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聯歡晚會,簡稱春晚,大家對春晚都是怎麼看待的?

凱旋2151


我相春晚就應聯歡,中央電視臺全臺那麼多多才多藝的人為什麼不能自己辦一次春晚呢,我很盼望有這樣一個春晚群眾互動的形式。


華麗夕陽紅


春節聯歡晚會是年三十晚上的一道大餐,每年都很期待,從八三年第一屆春晚開始,就和年夜飯一樣,必不可少。

八十年代的春晚真的稀奇,黑白電視機都很少,晚飯之後,馬上拿著小板凳去隔壁家噌電視站位置,不然待會人多了連站位都沒有。那時的春晚可以和年夜飯相提並論,一個讓一年到頭的肚子狠狠的舒服一下,一個讓空虛的精神狠狠的舒暢一下,那時自己還小嘛,生活條件還差,這兩道美餐還留在記憶深處。

到九十年代,黑白電視機基本普及,有的家庭甚至有了彩電,噌電視看的少了,年夜飯後各家各戶在八點後都圍在電視前,時不時傳出開懷大笑。那時的春晚,除了歌舞、相聲等,小品開始讓大家接受了,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出的小品,好像在自己身邊發生的事,很接地氣,讓大家在笑聲中懂得一些道理。可以說春晚把小品這種表演形式帶紅了,春晚也因為有小品這種表演形式而更有看頭,寓教於樂,很多人看春晚都是為了看相聲小品,歡快的笑聲把過年的氣氛推向高潮。假設沒有春晚,這過年就好像沒法過了,缺少了歡樂,可見當時普通老百姓對春晚的重視。

進入新世紀,特別是最近幾年,智能手機及各類娛樂模式的出現,大眾的口味越來越挑剔,欣賞水平提高,欣賞方式多樣化,春晚再不像原來那樣是年夜飯後必看的節目。從這點上說,也是好事,督促節目組多出精品、出好節目,多做創新的節目形式,比如節目現場與在線觀眾多互動,讓草根明星及普通老百姓多多參與,猜猜謎中中獎不是更接地氣嗎?

普通大眾欣賞層次提高,娛樂模式多元化,但春晚依然是除夕晚上抹不去的一場盛宴。



唐同偉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幾十年的時間、如白駒過隙、彈指一舜。如今的我以步入老年的行例,說實話、啥春晚呀?過年呀?啥都比不上全家人一起高高興興的吃點、喝點,早起早睡、精神百倍,因為明天是正月初一,得早點起來。


淨無塵158


春晚在我看來是一種習慣,一種情懷,就像大年三十的團圓飯裡那一道預示著“年年有餘”的佳餚一樣,是熟悉的味道和殷切的期盼。

記得小時候,大年三十的晚上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兩件。一件是在外面放小煙花,小煙花對農村孩子來說是昂貴稀少的玩意兒,家長一般都不給玩也不給買,但是過年了嘛,對孩子們的約束稍微寬鬆些了。男孩子們愛放小鞭炮,噼裡啪啦地響一通,一年的癮就過去了。女孩子喜歡點仙女棒,一把十根,一根一根地點燃,刺啦刺啦地響著,女孩子開心地轉著圈子,意猶未盡啊。

放完了小煙花,小孩子們就等在電視機前。這時候小桌上媽媽端來經過香火燻過的果盒,吃著糕點看著春晚,這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兒。春晚向來都是兼顧全國人民的喜好,並且帶我們一起觀看不同民族的風俗特色。節目一開始的節目都是熱熱鬧鬧的合唱,春晚的氛圍一下子就搞起來了。節目的最後是鐵打的李谷一老師的《難忘今宵》,近些年李谷一老師會搭檔不同的年輕歌手一起演繹,大概有一種傳承和同樂的意義吧。

比較有特色的節目是相聲小品類的節目。這些節目中都會反映這一年中發生的重大事件和社會熱點,但是演員們通過生動有趣的演繹,啼笑皆非的話術,讓觀眾朋友們耳目一新,而且體會到更深入人心的教育意義。小品的舞臺從趙本山,趙麗蓉老前輩們交到了開心麻花為代表的年輕一代演員們,相聲也從馬季前輩們的手中進過發展在德雲社等一些繼承者手中不斷髮揚光大。臺上的演員或許新舊更替,不斷變化,但是那些發人深省,令人捧腹的節目卻始終是春晚最獨特最深刻的記憶。

如果說悠悠五千年的華夏文明孕育出了震撼人心的藝術瑰寶,那麼春晚便是最宏達的藝術展覽館。每年的春晚都會精心打造一些推陳出新的精品節目,給予觀眾朋友們在視覺聽覺上接受藝術的洗禮和心靈的昇華,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頂級演員的高超技藝。例如楊麗萍老師的孔雀舞系列,龍年春晚的《龍鳳呈祥》,武術和雜技類的表演,每次觀看都歎為觀止,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復。

春晚,全稱春節大聯歡,那麼各民族和各階層的人民生活都會有呈現。“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個兄弟姊妹是一家”,少數民族的節目讓我們更加了解其它兄弟民族的特色,生活以及變化。“白雲黑土”趙本山和宋丹丹這類的鄉土節目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喜聞樂見,這些反應了在國家的各項政策推進中,我們老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了,農村鄉貌的變化也在日新月異。

在春晚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精彩絕倫的節目,還可以看到其它地方的人物風情,還可以和身邊的家人一起交流討論。平時和家人一起坐下來專注的看著同一種節目的時間何其地少,但是大年三十的春晚時間必不會缺席,一家人熱熱鬧鬧,暖暖和和地圍坐在一起是何其地溫馨美好。每次看完春晚都覺得是一種大圓滿,感嘆國家的越來越強,越來越好,感嘆這一年自己的小日子也是過得很充實,很圓滿。


星火燒


近日,央視新聞公佈了2020年春晚總導演為楊東昇,而2020年春晚語言類節目也已經迎來了終審。擔任過多屆央視春晚的楊東昇導演無論是經驗還是能力,想必是不會讓我們失望的。而且每年年底,春晚節目名單也是很受大家最關注的,網上總是會傳出各種版本名單。我認為雖然現在網絡發達,大家不一定會擠在春晚那個時間段去看晚會,但是由於從小養成的習慣,或者春晚具備的話題性,會讓大家不由自主的去關注。

現在即使有豐富的視頻資源和多種娛樂方式,能給我們提供精神上的享受,但是,春晚的儀式感和喜慶氣氛是所有網絡替代不了的。一家人團團圓圓的坐在一起,磕著瓜子,嘮著家常,看著春晚,我想這是最幸福的一件事了。

最重要的是,我覺得每年舉辦春節聯歡晚會有幾點很重要的意義:

一、從團結上來看

維護組國統一,團結所有華人,迎接新的一年。讓全國人民和全世界的人民都能看到一個更好的中國,春晚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觀眾群體,世界上恐怕沒有一家電視臺能舉辦如此規模、廣受關注的晚會。

二、從文化發展的角度看

國家找到了自己承載文化發展的新形式,老實說,春晚開創了電視綜藝節目的先河,也是中國傳媒最早的一次變革。現在大眾所喜愛的綜藝小品,明星歌舞,都是春晚慢慢衍生出來的,這就像一個文化大餐,一個文化奇蹟,在歌唱著祖國的繁榮富強。

三、從教育題材看

每年春晚會呈現多元化題材,就小品而言,題材大多貼近生活,反映生活,其中就有農村題材、職場題材、醫療教育題材、養老育兒題材等等,廣泛吸引更多的人,去關注去了解相關領域,共建一個更好的社會。

四、從過年方式看

春晚,已經成了在外拼搏的人心中一個美好的寄託,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世界各地的中國人。因為通訊技術的發展,如今的8090後已經沒有那種強烈的思鄉之感。但是,忙了一年,我們仍然會選擇,提著大包小包擠火車,趕飛機,想以最快的速度回到親人身邊。一個春晚,總是連接著你和家。

結語:現在的春節聯歡晚會承載了太多,凸顯了更好的願望。這是春晚最初的主創者們所沒有想到的。我覺得春晚不僅要長久地辦下去,還要帶給世界更多的影響。最後,新的一年快來臨了,祝願大家2020年活出真自我,創造出屬於自己的美好生活。

感謝朋友的關注!


捕娛一線


歷屆春晚都在不斷推陳出新,不斷髮展,也獲得了許多好評,但是伴隨著好評常常也有罵聲。褒貶不一無可厚非,事物具有兩面性嘛,可是近幾年罵聲越來越響,甚至蓋過了叫好聲。春晚越來越顯得無聊乏味。

春晚不怕吐槽,更不怕“不完美”,就怕缺乏誠意,就怕停止創新。觀眾能看出“不完美”,說明春晚的正面因素是主流,說明春晚夠接地氣,老百姓容易參與。

其實,春晚從某一方面而言,它倒像是拉近家人彼此之間團圓和睦的融合劑,一家人圍在一起,看看春晚、聊聊家常、嘮叨嘮叨便是一種幸福,這或許也正是我們一年又一年不斷吐槽卻又堅持來年去看春晚的原因吧。

年復一年,央視春晚已成為除夕之夜國人闔家團圓時,年夜飯裡的一道“大餐”。尤其是語言類節目,既有針砭時弊的犀利,也有笑中帶淚的溫情。既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也有社會進步的展示。這些節目受到群眾關注,不僅因為它是春晚的笑點擔當,也承載著廣大群眾的民生新需求、新期盼。




寄居蟹呀


其實春晚就是給全國觀眾奉獻一道絕美的晚餐,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需要一定的精神食糧,是除夕過的豐富多彩。但是春晚越來越不好辦了,百姓要求的口味越來高了。所以我們也不要要求太高!高興快樂就好!










老楊紅


春晚從1983年開播以來,一直倍受國人關注,已成為國人過年的習慣性情結,也確實產生過好多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但勿容置疑的是,春晚的熱度將持續走低,最終消失的可能性極大。

原因之一,這是由社會發展的趨勢所決定的。1983年到2003年這二十年間,我國改革開放是逐步見到成效,但當初的經濟發展並不像現在這麼好、這麼快,人們的生活水平也不是很高,與此相適應,人們的文化生活也相對匱乏,那時候沒有互聯網,交通不發達,旅遊業不興旺,大家回家過年,最先進的娛樂形式也就是守著那臺電視機,經濟條件差點的還沒有電視。83年的春晚乍一舉辦,那種形式國人以前何曾見過?立即全國轟動,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持續二十年,熱情不減。2003年到現在,春晚每年也都有,但熱度正在持續走低,原因是人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人們的娛樂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比如春節去外地旅遊的就越來越多,特別是互聯網的興起,將許多人從電視機前拉走了,春晚不再是春節的“獨寵”,國人觀看的人數是逐步減少的。

原因之二,這是由年輕人這個群體的特點決定的。愛看春晚的,或者說春晚情結比較重的,絕大多數是60年代前後的人,一大部分是70後,小部分80後,總之,越往後的年輕人對春晚的興趣越小。主要原因是,越往後的年輕人,越喜歡參與式的娛樂,比如KTV、電子遊戲、互聯網抖音、交友等等,形式更多樣,內容更豐富。在他們看來,這些比春晚的節目要有趣的多。隨著時間的推移,春晚的觀眾越來越少那是必然,以致最後可能出現不必再辦的情況。

原因之三,這是由春晚節目內容自身缺陷所決定的。春晚的節目雖然都是精心編排,儘量照顧到各個層面,質量也不低,但是,一臺大戲給全國人民看,就顯得單薄了。人的文化修養不同,層次不一,愛好各異,用此一味來調全國人民的眾口似乎有些武斷和主觀,也照顧不過來啊!在二、三十年前那個時代,人們娛樂資源不足,人們也無從選擇其他,尚可理解。現在可完全不一樣了,無論是電視還是網絡,想看什麼節目有什麼節目,想什麼時候看就什麼時候看,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私人定製,還非得在春節那天晚上,守上四五個小時,去看那些節目嗎?


文化點心


春晚,全稱春節聯歡晚會,從1983年開始直播形式春晚到目前為止以陪伴國人走過了37個年頭。留下了許多得經典作品和美好回憶,可見春晚在新時代國人心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每屆春晚都在創新完善不斷的發展,獲得了不俗的成績。好評越多,罵聲越高,畢竟什麼事情都是兩面性,近些年開始罵聲已經高出了叫好聲,網上一片片的吐槽春晚演的都是什麼玩意,確實近些年我也不看春晚了,但並非是春晚變味了,而是如今的21世紀網絡太發達了,人手一個手機想看什麼就看什麼。導致現在新一代年輕人眼中春晚可有可無,反正也不怎麼看。節目再好也沒用。






坑坑說王者


春晚現狀:

35歲以上的,都是奔著看看小品、相聲,更喜歡看看牛群、陳佩斯、郭達、姜昆、趙本山、鞏漢林的。否則就打麻將、打盹去了。

35歲以下的青年們,都是對春晚不感興趣,他們手裡玩著遊戲,上著微信,有人約的話,就出去喝酒、逛街、約會、打牌、去娛樂廳了。

孩子們有的玩遊戲,有的等著紅包,有的吃東西,跟本就不看春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