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其實老子是故意讓你讀不懂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慾,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jiǎo)。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德經》第一章是《道德經》的總綱,闡述了老子所要講述的內容的起始。

故事:“道可道,非常道”是什麼意思?其實老子是故意讓你讀不懂

圖文無關

老子,春秋末期楚國人。幼年時其師商蓉,商蓉精通殷商禮樂,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老子隨商蓉三年,由商蓉推薦予其師兄,其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入周都,入太學,三年後由博士推薦入守藏室為吏。

什麼是守藏室?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子便成為了一名管理藏書的官員,三年後遷任守藏室史,便是圖書館館長的職位。

這個職位為老子提供大量的藏書和閱書的機會,同時由於藏書並非是什麼重要的官職,常年與書打交道避免了很多官場上的權利鬥爭,算得上是個又雅又閒的差事。

老子便安於此職位三十餘年,後來因為周朝禮崩樂壞,而離開周都,離宮歸隱。

走到函谷關時,遇到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我們得感謝這位官吏,因為他攔住了老子的去路,請求老子為他著書,故而我們才有得這本道家經典之作——《道德經》。

這段事情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所記錄:

“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司馬遷《史記·老莊申韓列傳》

關尹對於老子既不敢不敬,同時老子不著書,也不放老子出函谷關,老子是在一種半逼迫的狀態下著《道德經》。

共著上、下兩篇,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共37章。

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共44章,合稱《道德經》,合計81章。

這在多篇史料的記載中都涉及“強”字,可以看出當時並非老子為傳授學業而寫,而是在一種半逼迫的狀態下著書,故而第一章裡,老子有些許故弄玄虛的嫌疑。

開篇,老子便講了什麼是“道”,並且也提出了他最為核心的思想觀念。

這段文字字並不難,可以說每一個都認識,但是你卻很難明白它究竟講了什麼。所以我說老子這裡有些故弄玄虛了,因為他一來就提出了一個很深奧的哲學思想,這個原本便不是人人都能理解的,再加上老子有心嚇唬關令尹喜,故而就看著更玄妙了。

這裡我想說,每個人理解的“道”並不一致,我所理解的道或許也與各位並不一致。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道非常道,沒有對錯之分,你需要有底氣去認可你自己的道,而不是逼迫自己去接受別人的道。

道這個東西,只在於自己,是在自己的世界中去尋求與這個世界相和諧的一種的平衡,你自己的世界平不平衡只有你自己知道,同時如何去平衡也與你對世界的感知有關,別人替代不了。

什麼是平衡,這又是一個類似於道的問題,沒有什麼固定的規則,於我而言便是與周遭的環境相和諧,與人和諧,與自然和諧,與精神世界的和諧,將內心之於平靜之處,順應天地的法則,順其自然。

平衡其實與道相通,理解了道便能理解平衡,理解了平衡也能夠知道道是什麼。

(完,關注我讀系列好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