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期間,為何都用木頭箱子裝子彈?

軍武視界


兔哥回答;木材被廣泛應用於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箱箱櫃櫃都是用木頭來製作。而木材更是被大量應用在軍事領域,子彈、炮彈、各種彈藥、裝備器材的包裝箱以前都是木材做的,這種情況在以前更是普遍化。子彈的彈藥箱外包裝是木頭箱子,裡面是鐵盒子,而炮彈、手榴彈、TNT炸藥塊更是直接裝木箱子裡面。只所以用木頭箱子包裝彈藥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木材資源多,方便加工,成本低;彈藥箱的用量非常大,任何彈藥都需要裝箱儲存,而且運輸時也有利於搬運,方便堆放。木材資源非常豐富,可以說是地球表面最容易獲得的材料,那個時候不像今天有保護地球資源的意識。而且用木材做箱子也是人們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木材質地軟,容易加工,對於機器設備要求也不高,可以大量生產。還有就是價格低,木箱早期都屬於沒有成本的資源,去山上砍伐就是了。而同時期的其它材料只有鋼鐵,早期的塑料製品並不普遍,而且鋼鐵的價格高,也不容易加工,對加工機器設備要求高,成本也高,所以,木材被普遍用來做彈藥箱的材料。


(二)鋼鐵重量大,也不容易加工塑型;彈藥箱的式樣是根據需要定型的,木材可以加工成任何所需要的樣式,而不需要有模具,如果用鋼鐵加工,就需要有模具才可以,而且,無論是焊接還是鉚接都很廢時廢力,也是對資源的浪費,過去的鋼鐵都非常缺少,用鋼鐵作彈藥箱是無法被接受的,鋼鐵能夠作箱子的必須是薄板,太厚了重量大,搬運攜帶、運輸、儲存都不方便。如果太薄了容易變形,而且加工難度大。彈藥箱都有方便搬運的抓手,如果是木材很容易就做到,而鋼鐵則不行,要麼焊上,要麼就鉚上,不是幾個釘子能解決的。鋼鐵做彈藥箱重量也會加大,而且由於質地硬,容易磕碰運輸設備和搬運的人員。戰場上的使用效果不如木質彈藥箱,鐵質彈藥箱也容易發生磕碰時出現響聲。另外,木質彈藥箱雖然軟,但卻不容易變形,即便是被硬物磕碰也不會損壞到裡面的彈藥。而鐵質彈藥箱則不同,由於受重量限制用料薄,磕碰後會留下刻痕,而且容易變形,甚至是損壞裡面的彈藥。


(三)木質彈藥箱受季節影響小,沒有磁性,能夠裝任何彈種;木質彈藥箱對溫度的適應性強,無論是炎熱的夏季,還是寒冷的冬季都沒有太多變化,夏天不會燙手,冬天也不會凍手,而且也不會結冰。鐵質彈藥箱則不同,受溫度的影響非常大,而且能導熱,這不利於彈藥的儲存。鐵質彈藥箱都含有磁性,對於金屬做的彈藥會產生磁性干擾,特別是彈藥的電子引信,磁性彈藥等等,都不能用鋼鐵質的彈藥箱儲運。還有一點,鐵質彈藥箱冬天時非常涼,如果不帶手套用手去摸很容易就把手粘上面,不注意能把肉皮粘下來。這也是鐵質東西共有的現象。而木質彈藥箱就不會有這些事。


(四)木質彈藥箱質軟有彈性,不容腐爛,能有效保護彈藥的安全。木材質軟,有彈性,當外部被磕碰時木質箱體能夠起到緩衝作用,即便是擠壓彈藥也屬於軟接觸,不會產生金屬碰撞出現的火花現象。木質彈藥箱由於重量輕可以做的比較厚,這樣更安全。如果採用鐵質,就必須在裡面加一層木質墊層起緩衝作用,因此,還不如直接用木材的好。另外,木質彈藥箱不容易產生鏽蝕,鐵質容易受潮腐爛。戰場上木質彈藥箱還可以用來生火做飯,取暖,坐上面也不像鐵質彈藥箱那樣冰屁股。所以,彈藥箱多采用木質。


(五)現在木頭也值錢了,隨著價格的升高,保護地球資源意識的重視,木質彈藥箱也有了替代品,應該說是一部分替代,例如,用塑料箱子,塑料泡沫箱子承擔一部分木質彈藥箱的功能,但木質彈藥箱依然是主力性的存在,這和其它材料的特性有關,塑料箱沒有木質的好,容易變形,而且戰場上被點燃會冒出有毒煙霧,鐵質的在潮溼環境下又極易腐爛,會對戰場水源等帶來不利影響,實戰中破碎的鐵質彈藥箱也容易劃破士兵的身體,很容易造成破傷風,而戰場上想打一針血清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些是必須要考慮的。正是由於上述原因,才使得木質彈藥箱無法退出戰場。


以上是兔哥個人的觀點。歡迎大家探討指正。歡迎關注兔哥。圖片來源網絡,一併謝過!


兔哥42928


首先要澄清一個流言,子彈包裝其實只是外層使用木箱,內層還是用鐵盒的,而外層不用鐵盒也不是怕什麼靜電火花!以我國的56式7.62毫米步槍彈為例,它一般採用的就是木箱內置兩個鐵盒的裝運方式,在不使用橋夾的情況下,56式步槍彈通常每20發分裝一個紙包,每個鐵盒36個紙包,720發子彈,每個木彈藥箱就是1440發的裝彈量。那麼子彈為什麼要使用如此複雜的三層包裝呢?其實每一層都有其必然性!
(56式7.62毫米子彈彈藥箱)

最裡層的十幾發或者幾十發為一組的子彈紙盒,這樣做的好處是戰時便於計算每個人的攜彈量,另外紙盒不導電,能夠隔絕外界金屬摩擦產生的靜電對發射藥造成安全隱患。紙盒一般採用的是柔韌結實、抗拉強度大、不易破裂的牛皮紙製成,牛皮紙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含水量小,比較乾燥,因此不容易對子彈造成腐蝕。

在紙盒外面則是一個鐵盒,鐵盒一般採用的是0.5毫米左右的冷軋低碳鋼板,為了防鏽,上面還鍍了一層鋅,表面呈現出銀白色,其實就是俗稱的“白鐵皮”。



之所以不直接使用木盒,是因為木盒不能夠完全隔絕外界空氣和水分,而鐵盒不僅密封性更好,在包裝完畢後通常還能進行封鉛處理,其實就相當於一個大號罐頭盒,這玩意兒打開時甚至還要使用專門的鑰匙,類似於易拉罐的拉環,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子彈被雨水打溼,在陰暗處存放時子彈內部發射藥也不至於回潮失效。

鐵盒固然能夠防潮,但是薄薄的鐵盒在運輸搬運過程中容易磕碰變形,而且鐵盒表面太過於光滑,在堆放運輸時還容易打滑,不方便固定,所以必須給鐵盒加個套子,而木頭這玩意兒便宜,取材又方便,還便於加工,集各種優點於一身,所以就成了彈藥箱的首選了。

而且木頭屬於軟質材料,磕磕碰碰的可以起緩衝作用,並且表面粗糙,不易打滑,在木箱上下兩側還經常會釘上橫著的兩根防滑木條,堆放時互相卡位,更加牢靠。(防滑條卡住疊放)

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環保觀念的深入人心,木材也已然成為了稀缺品,而且木材這種材料耐腐蝕性和阻燃性太差,還容易被蟲蛀,損耗太大,也不利於工業化大規模生產,因此也就催生了新式的工程塑料材質彈藥箱。(5.8毫米小口徑子彈外箱)

我國新式的5.8毫米小口徑子彈很多已經開始使用1500發塑料彈藥箱,這種彈藥箱外層使用工程塑料加鋼板內襯提高強度,內部子彈除了紙盒外,還在外面套上了一層類似於紡布之類的防潮包裝袋。從整個世界來看,塑料彈藥箱逐漸成為主流,木質材料將逐步被淘汰。

(5.8毫米子彈內包裝)


軍武吐槽君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其實,我國56式自動步槍彈,也不是單純用木箱包裝。

大家看過電影《軍火販》就知道,外面是個木箱子,裡面則是薄鐵盒,薄鐵盒內裝著子彈。

而AK自動步槍子彈就有所不同。

有的子彈,則是直接採用木箱子的散裝。

大家看過《戰爭之王》就知道,蘇聯子彈生產完全流水化,只是最後裝入木箱需要工人釘釘子而已。

為什麼採用木箱裝子彈,原因大體這幾個:

第一,重量相對比較輕。

木頭的質量當然比金屬要輕得多。

戰爭中,子彈消耗量巨大,前線哪怕是火線補充,都是以十萬甚至百萬為單位進行補充。

一個箱子大約裝幾百到1000多發子彈,大家算算這一次要多少箱子。

如果採用金屬箱子,太薄會導致意外碰撞損壞子彈,太厚則造成重量太大。

所以,採用木質箱子是必然的,在塑料彈藥箱出現之前木頭就是最輕的。

第二,木質彈藥箱比較結實。

上面也說了,薄鐵皮箱子並不可靠,遇到積壓或者碰撞,就很容易變形。

而既然是打仗,不要說積壓碰撞,恐怕彈藥運輸車輛和軍艦被打翻了都可能。

有些時候緊急空投子彈補充,子彈從高空墜落也非常容易變形。

如果想要解釋,鐵盒子就比如做的比較厚,但重量就太大。

所以看來看去,就是木頭最合適。

木頭厚一些可以有些避免這些問題,重量增加卻比較小。

第三,價格便宜。

今天傢俱價格高昂,很多人認為木頭很貴。

其實,木頭在以前價格是很低的,甚至可以說是不值錢。

以蘇聯為例,到處都是無邊無際的森林,木頭在森林裡確實是一文不值。

開採木頭唯一就是伐木工的工資以及運輸木頭的費用,但也不會很高。

一個伐木隊一年的成果就非常驚人了,而伐木場一般都有小貨車,運輸成本也不高。

相反,鐵盒造價就高的多了,畢竟需要採礦、冶煉、製造。

對於世界大戰來說,彈藥箱在當年採用木頭幾乎是必然。



其實,時至今日各國軍隊都開始採用塑料彈藥箱,逐步會淘汰木頭。現代工程塑料比木頭要好得多,成本更低廉。


薩沙


小時候在父親的單位(武裝部)所看見的子彈箱,印象中全部是長方形的鐵皮盒子,密封也是一次性的,打開很要費些力氣,這就跟個馬口鐵“大罐頭”一樣,肯定比木頭箱子更利於子彈的長時間儲存。所以子彈在出廠的時候,標準的程序一定是紙盒、鐵盒和木箱的三層包裝,分別起到方便定量、儲存和運輸的作用,但提問既然是戰爭期間,事情就不那麼簡單了。



(沿用的日軍紙製包裝盒)

先說第一層,以小日本在二戰時期最常用的有坂6.5毫米口徑子彈為例,它的基本包裝是用膠水粘接的厚紙板,並且在上面粘上兩塊布條或硬紙條,以便容易打開包裝。每個紙盒裡裝三個五發彈夾(後期九九式步槍的7.7毫米子彈也是如此)。紙盒上面寫著漢字“彈藥包”,清晰的註明了子彈數量和出廠時間,而彈藥型號用彩色編碼來識別:粉紅色為普通子彈,綠色為曳光彈,黑色為穿甲彈。

鬼子這麼做是有自己道理的,因為戰爭初期他們追求三八式步槍和歪把子輕機槍的彈藥通用,步槍每次壓進一個五發彈夾,歪把子可以填充六個五發彈夾,都是以五發彈夾為基準量,所以乾脆在紙製子彈盒裡以彈夾為單位,拆開之後無論是步槍手還是機槍手拿來就用,確實比較方便。而像德軍或者國軍都是紙封的散裝子彈,每包30發。

包裝子彈的數量未必與彈藥基數完全掛勾,但一定有所考量,同時也要照顧單兵攜帶時的重量。

(日軍的小銃彈藥鐵盒)

第二層的作用是最大的,影響子彈儲存最大的兩個因素是溫度和溼度,研究表明,超過華式126度(攝氏51度多點)時火藥會有外洩氣體的情況發生。同時,紙製的軟包裝在多次轉運過程中,可能會對彈頭造成損傷,哪怕是細微的磨損,也足以影響子彈發射時的精度,因此普遍採用金屬大盒的第二層包裝方式。

比如我軍早期使用的“五四式”手槍彈,每個鐵盒裝有18個紙製小包裝,每包70發子彈,整盒就是1260發,二戰時期日軍的“小銃彈藥盒”也是混合鐵皮製作,前幾年經常有被挖出來的事發生。



(九二重機的彈板和紙盒)

鐵盒的打開方式一般有兩種,其一是在子彈盒上備有專門的鑰匙,類似於我們今天食用的一些食品罐頭,纏啊卷啊等等,其二是更簡單的拉環方式,一拽即開。但是在二戰期間工藝還比較落後,第一種方式較多,緊急情況下確實耽誤時間,不是發生過意大利軍隊因為打不開子彈盒直接投降的戰例嗎?以意大利人的性格,我個人認為靠譜。

第三層木箱是我們最常見的,不僅是子彈,其他彈藥比如炮彈、手榴彈也基本採用木製彈藥箱包裝,具有減震、易於搬扛、成本低廉、方便運輸等優點,比如前述的“五四式”手槍彈就是每個木製彈藥箱裡兩鐵盒,計每箱子彈2520發。木箱外面用噴漆的方式,註明彈藥類型、數量等等,一般為軍綠色。

二戰期間步兵子彈箱的盛裝量一般在1500到2000發,總得考慮士兵和輜重兵負重能力,太多了搞不動。

(機槍子彈攜行盒)

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彈藥“儲存”方式,在戰爭期間尤其是在戰場上,子彈還有一個“分裝和攜帶”的使用方式,不拆封鐵盒而直接送到前線或者戰壕裡是愚昧的,士兵在紛忙的戰鬥中還有時間去耗時耗力打開鐵皮盒子?這麼會敵人都衝到眼前了。所以戰場上輜重單位和輜重兵必須事先拆封第二層鐵皮包裝,並且直接用木箱前送。

比如日軍配備標準的步槍子彈木箱,規格是長50.5釐米,高21釐米,寬12.5釐米,同時日軍還裝備厚帆布的彈藥袋,頂頭裝有攜行繩,方便士兵在戰場上儘量多的攜帶彈藥。而九二式重機槍乾脆是將30發的供彈板連同子彈一起用硬紙板包裝分發。

(德軍機槍子彈盒)

由此可見,二戰日軍在戰場上除一些特定彈藥(比如九七式反坦克槍彈)用鐵盒包裝攜帶之外,基本放棄了第二層的鐵皮包裝,直接用木製彈藥箱放置紙板彈藥盒,日軍有時在戰場上甚至直接將五發彈夾置於其中,戰場上一切要講究實用性,都準備使用了,還講究儲存個啥?從這一層說,本問題的描述是正確的。

對於耗彈量較大的機槍等速射武器,還有專門金屬製造的子彈攜行盒,但這不是一次性的。比如日軍的歪把子就配有可以盛裝24個彈夾120發子彈的彈藥盒,彈藥手拎著伴隨機槍前進,德軍的MG42機槍也有金屬的子彈攜行盒,我們經常可以看見德軍機槍小組有個彈藥手拎著它,裡面可以盛裝250發的彈鏈。

而隨著新型材料的研發,現在部隊都使用合成的工程塑料來取代木製彈藥箱,既輕便又降低成本。


度度狼gg


其實這個木頭箱子僅僅是彈藥箱的一個外包裝,內部還是有分裝的子彈的。

很多人想當然的認為,彈藥箱裡面放著的都是散件的子彈,這個純屬臆想,或者是影視劇的誤導,打開箱子裡面全是散裝子彈。實際上,彈藥箱除了外包裝,裡面還有分裝好了的一包一包的子彈,並不是打開就是散裝的子彈。結構大概是,一個木箱,然後裡面小的鐵皮箱,裡面分裝一包一包的子彈,要麼是一個大箱子裡面,都是小包的子彈。這個,根據具體是什麼子彈決定。



至於為什麼使用木頭箱,這個原因很簡單,就是木材好弄,便於生產,而且還便宜。二戰不比現在,現在彈藥箱工程塑料居多,那會兒你生產個大鐵箱子容易,還是直接拿木板釘幾個箱子容易?而這個木箱裡面還有一層鍍鋅板,防潮的。
至於一些答主說的,使用鐵皮箱會因為發生碰撞會產生火花,這點純屬扯淡了,裡面幾乎不會產生什麼較大的碰撞,箱子大小都是正好的,裡面的子彈整整齊齊擺放的,怎麼碰撞,拆了的彈藥箱,拆開之後,仗打完基本就用光了


▲要是會因為碰撞產生火花,估計跑幾步子彈就自己打光了

德軍的MG42彈鏈都是放在鐵皮彈藥箱裡的,如果會因為碰撞產生火花,估計幾百萬德軍還沒開到前線,就有一半死在火車上了,而且機槍手和副射手居多。


軍武文齋


我覺得很多答主壓根沒回答到點子上,甚至有些答主直接是搬運洗稿一些自媒體文章的。


其實大多時候,彈藥運送都是木箱+鐵盒+紙包的搭配方法。

比如二戰美軍一木箱裡有四個鐵盒,每盒250發。

鐵盒打開之後是紙包的彈藥


德國人的話,一個木頭箱子裡面塞5個300發一包的硬紙板小盒。可以看到這個箱子裡面還有一層鍍鋅板用來隔潮。

裡面的話是紙盒裝的小包彈藥

每盒裡面15發毛瑟彈


好了言歸正傳,首先木製彈藥箱在當時而言很便宜,而且足夠當做一次性用品。運抵之後還能用來裝其他物什,甚至當床/當椅子。

但是木頭箱子的不能有效隔潮,所以裡邊要不像美軍一樣放鐵盒子,要不就像德國人一樣弄一層鍍鋅板。

而紙質的子彈包則是保證子彈排列整齊,因為散裝子彈容易晃盪磕碰損壞。有答主說的什麼鐵質箱子會導致和子彈摩擦什麼的...純粹是扯淡。

另外我們的56式步槍彈也是類似,一個木箱裝兩個750發的鐵盒

鐵盒裡面裝15包50發的紙包。


總的來說,大箱子用木頭,因為便宜,成本低。

盒子用鐵皮,因為防潮,堅固。

鐵皮盒裡面用紙包,約束子彈。


瘋狗的輕武


子彈使用的包裝不是隻有一層木箱子,它也是一層層的“精包裝”,每一層都有每一層的作用,因為木箱的密封性不是很好,在戰爭中不能確保可以給子彈一個適合存儲的條件,如果只用木箱的話,不及時使用,子彈很容易生鏽,這樣的話就報廢了,所以它最外層是木箱,裡頭其實是用鐵盒裝的一包一包的子彈。



而每小一包子彈都是用牛皮紙包的,因為這種紙質量好,比較結實,不容易產生靜電,避免發生意外,隔水性好也不容易腐蝕子彈,當然,這麼包裝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精確地計算子彈數量。



那麼可不可以不用木箱,直接用鐵盒裝呢?如果直接用鐵盒裝的話,在運輸過程中非常顛簸,那個時候可不像現在公路這麼多,都是些凹凸不平的土路,如果是鐵盒的話,很容易磕碰壞,而且不容易堆疊,但是如果加上一層木箱,就可以對鐵盒起到一定的緩衝作用,木箱外面還有兩根木頭是用來做防滑木條的,就是為了在堆砌時能夠穩當,而且用木箱子比用鐵盒在抗彈藥的時候更容易。

▲美國工廠生產子彈

當然,在那個戰爭時代,鐵的生產量有限,製造符合運輸標準的鐵箱子太浪費,為了避免鏽蝕,還鍍了一層鋅,成本太高,而木箱顯然要更容易獲取,價格也比較低廉,不像現在樹木這麼珍貴,而且一個大木箱裡頭分盒包裝,也有利於攜帶,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的子彈想將會被更加輕便結實的塑料箱所取代。




琅琊利劍


彈藥箱 一般來說分為內箱和外箱,在塑料工業不發達前外箱基本都是木材包裝,而彈箱的內箱一直沒有變化都採用“冷軋鋼板”製成,二戰期間則使用厚一些的“馬口鐵”(罐頭盒),它理論上也是一種冷軋鋼板。

早年間鋼鐵工業不發達,直到二戰結束後的1950→1960年代初,除了美國之外,其它國家的鋼鐵相對於木材都是略顯稀缺資源,具體到後勤保障這一塊,彈藥箱與武器、彈藥,軍糧,鞋帽…相比屬於三類軍需品,鋼板製成的彈藥箱的會少製造一些,而木材容易得到製作也很簡單,特別是戰爭期間鋼鐵消耗量很大,有些缺乏鋼材的國家,直接就用木材彈箱,也沒有外箱、內箱之分…但是,作為彈藥的外包裝它要保證彈藥在運輸、儲存過程中的安全和比較快速的運輸工具上裝卸。

抗戰時期,我軍使用的“七九勃然”輕機槍子彈盒,“七九勃然”就是英國的“布倫輕機槍”的中國7.92毫米口徑版,這槍是加拿大製造的,由於靠近美國不缺乏冷軋鋼板,它的7.92子彈包裝還是分內外箱的,這個“鐵皮箱”就是內箱,外面是木材做的外箱,子彈的保存要求:防潮溼、陰涼通風、防靜電,防磕碰…內箱使用冷軋板製成強度較高,防磕碰性能好,並且冷軋鋼板經過防鏽漆噴塗,在防潮性能也比木材好一些;而木材箱也是防磕碰的,是防止鐵板制彈藥箱之間的磕碰,並且木材不會產生靜電,也就隔絕了大量的鐵質包裝箱堆積在一起磕碰產生靜電(火花)的可能,特別是炮彈,它的引信種類當中有些是電池擊發雷管的,高伏靜電很容易將其引爆…,所以必須要有木材做彈藥箱,但木材外彈藥箱也屬於易燃品,它也不是很安全!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環保的要求,木材外箱被淘汰了,目前大部分的彈藥箱都採用“滾塑”彈藥箱,這種彈藥也採用一定厚度的冷軋鋼板為“骨架”(內裡支撐),外面在復以塑料層,這樣即可以防腐又能提高彈藥箱的強度,即便是把它扔在水裡,子彈較長時間也不會受潮…“滾塑”彈藥箱已經廣泛的應用到各種彈藥的外包裝上。

圖片上是美軍M60和M73機槍的彈箱,裡面可以裝200發子彈,已經由“可散式彈鏈”連接好,需要射擊時直接安裝到機槍上就可以發射了…所以,這種機槍使用的彈盒(內包裝)仍然是冷軋板製成,它暫時還沒有被“滾塑”彈藥盒替代,當然它的外箱也使用了“滾塑箱”。


皇家橡樹1972


使用木頭箱子裝子彈巳很有歷史了。從二戰時至今依然在大量使用木頭箱子。其特點就是不易變形,取材方使,成本低,還便於貯存運輸。



其實這種木製子彈箱更準確的說是一種“鐵木結合子彈箱″。因為這種箱子共分三層:最裡層是用牛皮紙將子彈按一定數量包裹好的小子彈包,這樣做的目的是預防子彈在運輸過程中相互磨擦而產生火花,增加安全隱患,另外可以清楚的知道每一個士兵的子彈攜帶量;而在木箱的裡面還有一層鍍鋅薄鐵板,用於對箱子的密封,主要用於防潮;而最外層就由一定厚度木條構成。

那麼有沒有鐵製子彈箱呢?在戰爭期間子彈的消耗是驚人的。據估算在二戰中德國從1939一一1945年共消耗210億發子彈。平均2334發子彈打死一人。而在戰爭期間鋼鐵都是戰略物資。用鐵製子彈箱不但要用大量鋼鐵,而且成本高,在運輸中容易擠壓變形,變形後不易修復,且質量大,耗費士兵體力。這也是大量使用木頭箱子的原因。



另外木製子彈箱在貯存,搬運時更方便。相信大家都知道木箱子通常會在箱子的兩邊上下各釘二根木條。這兩根木條不但起到加固箱子的作用,還能使箱子在貯存時相互卡位,這樣在運輸時更穩當。而木箱兩側也會因兩根木條高於箱面,而兩端留出縫隙,在戰場上搬運時更方便下手。

在炮火連天的戰場上士兵們不可能抱著彈藥箱小心翼翼的輕拿輕放。而是在戰壕裡拖著彈藥箱跌跌撞撞,甚至在不能到達時直接給戰友甩過去,這樣不免使彈藥箱與地面相撞擊,而木製箱子正好可起到緩衝作用。



在我們觀看二戰一些影片時會發現德國軍隊常用樹木搭建的掩體工事。而不是鋼鐵架構,不要覺得這是在拍電影,實際上這是真實存在的。因為木頭裡含有水分,當子彈射中木頭時,子彈無法穿透木頭,而是鑲嵌入木頭裡,從而可以保護士兵。不得不說這是一種即節約材料又能就地取材的聰明作法。


在戰場上各種物質都是寶貴的,那怕是一條繃帶一個子彈箱都能救命。木頭子彈箱不但可以取暖,做飯,還可以用來為傷員做夾板使用。


羅羅905


我們在很多戰爭片中,經常會發現,士兵們用的彈藥箱通常都是木質的,所以在大多數人眼中,木質箱子裝彈藥才是基本的軍事常識。其實在現代戰爭中,各國普遍放棄使用木頭箱子裝彈藥,而是採用防火防撞的高級塑膠材料製成的彈藥箱,這樣即能大大減少彈藥損失的情況,又能減輕重量和降低成本。

在近代戰爭中,大部分國家的鋼鐵產能普遍不足,鐵又是戰略資源,更是奇缺,所以彈藥箱不可能用鐵製的,而各國普遍不缺乏木材資源,故而用木質彈藥箱非常合適。除此之外,木質彈藥箱可以減輕士兵負重,再加上木頭的韌性好,彈藥箱不會因為擠壓而變形等優勢,所以木質彈藥箱自然大受歡迎。但現在各國的環保思想比較好,隨著新型材料的研發,木質彈藥箱最終將會被取代。

木質彈藥箱在上個世紀的戰爭中,確實好用,它不光能保護好彈藥,還有其他用處,如它持續燃燒後可用來燒水做飯、木頭燃盡的灰燼敷在士兵的傷口上可以保護其傷口隔離外界的細菌感染等。這些優點都是其他箱子無法取代的。

不過裝子彈的木質箱子並不全是木質的,雖然它外表是木質箱子,但是其內層卻是鐵盒裝,鐵盒中用紙包著這些子彈,鐵盒與紙盒分別起到存儲和定量的作用。在二戰時期,生產出的子彈根本不需要考慮長期儲存,畢竟戰場上講究實用性,所以處一些特定的彈藥需要鐵盒包裝外,其他子彈基本上放棄了鐵盒包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