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採宜:疫情隔離帶來的冷思考


“她能量”是新女性推動時代發展的能量,是這個時代中柔與韌的代表;她榜樣可以讓更多的人看到希望的路徑和目標。九卦金融圈、和訊網、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聯合,聚焦財經金融投資領域的精英女性,通過分享“自我成長/自我激勵”,讓更多同行女性解鎖“Hard”人生,持續UP保鮮。


本期她能量

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林採宜


本期主持人

九卦金融圈創始人 許小青


九卦 | 林採宜:疫情隔離帶來的冷思考


2020年的春節,因為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給每個人都蒙上了史無前例的陰霾:恐懼、焦慮、憤怒各種情緒糾結,以及對於未來的不確定的悲觀。在這當中,無論是某些官員,還是半官方的紅十字會,人性在災難面前如此不堪一擊。某些人,喜歡隱瞞真相,有些人,喜歡製造謠言,這兩者又互為因果,形成惡性循環。這個時候,不能完全用眼睛去看信息,還需要用腦去思考信息。越是關鍵時刻,越是需要獨立理性思考。


難得所有人都宅在家裡無所事事,利用這段時間,九卦金融圈創始人許小青訪談了本期“她能量”——著名人文學者、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林採宜博士,這次訪談話題涉及對疫情的思考、對職場的全新看法、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大膽假設......這是一位特別有個性,很有感染力的經濟學家,也是一次有趣的訪談。


關於被隔離

心安理得地體驗著無所事事的快樂


許小青: 疫情帶來的假期延長、禁足等措施讓您對現代社會的生活節奏、社交生活以及家庭關係有什麼新的感悟麼?


林採宜:最深的體會就是,我們平時把太多的時間花在工作、賺錢和社交上,很少有安靜的時間面對自己,很少有平和的心情陪伴親人。


我在個人微博上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關於失去,我們最痛的感受多見於失去親人,失去愛情,失去朋友;其次讓我們難受的是失去工作,失去財富,失去一條狗,甚至失去兩百塊錢;通常失去一隻手臂或者一條腿會讓人沮喪很久,唯獨一樣東西失去了,大部分人沒有感覺,彷彿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那就是:失去自我。”的確,對於很多人來說,尤其是那些看起來很“成功”的人而言,走過千山萬水,閱人無數,獨沒有看見的,是自己。


這次由於疫情到導致的“軟禁”可能會讓一些人在安靜的時光中偶爾瞥見一眼“自己”。同時,還會“看見”親人。


記得我曾經問過一個孩子:“錢和愛,你覺得哪一個更重要?”她說:“愛!”


我又問她:“如果可以選擇,你希望爸爸媽媽給你買很多禮物給你,還是希望她們花很多時間陪你?”答案是:“我希望他們能夠陪我,陪我玩,陪我吃飯,陪我睡覺。”


對於我們的親人而言,什麼是愛?給他(她)很多錢,很多東西,還是給他(她)很多時間?


很多當父母總對孩子說:“爸爸媽媽出去掙錢是為了你。”可是孩子最想要的可能不過是爸媽多一些“抱抱”。


父母也是這樣,他們望眼欲穿的,也不過是孩子回家的身影,和團聚是餐桌上的笑聲。


從這個角度看,也許,兩週的禁足對於整個社會都是一種療愈,在很多孩子、老人的記憶中,也許是一段非常難忘的日子,跟最親的人耳鬢廝磨,在細節中體驗親情的美好。


九卦 | 林採宜:疫情隔離帶來的冷思考


許小青: 您目前也被隔離了嗎?隔離帶給您什麼的體驗?能談談您自己和周圍人(包括朋友圈)對這種隔離生活的感受?


林採宜:對,我在隔離中。心安理得地體驗著無所事事的快樂。在匆匆忙忙的社會節奏中,要想讓自己安靜下來不難,但是要心安理得地享受這種安靜,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以妄為常”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然而,所有人都是社會性的動物,人類自我異化的過程,包括了對節奏的習慣,也包括了對關係的適應。


一家人,每人一個手機,各刷各的朋友圈,各聊各的天,這是我們司空見慣的畫面。有些人不甘心囿於禁足,在互聯網上“開房”打牌、搓麻將……


英國詩人克萊爾說過:最寂寞的事,莫過於“在家裡的無家可歸感。”


一次疫情引起的長假,的確可以讓我們去深切體會:網絡,究竟讓我們的人際關係更加親密了,還是更加疏遠了?


現代職場,只要你有足夠的專業能力

就不會遭遇性別歧視


許小青:很多女性朋友認為在職場中,由於懷孕、生產的因素,遭遇了性別歧視,這個問題您是怎麼看的?


林採宜:企業是為了商業目標為形成的一種組織,它的運作遵循資本的逐利規則。如果一個人在專業上擁有足夠強的競爭力,生孩子並不會影響職業生涯。相反,如果在專業上活著其他能力上沒有優勢,那麼“生孩子”這件事可能會強化她的職場劣勢。女性在職場上被替代,本質上是因為缺乏競爭優勢現代商業社會的商業規則而已,與性別無關。如果一個男人工作能力很差,一樣存在被解僱、被替代的可能性。


女性會不會因為婚孕產而回家,在於你自身的價值,對於這個企業來說,你有多大的價值,你的能力替代成本有多高,決定了它對待你的態度。這是企業的商業屬性根據其利益規則運行的結果,並非社會制度的歧視。所以,看起來是性別問題,實際上是能力問題。一些把自己失業的原因歸咎於結婚生子的女性,實際上是沒有勇氣面對自己職場能力上的缺失。“男女不平等”是社會以及女性自己給自己的溫柔藉口。


從制度設計的角度看,無論是就業制度還是教育制度上都沒有明確歧視女性的規定。但這不代表每一個女性都得到了公平的待遇。比如,一些家庭的父母認為女孩子不用受高等教育,把財力向家裡的男孩子傾斜,這是父母的價值觀所導致的選擇。而不是社會教育制度對女性的歧視。


所謂的“男女平等”,應該是制度設計方面的男女平等。而在現實層面,女性的個體際遇和父母觀念、家庭文化以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有關,這不是社會和學者從制度設計層面所能解決的問題。


許小青:在金融行業裡面保持自己個性很難,您是如何在這個行業裡面保持自己率真的個性?


林採宜:職場中人有兩種生存之道:一種是在發揚優點中活著,把自己的優點發揮到極致並籍此作為生存的基礎,吃專業飯的大部分屬於這一種。還有一種是在不斷克服缺點中活著,處處如履薄冰,因為能力或者工作性質的原因,沒有客觀衡量的其他價值標準。領導活著客戶的主觀評價決定她的職業命運。因而只能通過不斷調整自己,“八面玲瓏”來適應生存環境。


因為,被替代的危機如同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樣高懸在他們頭頂。


許小青:隨著女性在社會中承擔的角色越來越多元化,她們也希望自己能夠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做到切換自如,您對此有什麼建議?


林採宜:一個人是否理性,取決於她是用邏輯來判斷、決策,還是用主觀直覺來判斷、決策,人的理性程度,通常跟她成長過程中所接觸的教育有關,跟她的性別無關。女性,並不意味著特別感性,說句比較客觀的話:實際上我比絕大多數男人都要理性。


至於能否在理性和感性之間切換自如,取決於其左右腦之間的和諧程度,或者說協調能力。


說句老實話,我自己也做不到在“在理性與感性之間切換自如”,我的大腦99%都是理性在工作,感性很稀缺,所以,我切換不了,也不追求這種“切換”功能。


一定要給社會中承擔多元角色的女性一個建議的話,那就是:你的腦子長什麼樣子的,你就根據它的特長來選擇職業、選擇伴侶、選擇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增長見識,但不用試圖去改造大腦的特性,強迫它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


九卦 | 林採宜:疫情隔離帶來的冷思考


對於女性而言

真正的“不平等”來自於她自己的內心


許小青:您的文章中有很多是關於女性成長這個話題,市場上也開始有書籍專題討論到這塊,從前幾年出版的《向前一步》,到去年出版的《勇敢而非完美》、《身為職場女性》等等,大家越來越關注這個話題,能談一談您關於這塊的一些主要觀點嗎?


林採宜:說到“成長”這個話題,本質上是自我認知的問題,同時也是對社會關係認知的問題。比如,很多女人提到現代社會存在男女不平等,你問她究竟是什麼在限制她的選擇、她的行為時,她又回答不上來,只能籠統地跟你說一句:“我覺得就是不平等,社會觀念,我感受到的……”然後一大堆雞毛蒜皮的不平等案例。


實際上,對於這些女性而言,真正的“不平等”在她的心裡,所謂的“社會觀念”,其實就是她性別觀念。

舉個例子,在職場上,同樣的工作,兩性工資是一樣的,但是一些女生和男生約會時,本能地覺得應該對方買單。當然,隨著社會的開明,自動買單的女生也越來越多。


在兩性關係上,還有很多女生覺得自己被男人睡了,所以男人應該對自己負責,否則就是渣男;兩性關係,到底是誰睡誰啊,為什麼非要認為女人是吃虧的?這種性別意識的不平等,是誰強加給她的?一般而言,是自己這麼想的,或者是女生的家屬,站在她的利益立場上,這麼想的。


我個人認為,在教育權,就業權、選舉權,被選舉權等社會制度設計上沒有公然性別歧視的現代文明社會中,女性在認知上的成長,更多地體現在對兩性關係的認知。


只有在床上,你覺得自己和對方是平等的,你才真正從自己內心接受了男女平等這個觀念。


這一點如果做不到,在學業上,在職場上,再怎麼爭強鬥狠,你還是一個“弱者”,因為你有弱者心態。


許小青:“愛情、婚姻和孩子”是女性從古至今都逃不開的課題,您覺得現代和古代相比主要發生了哪些變化,對現代女性而言應該持什麼樣的愛情觀、婚姻觀和教育觀?


林採宜:愛情發生於兩性之間,純粹的愛情實際上人性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生物學特徵,我認為從古至今,男人和女人之間的愛情從來沒有發生過什麼變化,因為只要人這個物種還在,人性是永恆的。


至於婚姻,它是社會文化和制度的產物。不同的時代,社會制度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婚姻的特徵很不一樣,在男權社會,女性是依附於男性的,婚姻,通常就是男女之間建立依附關係的儀式,同時也是制度安排。俗話說,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表達的就是這種依附關係,男主外,女主內,大致也是這麼個意思。


現代社會,女性不但有平等的受教育權,同時擁有相當平等的就業權,在婚姻家庭中的地位已經和男性平起平坐,財務獨立是人格獨立的物質基礎,在“男女同工同酬”的社會制度下,職業女性的經濟地位不亞於男性,社會見識和各方面的能力也不亞於男性,因此,夫妻關係,家庭內部的角色分工,除了在生育這件事情上有性別特徵以外,其他的,都是靈活調整的。用一句籠統的話說:兩廂情願,和諧就好。


“現代女性”涵蓋的人群太廣,婚姻觀、愛情觀和教育觀都屬於價值觀的一部分,因人而異,開放的社會應該允許多元的價值觀存在,我不是道德教母,不會跟女性同胞們說:“你們應該持有什麼樣的愛情觀、婚姻觀和教育觀……”


說得極端一點,持有什麼樣的愛情觀,婚姻觀和教育觀都可以,只要合法,只要不侵害他人。


許小青:您是一位隨性灑脫、活出本真的成功女性,在經歷社會、職場、家庭的種種雕琢後,您是怎麼做到既平衡外在期待又保留自我個性的呢?


林採宜:說句坦白的話,能活出本真的女性通常都沒有被社會、職場和家庭成功雕琢,反過來,是她自己通過選擇,“雕琢”出自己的人生。


在婚姻、事業及其他各種大的選擇上,要平衡外在期待和自我個性實際上是很撕裂的。我沒有平衡的困惑和痛苦,因為我選擇了尊重自己的個性。我的生活不是給其他人看的,所以,無視外在的期待,我只實現自己的夢想,別人的期待不應該放在我的肩上。


究竟是誰在販賣焦慮?


許小青:不管是男性還是女性,面臨現代社會技術更迭和變革加速的現狀,我們中的大多數都處在“過度焦慮”的狀態之中。您的隨筆中有關於“功利”、“名譽”、“平凡”等話題,您覺得這是導致焦慮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嗎?


林採宜:焦慮背後深層次的原因跟行業的興衰沒有關係。其實最深層的原因,我個人認為就是一種攀比心理。現在成功學給大家灌輸一個詞叫優秀。什麼叫優秀?無非是你掙10萬,我掙20萬,我就比你優秀,你考95分,我考100分我就比你優秀。優秀的標準是什麼呢?優秀的標準不就是你比別人強嗎?


這個焦慮不是我們金融業的焦慮,而是全社會的焦慮。從學業上到職業上,到對待孩子的教育上都很焦慮。學業上我要比你優秀,職業上比你升遷快,比你賺的多。然後在孩子教育上,我的孩子成績要比你的孩子好,都是這種攀比。所以說焦慮的根本的病因在於攀比。


這種攀比來自成功學。你比別人掙得多,你比別人地位高,你的房子比別人大,你就成功了。整個社會都想像馬雲那樣,掙很多很多錢,出很大很大的名。


所以誰都不接受平凡。怕自己平凡,也怕孩子平凡。而事實上,絕大多數人都很平凡,一個資質平平的人,偏偏就不接受自己的平凡,偏偏要把別人比下去,他老想當第1名。這種攀比文化,就是社會焦慮的根源所在。


2020是既是最好的一年也是最壞的一年


許小青:很多人說2019年是中國經濟過去十年最糟糕的一年,也是未來十年最好的一年。您從經濟這方面來判判斷,您覺得2020年是一個什麼樣的趨勢?


林採宜:因為整個社會是多元的,我們經常說宏觀經濟好的時候也有企業不行的,但反過來看,再差的宏觀環境,有企業逆風飄揚,正如在熊市裡也常有牛股。因為經濟社會和大自然一樣,不同的花在不同的季節裡開放。


至於最好的還是最不好的,不能一概而論。就以自動駕駛來說,隨著5G、6G的普及,未來的汽車是一個自動行走的工具,也就是說它是不需要司機的。那麼對於司機這個職業來說,就是個最壞的時代,但如果你正好是學大數據應用的,那麼對你來說,這就是個最好的時代。所以好還是不好,要看你是誰。


我覺得這個社會越來越開放,它迭代越來越快,你如果踩著時代的脈搏的話,往前走都是最好的。反過來,如果你要墨守成規的話,那麼這個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聲再見都不會說。


九卦 | 林採宜:疫情隔離帶來的冷思考


許小青:我們最近都在談數字化,包括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提到了數字化。從去年開始大家都把數字化轉型,提到了一個非常高的高度。您覺得2020年數字化會是一個熱點嗎?


林採宜:不會是熱點,為什麼?因為數字忽然就跟你家裡的電器自動化一樣,成了這個時代的一個標配了。所有的企業它最終都會適應,就像不會有打字員,但每人都有一臺電腦一樣的。如果說數字化它是一種管理的提升。那麼我覺得他就是一個趨勢,但不是2020年的趨勢。其實20年之前,它就已經這樣了,2020年之後他還是這樣,所以說如果現在還在大談數字化的人,他就已經很out了,很落伍了。


許小青:您覺得2020年,哪些熱點值得大家關注的?


林採宜:這次新型冠狀肺炎的疫情對2020年的產業結構會有一定影響:

首先,實體店會加速死亡,房租是他們經營成本上的硬傷,疫情在短期內會嚴重影響線下消費需求,一些實現金流短缺的實體店會被房租和人工成本壓死;


其次,醫療健康產業會加倍繁榮,更多的人體會到健康才是硬實力,與健身、養生相關的產業會蓬勃發展;


第三,線上辦公、線上教育、線上娛樂等低成本商業模式盛行。


最後,城市的商業地產租金會因部分線下實體的衰亡而撐不住,“人去樓空”之後,租金降帶動房價下行。


關於個人經歷


許小青:“經濟學家”和“人文學者”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標籤,一個需要理性的思考分析,一個需要感性的體會感悟,很少有人能集這兩者於一身。您覺得是什麼原因讓您同時在這兩個領域均有所建樹?


林採宜:人文學者本質上是學者,不是作家,作家有一部分是感性的,他們用筆寫出自己的生活經歷、所見所聞以及在觀察、經歷這些事件的情緒和感受;而人文學者是用冷靜的眼睛來觀察各種社會現象,用理性的邏輯來分析社會生活中發生的很多事情…….所以,無論是經濟學家,還是人文學者,骨子裡都是理性的,就我本人的思考和表達而言,並沒有“集感性與理性”於一身的混搭特徵。


之所以能夠在這兩個不同的領域之間跨界,主要跟個人的性格和興趣有關,我是獅子座的,屬於那種比較開朗的人,不僅性情開朗,眼光也比較“開闊”,不太拘泥與某個具體的專業領域;另外,我個人一直認為,學科的邊界只是一種人為的劃分,只要思維方式沒問題,研究什麼都不是問題。


林採宜博士簡介


著名人文學者,經濟學家,復旦大學兼職教授。現任華安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理事。


林博士不僅擅長宏觀週期、和大類資產配置研究,同時對社會文化也有深刻的思考,在主流財經媒體和綜合性媒體平臺上都有個人專欄。


專業著作:《告別速度》、《中國理財地圖》

個人隨筆:《肆無忌憚》、《底色》、《假裝思考》


本期主持人

九卦金融圈創始人 許小青

九卦 | 林採宜:疫情隔離帶來的冷思考

許小青,清華大學經管學院中國金融研究中心秘書長,金融科技自媒體九卦金融圈創始人九卦姐,金融科技創新聯盟理事,鳳凰網WEMONEY零售金融科技智庫專家。

擁有多年的媒體從業經驗和豐富的金融品牌營銷公關經驗。參與《新京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3家主流媒體的創立團隊,2010年從媒體轉型,從0到1組建了兩家金融機構的品牌公關部門。在清華大學牽頭組織了紫荊花金融品牌營銷沙龍,致力於為業內人士提供交流平臺,探索數字化金融品牌發展路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