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讀者》雜誌恢復為月刊,停辦所有子刊物,大家怎麼看?

鰟鯆䲚


紙質雜誌的紅利期已經過去,紙刊在當下的所遇到的窘境我個人覺得也不是恢復為月刊就能解決的。

提出這樣建議的朋友,想必和我一樣,是希望讀者能重整雄風,能讓大家找到之前的“味道”,是有這樣的情結的。我個人也是非常希望《讀者》辦的更好的。

《讀者》是無數甘肅人引以為傲的一張名片。我是甘肅人,在蘭州上的大學,曾經參與過《讀者》(校園版),那時候叫《城事》很多次活動,看到《讀者》漸漸退出我們的日常生活,更加有種說不出來的隱痛。從高中時就開始讀《讀者》,到現在還是到蘭州就必去讀者大道,都要到雜誌社那邊走走,懷念過去的時光。

多元化經營,也是讀者集團為了適應市場變化不得已而為之的舉措吧。

隨著網絡化的普及,紙刊的閱讀漸漸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在一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閱讀是奢侈的,碎片化的時間裡,好多人都沒有耐心和精力去閱讀。

紙刊的容量小,承載的信息有限,而時下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和閱讀方式都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人們的審美水平,趣味性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就像春晚一樣,再也調動不起整個國人的興奮點了,那些子刊物也是讀者集團為了留住讀者,有針對性地增強讀者的粘性不得已採取的方式吧。

《讀者》雜誌某種意義上說和春晚一樣,已經完成了她的使命。


詩人谷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刊《讀者》原先叫《讀者文摘》,因與美國的《讀者文摘》刊物重名,而被問責侵權,故改為現在的名稱。當時國內已有福建人民出版社的《中篇小說選刊》(雙月刊)在全國範圍內知名度最為響亮。卻突然冒出了《讀者文摘》這一清新又極有文采的刊物。且一開始就吸引了大量閱讀者,可謂出手不凡。可見西北的甘肅蘭州《讀者文摘》編輯部的確藏龍臥虎,主編、副主編、美術編輯、發稿責編等一眾人,群居一室,合力打造出一鳴驚人的期刊,而每期刊物均有編輯者用心撰寫的“卷首語”展示在扉頁,使你感悟到人生從幼兒至花季、至成年、再到老年,生活、學習、工作和處世,泛泛的大千世界,哲理、教義、真諦、經歷、閱歷,給人以啟迪,再次喻世名言: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欄目有:文苑、人物、社會之窗、在國外、雜談隨想、書摘、知識窗、人世間、心理人生、人生之旅、科幻世界、動物世界、兩代之間、生活之友、趣聞軼事、點滴、編讀往來等。實乃圖文並茂、琳琅滿目、蔚為大觀也。但選稿十分嚴格嚴謹!可謂優中篩選更優者作品才能入列,所以,有人稱《讀者》本本名篇、百讀不厭。

後來,隨改革大潮市場經濟影響,出現了簡體以外的”子刊物”,諸如繁體、原創、鄉土人文、海外版、精華本、合訂本、讀者叢書、讀者欣賞等版本。而出版,也在雙月刊、單月刊、半月刊之間上下游弋起伏變幻。而期刊質量、可讀性等,因種種原因,與先前期刊相比,卻也或多或少有所下降?也屬於不爭的事實吧?假如有人建議將《讀者》恢復為月刊,或半月刊,停辦所有子刊物?讀者可在短期內看到更多的內容……好是好,可是誰能保證編輯部在較短時間內收集到有分量的作品呢?成績平平的作者大有人在,肯下苦功有突出成就的作者往往少之又少,這是現實情形。所以,恢復月刊既是好事又讓人不免生疑?況且,眼下網媒對紙媒的衝擊波,一浪高過一浪,編輯們又何償不在猶豫、彷徨之中呢?人們心目中浮翳漸去,厭煩浮躁、華而不實的文章,喜歡進取向上的正能量美文,這才是一種上下求索的意境。而編輯刊物的”博與專”則必須緊跟時代脈搏,只有不斷”創新”,才會再顯芳華。但願《讀者》再聚億兆人眾,與廣大讀者圓融無間,使出渾身解數,重整旗鼓,讓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大華夏,再現文壇該刊物亞洲第一之美譽吧。

《讀者文摘》與改後的《讀者》封面:




可月


曾經也是《讀者》鐵粉,陸續訂閱或購買過十幾年,和《收穫》、《當代》一起撐起了我的閱讀。但是後來漸漸對《讀者》沒有那麼大的關注了,停了很多年,最近孩子需要閱讀才開始訂閱《讀者》和《意林》。

至於您提出的建議《讀者》雜誌恢復為月刊,停辦所有子刊物,我認為目前沒有必要,

《讀者》發行方也未必會採用這種極端方式。

首先我來說一下從我的理解,《讀者》走紅的原因:

1、出生于思想匱乏、整個社會求知上勁的時代,自然《讀者》(當初叫《讀者文摘》,與美國某雜誌齊名)能夠分得一杯羹,由於當時年齡小,識字少,對於只能看懂《故事會》、《遼寧青年》什麼的我來說,第一次看到《讀者文摘》還是比較震驚的(封面、彩頁內容、精良的文字),我到了初中才開始接觸《讀者》,也可能是和發行量有關係,或者我們地域的問題。由於市面上的出版物本來就不多,加之《讀者》自身的高水平,造就了《讀者》的江湖地位。

2、《讀者》成立於1981年,正趕上祖國改革開放,同時思想也是大解放的時代,對知識的認可和渴望與日俱增,隨著國門的開放,國人更願意睜眼看世界,由於接觸到世界的方法不多,《讀者》可以算一個窗口,裡面不少的譯文,能夠看到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一個充滿異域風情的世界。一個不同於我們看世界的眼光、視角特別讓年輕人趨之若鶩。(同時代有《譯林》但是對一般人的閱讀能力來說可能略有生澀,不如讀者來得短平快,我幾乎在《讀者》上看到父與子全集)【《讀者》對人生的影響是潤物細無聲的。它在創刊時,就站在了精神的高“海拔”上,在無數人身上找到了心靈契合點,它的外面是“西裝”,但它裡面是中國的儒學思想。

3、國人教育水平的快速提升,增大了閱讀群體。截至2019年8月,《讀者》雜誌的累計發行量超過20億冊。

下面再來看一下《讀者》不那麼受歡迎的原因(個人見解):

1、互聯網的出現,拓展了人們的視野,信息獲取方式取得革命性的轉變。

2、同質化產品的湧現,更細分的市場,讓人有更多的選擇。

3、人們閱讀水平的提高,不限於只去管中窺豹,在圖書市場大幅膨脹的年代,更容易獲得更準確、更深入的閱讀(有興趣可以瞭解國內圖書市場的發展,具體數字我沒有,只是從個人的感覺上來說,最早只能買到盜版書,呵呵,最早看《射鵰英雄傳》書都破得不成樣了,還是看得津津有味)

4、國內圖書市場的發展,

5、電視、電影、音像等的發展,國人對世界已經不再陌生。

6、有水平的供稿人,可能分流到其他互聯網等渠道,比如新媒體的出現、網絡小說等。

那麼在目前現在情況下,《讀者》要恢復月版,減少所有子刊物能夠回到以前嗎?我的答案是不可能。

就像一個人離婚了,就能夠找到當初初戀的感覺嗎,再認識一個姑娘,還會有小心亂撞的感覺嗎?

依在下來看,目前的情況對於《讀者》來說,應該是最好的結果了。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發行量。比如《讀者》有海外版、有在臺灣發行的版本,鄉村版等。如果讓《讀者》發行方自斷手腳,我想是肯定不可能的。

那麼《讀者》怎麼恢復到之前的地位(或者如何更進一步)?

1、《讀者》就是一個出版物,可能在特殊的時代或者在某些人的心裡,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是某些人心中的聖殿,但是時代在發展,新時代有新時代的特色,一個出版物不再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紙質媒體衰落的今天,《讀者》還想保持以前高發行量,困難會非常大。

2、目前還是要繼續劃分市場,繼續保持內容精品化。比如針對小學生的作文出版物就很好(沒看過不知道叫什麼),像我孩子在小學高年級,老師就讓多看《意林》和《讀者》,注意《讀者》排在《意林》之後。

3、引進互聯網的文學、最新科學知識、美食等創新內容,繼續走精品路線。

4、擴大影響,把《讀者》的影響力發揮到最大。

5、進入互聯網在各主要媒體,做成自媒體大V,通過互聯網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心靈伴侶、精神益友)

6、多做一些讀者會或類似的形式,給老讀者一個心靈的港灣。

以上僅供參考。希望《讀者》越來越好!


再一下你最喜歡《讀者》哪個方面?


星垂平野闊月湧大江流


當年甘肅兩個雜誌辦的相當好,相當火!一個是《讀者文搞》,另一個是《飛碟探索》,可惜都成昨日黃花,《飛碟探索》因種種原因可能己停刊,《讀者文摘》被美帝逼的改名後水平也下降了,特別是改半月刊後灌水嚴重,如同53度美酒被灌水成25度加香料的酒難喝之至(商業化經濟化),《讀者》也是不忍目睹…故此改制增加精品度以熨讀者之心一,恢復指路雞湯的作用!!!



乘瑞


一九八九年的時候,本人剛上初一,尚是一青蔥少年。彼時買了人生中的第一本《讀者文摘》,九毛八一本。後來因為版權的關係,《讀者文摘》改名為《讀者》,價格亦一路上漲。到而今都九塊一本了。三十年間漲了十倍,亦由月刊變為半月刊,還有一堆子刊物如影隨形。

竊以為恢復月刊大可不必。畢竟時代變了,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由紙質媒體變成了電子媒體,後者更方便快捷也更便宜。鄙人家中只有上初中的姑娘在看《讀者》,人到中年的我和內人上廁所時偶爾翻一下而己。看的目的也更多是懷舊,而非是獲取知識。

想當年人們問NBA總裁大衛.斯特恩對已獲得六個總冠軍戒指的邁克爾.喬丹復出,征戰NBA有何看法時,他的回答是一半的一半吧。意思是一半希望喬丹歸來,一半希望他別回來。畢竟NBA已經渡過了喬丹門門退役時青黃不接的時期,如今年青的一代已經成長起來了!

無可無不可,我想或許這是大多數人對待這個問題的回答。畢竟,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而今換了人間。


自家長短几時量


高度同意!

《讀者》是目前網絡文字衝擊下難得保留下來的紙媒刊物,但是近五年問題多多。

第一就是變成了半月刊,結果內容注水太厲害,有時一本看下來,連一篇說得過去的文章都沒有,太低端了。

第二就是每本9元,相對劣質的文章,這個價位太高,對不起這九元人民幣!

現在買《讀者》的人,都是八十年代的老受眾,有時我說,純粹是慣性。有時實在看不下去。

所以強烈建議恢復月刊,精選文章。至於價格,倒可以維持。文章好了,不在乎九元錢。

但是如果再變成周刊、子刊、號外、合訂本、作文集、高考專欄,不管漲不漲價,都離死不遠了!!!

——一個40年的看讀者建議。


哈尕爾


做為刊物,《讀者》曾陪伴我走過高中,大學生活,一本本墨香的刊物是我每月必購的,新雜誌一到寢室便被大家爭搶傳閱,以致後來當了教師,還曾縱容學生去買去精讀。只是現在感覺,做為雜誌領頭羊的《讀者》刊登了過多的外來文章,國人勵志的文章稍顯單溥,定價也略顯高',隨著電子雜誌和信息時代的興起,紙質雜去的衰落是遲早的事。做為老讀者,書櫃中還保存有三百多本《讀者文摘》和《讀者》,雖多次搬家,卻不捨得賣掉,曾陪伴青春歲月,激勵拼搏鬥志的《讀者》。是經歷,更是積澱,留下的,豐盈著自己走過的澎湃校園時光!0





中原教育文萃之陶版主


我認為:關於書刊雜誌之類的刊物都在受到時代的檢驗!雖然文學刊物始終沒有停止過,但出版和閱讀因形勢不同而在變!《讀者》曾深受廣大讀者喜愛!如果由始至今能一貫地,也就不用今天再提議了。

我始終認為:文學作品是時代的產物!能廣泛地深受讀者的喜愛,是作品的內涵與時代同步;或者是它具有文學的價值所在!!《四大名著》`唱久不衰'!是因為它的"文學文化氣息"在廣為流傳,而永久存在。

《讀者》雖有輝煌!但那也是隨時代的步伐發出了吶喊!並不是因為`刊名'偉大。如果趕不上時代發展需要、或缺少長久文學文化內涵的!必會斷檔難返。人們在思想裡的美好和永久記憶,渴望留住!但怎樣能留住!需要關心和愛護它的人們共同做好!

結論:【歷史是一面"鏡子“;時代是"一盆清水";自己是"美容師“】。全靠自我能力去安排!!





古城漁樵


我上學的時候,那時紙面閱讀還是人們唯一的閱讀方式,幾乎可以這麼講,雖然人們也知道有電腦這回事。那時候班裡面經常傳一種雜誌,就是《讀者》,還有另一種雜誌《青年文摘》。這種文章集錄式書本特別適合我們的閱讀口味,一方面都是文化人,另一方面課餘時間又不多。拿著一本《讀者》翻閱一下實在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一則可以消遣放鬆心情,二來看看有沒有好文章,說不定考試的時候寫作文還能用上。另外還可以間接窺見最近社會上發生了什麼,有時候真感覺自己好像是隔離狀態,上學的那段日子,現在想來。

尤其是上晚自習的時候,漫漫長夜,不能入眠,也不能去玩。那些對學習沒多大興趣的同學就四處活動借《讀者》,反正那些討厭的公式咱是看不懂了,幸虧咱還認識倆字,今晚的幸福全靠你了!我也在《讀者》上讀過幾篇感動我的文章,有一篇文筆很幽默,讓我苦悶的求學生活一下子充滿了樂趣,當然那只是暫時的,而且我在考試中還用到了那些幽默的語言,好興奮好開心呢!

偶爾校門口會來個蹬三輪賣書的,學生們總是會圍著看,五花八門各類書籍,其中賣的最火的當然是《讀者》了。有時候三塊,有時候兩塊,最開心的是一塊錢的時候,當然是過期期刊了。有些個愣頭青一口氣買五本,哦塞,這下發達了!這一週可以借他的書看了。

我最喜歡在裡面翻看的就是那些名人名言,而且是活著的,新鮮出爐的,經常大家看到了勁爆的句子總要“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都是一個戰壕裡的兄弟嘛!比方A君就看到了非常有趣的一句話,非常興奮地讓我看,

“上課啦,下課啦,上學啦,放學啦,放假啦,畢業嘛,老啦,死啦!”

當時把我也笑噴了,哪個逗逼寫的這句子,真是太好笑了!

我還喜歡看裡面的名人小傳記,每一期都有一個,那些活著的,活躍在公眾視線中的明星,作家,企業家,《讀者》以此賺足了人們的眼球。我幻想著自己某一天也會成為一個成功人士。

《讀者》的離去,是紙質時代的離去,是青春的消散,因為對於零零後而言,這本身就是一件沒有發生過的事情,還是希望多出一些好的作品,畢竟生活需要驚喜!





騎驢去高考


關鍵是恢復有沒有人看,有沒有人買,現在是多媒體時代了,信息大爆炸了,手機上什麼都能瞭解了。《讀者》合訂本。[捂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