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農村墓地最久只有90後的曾祖父輩的?之前的呢?

中國足球邪會負責人


活人親戚往來,只一代親,到了二代、三代就慢慢疏遠,再不來往了。對於我們自己的先人,那些從未看見過,甚至沒有聽講過的先輩墳塋,後輩們因生活的變遷,也會慢慢遺忘的,心中只有祖宗的概念了。我是這樣認為的:


一、木質棺材腐爛後墳塌平了。

以前人死後,都睡的是木質棺材。有錢人家,是柏木等優質木材做的棺木,經久耐腐爛。窮人家大多是杉木材做的,這種杉木容易腐爛。還有最窮的人家是用幾塊分板自家用釘訂的,少數最窮的人傢什麼都沒用,只是用稻草包起來的。

本地風俗,棺木根據木材的大小多少,分三牆、四牆、十二圓頓縫、14圓等多種規格。樹木塊數越少,樹木就越大越厚,棺材質量就越好。樹木塊數越多,樹木就越小,質量就越差。如果樹塊與樹塊之間是雕縫含接就更好,人如果是用穿肖合擾的,質量就較差。三牆就是高度只用三塊木板做成,木塊大而厚。四牆要用四塊木板做成,木塊小而薄。

古人為了防止棺木腐爛,還把棺材木塊與木塊之間的縫用桐油調石灰塞滿,再裡外漆上特別的漆叫山漆。

但樹木畢竟是木,年長月久,見了水總會慢慢腐爛的。開始埋墳時用土做起高堆,一旦棺木腐爛,墳堆也就慢慢癟降了。

二、墳被雨水慢淋沖掉了。

墳塋是在荒郊曠野,有蔓草的季節可以安然,但逢野草枯萎的季節,就怕雨水水了。

一年兩年無所謂,十年二十年無所謂,但幾十年,百來年雨水的淋沖,墳塋也會慢慢水土流失,最後成為平地的。

三、人口遷移,不在墳塋附近了。


歷史上經常有人口大移動,有的是國家組織遷移的,有的是避亂遷移的,有的是挑選好的住處遷移的,遷移到遙遠新地方的人,他們的後代既不知先祖墳落何處,而且山水遠隔,交通條件落後,也很難迴歸故里修墓祭祖了。

我的先祖在千百年前就是怕受誅連,為了躲避災禍,四處逃難,甚至姓都改了,正所謂隱姓埋名,現在的人們,到哪裡去管那些墓地。

三、沒有親近感,放棄了。

現在總講祖宗八代,上至高祖下至玄孫,連自已九代了。超出這個數字,就沒有那種很親近的感覺了。

特別是古人,平均壽命很短,上很難見到曾祖考妣,下很難見到曾孫玄孫。作為沒有被後輩見過、沒有與後輩共同生活過的前輩,在後輩的心中是沒有任何親近感的,年數越久遠,世代相隔越多,情況更突出。心中只當歷代宗祖,而不視為親人了。那些墓墳,就懶得添土護理了,慢慢的就沒有了。

四、後裔太多,都敬自己的支祖去了。


過去,生育是不受控制的,一代好多兒子,代代如些,生長的倍數是呈幾何形生長的。幾代過後,人丁眾多,公共的祖老就隨便老,都敬自己的支祖去了。時間一長,公共祖老的墳塋就慢慢的疏遠了,失落了。


五、山河改造,損壞掉了。


改造山河、開墾田地、各項建設,那些年久失修的墳墓就會被毀掉了。


經過改造建設,許多的古墳填的填了,遷的遷了,有些墳即使重新遷葬,也不過幾根枯骨而已。


一生好人大司馬


這麼老家也是,不僅僅還是我們一家,我們村的祖墳只到了我爺爺的這一輩,之前的祖墳都沒有見到過,這個問題我也問過我們家的老人,大致原因也清楚。

我記得20年前的樣子,那時候我爺爺的墳墓還沒有立碑,所以我爸和我大伯、二伯一起商量立碑的事情,我當時小,就在旁邊聽著。我記得我大伯是不贊同立碑的,他說“他不想以後所立的碑被人放到地下踩。”最後的結果是沒有立碑,直到過了幾年,才將我爹爹婆婆的碑立起來。那次談話完成之後,我就私下問我爸,“為什麼大伯會擔心碑被人踩?”,我爸告訴我,在他小時候的是,我們這邊的墳墓都被夷為平地,所有的石碑都被生產隊用去鋪路、架橋,就被人踩。

後來我知道我我爸說的那段時期是我國動盪的十年,在1966年6月1日,人民日報社論《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提出“破除幾千年來一切剝削階級所造成的毒害人民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的口號,並在紅衛兵運動的興起而席捲中國大地的。

當時墳墓就是舊文化的代表,所以在那場浩劫中不能倖免。其中在陳伯達批示“孔墳可以挖掉 ”下,孔府被封,孔林蒼松古柏被伐,墳被扒墓被掘,三孔書籍化紙為灰,無數石碑被砸被拔。浙江蔣介石的若非周總理和毛主席特別指示,也不能保存。

相比這些大人物,我們祖墳自然也不能避免,所以我們現在所祭拜的墓地大多數都是70年代之後的墳墓.


帝國烽火


我是個80後,我家現在的祖墳只有太爺爺、太奶奶、爺爺和奶奶四位。聽爺爺說他們是大饑荒時逃難到現在的地方定居的,其他的親戚都不知道逃到哪裡了,當時整個家族一起出來的有20多口,大家走散了。我母親的家族他們比較龐大,整個村子500多人一多半都是本家人,每次去姥姥家串親戚我都蒙圈,光太姥爺7個,姥爺十幾個有老有少,舅舅20多個,阿姨16個,平輩的兄弟姐妹到現在都認不全,更小一倍的更多。所有去世的人都葬在一起,墓地很龐大。每次去祭祀除了至親外其他的長輩也都要兼顧,所以大家都得排隊。


用戶5575718262


這個怎麼說呢,其實就是斷代了,我家的老墳也就是我太爺爺的,離家裡遠,也就過年燒紙,正月十五送燈去一次,我一年回一次家,老墳在什麼位置還真不知道,每次都是跟我爸一起去,有時候我爸就說我,等我老了以後連個送燈的都沒有,現在農村人越來越少,好多人自己家的老墳都忘了吧,以前還有人燒紙燒到我爺爺的墳上,自己家的墳忘了在哪了


忽而今夏M


我家李氏木德公上杭後裔,自本村開基以來700餘年,從開基祖到我這一代(本房系),祖墳均還有在且都能考證,雖然古時講究風水,埋葬比較分散,但都在自己鄉鎮和隔壁鄉鎮!開基祖再之前就沒有辦法一一考證,只能知道幾個重要節點的祖輩!



詩意院田夢裡老家


我聽我爺爺說,我們祖上是廣東來的,現在在廣西,他知道的有四百多年左右歷史,在往上他就不知道了。家裡流水簿現在依然能看到,記得清清楚楚,四百多年哪一代哪一代人。我們這一代人爺爺記得祖上有三兄弟,然後三兄弟又分別繁衍下來,生了我爺爺的爺爺的爸爸,然後生了我爺爺的爺爺,又生了我爺爺的爸爸,到最後就是生了我爺爺,直到現在我爺爺生了我爸跟我叔,我爸又生了我跟我哥。那三兄弟在往上的不清楚了,估計不知道哪個朝代的了[捂臉]


小書包啊


小時候墓地就在村子旁邊,每次上墳,父親也就和我們說說曾祖、爺爺輩、叔伯的墳是哪個,再朝前的好像沒有說過。

後來墓地遷到了山上,有一個立了個碑,我問過一次,也不是高祖父。

可能是年代久遠,後人不再祭拜了。

曾祖之前的墳地可能被雨水衝平了,棺材和屍骨已經被分解了。


山204131956


我不知道你那裡是什麼情況,我是林姓,西河郡分支,先祖於清康熙年間從福建遷至廣東化州,至今已經傳了14 代了,族譜上面,3代以前的先祖埋葬地都記載得清清楚楚,每年清明萬人祭拜,開創繁衍了我們這一分支的先祖故鄉,福建泉州,族譜上面最遠的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時期,且墳地都在


我補喝沙碧完


我們村都是一個姓,很久以前只有一家人從山東搬遷過來,老祖宗有兩房老婆,分別生了一個兒子,所以我們村還分大房跟二房兩大家族,現在發展到現在一千多人。所以家譜也只能從搬到這裡開始記起,以前的歷史只能簡單記錄是從山東搬過來,至於為什麼搬遷沒記。


2019真難走


1年代久遠,好多年輕人都不記得了,像我過年也就去爺爺奶奶的墳地上墳,再網上就是我大伯他們去,但是大伯他們年事大,就安排我們幾個堂兄弟去,這樣漸漸的也就只去爺爺奶奶這輩了

2久遠的墳地要麼找不到了,要麼就現在建設或者工廠佔地,不方便上墳(我們這邊因為工廠擴建,都是小作坊,好多之前的地都佔用了,導致好多墳地就在別人的工廠裡了);

3年輕人久居在外,難得回家一趟也急忙忙的,關注不到這麼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