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有哪些細思極恐的細節?

娛樂鑫火


對於那些看完小說的人來說,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裡已經沒有什麼可以當成細思極恐的東西了。

我在這裡給大家劇透一下。

李必的老師何執正是幕後大BOSS。

狼衛們只是想炸燬長安城,而何執正要做的,是殺死聖人以及當朝宰相,然後讓太子順利即位。

龍波和魚腸是執行這項任務的前鋒。

其中龍波和張小敬是認識的,兩人同屬於第八團成員的倖存者之一,可謂是生死之交的好兄弟。

龍波原名叫蕭規,當年烽燧堡之戰後,張小敬、聞無忌一起去了長安,蕭規回到了自己的家鄉。可回到家鄉,蕭規發現親姐姐一家都死了。他姐姐是被縣丞給姦殺的,縣丞害怕事情敗露,遂全部滅口。

蕭規報官,但官官相護,最終他自己也被賜死。此時的蕭規徹底爆發,把整個縣衙的人通通殺死,一個沒留。

蕭規的遭遇其實和張小敬很像。

聞無忌的女兒聞染很美,永王無意中發現了她,起了色心,但永王還是比較剋制,並沒有強取豪奪。

永王的手下看出主人心思,為討主人歡心,於是也弄得聞染家破人亡。那時還是不良帥的張小敬正在外面執行任務,沒能給予保護,回來後才大開殺戒。救出了聞染,自己也成為了死囚。

所以聞染和龍波一樣,是恨死了唐朝官員。

張小敬深明大義,他以唐朝百姓的安危為準。

結果必定會和龍波、何執正對撞。

目前《長安十二時辰》的劇情來到中段,狼衛一案馬上了結,張小敬查案過程落入水中不知去向。

從現在開始張小敬的處境開始堪憂,各方勢力都想拿下他,尤其何執正。

何執正本打算讓李必停止查案,撤回張小敬的職務,但李必不聽。李必覺得,狼衛的背後還有另一股更大的勢力。

顯然何執正已經不能掌控局勢的發展。

接下來就該蚍蜉們上場了。蚍蜉是此次任務的中堅力量,他們奉命闖入靖安司,控制住了李必。

隨後靖安司被接管,張小敬的通緝令也緊急發出。

此時的張小敬正在暗中查案,一步一步走向真相。

給張小敬傳遞消息的望樓,在李必被抓後,不久便告知張小敬務必小心,千萬不要再回靖安司。

李必的手下檀棋為救張小敬,趕緊去找太子幫忙,但太子沒有應允。迫不得已,檀棋只能冒死麵見皇上,幸虧半路遇上閨蜜楊玉環,在楊玉環的幫助下,聖人決定免去張小敬的通緝令,讓他繼續追查炸長安城的真相。

等到張小敬接近真相的時候,龍波作為蚍蜉的首領,已經快要完成任務了。

在上元節燈會的當晚,張小敬在燈塔頂樓和龍波相見。他一眼就認出龍波就是蕭規,蕭規復仇已走火入魔。為救長安百姓,張小敬只得謊稱要和蕭規一起幹大事。

但事到如今,為時已晚,燈塔依舊被炸,一部分長安百姓依舊沒能倖免於難,聖人和楊玉環也被蕭規擒住。

千鈞一髮之際,張小敬和蕭規“同歸於盡”了。

當然不是真的同歸於盡,張小敬是主角,光環在那。不過蕭規沒那麼幸運,臨死之際他告訴了張小敬真相——真正的兇手和策劃者是何執正和他的兒子。

一切真相大白。

由於張小敬破案有功,他被無罪赦免,之後和檀棋結為夫妻,過上了幸福的平淡生活。

而靖安司在幾年後宣佈解散,李必帶著他的拂塵繼續當起無慾無求的道士。

以上。

簡單寫了下小說的內容(比較碎片化,還有諸多精彩),必須指出,和劇情有無重疊,還得待電視播出後進行對應。


禾蔚風車


《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細節太多,很難一一講明,我就說說【崔器崔旅帥】,仔細思考後,發現結論太過驚恐!首先申明九零猴沒有看過小說,只是根據電視劇做出如下分析,

喜歡一本正經胡說的朋友,【

關注】走一走!

1,崔旅帥是個自私自利的人

崔器每天喊打喊殺要為兄長報仇,那麼他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呢?實際上他是一個自私自利的小人,殺兄之仇、軍人榮譽和國家命運,在他自己的前途面前啥都不是

記得有這樣一個鏡頭,他把自己的殺兄仇人——狼衛首領驅趕到了一個角落,本來是可以直接將其擒獲,當狼衛抓到一人質,他的第一反應是:“讓人質為國捐軀”,但是當被告知這個女人是將軍之女的時候,不管真假,就輕而易舉地目送敵人離開。

多麼諷刺,口口聲聲是替兄報仇,實際上在個人前途面前,人性表露無疑

2,崔旅帥是個心機很深的人

記得在呈報戰績的時候,手下說要如實上報,而他確將這次事件和過往聯繫在一起,企圖用軍隊榮譽讓手下改變主意。

在這裡我們可以發現兩個事實:(1)崔器作為旅賁軍的負責人,處理問題時經常出紕漏,而他每次想到的不是解決問題,而是如何隱瞞問題

(2)崔器作為負責人,其實真正在意的是留在長安,剩下的都與他沒有關係

3,崔旅帥是個貪功心切的人

經過這一場殲滅狼衛的戰鬥可以看出崔器的真實面目。

遇到殺兄仇人,親自目送離開,美其明曰是為了王將軍的塞外帶兵之權;最後讓狼衛首領跑掉,他第一時間想到的是用榮譽捆綁屬下一起隱瞞;說是自己親手抓人,實際上還是靠張小敬來解決問題,最後功勞還算在自己頭上。

然後再聯想他在馳援張小敬的時候:本來以為沒有消息,所以磨磨唧唧;當確定狼衛所在,立馬趕到,可謂將貪功心切表現得淋漓盡致。

與之相比,張小敬就格外讓人佩服,敢愛敢恨,為了兄弟可以殺熊火幫三十多人,為了正義可以殺頂頭上司,為了報仇可以同永王較勁!你覺得呢?

點贊【關注】九零猴,分享最新的影視情節、打撈忽略的影視片段、不定期書寫普通人的觀影體驗


九零猴影視


多圖預警!

細思極恐倒是不至於,只是有些設計確實包含巧思。隨手舉幾個例子

張小敬

張小敬這個名字並非憑空而來,作者馬伯庸應該是從《安祿山事蹟》一書中借用。這本書記載『馬嵬驛兵變』的前後過程,其中有這樣一句話。

騎士張小敬先射(楊)國忠落馬。

這本《安祿山事蹟》為唐代別史雜記,其作者為姚汝能。名字是不是有點耳熟?劇中一直跟著張小敬,明為協助,實為監視的靖安司官員就是姚汝能。

劇中姚汝能說自己在寫傳奇小說,並打算把張小敬寫進書裡,就是暗指此事。




張小敬從軍經歷

劇中右相林九郎查張小敬底細,其中提到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

此處也是暗合歷史事件。唐朝開國採用的是府兵制,一直到開元二十五年,唐玄宗才正式廢除府兵制,轉而實行募兵制。因此,才有了張小敬是大唐第一批募兵之說。

王韞秀&元載

劇中有一個神煩的官二代,動不動就報親爹名號的王韞秀。在這部劇裡,此女簡直就是無腦傻妞中的戰鬥機。



歷史上,王韞秀確有其人,親爹是河東節度使王忠嗣,丈夫是宰相元載,也就是劇中那個野心勃勃的大理寺小官。


按照歷史記載,此女並非如劇中一般蠻橫無理且智商欠費,而是一個不嫌貧愛富,頗有才情的女詩人。

她和元載剛結婚時,元載家境貧寒,不得不借住岳父家裡,飽受冷嘲熱諷。時日一長,元載實在忍耐不了,打算離開王家,去往長安打拼一番。於是元載賦詩《別妻王韞秀》,準備作別愛妻:

年來誰不厭龍鍾,雖在侯門似不容。 看取海山寒翠樹,苦遭霜霰到秦封。

雖然出身高幹家庭,但王韞秀對丈夫卻是不離不棄,毅然決定離開孃家,與元載一同去長安打拼,並賦詩一首《同夫遊秦》

路掃飢寒跡,天哀志氣人。 休零離別淚,攜手入西秦。

王韞秀這首詩既寫出患難夫妻的深情,又透露出豪邁之意。深得後世好評。就連毛主席都曾親自手書此詩。

元載當宰相以後,獲罪被唐代宗賜死,王韞秀不願苟活偷生,隨丈夫一道赴死,結局頗為令人唏噓。

何家村遺寶

葛老要挾張小敬交出暗樁,主要是為了一批藏匿的金器。

這批金器的藏匿地點,葛老拿到的線索只有一個叫『何家村』的地名,而長安附近似乎沒有這個村子。

事實上,何家村位於西安市碑林區內,而且在1970年10月5日意外發現大批唐朝寶藏,包括金銀器共1000多件,分別埋藏在2個大陶甕和1個銀罐之中,多為唐皇室的日常用品,現藏於陝西曆史博物館。下圖的『鎏金舞馬銜綬紋銀壺』就是何家村出土。

央視《國家寶藏》中,展示的『葡萄花鳥紋銀香囊』也是何家村珍寶之一。



葛老心心念唸的『何家村』以及藏匿的金器應該就是暗指『何家村遺寶』。


月下沒有花


長安十二時辰終於完結了,百無聊賴就說下自己對幕後金主以及聖人打壓太子的看法吧。

“闕勒霍多”大Boss是徐賓,個人認為幕後金主乃是太子本人。劇中有兩條線索有所指明:

1.薩珊金幣

薩珊金幣第一次出現是搜捕龍波家,而徐賓也擁有大量薩珊金幣。龍波的薩珊金幣很可能來源於徐賓。薩珊金幣多流通於西域以及突厥,徐賓作為戶部八品吏員,而且長安不能流通薩珊金幣,那徐賓手中的薩珊金幣只能來源於西域或者朔方。而且薩珊金幣很可能就是“闕勒霍多”的資費大頭。考慮燈樓機關資費,何孚賣房所得應該滿足不了,這是其一;其二,就算可以滿足資費,幹嘛給佣金不直接給唐幣而是薩珊金幣呢?既然金幣來源於西域或者朔方。那麼就引入第二個線索——靈武。

在進入靈武線索前,我對網上有朋友說金主是安祿山,原因他是粟特人也曾在突厥部落呆過,會有薩珊金幣。我的觀點是可能性不大,天寶元年,安祿山已任平盧節度使,他的地盤是河北北部和遼寧南部,遠離對突厥作戰的主戰場,因此薩珊金幣來源於安祿山可能性不大。再說士為知己者死,按徐斌心性,怎麼會為安祿山辦事?

2.靈武

靈武又稱靈州,朔方節度使一般又叫靈武節度使靈州節度使。舊曆(開元)二十九年,王宗汜擔任朔方節度使,次年(天寶元年)兼任靈州都督。王宗汜與太子有八拜之交,而且靈武是太子試行徐賓稅法的地方。而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太子也是在靈武稱帝。由此可見,朔方已經是牢牢控制在太子手中。

綜合薩珊金幣以及靈武這兩條線索,基本可以指明太子是幕後金主。

說完幕後金主,我也想聊下聖人打壓太子的看法。

劇中,太子似乎處處被林九郎打壓,朝中官員多是林九郎黨羽,但是,太子勢力實際上是最強的。而且強得有點離譜。這得從大唐軍制說起,但我不多說了,總而言之就是邊疆強中央弱。朔方不用說鐵桿擁護太子,軍力6.47萬人。安西八九不離十支持太子了(結局時,一個穿太子衛率紅衣的人給姚汝能薩珊金幣說,拿著金幣去安西找他,暗示了安西也是太子勢力範圍),安西軍力2.4萬人。另外王宗汜常年在西北邊塞作戰,擁有巨大的威望,王宗汜起兵河西及隴右也會跟著起事可能性很高,合計兵力23萬人。

此外,唐太宗李世民以及聖人上位都是兵變上位,有個勢力超強的太子,聖人能安心嘛。因此就扶持林九郎打壓太子。最後想說,太子果然不是一般人,當勝負已分後銷燬林九郎罪證基本上就是表態“父皇不用擔心兒臣搞兵變”。這樣他的太子地位就非常穩固了。


阿法不Go


我今天剛看了張小敬要查宮中的油料用度一集。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何監教育張小敬時,唸了一首詩: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這首詩是何監的原型人物賀知章所做。

何監把這首詩歌引申為朝野對他個人的攻擊,並延伸為何監與太子為“一黨”。何監講出了自己為政的苦衷,同時使我認識到從小讀的一首詠柳,從原型人物口中講出來,另有一番深意。

劇中何監是太子的老師,同時又是朝廷的官員。何監的身上有著對太子和國家的忠心,更有著暫時不去觸碰皇上的小心,還有著最大限度愛護百姓的仁愛之心。

表面上,何監通過吟誦一首詩,來講自己的苦衷,實際是告訴張小敬不要觸碰皇帝的底線。換句話說就是不要摸“龍鬚”,誰摸龍鬚,誰的下場就會很慘!

電視劇的這個情節,即讓我又品讀了一遍詩歌,同時拉近了我和電視劇中的何監的“距離”,使我彷彿成了被何監教育的張小敬,有種感同身受,身臨其境的感覺。

以上就是我發現的一個細節。


禮讀


我覺得《長安十二時辰》在豆瓣上能獲得8.7的高分,一點也不虛高。因為我追了幾集下來,感覺每一集都是在享受。且不說他演員的陣容,單憑他的運鏡還有畫面的質感,我覺得每一集都可以看成一個電影。因為他每一集的質感,讓你有一種在電影院看狄仁傑系列的感覺,畫面不能單從高不高清來評判他,而是劇集的調色,讓人有一種置身電影院的感覺。


《長安十二時辰》運用了很多電影的運鏡手法,有一些一鏡到底的鏡頭,可以很好的展現長安的繁榮盛茂,看這樣的電視劇,在理解劇情的基礎上,你會覺得是一種享受。他也給電視劇樹立一個標杆,不要以一個較低的評判標準,而是要拿出一個認真的態度,用電視劇的質感去比擬電影的質感。


我追這個劇能有4集左右吧,每一集都在感嘆導演的用心。不光從服飾和演員上,從電影花銷的程度上,也可以看出,導演想把電視劇推向一個新的高度。亦或者他自己有一個標杆,只有達到這種製作程度,才能將他呈現給觀眾們。


你打開彈幕,很多都是讚歎電視劇的製作用心程度,所以還沒看的小夥伴建議看一下,你不會後悔的,而且雷佳音和易烊千璽的組合,也是賺足了眼球,所以豆瓣8.7分的評分,絕不是浪得虛名的,但是又轉念回來,以後想拍盛唐電視劇的,都得掂量掂量了。


饅頭


《長安十二時辰》雖然播出了十數集,可是已經引爆了各種彩虹屁。在各路人馬的安利中,我們瞭解到,它有電影質感,有考究的畫面,有燒腦的劇情,有對大唐盛世的完美體現,當然,也有各種細思極恐的細節。

說起那些細思極恐的細節,娛姐印象深刻的是,何執正致仕離去的時候,謝絕了李必安排的馬車,堅持要騎自己的驢子,說是要再看看長安城。牽驢子的據說是他的傻兒子,在用蘿蔔餵驢子,驢子啃完了蘿蔔之後,他把剩下的蘿蔔放到自己的嘴裡咬著吃。當時何執正在跟李必寒暄告別,那個傻兒子和那頭驢子都是背景,可是演員表演得那麼投入,驢子吃得也那麼投入。聯繫到後面有人劇透的何執正和他的傻兒子是大BOSS的事實,看這樣的畫面真是讓人一邊佩服演員的敬業,一邊又不禁汗毛倒豎。

欲成大事者,將一切的細節都算計的纖毫不差,一切的細微處,都是暗有所指。

另外還有,何執正對應的是歷史上的賀知章。何執正這個名字,現在細究起來,也充滿了反諷的意味。他為何會以為自己執掌這正義的旗幟呢?以犧牲黎民百姓的安危為代價。聯繫到他跟張小敬說過的“聖上似暖還寒的態度,正是始作俑者”,原來一切都有鋪墊,只看我們是否從他的話裡聽出暗含的深意而已。“這個錯會連累很多人。”結局會驗證這句話嗎?讓我們拭目以待。


張往捕娛


首先《長安十二時辰》這部劇在小編看來是一部非常用心製作的一部劇,其中也確實有很多的細節的拍攝和表達,深意滿滿,接下來小編就來盤點下自己所看到的細節。

  • 深意細節一 曹破延剃鬚店內明暗內心轉換和場景呼應

不知道各位看官在看這場戲的時候有沒有注意到,自從曹破延進入這家店,他就一直在光的陰暗處,為了襯托出曹破延此時的處境只能藏在陰暗中,同時也寓意此時的曹破延內心的陰暗,甚至這時的曹破延已經對店家生出了殺他的心,可是當店主家的小姑娘出現曹破延的內心的陰暗首先被化解,而化解它的是骨肉親情,大家注意這是曹破延來到小姑娘面前,也來到了陽光下,其實也預示這曹破延從這時開始的轉變!


  • 深意細節二 曹破延從河中被救起老官吏給的紅酒和酒杯


很多人應該都注意到了,酒是紅酒,杯子是什麼杯呢,叫做鸚鵡螺杯

大家都知道紅酒在當時的中國是沒有的,所以用今天的詞就是要進口,鸚鵡螺杯也不是尋常物件,這裡真的是充分說明了盛唐時期,唐朝和全世界貿易往來是多麼的便利,物產之豐盛,以及人們生活也比較富足!


  • 深意細節三 張小敬斷指有深意!

張小敬為了獲得重要線索,被逼出賣自己的暗樁小乙,當年小乙為了成為暗樁切掉了自己一節手指,小乙死後葛老得寸進尺,讓張小敬挖去小乙的雙眼,張小敬為了保住小乙的雙眼,切掉自己的一節手指,同時也是把自己丟失的義氣還給小乙,小乙為了做暗樁丟了手指,張小敬出賣了小乙,所以張小敬也要還手指給小乙!


不知道你還看出了哪些劇中非常有深意的細節!可以在下方留言討論哦!


歐巴食記


要說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一點都不為過,人口在一百萬以上,準確的說玄宗時期有180萬,是同時期羅馬的五倍,君士坦丁堡的七倍。其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位不言而喻,吸引了各國的市民、商戶、僧侶、使節等前來,成為當時名副其實的世界之都。

唐朝都城長安是在隋朝大興城的基礎陸續完善和擴建的,長安城分為三個部分組成的,核心區域位於長安的北邊正中心,這個核心區域包括北部宮殿,南部的皇城。面積最大的外郭城有36公里,是長安城的百姓生活區。宮殿中間是皇帝居所太極宮,東面東宮是太子的居所,西邊大內又稱為掖庭,是皇帝的後宮。南邊皇城是主要辦公地點,三省六部、九寺五監、秘書省、御史臺等都集中在這裡辦公。

長安城的外城主要由街和坊組成,朱雀大街是核心的中軸街,寬度達到150米,什麼概念?雙向50車道。整個長安城方方正正,有十一條東西方向的大街,和十四條南北方向的大街,把整個除了皇宮以及和公地點外,分割成114個像圍棋盤一樣的坊。

東西有兩個市場,各佔據兩個坊面積,是長安的經濟貿易中心。我們時常用語買東西,就是指在長安市場的東市和西市買物品。據史料記載,東西兩市吃穿用度,酒樓、魚市、衣行、茶樓、藥店等一應俱全,這些都與胡商功不可沒,這些胡商主要是波斯人、回鶻人以及阿拉伯人等,主力還是絲綢之路上的慄特人。

長安的三個部分都是相對獨立和封閉的,而且居民的所有活動幾乎都在坊市裡,包括商業的、文化的、娛樂的、還有文化的。我們在《長安十二時辰》裡看到,張小敬追圖格魯到懷遠坊裡,坊門只要關閉,這裡就是一個獨立的世界。





叫我蛋蛋


原著小說聽聞了很久,但一直沒來得及看過。


馬伯庸和高曉松討論《長安十二時辰》的《曉說》那兩期節目倒是看了。

就電視劇而言,中評軍事想描述的一個細節並非細思極恐,只是涉及一些史實和常識。

電視劇中,時常提及一個詞彙——隴右,劇中很多角色和隴右這個詞彙有關。

如張小敬、崔器等。

實際上,隴右一詞有很多地理指向,有時候指隴山以西,有時候單指一個地名——隴西。

當然,隴西有時候也不單指一個地名,而是一個地理名詞,也是指隴山以西的意思。

所以隴西和隴右兩個詞彙是對等的,有時候指地名,有時候指地理。

◎檀棋的扮演者倒不折不扣是一位“西域”異族美女。


在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中,隴右一詞實際上代指西域,這和劇中把很多歷史人物易名,是同一個原因,為了過審。

不過實際上用隴右代指西域,是不合適的;

一則是:在唐朝,隴右(隴西)是西出長安第一城,彼時有“天下富饒者無如隴右”(《資治通鑑《)之說,而且李唐郡望,就在隴右(隴西)。

二則是:隴右在指地理時,有個範圍,雖然其指隴山以西地區,但往西,有個界限,那就是烏鞘嶺。

以隴山以西,烏鞘嶺以東地區,這才是真正的隴右地區。而烏鞘嶺以西,就是長達一千公里的河西走廊地區——涼州(武威)、甘州(張掖)、肅州(酒泉)。再往西,才是西域。

三則,唐朝特指西域,有個專有行政名詞——隴右道,這很關鍵:

張小敬服役的應該是安西都護府,唐朝設立的安西都護府(府址在河西走廊以西,交河城既現在吐魯番附近),最大管轄範圍一度包括天山南北,蔥嶺以西,甚至和波斯接壤。

◎唐朝隴右道
河西走廊西段行政區域(吐魯番、北庭、安西都護府、蔥嶺)。

李唐在西域設立兩大都護府——北庭、安西,兩大都護府都屬於當時的隴右道管轄,隴右道,是唐朝設立的全國十道之一,唐朝時期隴右道包含隴右、河西走廊地區、北庭、安西都護府地區,既現在的隴山六盤水以西、青海青海湖以東、以及新疆東部地區。

但隴右道這一行政名詞只在李唐一王朝存在,而隴西一詞卻從公元前280年就存在(隴西一詞比長安一詞產生還要早80年),由隴西一詞衍生並行的隴右一詞也在公元220年(漢末魏初)就存在,並且仍然作為彼時的地理概念和具體地名沿用至今。



◎唐朝隴右道東、西段(隴右/西、河西走廊、吐魯番)

所以即便是唐時,如果只提隴右一詞,它指的就是隴西地區,而非安西、北庭都護府所在的西域以及更西的西域地區。
◎廣義的隴西(隴右)地區,其與關中(八百里秦川)、河西(一千公里河西走廊)是對應的地理名詞。

所以在《長安十二時辰》中,應該代指西域時稱為隴右道更為確切一些。

馬伯庸以掉書袋著稱,所以中評軍事便照葫蘆畫瓢,討論了劇中關於隴右這一名詞的細節。

馬伯庸的成名作《風起隴西》講的就是三國時期魏蜀兩國在隴西地區諜戰故事,在這個時期以及這個故事裡,隴西一詞倒可以直接稱隴右一詞,因為與隴西同義的隴右一詞,就是魏初時出現的。

給讀者一個彩蛋。

隴西現在作為一個不起眼的縣名仍然存在在隴山以西,可以作為文末彩蛋的是,7月3日在隴西,發現了一處宋金風格的古墓。



◎7月3日在隴西發現
的古墓。

宋金時期,(隴右)隴西這一秦帝國的故地、李唐的郡望,先後被西夏、遼、金統治;其最後一次的輝煌,是在元朝,隨後便徹底的淹沒在歷史的塵埃中,只留下了一個黃土和貧瘠為代名詞的小縣城,延續著已經歷經了2299年的“隴西”這一名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