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燈昏月行影單。一壺濁酒人已醉,不見月中嫦仙子。你覺得這詩怎麼樣?

淺唱流年147103043


下午再無其他詩可應作,翻出此詩作答:

觀此詩為雙韻部古體七言,前兩句為“眠、

單”平韻,下兩句為“醉、子”仄韻。(此可

能為新韻通押韻部,本人已二十多年未

買相關韻書了,又已多年失去老韻書)

此詩語句都為隨口隨情而出語氣,未對詩

句作濃縮凝練。第一句乍看也失了眼,沒

注意是“月落西山”,粗看時以為是“日落西

山”,如是前者則與第二句有語義矛盾了。

我想應該是“日落西山”,可能是作者打字

時沒注意搞錯了。又結合末句“嫦仙子”看,

此作者肯定是一初作詩者。前已有“月”字

在了,後面用“仙子”,讀者完全可以知解

此“仙子”是指“嫦娥”,而不需再加“嫦”字。

且此處用“嫦”字使句子語義拗扭,讀來亦

不順口。此為作者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作

出的下意識方法。不但“嫦”和“仙子”義出重

疊,也“與事無補”,徒增詩句拗扭。少一

無用字,多一有用字,對四句式小詩增加

詩意內容還是有用的。故從嚴謹角度看小

詩最好字字有用,句句濃縮。如有人認為

此詩較好,主因在於此詩因情隨性自然平

白的道出,讓多數對詩讀解能力較淺的人

明瞭,能直觀感知其情感而贊好!這都是

讀解階層,層面不同造成的。在頭條上本

人深切的感受到這一點。越淺白,內容只

涉及個人切身情感或其它一些小情感的作

品,往往有更多的人欣賞讚美。越精美的

詩詞越冷落,甚至有幾首與唐詩中同類名

篇完全同高的作品反而少人問津!連大多

創作者也都“看不到”妙處高處!

對此詩的基本概念,是一初涉詩者所作。

第一句是“月落西山”到底還是“日落西山”?

如是前者則與第二句有語義矛盾,是常識

性錯誤。我想是作者打字時粗心搞錯了。

此詩語淺白易懂。為直描直白,無平仄

之古體。末句拗扭,“嫦”字處置不當。對

大多數“涉詩”不深者,作普通欣賞則可。

(是指首句作“日落西山人未眠”來欣賞)

對需學詩欲精進者則不宜,只能取詩前部

如何把情感較明瞭順利的表達出來的語式

作一粗淺參考。(其實前幾句也是自古而

今最常見最尋常的情感和描寫)


鬍子風詩詞


(原創)日落西山,月落東山,這是不變的自然規律。

本人才疏學淺,不敢妄議,但喜好詩詞,故斗膽借原詩意和一首:

月落東山入夢難,燈孤風冷衣正單。

濁酒三口壺已盡,欲邀仙子星卻殘。


溪流湘園


月落西山人未眠,

孤燈殘影倚窗前。

一壺濁酒半生醉,

舉玉杯戲天仙。


(我試著改了一下,希望大家喜歡。)

解釋:

月已經落下西山,可是人還沒入眠,一盞孤燈,對著殘影,倚靠在窗前。

在此失落心情無以平復之時,想喝一點酒,一以解悶,二來助眠。

可是呢,喝著喝著,人還沒醉,卻又想起這一生中,有大半時間都是像喝醉了一般渾渾噩噩,以致於一事無成。

(當然,“半生”一作“半輩子”的意思,也做“生了一半醉”的意思。)

因此,喝完一壺了,終於有點兒醉了,心中天地大開,人的心情也轉入另一種狀態。

於是,就又忽發狂想,舉起酒杯,邀請月中嫦娥仙子來與自己共飲一杯。


原詩的話,不夠押韻。

另外,意境也稍顯不夠。

比如“月落西山”了,如何又有個“昏月”?

而且,“一壺濁酒人已醉”這一句,也不是很好,一壺酒下去了,人已醉。

人在“已醉”的狀態下,是幹不出什麼有詩意的事情的。

因此,“一壺濁酒人已醉”這樣的表述也沒似醉非醉的那處意境,而是很平白的描寫,確實是醉了。

所以,古詩裡一般是“將醉未醉”的狀態最好。一般說自己“已醉”的都是沒醉的,說自己沒醉的,反而是真正醉了的。趁著微微醉意,大舒平生之志。

比如當初曹操舞長槊作的千古名篇。

《短歌行》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當以慷,憂思難忘。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

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

憂從中來,不可斷絕。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闊談讌,心念舊恩。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吳謀


月落東山入夢難,燈孤風冷衣正單。一壺濁酒人已醉,看山是山顯本源。



無能的力量


日落西山人未眠,孤燈昏月行影單。

一壺濁酒人已醉,不見月中嫦仙子。

你覺得這詩怎麼樣?

本來我是沒有興趣去評論人家的作品怎麼樣的,但是最近為了完成一個任務,不得不找些問題來回答。

看到這首詩,第一感覺是:它不是律絕。但是把它當做古風體的絕句,第四句又沒有象第一、二句那樣的押韻。即使是人們所說的打油詩,那也是要押韻的。再如一些朋友喜歡說別人寫的是順口溜,既然是順口溜,那也得順口,也就是還得要押韻。山歌、民歌也是很順口的,也就是說也必須要押韻。所以這首詩是什麼體裁,真的是不好作岀判斷。如果其第四句押韻了,則可以說它是一首古絕。但它沒有。

現在,我們按照律絕的要求來分析一下。

第一句:“日落西山人未眠”。其平仄要求是:仄仄平平仄仄平。這一句非常的好,因為它完全符合平仄的規範。

第二句:“孤燈昏月行影單”。這一句的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仄平平。我們可以看到,前四字是合乎要求的。而後三字中的“影”字,按照要求應該用平聲字,而“影”字是仄聲字。這就影響了這句詩的順暢性。當然,按照拗救之法來說,也可以免強說得過去。因為它前面的“行”字救了它。但如果嚴格要求,還是不太好的。

第三句:“一壺濁酒人已醉”。其平仄要求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前四字仍然可以,但後三字“人已醉”中的“已”字,仍然突破了其平仄的要求。這裡應該用平聲字,而“已”則是仄聲的。如果按照拗救之法仍然可以說得過去,但是嚴格要求起來的話,還是不太理想的。

第四句:“不見月中嫦仙子”。這一句的平仄要求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和第一句是一樣的。和二、三兩句一樣,前四字仍然可以過關。後三字“常仙子”中的“仙”字和“子”字,“仙”字位置當用仄聲卻用成了平聲,“子”字位置當用平聲卻用成了仄聲(而且不押韻)。

綜上所述,這首詩如果按照律絕來要求的話,第一句很好,第二、三句免強,第四句基本要不得。這是從格律規定來說的。

從詩的情志方面來看,並沒有什麼大的矛盾。我體會了一把,不過就是為了表達一下“孤單”的情感,這是無可厚非的。

在用詞方面,“嫦仙子”三字,似乎有生造詞語的感覺。可惜用到詩中仍然不能滿足平仄的規矩,否則的話,用“嫦娥仙”三字似乎比較習慣一些。

為了使提問的朋友更好地體會,我來略做修改,以完成我答題任務。

日落西山人未眠,孤燈昏月照層巒。

一壺濁酒人將醉,邀友不來淚已瀾。

——絕句 夜瀾(為提問友修改)

20190828










用戶60397079085


路過!這首: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燈昏月行影單。一壺濁酒人已醉,不見月中嫦仙子!說真心話,不怎麼樣!我不論平仄只說意境!這首詩是作者描寫自己在孤單的深夜一種寂寞之情!也許是思鄉之情,也許是思戀之情!以酒澆愁!從第一句(月落西山人未眠)應該是月初八九的日子!等月落正是半夜時分(二更左右)第二句(孤燈昏月行影單)飽含寂寞思念之情!月已落,(昏月)不可能再看到,應該是(獨對孤燈行影單)!第三句(一壺濁酒人已醉)不如(酒入愁腸人半醉)這樣更顯得孤獨,寂寞!第四句就不說了,是續上去的,如果是思鄉改為(何時回家共團圓),如果是念人改為(恍若身邊偎嬋娟)!(一家之言)


一綹春風79682225


這首詩看前半部分還是蠻有意境的,也許是後半部分不太押韻,讀起來有一種彆扭的感覺。下邊小蘿莉就來解析一下這首詩啦!

月亮都已經落到西山了,可是人還是失眠到睡不著,孤燈伴著昏月,更深的感覺一個人的孤單,喝下一壺酒的我彷彿已經醉了,但絲毫不見月中的嫦娥仙子。滿屏都給人一種孤獨淒涼之感。

其實,這首詩最大的問題就在於末尾那句不押韻,讀起來沒有朗朗上口,so~小蘿莉決定要獻醜一下,歡迎各位親朋多提意見哦

修改後版本: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燈昏月行影單。一壺濁酒人已醉,未曾見過嫦娥仙




小蘿莉推文


月沉西壁鳥投南,

一葉孤舟問長天。

半盞寂寞誰共飲,

紛紛葉落雁聲寒。



人間四月天a


前三句很好,意境很好,收尾不好。

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燈夜暗弔影單;

半盞殘酒人慾醉,不見月中姮娥憐。

天上人間,遙不可及之情躍然,可寄相思,工作失意,仕途不暢。

詩人孤身一人,長夜難眠,直到月亮從西山沉下,窗外夜空慢慢黑下來,披衣坐起,被昏暗的燭光照著,影子打到牆上,更顯形單影支,格外令人垂憐。酒實在喝不下去了,人昏昏欲醉,心中的相思格外幽長,卻始終等不到心上人到來,哪怕一點的憐愛。可寄相思,工作失意,仕途不暢。

詩人孤身一人,長夜難眠,直到月亮從西山沉下,窗外夜空慢慢黑下來,披衣坐起,被昏暗的燭光照著,影子打到牆上,更顯形單影支,格外令人垂憐。酒實在喝不下去了,人昏昏欲醉,心中的相思格外幽長,卻始終等不到心上人到來,哪怕一點的憐愛。

月落西山人未眠,孤燈夜暗弔影單;

半盞殘酒人慾醉,不見月中姮娥還。

姮(heng)娥,嫦娥別稱。



夕子宛然


這是一首典型的四句詩,讀完最後一句再細琢磨前幾天句,才明白作者的用意及其良苦用心。

四句詩,第一句可韻可不韻,第三句不韻,四句必須韻。對仗句要主謂詞分明,上句與下句也要相對稱,第三句最忌諱四聲。這些都在這首詩中一一中招,可以看出,作者是一個非常瞭解古詩的人,也是一個很會寫很能寫的人。看到了眾友的回答也使我受益匪淺。

以上只是我個人的一點膚淺的看法與猜測,請師友們指教。謝謝!

月落西山人未眠,

燈昏光暗瘦影單。

一壺濁酒醉寂人,

醒目不見嫦娥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