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立春,應該吃什麼?做什麼?

用戶6722776894288


今日立春。從今天起,東風帶雨逐西風,大地陽和暖氣生。萬物蘇萌山水醒,農家歲首又謀耕。

立春應該吃什麼?因為我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和各個民族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和飲食文化,確實沒有統一的答案。就山東濰坊地區來說,大多數人家會吃餃子和生菜。餃子寓意“角子”,是錢的像徵;而“生菜”,則是蔬菜的一種,寓意“生財”。

從立春的習俗來說,大致有四個說法:

一是迎春。立春,是春天的開始,也是除舊迎新的日子。

二是踏春。立春後草木初萌,萬物復甦。出門踏青,置身於大自然之中,或登山遠足,或漫步林蔭,與天共樂。

三是報春。古時候在立春的前一天,通常會讓兩名藝人頂冠綵帶,稱為“春使”,沿街高喊:“春來了”,俗稱“報春”。

四是鞭春牛。“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覺”。因為“春困”會使人身體疲倦,此時應力戒暴躁,忌情緒憂鬱,保持心胸開闊,樂觀向上,活潑開朗的心態,無疑對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立春,春之伊始,萬物復甦,是一年之中最美好的開始。願東風解凍,冰雪消融;願春回大地,驅走疫情,送走瘟神;願巍巍華夏,生機勃勃;願每一個網友和國人,平安健康!


中華文化傳播人


立春,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是從天文上來劃分的,即太陽到達黃經315°時。

立春是漢族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立”是“開始”的意思,自秦代以來,中國就一直以立春作為孟春時節的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春是溫暖,鳥語花香;春是生長,耕耘播種。那麼,在這麼重要的節日裡,各地的人們都吃什麼呢?

蘿蔔

立春的時候有吃蘿蔔的傳統,蘿蔔是一般人群皆可食用,而且價錢便宜的食物,可以切絲、切塊、切段食用,蘿蔔營養豐富,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水分、膳食纖維、微量元素等營養成分,立春節氣的時候吃蘿蔔應節又滋養。

春餅

所謂春餅,又叫荷葉餅,其實是一種燙麵薄餅--用兩小塊水面,中間抹油,擀成薄餅,烙熟後可揭成兩張。春餅是用來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燻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燻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燻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捲進春餅裡吃。

春盤

自唐朝起,民間還普遍流傳有吃春盤的立春食俗。“立春日,都人做春餅、生菜,號‘春盤’。吃春盤的習俗一直流傳至今,但春盤的內容已發生了更大的改變,變為主要以青韭、豆芽、香芹等新春時令菜為主,外加肉絲、豆腐絲等合炒成盤,也可酌加海參、香菇、雞絲等原料,因人而異,隨意搭配。

春捲

吃春餅是中國民間立春飲食風俗之一。在一些地區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

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於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為豐富。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煨春

主要在溫州等南方地區流行,可以代表清代南方的立春節飲食特色。

所謂煨春,就是燒食春茶。起初,人們是將朱欒切碎,摻上白豆或黑豆,同茶一起加水煮食。後來,改用紅豆、紅棗、柑桔、桂花、紅糖與茶一同入水煮。這就是春茶。這種茶專供立春節食用,當地人稱之為煨春。煨春時,還要同時吃一些糕、例之類的茶點。屆時,往往還要先敬家中六神祖先,然後全家人再盡情分享。煨春的益處,據說可以明目益智,還有大吉大利及富貴榮華的寓意。所以,煨春活動在民間廣為流傳。

炒和菜

有了春餅,自然少不了和菜。所謂和菜就是用時令蔬菜,如韭黃、豆芽、香乾等切成的絲,或拌或炒。拌的話就將豆芽菜用水焯熟,乾粉絲煮好,用澱粉、醋、醬油勾成汁,用汁拌菜絲便成。若要炒著吃,就把肉絲、蛋皮絲、綠豆芽、豆腐乾絲、粉絲、菠菜或是韭菜一同放入鍋中炒熟。講究的可加海參絲、肚絲、香菇絲、火腿絲,這樣就更好吃,也更營養。


遊通天下


今日是立春了,宅在家裡的吃貨小夥伴們是不都在想今天有哪些特色的文化大餐呢?對於喜歡玩的朋友們肯定是想要做點有意義的事了,所以下面就帶小夥伴們一起穿梭歷史文化看看今日我們應該吃什麼做什麼吧。

吃嘛,大家今天吃飯的時候應該注意到了。是不是家裡都烙起了餅吃呢?今天家裡烙了油餅我還納悶呢,結果一說是立春我就明白了。不知道小夥伴家裡有沒有吃餅呢?這個餅都叫春餅,我家鄉呢叫油餅,不知道小夥伴家鄉叫什麼呢?除了吃餅還要吃名字比較有趣的食物呢,咬春,大家猜到這是什麼食物了嘛,看看桌上肯定就明白了,是含有豐富營養的蘿蔔了。除了這兩種食物,依據各個地方的習俗還會有春盤,春捲等飲食風俗,可以自己做一下,畢竟吃貨小夥伴們對好吃的食物是沒有抵抗力的。

說完了吃再來說說我們要做什麼哈,最重要的自然就是要迎春了,不過這可不是今天做的而是昨天做的,不知道小夥伴家裡昨日有沒有迎春呢,所以其實今日立春最重要的是躲春了,不需要做什麼,只要在太歲交接的時間自己一個人靜靜的不被其他人打擾就好了。其實在古時候今日還有籍田禮和貼“春”字的習俗呢,不過這兩項都被演化為拜新年和貼春聯了,所以自然也不需要做了。當然對於躲春的習俗現在大多人是不做的了,所以依自己的喜好來吧,如果懷有美好的寄託還是可以躲下春的嘛。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正呦。




文化知識趣味談


“問東風、消息幾時來”

何時立春

今年正月十一立春,聽起來很晚,有些年份臘月就立春了。可每年立春的公曆日期,大致相同,總在2月4日、5日左右。因為廿四節氣,本來是根據太陽運行週期制定,屬於“陽曆”,和體現月亮運行週期的“陰曆”,自然有些偏差。古詩經常寫到這點。那兩句著名的唐詩:“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王灣《次北固山下》),說的就是節前立春,因為春節算“新年”。還有宋代張栻《立春偶成》“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艾性夫《檢歷即事》“歲裡春為花早計,蟄前雷是雪先聲”,“律回歲晚”“歲裡春”,都是年前立春。

立春早,草木萌動早,春天也就早一些,詩人感覺彷彿賺到,喜孜孜的。如果趕在除夕或者春節,簡直就是“雙喜臨門”。秦觀《元日立春三絕其一》“此度春非草草回,美人休著剪刀催。直須殘臘十分盡,始共新年一併來”,表達的就是這種喜悅。所以立春一旦稍晚,詩人就會很著急。如葉夢得《八聲甘州·正月二日作,是歲閏正月,十四才立春》:“又新正過了,問東風、消息幾時來。笑春工多思,留連底事,猶未輕回。”詞裡情形和今年相似,也有閏月。

當然,立春晚些也不是沒好處,再下點雪,就更好了。南宋某年正月初四下雪,王十朋就耍賴說“未到立春猶臘月,忽成三白定豐年”。姜特立《立春前有雪》則說:“春前一寸雪,春後一犁金。萬里煙瘴息,九農和氣深。”

“梅花合讓柳條新”

立春物候

俗諺“春打六九頭”,又說“五九六九,河邊看柳”,換成詩人的語言,就是“從此雪消風自軟,梅花合讓柳條新”(王鎡《立春》)。歐陽修《漁家傲》:“正月斗杓初轉勢。金刀剪綵功夫異。稱慶高堂歡幼稚。看柳意。偏從東面春風至。十四新蟾圓尚未。樓前乍看紅燈試。冰散綠池泉細細。魚欲戲。園林已是花天氣。”立春三候:一候東風解凍, 二候蟄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這詞裡幾乎都寫到了。乾隆的詩久蒙惡評,但他有兩首《正月十二日幸圓明園》,寫於立春次日,“雪消麥隴青含潤,喜動茅簷望歲人”,“砌苔堤柳添顏色,都報韶光次第歸”,也還應景。

“蓼茸蒿筍試春盤”

立春吃什麼

立春咬春。如今北京的春餅,卷的大都是韭菜、豆芽、蔥絲、黃瓜、蘿蔔、胡蘿蔔幾樣。忍不住查了下,古人的立春節物“春盤”裡都有什麼菜。杜甫《立春》寫到“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盤出高門行白玉,菜傳纖手送青絲”,前人註釋認為這裡的“青絲”就是韭菜。除了韭菜的綠,韭芽的“黃”,在一派裁



早上煙火


立春宜吃的“升發”食物列舉

具有辛甘發散性質的蔬菜:油菜、香菜、韭菜、洋蔥、芥菜、白蘿蔔、茼蒿、大頭菜、茴香、白菜、芹菜、菠菜、茴香菜、黃花菜、蕨菜、萵苣、茭白、竹筍、黃瓜、冬瓜、南瓜、絲瓜、茄子等。

適宜的調味食物:生薑、蔥、大蒜、胡椒、豆豉、香菜等

宜吃的甘味食物:多食用口味微甜的甘潤食品,如大棗、百合、荸薺、梨、桂圓、銀耳等。


藏酒閣215


應該吃餃子 春餅



遼陽雨峰


"立春''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又名"正春節","立春節'',"歲首",''歲旦"。意味著季節新的一個輪迴己開啟,萬物起始,一切更生之義。春,代表溫暖與成長。北方尤其是在東北"立春"之日首選主食是春餅,最佳絕配菜餚是肉炒綠豆芽,土豆絲等。至於今年做什麼我想全中國人民都知道就是"坐"在家中響應政府號召防止病毒傳播擴散,為國家盡微薄之力,適當分憂,不添麻煩。





劍秋954


今日立春!立春下午,17點03分,12秒,立春[玫瑰]立春是一年之中第一個節氣,大自然萬物復甦。吃春餅,吃春捲,春餅也有迎春祈盼豐收的願望。在這特殊非常的日子裡,金鼠落地!逢凶化吉!共祈疫情早退!天下安寧時!山河無恙!春暖花開[給力]





游水無聲


一、立春含義

立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是“開始”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節;立,建始也;五行之氣往者過來者續於此;而春木之氣始至,故謂之立也”。

古籍《群芳譜》雲:“立,始建也。春氣始而建立也。”

自秦代以來,我國一直以立春作為春季的開始。從立春當日一直到立夏前這段時間,稱為春天。

立春在公曆每年的2月3-5日,4日立春最常見,3日或5日立春比較罕見。如立春恰逢農曆正月初一,謂“歲朝春”,民諺曰“百年難遇歲朝春”。

二、立春是古人的春節

立春其實是古人的春節。立春又名立春節、正月節、歲節、歲旦等。秦漢以前,以立春為歲首,立春意味著新的一個輪迴的開啟。從立春到下一個立春為一“歲”,從農曆一月一日到下一個農曆一月一日為一“年”。古時“歲”和“年”是有嚴格區別的。

秦漢以前,重大的拜神祭祖、納福祈年、除舊佈新等活動都在立春日及其前後幾天舉行的。

但當時各地曆法、歲首日期不同,風俗習慣、歲首節慶的民俗也不同。

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進行曆法改革,規定以農曆正月初一為“歲首”,又稱“年節”、“元旦”。至此以後,之前立春時的諸多習俗逐漸出現在農曆正月初一,文獻上也開始有了歲首祭祀的記載。

如東漢崔寔《四民月令》:“正月之旦,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

立春成了單純的節氣。

辛亥革命後,我國開始採用公曆紀年法,規定從1914年起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漢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大一統王朝,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使各地風俗習慣互相融合,我們今天主要的傳統節日民俗在漢代時已經普及。

節日起源、發展和普及是一個長期潛移默化的過程。我國傳統節日,由遠古時期發展而來,內容博大精深,涵蓋了原始信仰、宗教祭祀、天文曆法等豐富的文化內涵。

三、立春習俗

“一年之計在於春”。中國古代以農立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因此自古以來立春就是一個重大的節日,自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那麼立春之日古人有哪些習俗呢?

1、迎春

立春之日迎春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禮祀·月令》中記載,立春時周天子親率諸侯、卿大夫等去東郊迎春、祭祀,祈求風調雨順農業豐收。漢代仍承此俗並延續至後世。這種活動影響到庶民,使之成為後來世世代代的全民迎春活動。

迎春於立春前一日進行。迎春就是把春天和句(gōu)芒神等迎接回來,以保佑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句芒神,又名句芒、木神、春神,是主宰農業生產、草木和各種生命生長之神。

迎春之前必須進行事前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時設春官兩名,春官頂冠飾帶如同公雞,走在迎春隊伍前面沿街高喊:“春來了”,“春來了”,俗稱“報春”。這天無論士、農、工、商,見到春官都要作揖禮謁。接著是鼓樂儀仗隊伍,官員們身穿朝服緊隨其後,最後是農民隊伍,人人手執農具。迎春隊伍一路鑼鼓喧天、浩浩蕩蕩來到東郊事前製作好的泥塑“芒神”和“春牛”前,行禮、作揖、祭拜,儀式隆重而莊嚴。禮畢,將二者接回城中。

2、打春

打春又叫“鞭春牛”、“鞭土牛”,就是把立春前一天從城東郊接回來的“春牛”於立春當天用彩鞭抽打,意為鞭策老牛下地耕田之意。立春時分,官員三次鞭打“春牛”後由農民將之打碎,這樣春牛在製作時塞滿肚子的五穀就灑落在地,人們爭相哄搶,把撿到的穀粒放進自家糧倉,寓意倉滿糧足。

清人《燕京歲時記》:“……立春先一日,順天府官員至東直門外一里春場迎春,立春日禮部呈進春山寶座,順天府呈進春牛圖,禮畢回署,引春牛而擊之,曰打春……”。

宋·晁衝之《立春》詩:“自慚白髮嘲吾老,不上譙門看打春。”

因此立春又叫“打春”。

一個“打”字,透著歡快和喜慶,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牛是主要的耕作工具,農事其實就是牛事。沒有牛的耕作,哪來的五穀豐登?整個冬天,牛都臥在家中,吃得膘肥體壯,身子骨也懶了。春天到了,是需要敲打一下了,給它提個醒:夥計,是下田耕作的時候了。至此,春天的繁忙拉開帷幕。

3、遊春(遊行、探春)

遊春是一項流行於民間的祭祀遊行活動。遊春隊伍首先到達事前選定好的春場(場地),繞場兩圈,然後站在各自的位置上。場地設有報春臺,打扮成公雞模樣的報春官手執彩旗,一報——“風調雨順”,二報——“五穀豐登”,三報——“國泰民安”。每報一聲,隊伍同聲呼應一聲,報者均有賞。

儀式結束,遊春活動開始。鑼鼓隊走在前面,中間是由四人或八人抬著的巨大“春牛”,之後的人們裝扮成不同的代表春天形象的模樣,如牧童牽牛、大頭娃娃送春桃等。隊伍在周圍村莊、大街小巷穿行,邊走邊舞,熱鬧非凡。這次遊春是開始踏青的信號,直至端午節期間都是遊春的好時機(立春當日遊春叫探春)。

4、咬春

立春當日,吃春盤、春餅、春捲和生菜等謂之“咬春”。

春盤就是把生菜、瓜果、餅糖放在盤子中(或拼成盤)用來自食或饋送親友,取迎春之意。

食生菜意為迎新。

杜甫《立春》:“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

春捲也叫春蠶。

《歲時廣記》:“京師富貴人家造面蠶,名曰‘探官蠶’。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稱‘探春蠶’。”

另外也有吃蘿蔔的。

明《酌中志》:“立春之時,無貴賤嚼羅卜,曰‘咬春’”。

立春蘿蔔又稱“子孫蘿蔔”。立春吃蘿蔔可能是因為價格低廉,窮富都吃得起的緣故;或者是蘿蔔具有通氣、解春困等功效。

5、“送春”

立春這天,民間藝人會製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各戶,謂之“送春”。

6、朝賀

宋代吳自牧《夢梁錄》中記載:立春之日,文武百官要入朝覲見天子,齊呼萬歲。

四、春季養生

立春後氣溫開始回升,但天氣仍以大風降溫為主。春季最大的天氣特點是乍暖還寒,冷暖交替:一是晝夜溫差較大,經常是白天陽光和煦,“暖風燻得遊人醉”,早晚卻寒氣襲人,讓人倍覺“春寒料峭”;二是冷空氣活動頻繁,春季常因冷空氣的侵入,使氣溫明顯降低。

春季養生注意保暖,日常關注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物;飲食清淡,不要過度食用乾燥、辛辣等食物;注意養肝護肝,力戒暴怒,更忌憂鬱,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舒暢,以防肝火上升;宜早睡早起多運動


我是青鳥


立春,是真正的跨年和冬春交替。春播夏長,秋收冬藏,春天可以適當的補陽、補木,如當歸大棗枸杞燉土雞、羊肝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