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於孫權?孫策之死的幕後黑手是誰?

biubiuBO


歷史已經證明了孫策“傳位”給孫權是正確的選擇,正是孫權這位雄主真正開創了吳國鼎立魏蜀的局面。這裡所說傳位更確切的講是傳孫氏家業,江東四大家族並起的局面下,家業的傳承當然以能者勝之,這與國家繼承人的選擇還有些不同,畢竟是以家創國的階段,孫氏集團是江東門閥利益的代言人,而這個代言人必須是能者居之,否則家業不保,何談立國?孫策之死的幕後黑手?受益者曹操也,劉表也,孫權也!



傳位經過

孫伯符,是江東猛虎孫堅長子,孫權兄長,公元191年孫堅陣亡後,他子承父業,繼續發展孫氏基業,當時孫策年僅17歲,不得已屈膝於袁術,後因袁術屢屢失信與他,孫策認為袁術難成大業,加之胸懷大志,於是在好友周瑜的幫助下自立門戶,並很快於江東站穩腳跟。



“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公等善相吾弟!”——《三國志.吳主傳》

可惜好景不長,公元200年四月,孫策在行獵過程中被刺客射傷,不久便傷重不治去世了,死時年僅26歲。臨終前,孫策把未盡之業傳給了他的弟弟孫權,將吳侯的印綬交給孫權,對心腹大臣做下重託,在做完了接班人的安排之後,當天夜裡他就去世了。

傳位孫權而非孫紹的原因

  • 稚子太過年幼

孫紹是出生在東漢建安四年己卯,即公曆199年10月20日,孫策去世的時候他還不過是六個月大的襁褓嬰兒,又如何承繼江東基業呢?再者單憑他是先主公之子不僅身無尺寸之功,輩分又極小,在程普、韓當、周泰這些老將面前說他是孫子輩也不為過,又如何服眾呢?


  • 保住江東基業不壞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吳主傳》

孫策彌留之際對孫權得一席話,很明顯地道出了他傳位於孫權的用意就是為了保住自己與父親辛辛苦苦打拼下來的江東基業,不至於落入他人之手。此時的江東門閥皆蠢蠢欲動,吳氏江東的統治基礎便是門閥士族,若非一位才賢並舉的代言人主持大局,恐怕江東內亂以致孫氏家業不保。


  • 孫權天資聰穎

孫權為人足智多謀,遇事果決,因此孫策經常讓他在旁參與許多重大事務的決策,其展現出來的才能經常讓孫策都自愧不如,這也難改精明睿智的梟雄曹操後來也感嘆道:“生子當如孫仲謀”了。

  • 兄弟關係不錯

雖沒有史料記載二人如何的手足情深,但是父親孫堅去世後,頓失依靠年僅9歲的孫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跟隨的都是孫策,正所謂長兄如父,孫策這個年長7歲的哥哥想必在幼弟孫權的眼裡既是兄長,亦似慈父一般,二人感情如何能不好呢?

孫策之死

  • 《三國志》版——遇刺傷重而亡
“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創甚,至夜卒,時年二十六。”——《三國志》

正史中記載,孫策打獵的時候撞上了仇人許貢的兒子和賓客,被他們給射傷,最終不治而亡。這個許貢本是吳郡太守,孫策離開袁術創業時奪得吳郡,許貢便投奔嚴白虎,隨後嚴白虎再被孫策戰敗,許貢如喪家之犬流離失所,故而上表曹操“孫策驍雄,與項籍相似,宜加貴寵,召還京邑。若被詔不得不還,若放於外必作世患”。也就是所要借曹操之手為自己報仇,但此計被孫策發現,於是先下手為強,除掉了許貢,這從邏輯上才符合許貢門客刺殺孫策的事件。


但在這件事情上還存在一些蹊蹺,一則孫策行獵的時間地點為何會被許貢門客摸得如此精準呢?想必江東是有內奸的,這在諸多傳言中,受益者最大的是孫權,故而有孫權為主謀的說法,但我並不認同此說,畢竟兄弟二人為手足情深。故而江東門閥任高官者出了內奸的可能性會比較大,江東門閥勢力盤根錯節,孫策為創業之主,難免會損害部分人的利益,埋下恩怨也在所難免,遇刺身亡或許就是這些人透露的消息。

關於此事,北方的曹操在官渡之戰前夕便已有談論,曹操擔心孫策會趁許都空虛之際偷襲其根基後方,此時郭嘉認為孫策為人過於跋扈,自身多災,恐難保性命,不必顧慮。這個預測可謂是膽大心細,或許孫策之死,曹操謀士郭嘉難逃干係,否則怎有這一席話。又或者郭嘉早已看出孫氏集團在江東沒能夠權衡各方勢力,終究會惹禍上身,但無論如何,曹操成為了間接的受益者。

  • 《吳歷》版——作死而亡

這裡說的是本來孫策遇刺後,醫官同他說傷情不是特別嚴重,只要細心調理還是可以慢慢康復的,只不過短時間內不能劇烈運動,更不能妄動肝火。卻不料後來孫策拿著鏡子過來一照,發現自己面目全非,原來“英俊”的面孔早已不在,於是怒火中燒,仰天大吼了幾聲,結果沒想到創口由此崩裂,傷情頓時惡化,他也因此當夜就去世了。

  • 《搜神記》版——于吉致亡

書中記載孫策因事殺了一個名為于吉的術士,于吉陰魂不散一直跟在身旁。此次受了箭傷本來將養的好,傷情剛有些許起色,萬不料孫策照鏡自視時猛地一看,突然發現于吉出現在了鏡子裡,回首一望卻沒有發現他的蹤影,如此重複了數次,孫策不堪其擾,於是憤然大怒,又是一頓怒吼,最終傷口破裂,而後不治去世。



歷史的結果已經證明,孫策把江山傳給孫權還算是個比較英明的決定,畢竟孫權不僅僅守住了他們孫氏兩代三人的基業,並且發展了江南之地的經濟,還建立了吳國當上了皇帝,讓孫家也過了一回天子癮。但是孫策之死其說法太多,且大多離奇,可信度不高,也許就真像《三國志》記載的那樣,他是被仇人所暗害,重傷而後不治,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複雜。


棍哥觀史


孫策的死亡,至今令人疑惑。

孫策喜歡打獵,很多人知道。但奇怪的是,刺客竟然能夠提前埋伏。

孫策勇武,很多人知道,但奇怪的是,配劍竟然在這個關鍵時刻斷了。

孫策身邊有護衛,但奇怪的是,當時衛士竟然都沒有跟上來。

這些巧合,聚集在一起就不是巧合。然而一切都只是懷疑,沒有證據。

從孫策死亡的結果看,最大的受益者當然就是孫權。所以,孫權的嫌疑最大。

從另外一個方面說,曹操也是孫策遇刺的直接受益者。

當時,袁紹大軍壓得曹操痛苦萬分,卻又不敢大量抽調軍隊迎戰,雖然不至於似吹噓的不足萬人那麼少,但曹操四面是敵,軍隊疲憊,士兵軍糧缺乏,幾乎崩潰,也是史實。

而孫策因求大司馬未成而陰襲許昌,以剛剛統一江東的士氣,用孫策周瑜的組合,突然向豫州發起奇襲,個人估計,曹操會是被最後一根稻草壓垮的駱駝。

而孫策遇刺,代表江東永遠失去了進軍中原的戰略機遇,孫權繼位先得安撫舊臣,提拔自己的心腹,平定此起彼伏的山越叛亂,一切收拾好了已經是207年,不敢北進的孫權只能選擇西討宿敵劉表,斬黃祖佔領部分江夏,以此來宣示自己的武功。

所以,個人認為,曹操勢力在孫策遇刺事件中最少也有一部分的協助作用。證據就是郭嘉的準確預言。

至於孫策傳弟弟不傳兒子,那是無奈。

兒子太小,無法在軍閥混戰中生存。如果安排外臣輔助,難免改天換日,而安排宗室輔政也是一樣的局面,那還不如爽快地交付政權給弟弟孫權。


四川達州


操與紹相持於官渡,或傳孫策將襲許,嘉曰‘策勇而無備,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策果為許貢客所殺。”——《郭嘉傳》

鬼才郭嘉曾經說過:孫策只是個匹夫,有勇無謀,如果被有心人刺殺,死是在預料之中。

建安5年4月初,孫策死了,應了郭嘉的預言,屍體孤零零的擺在靈堂上,該哭的明著哭,該笑的暗地裡笑。

(孫策被射死)

周瑜、張昭、呂範、程普、韓當、黃蓋、朱治和孫權等滿堂文武,圍著看丟在地上的三個爛得不能再爛的屍首,冰冷的目光盯著跪趴地上的孫策隨從護衛們。

護衛們交代,刺殺孫策的是這三個人,經查系許貢的門客。


許貢系吳郡太守,當初孫策打下江東,投降了孫策後又做反骨仔,心懷不軌,偷偷向曹操遞紙條上表,想加害孫策,被關卡小吏截獲了書信,獻給孫策。

孫策遂將許貢殺死。可惜斬草未除根,許貢畜養的門客們卻未被殺絕,散落民間。這三人刺殺孫策就是為許貢報仇的。

(許貢及三門客) 
 

建安五年,曹公與袁紹相拒於官渡,策陰欲襲許,迎漢帝。密治兵,部署諸將。未發,會為故吳郡太守許貢客所殺。先是,策殺貢,貢小子與客亡匿江邊。策單騎出,卒與客遇,客擊傷策,致當夜死。
——《三國志吳書一》

問題來了:這三個人是如何知道孫策出門打獵的具體路線,等待在那裡的?

難道有人作為內應,將孫策的行蹤洩露出去的?

張昭用詢問的目光看向顧雍,只見顧微不可察的搖了搖頭,用眼角餘光瞄了下孫權。誰知道這時周瑜的凌厲目光刺過來,嚇得兩人收起了小心思。


周瑜狠聲道:“廣陵太守陳登,向來窺視我江東,多次派人聯絡江東山賊,企圖顛覆主公政權。這次刺殺事件與陳登脫不了關係!”

(周瑜)

孫權面無表情,嘴裡只是機械般的喃了一下:“陳登?殺兄之仇不共戴天!”


誰都知道,那些護衛們回來後說的話不可信吶,但是苦於沒證據,可惜當時沒有一個人提出嚴刑拷打護衛,整個孫氏朝廷集體沉默了,要不然,真相有可能出現。為何?且看被古人質疑的史料記載:

東晉人孫盛異同評曰:凡此數書,各有所失。孫策雖威行江外,略有六郡,然黃祖乘其上流,陳登間其心腹,且深險強宗,未盡歸復,曹、袁虎爭,勢傾山海,策豈暇遠師汝、潁,而遷帝於吳、越哉?斯蓋庸人之所鑑見,況策達於事勢者乎?又案袁紹以建安五年至黎陽,而策以四月遇害,而志雲策聞曹公與紹相拒於官渡,謬矣。伐登之言,為有證也。又江表傳說策悉識韓當軍士,疑此為詐,便射殺一人。夫三軍將士或有新附,策為大將,何能悉識?以所不識,便射殺之,非其論也,又策見殺在五年,柳城之役在十二年,九州春秋乖錯尤甚矣。——《三國志裴松之注》

什麼意思呢?翻譯大概就是:孫策剛剛征服江東六郡,外有黃祖強敵,內有陳登派遣的奸細聯絡山賊,企圖顛覆孫氏政權,而且江東的很多偏僻地方並未歸附孫氏統治,包括大大小小的世家士族並未堅心擁護孫氏政權。

(江東基業)

在這個時候勞師遠征,就算孫策再無腦,他的連襟周瑜也不至於跟著無腦。


《江表傳》記載,孫策對韓當部下的士兵個個都認識,古人就會有疑問,難道韓當帶的是幾十個士兵?

就像一個高中班的學生人數那樣少?就算是校長,也不敢說全部認識全校每個學生。孫策怎麼可能全部記得韓當手下的士兵,新參軍的呢,怎麼認識?

而且因為不認識就直接射殺一個,這孫策未免也太無腦了吧。


由於《江表傳》、《九州春秋》錯漏百出,其中的記載就不可信了。


那麼朝堂君臣,在孫策出事後,並無追責,一切都怪罪到死去的許貢頭上。但是那個疑惑依然縈繞在心頭,孫策臨時起意的打獵路線是誰透露出去的?要說是巧遇,鬼才會信!

能最快知道孫策行蹤的只能是他的護衛們,而能最快時間把消息傳出去的,這個幕後人的能量就極大了。(東吳大帝孫權)

陳登,是不可能把間諜滲透到孫策護衛這邊的。所以只能是孫策這邊的自己人,而要瞞過周瑜的,甚至事後令周瑜無言的,答案呼之欲出了:孫權!

只有他有這個能力,雖然歷史的迷案早已不可考察,但是孫權自己稱帝后把自己老爹封了武烈皇帝,傳位給他的兄長,為他打下整個江東基業的兄長孫策,卻封了個長沙桓王,這很耐人尋味啊。

至於孫策的兒子,長子孫紹,在孫策死時才一歲大。那時江東並未穩定,想靠這一歲的嬰兒去治理江東?大權會旁落在誰手?

周瑜?他始終不是孫家人。四大家族代言人張、朱、陸、顧?孫策死前不可能把權力交到嬰兒手中,被外人搶到大權。

所以,孫策唯一能選擇的只能是孫權,不論孫策知不知道是誰暗算他的,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既成事實,後事安排最重要。

所以孫權理所當然的笑納了孫策的勞動果實——江東基業。

赤壁江邊的江水湧動,似乎在讚美孫權的大戰勝利,而孫策卻靜靜的長眠地下,似乎在注視著這個英明的弟弟。

歪眼小史工作室


剛日讀史


孫策,字伯符,吳政權的奠基人之一。

公元200年,孫策外出打獵,刺客行刺射上臉頰,太醫要求百日勿動,某天孫策照鏡子看到自己箭傷,勃然大怒,導致傷口開裂,當天死亡,年僅26歲,此時他有一個年幼的兒子孫紹。

那麼孫策為什麼傳位給孫權呢?

孫策雖用了不到六年時間就佔領江東六郡,是完全靠武力(殺人)所得,非積德之基,邦無磐石之固,政權立足未穩、內憂外患。對內:江東人不服統治,部分財閥蠢蠢欲動,六郡尚未完全征服。外患:北有曹操,西有劉表。

此時孫紹尚小,讓他接掌江東,就會如同劉協,小小年紀就當了皇帝,一生顛沛流離,被權臣把控玩弄於鼓掌之中,孫權熟讀歷史,頗有見地,曹操都佩服他“

生子當如孫仲謀”,怎會犯如此低級錯誤,嚴重時會使江東出現矛盾、分裂。

孫權死時如天下一統太平或者建國穩定時,也許能選幾個輔政大臣輔佐。但此時天下大亂,群雄逐鹿,以周瑜為首的淮泗將領和以張昭為首的流亡北士能聽命年幼的主公? 東吳政權初成,這時更需要知人善任、唯才是舉的主公,來鞏固、發展、治理國家,孫權恰好是量身打做一般。

孫策臨終前對孫權講: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

孫權繼位後立馬招延俊秀,聘求名士和分部諸將,鎮撫山越,討不從命。

歷史證明了孫策的遠見,如果上天再給孫策二十年,歷史或將改寫。


美麗青春您真痘


孫策是三國時期最強將領之一,同時期的袁術、、劉表、袁紹與他相比黯然失色。而劉備此時尚無立足之地。

孫策以傳國玉璽做為條件,從袁術處借得一千兵馬。他帶領這些兵馬渡江創業,沿途隊伍不斷擴大。他戰必勝、攻必克,所向披靡,短短六年時間就一統江東,建立了霸業。聽到“孫郎”的威名,江東小孩都不敢夜啼,曹操也被孫策所折服。

《三國志》:(孫)策並江東 , 曹公(曹操)力未能逞,且欲撫之,乃以弟女配孫策小弟匡,又為子彰取賁女,皆禮闢策弟權、翊。注引《吳歷》:“ 曹公聞(孫) 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

可見曹操也有示弱的時候。他為了安撫孫策,與孫策結為親家。可惜就在這個時候,孫策卻被刺客所傷,不治身亡。

孫策明明有兒子,為何還要傳位於孫權?

一、當孫策受傷去世時,江東的局勢仍未穩定。江東各路人馬懾於孫策的威名,在孫策在世時不敢輕舉妄動,但孫策一死,他們勢必勾結造反(事實也是如此)。如果此時孫策傳位給剛一歲多的幼子孫紹,是自取滅亡之道。

二、傳位給孫權不是臨時起意。孫策早就把孫權當做接班人在培養了,平時的軍事會議孫權是一起參加的,他還讓孫權帶兵打仗,以培養他的實戰能力。而孫權也不負兄望,每次都能順利完成任務。

三、 孫策當時還是漢將。如果讓一個一歲多的嬰兒接替他的職務,朝廷不會同意。朝廷對繼承人的資格也是有要求的。

四、孫策手下的將領,是仰慕孫策的威名而投奔他的。如果孫策傳位給一個嬰兒,可能部下就要散去一大半了。

基於以上原因,孫策傳位於孫權。

孫策託孤於張昭

孫策擔心孫權不能勝任,就把孫權託付給張昭,並囑託張昭,如果孫權能力不行可取而代之:

“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同時又對張昭說:“如果他們盡力了,都不能擔當克敵制勝保衛江東的重任,那麼先生您可以返回江北投降,無須心中有所掛礙。”

由上可見當時形勢之險惡,即使是孫權繼位,也存在很大的風險。

孫策之死的幕後黑手是誰?

孫策之死的幕後黑手是陳登。陳登就是後來做為內應,與曹操裡應外合擒拿了呂布的人。

孫策打算暗地打算乘官渡之戰北上襲擊許都,迎接漢帝,經過丹徒時攻打廣陵太守陳登,準備在糧草籌集完備後再出發。陳登是陳瑀的堂兄之子,在孫策西征劉勳、黃祖的時候,陳登就已秘密派出使者,將印綬給嚴白虎殘餘勢力,陰謀對付孫策,以報陳瑀被呂範擊敗之仇。

吳郡太守許貢被孫策殺死後,其門客潛藏在民間,到處尋找機會為他報仇。於是陳登就向刺客通報了孫策的行程,刺客在孫策經過的路上埋伏,終於找到機會暗殺了孫策。

總結

如上所分析,孫策傳位於孫權是當時形勢所迫。而孫策之死的幕後黑手是陳登。


揚生解史


可是司馬師也有兒子,為什麼還要傳位給司馬昭呢?這就是英雄氣度啊,當時他們想著只要能成事業,並不僅僅關注是不是自己的後代。而且,如果國家都不能立足,自己的子孫做了大位,結果不是也會很慘嗎。

同時,孫策是看到了孫權的才能和野心的,他死的時候就對孫權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卿不如我;選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當時能存活下來的這三位霸主,都是能用人的,不然像袁紹、劉表這些有人也有地,結果還不是很慘。所以曹操在長江上見孫權的第一眼就讚歎不已說:生子當如孫仲謀!

而且從孫權繼位之後,直到孫策的子女長大,也並沒有什麼圖謀不軌的行為來看,孫策的兒子其實是不足以成大業的,首先就沒有野心啊,這樣的人只能守成,面對著一個諸侯紛爭的局面,怎麼能應付得來。

有一個野心和能力十足的弟弟,而自己的子孫孱弱,且都未成年;而面對著一個天下紛亂的局面,是你,你會把權杖交給誰。


說文與物


孫策確實是一位猛將,不過卻是一位忘恩負義的猛將。當時的孫家素來都是背信棄義居多,從後來孫權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略知一二。 他父親是當年十八路諸侯當中,唯一堪稱大將的孫堅,所以他家基因很好,到了他這一代依舊是猛將,人稱小霸王。

孫策本是袁術帳下猛將。

可惜他老爸孫堅並沒有給他留下什麼財產,唯一留下的就是傳國玉璽。孫策不得已之下,只能跟著堂兄孫賁投靠當時實力強大的袁術。袁術跟孫堅是有交情的,看孫策如此勇猛,不忍心拋棄,所以就讓他在自己這裡做將領。

孫策得到袁術的資助,終於有了發展壯大機會,不得不說他的作戰能力是非常強悍的,所以當時他幾乎是戰無不勝。

袁術為此也十分欣賞孫策,一直想要收孫策做乾兒子。可是孫策要憑本事掙錢,所以他表示拒絕,而且袁術一再承諾孫策,會講廬江太守的職位留給孫策,可是從來都沒有兌現過。那孫策肯定比較鬱悶了,他就想著自立門戶。

在袁術最困難的時候,孫策果斷反叛。

袁術最輝煌的時刻就是孫策為他打下了揚州大部分地區,這個時候的袁術擁有淮南揚州地區,手裡的鈔票是諸侯中最多的。為什麼曹操南下的時候,怎麼樣都要佔領南陽,其實就是因為南陽人口多,賦稅也就多了。

誰佔領這裡,誰就有錢,而且它身處北方,所以這塊地盤不可能留給荊州的劉表。當年諸葛亮、徐庶這些名士,全都避難於此。所以狂妄自大的袁術,終於還是選擇登基做了皇帝。對於他們集團內部來說,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卻遭到了天下諸侯們的反對。

其實當時的諸侯哪個不想做皇帝呢?但是他們心中有韜略,沒有哪個是跟袁術一樣耿直的。群雄反對的情況下,袁術並不畏懼,因為他兵多將廣,完全可以抵擋。可惜這個時候孫策背叛了袁術,這也是袁術必敗的原因。

孫策的家當都是袁術那兒騙來的,最後卻讓袁術吃不了兜著走。

可以說孫策的老爸孫堅壓根就沒什麼財產留給兒子,那些個曾經跟隨他的老將到可以算作一二,但是人家現在在袁術這裡混得還可以,至少衣食無憂,憑什麼要跟著你出去風餐露宿呢?孫策為了讓這些老將們跟隨,主動向袁術提出借兵之事。

我認為借兵之事不是真的,袁術又不傻,帶走這麼多老將,擺明了他不會回來了,所以不可能借三千人馬給孫策。我認為孫策是向袁術討要了數萬人馬,許諾袁術會打下整個江東給袁術。

袁術一聽自然是答應了,但是他一定也派遣了不少自己的將領隨軍出征。結果這些將領應該都被孫策給殺掉了。有了袁術這數萬人馬,孫策自然可以打下江東地盤,可是袁術卻因為他的背叛而落敗。江東落戶安家從來就不是孫堅的計劃,而是袁術提出的計劃,只是孫策偷用了而已。

孫策被許貢門人射傷,不久傷重而亡。

許貢是吳郡太守,孫策統領大軍前來的時候,許貢意識到了吳郡的安危,所以他寫信給曹操,希望曹操來收拾孫策。結果這封信落在了孫策手裡。孫策便殺掉了許貢,可是江東人都比較喜歡養門客,許貢手底下恰好就有那麼幾個死士

這幾個人趁著孫策落單打獵的時候,行刺孫策,將其面部射穿。重傷之下,孫策只好安排後事。他認為自己的兒子歲數太小,最大的也才不過八歲,可是江東才剛剛平定,一切都還沒有根基。所以孫策認為這個時候必須要選擇一位年長的孫家人來繼承大位才行,孫權必然就成為了孫策心目中的人選。

江東基業是塊燙手的山芋,不存在孫權暗殺孫策的可能。

江東這地方說好是挺好,可是孫策死的時候才26歲,打下這裡才兩年時間。這裡大多數人都還不服氣孫家的統治。而且他也沒有稱王稱霸,所以沒有世襲的合法性。等到孫策死了以後,果然有不少人起兵造反。

孫權才19歲,壓根就沒有這個資歷和能力鎮壓這些叛亂。所以他必須要依靠周瑜和張昭,這麼一來大權還是落在了權臣的手裡。那他為什麼不讓自己的哥哥多活幾年呢?

孫策去世以後,江東集團基本分崩離析,沒有張昭和周瑜的努力,孫權這個少年君主根本就坐不穩大位。所以他絕對不是殺害孫策的兇手,許貢的門人既然都是死士,他們自然是有辦法查找到孫策的去向,在半路偷襲孫策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總結:孫策忘恩負義背叛袁術,獨佔江東被仇家暗殺。

  1. 孫策原本就是依靠袁術起家的,他老爸孫堅其實沒有為江東產業打下過什麼基礎。孫策一直為袁術賣命,可惜從來沒有得到該有的賞賜。
  2. 所以孫策選擇在袁術稱帝以後,將袁術大量兵馬帶走,自己去江東開創事業了。
  3. 沒有袁術的幫助,江東孫家根本就不可能起家,可惜他們向來都是忘恩負義,把打下來的江東佔為己有,還認為都是孫策自己的功勞。
  4. 孫策虧心事做多了,結果在殺害吳郡太守許貢以後,被許貢的門人射傷,不治而亡。他臨死前將大位傳給孫權,主要因為江東基業不穩,孫權已經有19歲了,是完全可以接替自己的。
  5. 孫權是沒有理由殺掉自己的哥哥的,正是因為哥哥孫策的努力,孫權才擁有了幸福的生活,他沒有能力鎮壓江東即將出現的叛亂,所以他也沒有理由殺掉孫策。

江湖小曉生


孫策二十幾歲就創造了輝煌的功業,其人之雄才大略天下聞名。但他卻在26歲就去世了,還違反“父業子承”的常規,搞起了“兄終弟及”,將辛苦打下的江東基業交給了弟弟孫權。雖然這個舉動在後來被證明是正確的,但其出乎常理之處卻也引起了不少爭議。

孫策的父親孫堅也是一位猛將,雖然因為實力弱小,只能依附當時的大軍閥袁術,但個人表現卻很不俗,演義中那個被關二爺幹掉的華雄,其實是死於孫堅之手,後來孫堅還曾殺得董卓哭爹喊娘,這都足以證明其雄武。但俗話說瓦罐不離井上破,將軍難免陣上亡,孫堅後來在替袁術征討劉表的時候,被劉表的部下黃祖幹掉了,當時年僅三十七歲。打仗總是要死人的,老爸死了孫策雖然傷心,但還要照顧母親和幾個弟弟,也只能忍著悲痛擔起家族的重任,那一年孫策才17歲。

孫策雖然年紀小,但卻不僅勇猛異常而且智商在線,他採取了正確的方針,在袁術手下委屈求全立下不少功勞,得到了袁術的信任。這是相當不容易的,要知道袁術雖然在演義中被描寫成草包,但當時也是威震江湖的大軍閥,早就看出了孫策的不平凡,他曾對人說:“我袁術要是有孫策這樣的兒子,死也值得!”這雖然是褒獎之詞,但也透漏著對孫策的深深戒心。孫策在這種情況下,還能獲得袁術的信任,可見其能力的確非凡。

孫策一方面自己廣納賢才,另一方面又向袁術借兵,在幾年時間內就蕩平了江東,有了自己的根據地。在歷史上,孫策是十分有人格魅力的,周圍聚集了不少周瑜這樣的英雄人物,同時他在政治上也是相當成熟的,在袁術稱帝后很堅決地劃清了界限,並和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處好了關係,鞏固了江東基業。

孫策的能力和志向,引起了很多漢室忠臣的擔憂,吳郡太守許貢就是其中一個,他上書朝廷說:孫策的驍雄就像當年的項羽,應該把他招到京城軟禁起來。這樣的人如果放在地方上,早晚得成為禍害。這件事被孫策知道後,二話沒說就把許貢給咔嚓了,只有門客帶著許貢的小兒子跑了,並立志為許貢報仇。

後來孫策出門打獵時候,由於跑地太快,隨從都沒有跟上,許貢的門客趁著孫策落單,一箭射中了孫策的臉,使他受了重傷,沒過多久就去世了。孫策臨死之前,把江東基業交給了自己的弟弟孫權,並且說出了傳位弟弟的理由:現在天下大亂群雄割據,江東這個地方足以作為根據地,觀察天下的成敗變化。我衝鋒陷陣打天下沒問題,但要是守住基業,弟弟你比我強。


江東的權力順利完成了交接,孫權也沒辜負哥哥的期望,最後成為三分天下的主角之一。但這裡面卻有幾個問題:許貢的門客怎麼能夠知道孫策的出行計劃?孫策僅僅臉上中箭就能輕易死去嗎?他為一反常理,不傳位給長子孫紹?

先說第一個,許貢的門客如何知道孫策的出行計劃。這一點歷史上沒有記載,但郭嘉曾對孫策有過一個預測,很能說明問題。郭嘉說:孫策這個人不注意細節,出行的時候幾乎不設防,他雖然手下眾多,但和一個人走在原野中也沒什麼區別。如果有刺客用心埋伏,一個人就能幹掉他。郭嘉還斷言孫策必然死在平常人手中。

孫策的這個特點或者說是缺點,連遠在許都的郭嘉都知道了,近在身邊的還不停尋找時機的許貢門客,自然也是清楚的,他們能找到機會刺殺孫策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第二個問題,孫策僅僅臉上中箭就會輕易地死去嗎?歷史記載中,我們並沒有看到關於箭上有毒的記載,而且還有醫生告訴孫策,傷勢雖然嚴重,但只要安心靜養不生氣,就能痊癒。這些都能證明孫策的箭傷是可控的,但孫策卻偏偏認為“面如此,尚可復建功立事乎?”,於是情緒激動,導致創口破裂,最後死亡。

這裡面可探討的問題很多,首先說孫策一生戎馬豈能在乎如此創傷,更何況其人心胸開闊(性闊達),更不可能動輒激動,所以因為情緒激動導致傷口崩裂最後死亡的說法,是不靠譜的。其次他也不可能被人謀害,以孫策之勇武和知人之明,豈能在自身受傷人心有異動之時放鬆警惕,給別人可乘之機,再說其他人這個時候也沒有下手的動因。

分析下來,孫策之死就只有一種可能:他在中箭之時,感染了破傷風,所以在短時間內暴斃。

至於孫策為什麼選擇孫權做接班人,這一點很好理解,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只有孫權能夠穩定江東的局勢。孫策的長子名為孫紹,雖然沒有關於他年齡的確切記載,但孫策死時才24歲,他的兒子必定年紀不滿10歲,這樣一個孩子做主公,很容易形成主弱臣強的局面,最後會將江東基業拱手讓人。而孫權則不同,他年紀接近成年(17歲),並且被孫權帶在身邊歷練了很長時間,已經有了實際的政治才能,無疑是繼承人的最佳人選。



為了保住孫家的基業,傳位孫權就是最合理的選擇。孫策做對了也選對了,孫權守住了基業併成為和曹魏、劉漢鼎足稱雄的存在。

最後還是要表達一下對郭嘉的欽佩,他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真是當世無雙,遠在千里之外已經判定了孫策的結局,原因、過程和結果分毫不差,郭嘉真神人也!


李飛叨


孫策確實有兒子,他的名叫孫紹。之所以孫策死後,孫策江東之主的位置傳給了弟弟孫權,而沒有傳給自己的兒子,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孫策死的時候他的孩子還沒有出生。一個沒出生的孩子如何繼承大位?歷史上孫紹的生卒年雖然不詳,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歷史上了解到孫策和大橋的結合日期,以及孫策死亡日期來作為判斷依舊。建安四年十二月,孫策攻取廬江的皖城,虜獲橋氏姐妹,孫策自納大橋,周瑜納小橋。但建安五年四月,孫策就意外身死了。也就是說孫策在娶了大橋四個月後就死了。而大橋也淪為了寡婦。此時的孫紹還在大橋的肚子裡。他如何繼承孫策的江東之主之位呢?

再說孫策死亡之謎。從刑偵的角度來講,尋找兇手的最主要手段就是看作案動機。孫策之死有作案動機的人分別是曹操,孫權和許貢幼子與門客。因為曹操的死對他們三方都非常有利。所以他們三方也是最主要的懷疑對象。歷史上雖然有記載,孫策死於許貢幼子和門客之手,但其中有很多地方說不通。最主要的就是,許貢的幼子和門客是如何混到了孫策的身邊。孫策身為一方之主其身邊護衛嚴密自然不用多提。許貢的幼子和門客都是一群喪家之犬而已。他們如何混到孫策身邊?沒有內應的話是絕不可能的。

如果有內應的話,那這個內應是誰呢?從利益角度來講,這個人只能是孫權。作為三國時期東吳建立者的孫權,給多數人的印象就是命好。父親孫堅和哥哥孫策給打下了一片江山。孫權簡直就是不勞而獲。但真正的孫權並非只是一個命好之人。歷史上孫權可是一個權謀高手。很多時候再處理內政上孫策都自嘆不如。但孫權同樣也是一個腹黑高手。他也是有野心的。本身我對於孫權並沒有過多懷疑。但孫權繼位後對於孫策遺腹子的態度非常惡劣。這就不得不懷疑孫權究竟在孫策被暗殺這件事中擔任了什麼角色。而孫策死後孫權明顯是最終受益者。在以孫權的性格分析,孫權的嫌疑就很濃了。

最後一個懷疑對象就是曹操了。孫策死前正是曹操和袁紹之間在官渡對決時期。孫策認為曹操後方空虛,他正在盤算襲擊許都的計劃,並且迎取漢獻帝回東吳。所以孫策便秘密整頓軍隊、部署將領。但孫策的偷襲計劃還沒來得及實施就被暗殺了。要知道曹操可不是一個顧頭不顧腚的主。他也一定想到了後方會不會被孫策偷襲。事實上曹操的謀士也對曹操說過預防孫策偷襲。但曹操表示一切盡在掌握。可見曹操是很有把握可以解決孫策偷襲後方的。而歷史上孫策正要偷襲曹操就被暗殺了。這也讓人不得不懷疑曹操。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孫策死的時候,兒子年齡還很小,並且也沒有建立穩固的政權,傳位孫權已經很勉強了,傳位兒子更不現實。

孫策傳位孫權時,託孤張昭輔佐孫權,說過和劉備託孤諸葛亮時差不多的話。可見當時孫策自己對江東政權能否延續下去也信心不足,需要給予託孤的張昭毫無保留的信任。

孫策死的時候,只有25歲,江東幾郡的基業也只是剛剛打下來,離建立穩固的統治還遠得很。孫策死後,這個草創期的政權崩潰是非常大概率的事件。外有強敵,內部還很不穩定,政權實際的創建者孫策也英年早逝,孫策死後的形勢可以說比劉備死後更惡劣。

(孫策)

孫策的兒子孫紹,此時的年齡缺乏資料,但孫策才25歲,孫紹不會超過10歲。這麼險惡的形勢下,顯然沒有一個小孩繼位的可能。孫策只能選擇相對比較年長,自己年齡最大的弟弟,18歲的孫權繼位。

(孫權)

即使18歲的孫權,孫策對其能維持這個草創期的政權也信心不足,將孫權託付給了張昭。

策謂昭曰:“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正復不克捷,緩步西歸,亦無所慮。”

孫策對張昭說:“如果孫權能力不足,請張昭自己取代孫策,不用疑慮。如果江東政權無法維持,也請張昭可以全權決定歸順代表中央的最強大勢力(此時曹操袁紹還沒分出勝負),保全孫氏家族。”

孫策對張昭的授權,比劉備對諸葛亮還高。劉備只是授權諸葛亮如果劉禪不行的話自行取代,沒有讓諸葛亮事不可為的時候可以自行決定歸順曹操。可見孫策死時形勢的惡劣。

(孫策託孤張昭)

好在張昭、周瑜等人能力很強,輔佐孫權逐漸穩定了形勢。孫權除了軍事能力不足外,也算個合格的首領,江東政權逐漸穩定下來,建立了穩固的統治,最終成為三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