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王佩瑜?

一生一世我愛你誓愛生世


再一次應驗了,說相聲不行了到電視劇裡露個臉,主持幹不下去了演個小品,影視劇不行了去演個話劇或音樂劇什麼的,唱戲或演戲的成泡在各種電視節目裡做主持,做什麼專家評委,教授不教學,專家不高科研學術跑去當個綜藝節目評委等等。真不知道過去演藝行當,作家、專家教授是怎麼過的、活的。難怪人們說起老一輩的演員、作家、科學家、教授,心裡由衷敬佩。而現在的演員、作家、科學家、教授讓人聊的最多的是緋聞與錢。


陳倉一頭驢2


在評價王珮瑜老師之前,讓我們提幾位京劇大師:耿其昌(國家京劇院老生名家)、於魁智(國家京劇院名家)、張建國(奚派老生,國家京劇院三團團長)、陳少雲(上海京劇院麒派掌門人)……失敬了各位京劇大師,除了小時候知道於魁智大師以外,如果不借助網絡,筆者還真不知道其他幾位大師!請京劇票友們莫怪!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原因可能是,京戲市場不景氣,受眾群體老齡化,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再關注京劇了!

自從王珮瑜老師在馬東老師的《奇葩說》做客,並且不竭餘力的宣傳京劇,筆者才重新回憶起京劇曾經的輝煌,偶爾也聽一聽《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等現代京劇的一些選段,非常有氣魄,讓人聽得熱舞沸騰!在過去段時間內,不僅僅是京劇這一國粹,還有評劇,豫劇,東北二人轉等地方戲,以及相聲貌似都失去了往日的光輝!都是老祖先留給我們的文化瑰寶,都是需要更好傳承下去的,雖然面對許多反三俗的改良,去掉糟粕之處,留下精華部分。但不知什麼原因,觀眾卻大量流失!

東北二人轉,出了個本山大叔,還有吉林長春的徐凱泉大叔等傳承人物,努力奮鬥二十餘年才有了今天的雅俗共賞,和不錯的市場;相聲,若不是郭德綱的出現,或許也將繼續消沉,直至消失;其他劇種也需要能為他們的事業代言的人,京劇就選擇了王珮瑜!年輕靚麗的外形,優雅的談吐,不俗的京劇功底,穿梭於各大衛視,網絡之間,努力為京劇代言!是非常值得尊重的人!

最後引用一下,網絡上對王珮瑜老師最精準的評價——王珮瑜不是用京劇在炒作自己,而是用自己在炒作京劇!










超玉詡


如何評價王佩瑜,真的挺不好回答的,難就難在問題太大了,不知道從何說起。王佩瑜是一名京劇演員,我想還是從她的京劇藝術方面說一點自己的看法,不敢說是對她的評價,只是一個京劇愛好者對王佩瑜京劇表演的一些個人觀點:

1:王佩瑜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第一位女老生

少年時期的王佩瑜既顯露出藝術才華,曾多次在少年比賽中獲得大獎,進入戲校後初學老旦,後改老生,在餘派名家王思及的培育下,很快脫穎而出,16歲既以一折《文昭關》技驚四座。

2:獲得多位前輩大師稱讚

出科後的王佩瑜順利進入上海京劇院,梅葆玖、葉少蘭等前輩藝術家十分看好她的藝術發展前景,而著名譚派傳人譚元壽先生也更是稱她為“小冬皇”。這等榮耀別說王佩瑜的師父,就是她師父的師父著名餘派坤生名家張文娟也不曾有過,一來可見前輩的賞識,二來可見剛出道的王佩瑜確有過人之處。

3:終成當今餘派第一坤生

王佩瑜經過2-30年的不懈努力,較為全面的掌握、領會了餘派藝術精華,唱來沉穩舒展,富有濃郁的書卷氣,追求細膩的韻味,不以高門大嗓氣勢上取勝,唱腔給人以清新亮麗的藝術美感。特別是近年來,在餘派基礎上又吸收汪派的古樸、楊派的醇厚、譚派的大方、馬派的瀟灑,巧妙的融為一體,在不失餘派風骨的前提下,唱來富有很強的穿透力和感染力,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

4:演出之餘致力於京劇藝術的傳播普及

王佩瑜不僅認認真真的搞好自己的演出,還運用現代化的傳播、交流手段,讓國粹時尚起來,以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普及京劇知識,培養年輕的觀眾群體,讓更多的青年人逐漸愛上京劇,這對於不太景氣的京劇確實是一件天大好事,對於京劇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意義。

5:尚有不足之處

王佩瑜作為一名京劇坤生名家,其實也有頗多爭議,比如她的身材較為嬌小,扮演男性角色特別是《文昭關》裡“伍員”這類武將似乎少了幾分威嚴。最受詬病的就是王佩瑜的音色,被指“雌音”較重,其實放眼京劇史,坤生能不露雌音的也就只有“冬皇”孟小冬一人。其餘如言派的張少樓等,幾乎難聞“老生”之音。相比之下,王佩瑜對於音色的控制也算是很不錯了。

總之,王佩瑜作為當今活躍在舞臺上的餘派坤生,當得起第一人。諸如身材、雌音等不足之處,實屬天生無奈,就算是瑕不掩“瑜”吧!

個人觀點,歡迎指正。期待您的關注。





聽聽京劇


郭德綱讓人們重新認識了相聲,也帶火了相聲,那王珮瑜,應該就是京劇界的郭德鋼吧。

曾幾何時,京劇作為國粹,但一直不火,特別是年輕人,聽不懂也不想過多的去了解,直到出現了一個王珮瑜,另闢蹊徑,京劇才漸漸的被推廣開來。


1978年3月4日生於蘇州的王珮瑜,1992年考入上海市戲曲學校專攻老生行當。從1994年起,分別在“新苗杯”、“寶鋼杯”、“梨園杯”、“藍島杯”四項全國少兒京劇大賽中榮獲一等獎,被視為“神童”,有“小冬皇”的美譽。

1999年9月,王珮瑜考入上海市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在校期間,師承王思及老師。2001年畢業後,她進入了上海京劇院,25歲便任一團副團長。頭頂著餘(叔巖)派第四代傳人、“梨園小冬皇”、“當今坤生(女老生)第一人”等多重光環。


當下京劇的沒落,和戲迷的流失有關,現在的王珮瑜不斷出來“拋頭露面”,遭到一些人在反對,他們認為京劇是殿堂級藝術,這樣就不高雅了。



但是,當不懂京劇,也不是什麼票友的一些年輕人,在《朗讀者》、中央電視臺戲曲頻道《角兒來了》等一眾節目上看到王珮瑜,一時間就被圈粉了。承著餘派藝術的經典,汲取了老一代藝術大師的智慧,把久違了的華彩又一次完美綻放,是她改變了只有長者才進劇場看戲的規則,這是不爭的事實。


麗萍嘮娛


如何評價王佩瑜?

我以前確實不瞭解王佩瑜,更不知道她是女人,唱京劇老生唱得這麼好;此句一出也只能自嘲我“孤陋寡聞”也,連京劇界這麼一位很有名的“喻老闆”都不知道。

我知道王佩瑜此人,是在前段時間某天晚上,閒來無事,在《西瓜視頻》偶然搜索到霍尊與王佩瑜合唱《卷珠簾》;又搜索到霍尊與徐帆合唱《牡丹亭》名段:奼紫嫣紅開遍;為此我還專門寫了一段評論文章。

王佩瑜先唱前段,男聲中隱現女腔,將《卷珠簾》唱得來如醉如痴,令人拍案叫絕!隨後霍尊一出場,一聲尖細又圓潤的女聲便驚豔四座,掌聲雷動。

網上有關王佩瑜的評論太多,褒獎之詞也太多。作為年輕有為的“喻老闆”,能夠將音樂原素引入到京劇伴奏及唱段中,又能夠將自己的戲曲天賦,讓更多的年輕人愛上京劇,喜歡京劇,這種精神的確值得倡導及學習。

王佩瑜的京劇老生唱得好,歌聲也唱得很入味,這樣的兩棲演員人才,是不可多得的。

(插圖系網上收集,侵刪)


昌國7504


更正一下,是王珮瑜,王字邊。王珮瑜在京劇推廣方面,培養更多京劇觀眾方面,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京劇曾經是大眾藝術,在民國時候,京劇絕對是最受民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京劇是流行的,那時候的梅蘭芳和周信芳,就是現在的周杰倫和吳亦凡。建國之後京劇逐漸由盛轉衰,或者說轉為平淡,欣賞的繼續欣賞,想培養年輕人愛上京劇,也是難事。由此,京劇逐漸從大眾藝術轉變為知音藝術,喜歡的老觀眾非常喜歡,而不喜歡的根本就不會去碰,其實本身並不明白京劇到底好在哪裡,或者差在哪裡。

王珮瑜是相對年輕的京劇演員中的佼佼者,她年歲不算大,在舞臺上卻有著超越年齡的持重和功力,本是女演員卻唱著男老生,這本身就很特別,容易引發關注。更重要的是,王珮瑜在自己唱好戲的同時努力推廣京劇藝術,讓更多人通過她瞭解到原來京劇還是挺好聽的,並不像以往想的那樣咿咿呀呀唱個沒完。

王珮瑜在推廣京劇時具有充分自信,她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人只有喜歡京劇的,和不知道自己喜歡京劇的。有著這樣的初衷,她做起這個工作來就非常有耐心。加上王珮瑜本身比較時尚,不拒絕新事物,在很多節目中也推廣京劇,很多年輕人都是通過她開始接觸京劇,瞭解京劇。

她的行為也引發業內爭論,說她與現實貼得太近,有些譁眾取寵。但不管怎麼說,王珮瑜以自己的努力使得京劇這門藝術不再僅僅是少數人的知音藝術,它照樣可以讓更多觀眾瞭解和欣賞。


鄭捕頭


王佩瑜是中國京劇界著名的“老生”之一,也是復興京劇的代表人物,真心期待多一些“王佩瑜”,這樣我們的國粹就能很好地傳承下去了。



前些年說到京劇,尤其是“老生”行當,大家耳熟能詳的一定是耿其昌和於魁智兩位老師。最近幾年,上海京劇院的“老生”王佩瑜開始聲名鵲起。



王佩瑜從小開始接觸戲劇,11歲的時候正式學習京劇,最初的行當是“老旦”,後來改學“老生”。15歲時,王佩瑜唱的《文昭關》得到了京劇名家梅葆玖先生的讚許;18歲時,京劇名家譚元壽看了王佩瑜的演出,也對其讚不絕口。



目前,王佩瑜是最炙手可熱的京劇演員之一,她業務能力紮實,唱腔得到京劇界和票友、觀眾的一致認可。





另外,王佩瑜近三年來參加了很多節目的錄製,為推廣京劇做了很多實事。有她在,京劇的傳承便有了希望。


南瓜報告


這麼說吧,筆者通過媒體認識王珮瑜先生之後,才漸漸又喜歡上了京劇,這就是筆者對於瑜老闆的最為中肯的評價,至於為什麼在喜歡之前,加上個“又”字呢?

因為,筆者小時候,特別愛聽京劇,別的孩子都在外面跳磚頭,玩畫片,我就守著電視,一有什麼吚吚啞啞的節目,我就瞪大眼睛看。



可是,八零年代的人,或許都知道,我們那時候,揹負的東西太多了,現在都說八零一代,除了幾位性格獨立的,逃離了傳統教育禁錮框架的,另類小說作家,算是成功人士了,除此以外,幾乎絕大多數的八零人,都遵循著學習,高考,工作,娶妻,生子,這麼一個套路。

所以,童年對於京劇、越劇、黃梅戲這些傳統戲曲的些許愛好,便被無休止的作業,課程給抹殺掉了。

而現如今,經歷了社會上幾乎所有的汙濁沉流,薰陶侵染之後,筆者能夠再次拿出抽菸、喝酒、打牌、擼串(都是玩笑話,筆者一樣不喜愛,但我想,大多數喜歡瑜老闆的小夥伴,應該至少好那麼兩樣吧!)的寶貴時間,來聽瑜老闆幾齣戲,足以說明了王珮瑜的影響力了。



誠然,比起梅、程、荀、尚的老祖,瑜老闆絕對不算是開天闢地,也可能不太入資深戲迷的法眼,畢竟老生的行當,如同武生一般,不比旦角那麼受眾,但是,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審美觀點,傳統文化底蘊卻都是一樣的,瑜老闆把她那骨子裡的傳統曲藝氣質 表現的淋漓盡致,讓一眾曾經對戲曲不感冒的看客,也成了瑜老闆的擁躉,這便是王珮瑜的個人魅力,與價值的體現。

郭德綱曾經說過一句話,要想讓京劇紅起來,越劇站起來,得讓一批八九十歲的老人家退下去,一大幫十八九,二十啷噹歲的大姑娘,小夥子走出來,這才符合現代人的口味。



甭管郭老闆的語調,是否是一個商家的口吻,但他說的絕對是一個事實……

歡迎小夥伴留言討論,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文人草堂


文人草堂


謝謝題主的提問。本人雖未現場看過王佩瑜的演出,但通過視頻看過她的《珠簾寨》、《四郎探母》等劇目。試著說一下個人的看法。

首先,從弘揚京劇國粹的角度看,王佩瑜功不可沒。很多京劇票友都知道,王佩瑜十多歲時就已經小有名氣了。不過對於大多數人尤其是很多年輕人來說,王佩瑜的名字還是不為大家熟知的,直到她參加一系列的娛樂節目後。因此,對於王佩瑜參加娛樂節目不應過分苛責。那些自以為看過幾部傳統戲或聽過幾張老唱片就認為京劇不該放下身段藉助娛樂節目傳播的人未免有些矯情。

其次,關於京劇演員專業水準定位問題,私以為應力求積極推廣與潛心研習相結合。不少朋友認為王佩瑜專業水準退步了,但作為純屬京劇愛好者的一個外行,個人倒沒有覺得她有什麼明顯退步。當然,也有人稱其為“大師”,總覺得多少欠一些火候。京劇作為一種重要的傳統藝術形式,面對新時代的新形勢,廣大從業者既要大膽嘗試創新推廣,又要潛心鑽研耐得住寂寞。

最後多說一句,在如何看待王佩瑜的問題上,盲目追捧不可取,粉絲之間的不理智罵戰更不可取。同時真誠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尤其是年輕朋友喜歡上京劇這門充滿魅力的傳統藝術。

以上個人觀點難免膚淺偏頗,歡迎各位留言發表您的觀點。原創和碼字不易,若有所啟發敬請點贊或轉發。我是漫步世界遺產,斧正更多拙作,歡迎點擊右上角添加關注。謝謝。








漫步世界遺產


王佩瑜的藝術造詣不多談,在當今京劇圈裡京朝派的代表人物。雖然和老先生相比還差著很大火候,但假以時日一定非凡。

王佩瑜對京劇的宣傳程度很大,正兒八經的餘派傳人,現在的馬派麒派奚派等等老生唱腔你不是老油子根本聽不出來,而餘派是完美的,雖然個人不怎麼聽餘,但不能否認,餘是老生唱腔派系裡最完美的,不管是京朝派還是海派裡。

梅葆玖先生說過,梅派和餘派是玻璃球,你根本找不到一丁點兒瑕疵,餘最好學也最難學。因為平淡的唱腔和平穩的調門一般票友總能學出個八分像來,在京劇老生餘派總是救世主,在當今京劇凋零的情況下先有於魁智於院雖其唱功確實不如耿其昌但他一次次的在電視臺傳播京劇藝術對京劇的貢獻不可言語,而王佩瑜接替了於魁智這個身份,在各平臺,甚至短視頻平臺上總能看到她的身影,也有人說她就是想火,但是京劇裡出現一個大火的人不是好事嗎?她如果火的一塌糊塗我絕對舉雙手贊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