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因為疫情,我們被迫放了一個長假,曾經幻想的美好生活,過了幾天就開始無聊,做點什麼能打發時間呢?突然想到年前孩子心心念唸的甜甜圈和麻花,做點吃的吧,正好能打發時間,還能一(長)飽(肉)口(變)福(胖)。

連著一週沒有出過門,兩個孩子要憋瘋了,看我和麵,都湊了過來:媽媽,媽媽,你要做什麼呀?

我:做點甜甜圈和麻花。

二寶:我們也要來幫忙。

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看著兩個孩子熱切的目光,我答應了下來。於是孩子們就開始在廚房給我幫忙,擀麵皮、加工甜甜圈、搓麻花,然後親手把做好的面坯放進鍋裡,看著甜甜圈和麻花一點點變大、變胖,最後黃燦燦的出鍋,兩個孩子興奮地滿眼冒光,幾乎要跳起來。

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兩代人關於廚房的育兒觀

記得我小時候,因為是老大,下面還有弟弟妹妹,老爸經常外出幹活,老媽在家帶我們姐弟三個很忙,大約五六歲的時候就會幫忙燒火、擇菜,等到我九歲的時候,爸媽去地裡幹活,我已經能帶著弟弟妹妹在家做飯炒菜了。

反觀現在的孩子們,小公主小王子一樣被父母寵著,別說五六歲給媽媽幫忙擇菜,就是十一二歲,能自己煮個方便麵就已經很了不起了。

時間過去了二十多年,而人們的育兒觀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是巴不得孩子多幹點,現在是恨不得孩子不進廚房,因為害怕孩子被意外傷害。是什麼讓兩代人的育兒觀發生了改變?

老媽給了我答案:以前人們多苦啊,帶著你們姐弟仨,我和你爸每天得幹那麼多活兒,孩子多了也就不在乎了,現在一家就一兩個寶貝疙瘩,全家人都閒著,讓一個孩子去廚房裡倒騰啥?回頭磕著碰著還是自己心疼。

時代在變遷,人們的生活在發生著改變,心態也發生著改變,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大人都閒著,沒有理由讓一個孩子去廚房幫(搗)忙(亂)。有那功夫還不如讓孩子多背幾首詩,多學一些成語來的更實際。

但是,這種想法真的就正確嗎?

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國外的廚房教育

中國父母更看重孩子的成績,極少會讓孩子進廚房,但是在國外,廚房教育卻早就成了一門必修的親子課。

日本開設了專門的“廚房學校”,很多家長都帶著孩子參觀學習。甚至有人總結:

日本最熱門的遊戲場所是廚房;書店最熱銷的書籍是兒童料理食譜;百貨公司、家電部門最當紅的是兒童專用廚具。

在芬蘭,所有七年級學生每週都要上3個小時的烹飪課。除了烹調菜餚、擦拭料理臺、清洗碗盤、清洗弄髒的圍裙等,他們還得上理論課,討論如何制定預算、如何節約能源,如何健康飲食,等等,甚至連“如何擺放餐桌”他們也會系統地學習。

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曾經有一本名叫《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的書,讓無數讀者感動落淚。

書的作者是一家人合力寫下的溫暖之作,媽媽千惠在生完孩子之後乳腺癌復發,隨時都可能離開的她想給女兒留下點什麼,最終她選擇教四歲的女兒阿花做飯。

媽媽千惠在日記本里這樣寫道:“阿花,我要教你如何拿菜刀,如何做家務,健康第一,學習第二。只要身體健康,能夠自食其力,將來無論走到哪裡,做什麼,都能活下去。”

當時已經有6年廚齡的阿花在這本書裡寫道:“當我做飯的時候,我會覺得自己是最幸福的人!當然,這也是媽媽教給我的。”

廚房到底有什麼魅力,能讓一個病危的媽媽這樣做?這就是藏在廚房裡的秘密。

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廚房裡的育兒經

教育家蒙特梭利認為:“兒童必須通過自身的活動,通過手的活動才能發展自我,因此兒童需要有一引起能使他工作的物體,以便給他提供活動的動機。但在家庭裡,這種需要被忽視了。”

在廚房裡,常見的水、米、蔬菜、麵糰等等,給孩子提供了一種環境和條件,可以滿足孩子們的願望,讓他們的潛力得以發揮。

蒙梭利特說:“我們不能創造天才,我們只能給每個孩子實現其潛能的機會,使他們成為一個獨立、有安全感且平衡的個體,讓每個孩子的學習在適當的時機,自然而愉快地產生。”

1.感官能力提升

在孩子參與廚房活動的時候,他們的各種感官都會被調動起來:

葉子是綠色的、土豆是黃色的、番茄是紅色的,每種食物都會有不同的色彩;食物是酸甜還是苦辣?水倒進水壺或者鍋裡會發出不同的聲音,水開之後也會有不一樣的聲音;麵糰是軟軟的,生米是硬硬的,煮熟之後是軟軟的;新鮮的蔬菜什麼味道?為什麼炒熟之後味道就變了?菜燒糊了為什麼又會是另外一種味道?

廚房是個寶地,每一種食材都能給孩子一定的刺激,讓他們的視覺、味覺、聽覺、觸覺、嗅覺五種感官能力得到更好開發。

2.動手能力增強

廚房是個不能逃懶的地方,在廚房裡,你要做的事情有很多:擇菜、洗菜、切菜、和麵、煎炒烹炸,樣樣都需要動手去做,而一旦孩子真正的參與進來,雙手就會得到鍛鍊,動手能力也會跟著變強,在其他方面遇到問題,孩子們也會更願意動手去解決。

3.成就感和自信心

一個甜甜圈從最開始的麵粉變成麵糰、然後是面坯、最後變成金黃色的甜甜圈被端到餐桌,這種成就感是非常棒的,孩子的自信心也在其中一點點提升,長此以往,對於孩子的性格成長,是極有好處的。

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4.獨立性增強

武漢疫情嚴重,不少人被隔離,前天看報道說父母被隔離,一個十歲的孩子自己去超市買菜,自己做飯,養活自己。

看後滿滿的心疼和感動,如果沒有家長平時讓孩子對廚房活動的參與,十歲的孩子離了父母,最先做的事情估計就是哭泣和茫然失措。會做飯的孩子走到哪裡都能活下去,因為廚房活動讓孩子獨立。

5.孩子更感恩

大寶小的時候,經常會跟我提各種要求:媽媽,我要吃可樂雞翅;媽媽,你為什麼沒有給我做蛋炒飯?四五歲的孩子差點被養成一個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

於是,後來在我做飯的時候,我就會帶著他,偶爾一些簡單的事情也會讓他參與,在這個過程中,他逐漸明白了做一道可樂雞翅需要提前買菜,然後要經過怎樣的處理才能變成他喜歡的可樂雞翅;一粒粒大米,又是需要怎樣的過程才能變成一碗香噴噴的蛋炒飯。

廚房裡的參與讓孩子明白了做飯的不容易,所以當孩子再次吃到他覺得好吃的飯,他都會跟我說聲謝謝。懂得感恩的孩子性格不會太差,一個完好的品格其實是從廚房裡產生的。

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孩子進廚房能做什麼?

讓孩子進廚房,估計很多家長會不放心,廚房裡面佈滿了各種危險,孩子萬一在廚房出現意外怎麼辦?

捨不得和過度關注讓當下很多家長捨不得讓自家孩子進廚房,從而就出現了很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皇帝、小公主,其實,孩子進廚房,能做的事情有很多,家長們可以根據自家孩子的成長髮育特點來給孩子安排合適的工作。

0-3歲

3歲之前的寶寶不建議進廚房,因為寶寶太小,廚房裡的各種安全隱患很多,如果非要讓寶寶體驗的話,不妨把菜帶出廚房,讓寶寶跟著一起擇擇菜。

3-5歲

這個時候的寶寶已經在幼兒園上了一兩年,對於各種指令有了一定的認知,動手能力也得到一定提高,媽媽可以把孩子帶進廚房,讓他幫忙擇菜、洗菜、打雞蛋以及做各種攪拌活動,吃飯的時候,讓孩子幫忙擺餐具,端一些食物上餐桌,都是可以的。

5-7歲

進入大班的孩子動手能力已經很棒了,這個時候媽媽可以讓孩子在廚房幫忙擀麵皮、做烘焙,甚至是做一些簡單的涼菜製作,飯後還可以把洗碗的工作交給孩子了。

7歲以上

7歲以上的孩子已經具備很強的動手能力了,媽媽可以根據孩子的能力讓他做些更高級的操作了,比如燜個米飯、煮個粥、煮碗方便麵、煎雞蛋、做些簡單的炒菜。不要小瞧孩子的力量,相信他們可以的。

在家宅著無聊,不妨帶孩子一起去探索,藏在廚房裡的育兒經

孩子進廚房這些事情要注意

1、廚房的活兒要在孩子的能力範圍

萬事開頭難,帶孩子進廚房,家長要做好合理規劃,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由易到難來安排孩子幫忙做的事情,讓孩子逐漸在這個過程中享受到參與的樂趣和成就感,他會變得越來越棒。反之,如果你一開始就把難度提的很高,孩子一次兩次做不好,很容易會受打擊,慢慢地也就不再願意去做,廚房教育的意義也就失去了。

2、這些危險要提前告知孩子

廚房裡存在著很多安全隱患,比如各種刀具、各種插座或者家用電器、天然氣、火、熱水,都可能會對孩子的身體造成傷害,在孩子進入廚房的時候,家長要把這些危險告訴孩子,並且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以便避免可能受到的傷害。

3、要留出更多的時間給孩子和自己

媽媽進廚房,一頓飯可能需要一個小時,但是加上孩子之後,一頓飯可能就需要一個半小時,甚至是兩個小時。如果想要孩子參與進來,家長要留出足夠多的時間給孩子和自己,當孩子把辛辛苦苦做出的面坯或者菜送進鍋中,成品出爐的那一刻,會讓孩子成就感大大提升。如果你著急做飯,一味地催促,孩子學習的過程就會被打斷,從而收不到原本該有的結果。

4、要適當給孩子鼓勵和肯定

不是所有人一進廚房就能廚神附身,對於幼小的孩子更是如此。

孩子第一次接觸某些操作,做不好很正常,這個時候家長要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適當的鼓勵,當孩子有進步的時候要給孩子適當的肯定,在這些正能量的加持之下,孩子才能學到更多。

宅在家裡無事可做?帶孩子進廚房吧,你的孩子會在這裡收穫到特別多的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