立,後蘇聯轉入反攻,車臣重新被蘇聯控制,蘇聯將大量車臣人遷移到中亞,大量移民死亡。

蘇聯解體以後,車臣獲得短暫的獨立,但是車臣北高加索一帶蘊藏著豐富的石油與天然氣資源,這一地區是蘇聯石油與天然氣資源儲存最多的地方。這導致了俄羅斯政府與車臣政府及俄羅斯的寡頭資本家都想要控制此地,以使自己得到豐厚的利益,從而就導致了俄羅斯與車臣各方為爭奪這塊肥田而爆發了激烈的衝突和博弈,這是車臣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同時由於歷史舊怨,車臣造反派也極力反抗,這就導致了蘇聯解體以後爆發了兩次車臣戰爭。







嶺南通途


民族問題和歷史遺留問題:

1、車臣那塊地方的主要民族不是斯拉夫民族,而俄羅斯的主要民族則是斯拉夫民族;

2、那塊地方曾經是俄羅斯和奧斯曼帝國爭奪的地方;

3、這個地方主要受到三個分支的影響:俄羅斯、奧斯曼、本地人(納赫喬人);

4、由於文化比較多樣,而且幾個不同的文化特徵格格不入,所以矛盾衝突也就多,使得本來就麻煩的事情變得更麻煩了。

5、前蘇聯強勢的時候還好,沒人敢捋前蘇聯的虎鬚,但等到前蘇聯解體以後,俄羅斯就壓不住了;

後續的政治延續:

1、有前蘇聯的前車之鑑在,俄羅斯人自然不希望自己的祖國再被肢解一次,當然會儘可能的保持統一狀態;

2、歐美有壓制俄羅斯的需要(那一大串制裁就是個很明確的證據),而歐美要收拾別人的時候,一個常用手段就是煽動叛亂(比如利比亞反對派、敘利亞反對派、阿拉伯之春等等),車臣自然也不例外;

3、伊斯蘭教本來就排外,在車臣地區也曾經有過影響;

4、俄羅斯再強,它現在也強不過這哥幾個,只是佔了個離著近更能使上勁的好處(其他勢力哪敢明目張膽武裝支持車臣),雙方在這個地區誰的優勢都不大。

有這些因素在,後果就可想而知了。


我是一名專業的驗光員


世界上有幾大恐怖分子比如說:中國的東突、阿富汗的塔利班、俄羅斯的車臣。俄羅斯大部分的恐怖襲擊大多數都來自車臣那麼車臣和俄羅斯之間到底有什麼恩怨呢?

車臣(Chechen) 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一部分,位於俄西南部高加索山脈北側,與格魯吉亞隔山為鄰,面積約1. 5萬平方公里,人口有100多萬(2004年)。車臣人信奉伊斯蘭教,大多屬遜尼教派。首府格羅茲尼 (Grozny) 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車臣問題一直是困擾著俄羅斯的一大難題。俄羅斯與車臣民族的矛盾可以追溯到18世紀上半葉沙皇對車臣的入侵,但矛盾的真正激化是蘇聯解體前後開始的。由於歷史遺留問題以及外部勢力的插手,車臣民族分裂主義勢力惡性膨脹。1991年9月,蘇聯空軍少將、車臣人杜達耶夫依靠武力推翻了當地的蘇維埃政權。

10月,車臣舉行共和國總統和議會選舉,杜達耶夫當選總統。11月,即在蘇聯解體的前夕,杜達耶夫頒令成立“主權國家”車臣共和國,並很快組織了車臣國民衛隊。從此,車臣既不簽署1992年的俄聯邦條約,也不參加1993年的俄議會選舉,在“獨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1994年12月1日凌晨,俄軍蘇-25“蛙足”攻擊機編隊投放的炸彈揭開了第一次車臣戰爭的序幕。31日,被稱為“新年攻勢”的格羅茲尼巷戰打響,俄軍T-72、T-80坦克在格羅茲尼狹窄又滿是障礙物的街道上無法施展拳腳,失去了馳騁平原時的凜冽風氣。

更糟的是,為免誤傷平民俄空軍已暫停空中支援,車臣武裝分子肆無忌憚地化整為零、揚長避短,提著單兵反坦克火箭筒,穿行於熟悉的市區街道,躲藏於滿是斷壁殘垣的廢墟中,專挑俄軍坦克裝甲防護最薄弱的地方開火。原先一字長龍的鋼鐵縱隊被寸寸截斷,陷入了進退維谷的窘迫境遇。被迫退出格羅茲尼時,俄軍第131摩托化步兵旅的26輛坦克只剩6輛,120輛BMP步兵戰車僅18輛完好撤出,且旅長伊萬薩文上校殉國。雖遭慘痛失利,然俄軍仍有點睛之作。

1997年1月,車臣舉行總統選舉,馬斯哈多夫當選。同年5月,俄聯邦與車臣簽署和平與相互關係原則條約。但是,馬斯哈多夫仍然堅持車臣是“獨立國家”, 不僅拒不執行和平協定,而且加緊分裂活動。尤其令俄羅斯當局不安的是,在馬斯哈多夫領導下的車臣,極端民族主義勢力不僅在車臣境內加緊分裂活動,而且武裝襲擊與其毗鄰的達吉斯坦,企圖與該自治共和國一起建立“神權政治國家”。因此,1999年8月俄當局出兵10萬,打響了第二次車臣戰爭。

2004年5月9日,車臣非法武裝在格羅茲尼勝利日慶祝活動中再次製造恐怖爆炸事件,車臣共和國總統艾哈邁德·卡德羅夫和俄高加索聯合集群司令巴拉羅夫在這次事件中被炸身亡。

在經歷了第一次車臣戰爭後,俄軍積極吸取教訓,做好了充足的戰前準備,戰爭層次和過程都相當清晰。第二次車臣戰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1999年8月初至9月底),達吉斯坦平叛和對車臣武裝分子進行空襲;第二階段(1999年10月初至12月中旬),發動地面進攻、佔領北部平原並完成對車臣首府格羅茲尼的包圍;第三階段(1999年12月下旬至2000年3月中旬),攻克格羅茲尼,清剿南部車臣武裝分子;第四階段(2000年3月下旬至戰爭結束),繼續清理殘餘抵抗分子。

在第一階段中,我們發現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以空襲為主,這和第一次車臣戰爭的第一階段大相徑庭。在8月初至8月下旬的戰鬥中,俄軍重點對車臣境內非法武裝的基地進行有重點的火力打擊,使得車臣的反擊能力被削弱,在這之後才派出部隊對車臣周邊進行包圍。9月中旬至下旬期間,俄軍對車臣境內武裝分子進行了大規模空襲,對車臣武裝分子基地、格羅茲尼的許多軍事目標和經濟目標進行了不間斷轟炸,致使格羅茲尼的廣播電視中心、許多雷達站、衛星通訊設備、彈藥庫、石油輸送管道、石油加工廠等許多重要目標受到攻擊。

在第二階段中,由於有了第一階段的空襲,使得俄軍地面部隊的進攻更加有效,保證了地面部隊的安全。1999年10月3日,俄軍派遣了強大的地面部隊,這其中包括了4萬機械化部隊和特種部隊,從東、西兩面同時向車臣內地發動進攻。在推進過程中並未受到大規模抵抗,至10月中旬,俄軍控制了三分之一以上的地區,並在捷列克河建立安全地帶,之後俄軍分三個方向逼近格羅茲尼。

第三階段是整個第二次車臣戰爭中傷亡人數最多的一個階段,攻克格羅茲尼和對南部清剿是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由於攻克格羅茲尼是巷戰,俄軍同車臣武裝分子又不得不進行逐條街道,逐棟樓房的爭奪。2月6日,俄軍終於攻克格羅茲尼,但付出的犧牲也較大。車臣武裝分子部分領導人以及武裝力量逃至南部山區,俄軍進入清剿階段。

第四階段的主要目的是進一步清剿車臣殘餘武裝分子,由於在第三階段中俄軍在車臣的主要任務已經完成,所以這一階段的另一目標是在車臣重建和平生活。考慮到車臣問題的複雜性,俄羅斯不單單隻依靠軍事手段解決車臣問題,這一問題需要政治和軍事雙重配合。

通過對比兩次車臣戰爭,我們看到了俄羅斯作戰樣式的改變。通過俄羅斯作戰樣式的改變我們發現俄羅斯正積極發展自身軍事力量,將高新技術運用到軍事方面,研發更先進的常規武器裝備。俄羅斯是一個有著極強大國訴求的國家,隨著俄軍作戰樣式的不斷改進,她必將在以後的軍事行動中展現其過人的一面,進而重新確立其大國地位。

車臣是伊斯蘭奧斯曼時期擴張遺留的結果,奧斯曼帝國佔領巴爾幹半島後又繼續以武力擴張與彎刀相佐的宗教結合迫使巴爾幹以及高加索地區原居民逃離或改神廟。隨奧斯曼帝國逐漸衰敗,東正教教徒逐漸迴歸,並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如南斯拉夫、格魯及亞也遺留了南奧塞梯亞等爭端地區。一戰二戰強大的俄羅斯以聯邦方式共和了歷史爭端塵埃。

時代變幻莫測、蘇聯解體後獨連體也漸拙襟見肘了。車臣分裂分子以政教合一國家蠱惑人心起家獨立,以彎刀腥風血雨逼迫占人口四成的俄羅斯族及其它民族遷移。但俄羅斯在及其困難的情況下經幾年平叛了分裂分子野心,隨俄國經濟軍事力量恢復車臣也漸平靜。當然戰爭留下的遺痕會在平靜詳和中溶解,畢竟人們需要和平安寧。


影視個人愛好者


車臣是俄羅斯加盟共和國其中的一個,是俄羅斯18世紀對外擴張從土耳其搶過來的,信仰伊斯蘭教,是俄羅斯的固有領土,其位置位於高加索,石油資源非常豐富,地理位置也非常重要,俄羅斯不可能放任其獨立,因為車臣在西方國家鼓動下鬧獨立,所以俄羅斯出兵干涉,爆發了2次車臣戰爭,俄羅斯族和車臣民族並沒有深仇大恨。


大好河山153770896


車臣現在是俄羅斯聯邦領土,位於高加索山脈北側,與格魯吉亞隔山為鄰。面積約1.5萬平方公里的車臣,人口約120萬(1994年)。首府格羅茲尼是在1818年建立的格羅茲尼城堡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人口為15萬。車臣居民以穆斯林為主,信奉伊斯蘭教。

車臣人素以驍勇善戰著稱,民族意識極強。19世紀,沙俄經過40多年的高加索戰爭於1895年把車臣併入帝國版圖。1922年11月成立車臣自治州。1934年1月與其西鄰印古什合併,1936年12月5日改成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1944年蘇聯政府以車臣人同德國侵略者合作為由,把車臣人強行遷出家園。當時有38.7萬多車臣人和9.1萬多印古什人被驅逐到哈薩克斯坦、中亞和西伯利亞。直到1957年1月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才決定恢復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的建制,歸俄羅斯聯邦管轄。

第一次車臣戰爭(1994年———1996年)

然而車臣向來信奉伊斯蘭教,與信奉東正教的俄羅斯不論在種族及文化都大有不同,也正因此,此後車臣鬧獨立的人士層出不窮。1990年到1991年間蘇聯解體時,車臣仿效加盟共和國的獨立方式,在1991年11月由總統杜達耶夫宣佈脫離俄羅斯獨立,但是當時由葉利欽主政的俄羅斯政府並沒有接受。1994年12月,俄羅斯揮軍車臣,試圖恢復俄羅斯對車臣的主權。這場戰爭持續了13個月,在車臣的反抗下俄羅斯無功而返,戰爭在1996年結束,雙方展開和談。這場戰爭造成超過3萬人喪生,杜達耶夫也死也在俄軍槍下。

第二次車臣戰爭(1999年———2000年)

車臣獨立分子的美夢差點在1996年時得逞,當時俄羅斯軍隊撤出後,車臣在1997年選出了自己的總統瑪斯卡多夫,他曾是俄羅斯的炮兵軍官,在俄羅斯與車臣的戰爭中他擔任指揮官。不過在隨後與莫斯科達成的和平協議中,雙方同意推遲5年決定車臣政治地位。

1999年,持續進行的車臣獨立運動由於多次對俄羅斯居民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脅,包括:炸彈攻擊莫斯科公寓,同年稍早,車臣武裝分子還參與了一項企圖在塔吉斯坦創建伊斯蘭國家的行動。當時擔任總理的普京以反恐為由,再次對車臣展開打擊行動,普京在這次行動中舒展的強力作風將他推上了總統寶座。

衝突遠未結束

雖然俄羅斯政府最近表示對車臣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但是當前俄羅斯軍方在車臣仍駐有上千名軍隊,他們成了車臣叛軍的眼中釘,駐車俄軍不時遭到叛軍的襲擊。如何平息車臣獨立運動成了俄羅斯當前所遭遇的最棘手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