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欣賞《十七帖》?

用戶1216572848812


東晉書家王羲之(303年——361年)是一位書法修養非常全面的書法大師,楷書、隸書、行書、草書都很擅長,他的楷書代表作有《黃庭經》和《樂毅論》,行書代表作是大名鼎鼎的《蘭亭集序》,草書代表作正是《十七帖》,只不過,他的《蘭亭集序》名氣實在是太大了,以至於後人忘記了他還擅長其他書體。

實際上,王羲之最擅長隸書,《晉書·王羲之傳》裡說道:王羲之尤善隸書,為古今之冠,論者稱其筆勢,以為飄若浮雲,矯若驚龍。

王羲之生活的東晉時期,官方文字常用隸書,他擅長隸書,非常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這一點沒有任何疑問。

只不過,王羲之的隸書作品沒有一件流傳下來,這不得不說是一大遺憾,我們只能從當時其他書家的隸書作品裡想象王羲之的隸書風采了。

《十七帖》實際上是王羲之寫給一個名叫周撫的朋友的27封書信。當時,王羲之在會稽(今浙江紹興)任右將軍,朋友在益州(今四川一帶)任刺史,兩人相距路途遙遠,平時不容易見面,為了聯絡友情,兩人經常通信,王羲之寫給朋友的27封信件,經過後人整理,便是《十七帖》。

之所以叫《十七帖》,是因為第一封信的前兩個字正好是“十七”兩字,後人為了好記就這樣稱之。

《十七帖》既有極高的書法審美價值,也有突出的歷史價值,是研究王羲之生平的重要資料。

那麼,怎麼欣賞《十七帖》的審美趣味呢?

首先要明白,王羲之的所有書法作品,不論是楷書、行書、草書還是隸書,都能流露出強烈中和之美,給人不溫不火的感覺,這是欣賞《十七帖》的重中之重。

《十七帖》在用筆上,把方筆和圓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看起來從容超然,行氣貫通,筆畫線條圓轉柔媚,婀娜多姿,卻不失勁健犀利的特徵,真正體現了剛柔並濟的審美特徵。

在整體佈局上,《十七帖》非常注重氣韻和節奏的營造,通過準確運用提按頓挫,讓字與字之間看起來藕斷絲連,筆畫雖然終止了,但氣勢仍然延續,這是草書最重要的審美標準,在《十七帖》裡表現得十分完美。

筆畫與筆畫之間,字與字之間,非常重視呼應關係,有些筆畫寫得含蓄了,緊接著立馬會大筆一揮,寫出劍拔弩張的一筆,正好跟含蓄的筆畫形成了強烈的呼應關係和對比關係。

另外,對每一個結字,喜歡錶現出特有的動感,把字體適當向右邊傾斜了一點,讓字體顯得生動活潑,張弛有度,如果把字體寫得四平八穩,未必就能體現出動感。


鴻鵠迎罡


王羲之的《十七帖》,並非是17件作品,它是由書聖寫給朋友益州太守周撫的20餘封書信組成。因開頭有“十七”二字,故得名。


不得不佩服周撫。這組書信前後歷時14年之久,周撫竟能將之留存,可見其確為有心之人。

而唐代時太宗竟能將之收集起來,又由褚遂良等人將之編輯並刻成帖,於是我輩才能一睹《十七帖》之神韻。


王羲之的草書作品分兩大類,一是以《十七帖》《豹奴帖》等為代表的、尚有章草意味的書體,二是以《修小園子帖》《伏想清和帖》為代表的成熟的新草體。

《十七帖》字字獨立,互不相連,用筆方圓結合,筆畫稜角分明,歷來是草書準則。《十七帖》與孫過庭的《書譜》,是草書學習者繞不過的兩個法帖。


《十七帖》因是書信,所涉內容多為日常生活之事,故書寫時心態放鬆,信手而書。雖然如此,但絕不是信馬由韁,反而一筆一畫都在法度之內,書寫輕鬆卻用筆內斂,書聖風度自然率真。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十七帖》並非只是十七幅作品,它是因卷首有“十七”二字而得名,實際上是匯帖,主要是王羲之辭官歸隱後寫給好友益州刺史周撫的一組信札,書寫時間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公元347年—361年),時間長達14年之久。《十七帖》共29札。

郗司馬帖(局部)

《十七帖》全部法書目錄:

01、郗司馬帖;02、逸民帖;03、龍保帖;04、絲布衣帖;05、積雪凝寒帖;06、服食帖;07、知足下帖;08、瞻近帖;09、天鼠膏帖;10、朱處仁帖;11、七十帖;12、邛竹杖帖;13、蜀都帖(遊目帖);14、鹽井帖;15、遠宦帖(省別帖);16、都邑帖(旦夕帖);17、嚴君平帖;18、胡母帖;19、兒女帖;20、譙周帖;21、漢時講堂帖;22、諸從帖;23、成都城池帖;24、旃罽胡桃帖;25、藥草帖;26、來禽帖;27、胡桃帖;28、清晏帖;29、虞安吉帖。

欣賞《十七帖》,不能僅僅從書法角度入手,還應該結合作品的內容,瞭解作者的生活現狀,理解作者的複雜情感。只有這樣才能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欣賞《十七帖》。《十七帖》是書法法度與個人情感的巧妙融合。

《十七帖》內容

《十七帖》內容多而雜,為我們展現了一個鮮活而又真實的王羲之形象。王羲之多愁善感寓於一身,並非人們想象中的“聖人”。主要包括:對朋友不解的無奈;對年老的憂慮;對無緣會友的惆悵;對親友逝世的悲痛等。

《旃罽胡桃帖》

《十七帖》書法成就

《十七帖》較為全面地反映了王羲之在草書上的突出成就,是王羲之著名的草書代表作,古人對《十七帖》評價很高,宋代書法家、書法評論家黃伯思在《東觀餘論》雲:”逸少《十七帖》,書中龍也”。王羲之作為“書聖”,為後人留下了眾多寶貴的精品佳作, 黃伯思視《十七帖》為這些佳作中之龍,可見《十七 帖》的地位之高。是唐宋以後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

全帖行行分明,左右之間字勢相顧,字形大小、疏密,錯落有致,字於字之間行斷神續,行氣貫通。用筆方圓並用,婀娜之中顯剛健,婉媚之內透遒勁,簡潔練達而動靜得宜。展現出溫潤、流美、俊逸的藝術風格。

《十七帖》內容多雜,書寫時間長達十四年之久,每幅作品的風格特點不盡相同,還應結合具體作品進行欣賞!現舉一例:

《兒女帖》

《兒女帖》又名《同生帖》,為王羲之《十七帖》叢帖第十九通尺牘。5行,50字。

原文:吾有七兒一女,皆同生。婚娶以畢,惟一小者尚未婚耳。過此一婚,便得至彼。今內外孫有十六人,足慰目前。足下情至委曲,故具示。

翻譯:我有七兒一女,都是郗璿所生。已經快婚嫁完畢,只剩下最小的兒子(王獻之)沒有結婚。等他結婚後,就能夠到你那裡來遊玩了。我現在有(外)孫子十六個了,感到非常滿足。您和我情深誼厚,所以將這些細事都告訴您!

王羲之在《兒女帖》中敘及一待小兒王獻之辦完婚事,就可去益州見老朋友周撫,並遊歷蜀地。王羲之一生對奇異的巴蜀山川充滿嚮往,渴望同好友周撫覽勝峨眉,至死竟未能如願!

《兒女帖》局部放大

《兒女帖》多以單字為主,明顯的連帶不多,但字與字之間有筆拐的連署映帶,氣勢仍暢達貫通。疏密變化,錯落有致,處理得當,有開有合,章法變化豐富。整體風格勁斂、朴茂。


三尺講臺兩袖清風


欣賞書法作品,首先吸引眼球的是作品的形態。尤其是刻本拓片,只有喜歡它的外形,進而再往深層的地方探尋。不論是《十七帖》還是其它作品,外在的形質吸引不了你,便無往下細看的慾望。



《十七帖》是王羲之寫給友人周撫的一組書信。以開頭"十七"二字命名。全卷二十八件草書,一件小楷,前後相距十四年之久。現存的《十七帖》為宋拓本,有明代書法家文徵明的小楷註譯在側邊。《十七帖》中的《逰目帖》和《遠宦帖》有唐代的墨跡拓片,是學習研究王羲之草書用筆非常難得的珍貴資料。


用筆是每個學習書法的人都想得到的。要想獲得筆法,就要細緻的觀賞,研究每一個細節。書法欣賞除了筆墨之外,還有作品的文字內容。從文字內容中瞭解作者的情感。因《十七帖》是信件,最能體現出王羲之當時的情緒。從《逰目帖》和《遠宦帖》中可以看到,寫《逰目帖》時的愉悅,允滿了對蜀地山川之美,峨眉、汶嶺的嚮往。字體妍麗,用筆精巧。而《遠宦帖》則是因夫人深患重病,憂心如焚。煩亂的心情一覽無餘

剛好我最新制作了專欄《規範的草書,從十七帖開始》。對每一帖都做了詳細的講解和示範。知道了用筆,欣賞起來就會有不一般的認識和收穫。


子衿書法


十七帖是王羲之寫給益州太守周撫的一篇信札,成名於出唐,通篇研美流暢,自然灑脫。用筆遒媚圓融,轉折時而方正,亦有圓轉。其結字明快簡潔,字多獨立,筆筆用氣相貫,用力也恰到妙出,氣度典雅而從容。真不虧出之書聖之手,貴為千古名典




用戶439985588394張玉


《十七帖》,小草,'共28帖,是王羲之晚年的信札。該貼風格遒潤妍美,天資自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直抒胸意。用筆清新簡約,流便朗暢,雖大多字字獨立,卻筆斷意連,一拓直下。是歷代書家學習行草書必學之帖。




藍天雲一朵


十七帖是王義之草書之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得名。原墨跡失佚,現存十七帖是刻夲,此帖為一組書信!寫於永和3年到昇平5年!是研究王羲之書法重要資料。此書有籀篆遺意,寫的從容。不拘法的拘束,從容衍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是蘭亭又一得意之作,為書法上品。是我們學習的榜首,為大作


南京書友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原藉琅琊臨沂,居會稽山陰。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人稱“王右軍”。因王羲之在書法方面做出了劃時代的重要貢獻,他早年從衛夫人學書,後廣泛涉獵諸名家。他的草書師法張芝,正書學鍾繇而博採眾長,推陳出新,。王羲之精研體勢,把楷書從隸書中獨立出來,進一步革新和發展了行書和草書藝術,創建了可供後世效法的楷、行、草書的模式。王羲之是中國書法史上影響最為深遠的人物,他把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性完美地結合起來,極大地豐富了書法的藝術表現力,因此被人們尊為“書聖”。

今天我們看見的《十七帖》是“書聖”王羲之的草書,為宋代刻本。現藏於上海圖書館,原為134行,總計有1160字,失去兩行,殘缺6字。因卷首有“十七”二字故得名,《十七帖》為草書經典之作,是王羲之所書的一篇信札。此帖的內容是王羲之寫給朋友益州太守周撫的書信,其特點:意境古樸簡約,清新高雅,研美流暢,盡開草書的新書風。其筆跡意韻連綿,神氣十足,蘊藉溫雅。“書聖”用筆遒媚圓融,自然灑脫,轉折處時而方正,亦有圓轉。其結字明快簡潔,字多獨立,筆筆用氣相貫,用力也恰到妙處,氣度自是典雅而從容。

我們欣賞學習"書聖"《十七帖》的深遠影響,就是因為它突破了章草的結體和用筆,全面顯現了今草的風格面貌,這也就是我們要學習草書的最佳範本。

正如宋代理學家朱熹稱讚《十七帖》:“其氣象超然,用筆從容,‘真所謂——從自己胸襟流出者’。”




弄墨人3476384831199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字帖,是刻夲而非墨跡。十七帖的藝術水平很高,字體優美規範,法度謹嚴,是一個學習草書的人好範夲。因是刻夲,字字和一個字的筆畫都不相連,臨習時就需要臨寫者不要拘泥於字帖,發揮想象的空間,可以按照字的用筆結構和書寫規律適當的寫一些連筆,這樣更接近原帖墨跡風貌,更合理更合乎書法要求,也可以寫的更快。


藝海一粟


《十七帖》是二王一系小草的經典,是草書入門的必學法帖。欣賞《十七帖》,需把握三個方面,一是用心去感受一種悠閒暢達的書寫氛圍,要從“刻”的表象中體悟“自然書寫”的韻致;二是留意筆劃之間連帶的“合理性”和“獨特性”,在其中理清“筆勢”對於書寫質量和趣味的意義,理解“筆勢”是草書“核心”,那麼欣賞時,作品就“活絡”起來了!三是注意去分析結字構形、空間分佈的那種“舒適度”以及勻稱均衡、不張揚的氣度,此後,對照“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的古人評價,進入王書優美中和的情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