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在現在社會(2020年)值得學習嗎?

暴躁的棉籤兒


[不說話只釣魚]個人觀點:阿Q精神在現在社會不值得學習。

社會發生了本質變化

阿Q精神是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在那個混亂的年代,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都不清楚。作為一個底層的老百姓,經常受欺負,又沒有能力反抗,只好以阿Q精神來安慰自己。

現在社會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社會在進步,在向更文明的方向發展,我們一出生下來就受到各種各樣的法律及父母的保護,時代的性質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社會也越來越公平,所以說,阿Q精神已經過時了。

當我們遇到困難時,想想紅軍長征兩萬五千裡,想想抗日年代,想想貧窮年代,想想阿Q那個年代,我們就應該感嘆,好幸運!好福氣!好時代!

現在社會需要黃文秀那種價值,奮鬥,奉獻精神

但是公平只是相對的,有很多時候還是存在一些不公平,尤其是底層社會的人。除了這一點,現代社會中,人們的生活和生存壓力都是比較大的。

在壓力比較大的情況下,我們還是需要一點精神,但是這不是阿Q精神,阿Q精神是一種自我放棄,無可奈何的狀態。

我們需要的是,鐵人王進喜的精神,時代楷模黃文秀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向上的,是努力的,是奮鬥的,最重要的是,它是一種奉獻自己造福社會的偉大的精神。

當我們處於低谷,當我們遭遇困難,我們完全不用阿Q精神來安慰自己。你是貧困戶,你可能是最困難的貧困戶,我們的國家正在實現脫貧,一個也不會少。你創業,國家也有很多輔助政策。困難群眾摸底,黨員困難戶摸底,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都有在統計,有我們的國家在完全不用阿Q精神。

我們現在是會發展了,有很多公益組織,有很多志願者。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一個我們身邊的例子。我們的一位同事,腦溢血住院了。我們的單位,我們周圍的同事帶頭捐款,幫助護理,幫助陪床,幫助同事渡過難關。這就是一個典型的人。

所以說,不必再悲觀,凡事要樂觀。要慶幸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多麼好的時代,這個時代會越來越好,我們越來越自由地生活,越來越能夠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出來。還有什麼可悲觀可自暴自棄的?

好好享受這個時代吧!

非常感謝你的閱讀。以上只是個人觀點,僅供參考。歡迎關注留言交流,一起探討人生,解讀人生,品味人生,過好人生。我是


不說話只釣魚


阿Q是舊社會里人麻木、自卑自嘲自大的集中體現,反映了被統治階級受壓迫時一種自求滿足、恃強凌弱的心理。阿Q精神的本質是一種“精神勝利法”;他自欺欺人,不敢正視現實,卻又對現實充滿了自卑的鄙夷,卻又不自覺地流露出骨子裡的奴性,苟且偷生。

關於阿Q精神,學術界有很多權威論述過。黃修已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稱這種病態特徵是精神勝利病,其中有一段非常透徹又簡明的論述:“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例如,他捱了人家的打,便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並自認為是勝利了。由於這種精神的支配,並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盡屈辱的血淚史。直到最後糊里糊塗地被殺,才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後一次精神勝利。”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舉個例子,譬如某位同學考得很糟糕,他卻對自己說:“試卷有問題,出題人有問題;就算如此,反正天底下比我差的人多著,我考得很好!很好!這就夠了!”於是又倒頭睡去或者沉迷網絡。

有人會把阿Q精神與樂觀精神和“破罐子破摔”的態度相混淆。事實上,樂觀精神(尤指革命樂觀主義)是對於未來的變革充滿了信心,是一種“活躍的”、“運動的”精神;而阿Q精神是腐化的,靜止的,是一種“如是便好罷”的精神法則,是不會有進步的。

再說破罐子破摔的態度。凡懷有這種態度的,大抵是對自己的情況有了悲觀或絕望的瞭解之後,一種滿不在乎地放棄,索性任其滋蔓;而阿Q精神,卻比其更加的糟糕,因為懷有這種精神的,並不會感受到這種悲觀情緒,更別提放棄;相反,他們對於自己由自卑到自大,凡遇到挫折,總要換著方式安慰自己,用幻想來欺瞞自己,以求精神平衡;過後又將其遺忘,長久如是。

阿Q精神代表的靜止、保守、畏縮的心理,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是不可取的。

但也有人將阿Q精神廣義化為某種“心裡療法”,成為“不爭不鬥,尋求心理平和”的標籤。然而我覺得,這種廣義化使阿Q精神失去了原本的內涵,是有背於初衷的;它不再具有強烈的批判意味,而是成為一箇中性詞,成為“不與爭鋒”的代名詞。但,這也並無不可——因為這種廣義化某種程度上體現了唯物辯證的觀點,看到了有別於阿Q精神消極影響的積極一面——這也是一種中庸之道,中庸之道的積極一面:這值得我們去細思量,細斟酌。

因此,在現代社會生活中,阿Q精神裡頭的自我麻醉是萬不可取的;我們應當去其糟粕,看到這些背後積極的一面,並以高昂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工作、生活中去!


看雲小語


在任何時代,阿Q精神都不值得學習。有人誤解了什麼是阿Q精神。

魯迅在《阿Q正傳》中塑造了阿Q的形象,並把他的精神勝利法稱之為阿Q精神。

阿Q精神,本來指病態的心理活動,是一種自欺欺人、自我麻醉又妄自尊大的一種行為表現。在遭受羞辱的時候,不敢正面反抗,只會事後自我安慰;是維持自己那可憐的心理滿足和平衡的一種方式。

有的人將阿Q精神,錯誤地理解為人的自我嘲解,自嘲是一種境界,是運用嘲諷的語氣,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嘲諷。敢於自嘲的人,首先有勇氣,有自信,心胸豁達,其精神已經達到了一種很高的境界。心靈自由,超凡脫俗的人才敢於自嘲。

因此,自嘲和阿Q精神完全是兩回事,不可同日而語。當一個人的修養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才會在眾人面前自嘲,也才敢於在大眾面前自嘲。通過自嘲,能化解尷尬,緩解緊張氣氛,也顯示個人的精神高度。而阿Q的那種可憐、可恨的形象,相信讀過魯迅小說的人,一定還留在頭腦中。

阿Q精神,是一種自我麻醉,自我逃避,是最低層次的精神活動,限於個人的自我心理活動。

在2020年,在新的時代,在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阿Q精神必須拋棄!阿Q精神,和這個時代不匹配,不被這個時代所需要,更不應來學習!


儒風微微


“阿Q精神”用不著去學習?這是特定環境中人的一種心理特徵,一種心理現象自然釋放,如果有人想要學,或是認為值得學習,這種精神是學不來的。

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核心是精神勝利法,其心理特點就是用純想象中的勝利來補償實際中的失敗。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的舊中國社會底層的阿Q,因身體、精神及經濟地位處於劣勢,為了在那種殘酷的社會生存下去,面對敵視、強大的外界,他失去了自我,他的屈從、受虐、忘卻、攻擊完全臣服於外界的權威。

我們從阿Q賭錢贏錢後,被意外被人搶去,且還捱打,他卻還在看熱鬧,以為被搶的是別人,被打的也是別人;阿Q在戀愛悲劇一節中,他被秀才打了一竹槓,他不知道秀才為什麼打他,他還要去舂米;看到趙太爺怒目向他走來,他覺得是衝著他來的才跑了;最讓人悲哀的是他被處極刑時,要他在供詞上畫個圈,他沒有畫圓,雖然感到有點遺憾,但他還是說,兒子才畫得圓呢!受虐時的屈從,是一種精神麻木的屈從。

阿Q在強者面前甘於受虐,以致自輕自賤,受虐時他在背地裡的口頭禪是:兒子打老子。好像他永遠高於欺他的人。在弱者面前他又妄自尊大。阿Q看不起城裡人,又看不起鄉下人,常說我先前比你闊多了。他面對強的欺侮精神麻木,轉而去欺負比他弱的人。阿Q因罵了一句“假洋鬼子”——錢家少爺,遭到了少爺一頓哭喪棒的痛打,被打之後很快他就忘了,轉身就把氣撒在小尼姑身上,對她又是罵髒話又是掐臉蛋,終於覺得剛才的憋氣都散了,又充滿了自豪感。

阿Q處於受虐的壓抑狀態之中,從人性的角度出發,需要有適當的精神釋放。於是,他從受虐到施虐於人的轉換之中,釋放人性的攻擊性,攻擊比他更弱小的人是最安全的方式。

阿Q從這受虐到壓抑的狀態之,到施虐於人時釋放的攻擊性,渺小的、卑微的他,渴望自己強大起來,渴望獲得權力,主宰他人。於是,阿Q潛意識通過一種可笑的形式體現出來。阿Q看過革命黨被殺,覺得自己也成了革命黨,於是,他做著搶到好多東西的美夢睡過去了。他邊走邊喊道:“好,……我要什麼就要什麼,我歡喜誰就是誰。得得,鏘鏘!悔不該,酒醉錯斬了鄭賢弟,悔不該,呀呀呀……得得,鏘鏘,得,鏘令鏘!我手執鋼鞭將你打……”

阿Q的心理特徵,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現在身邊的人,類似這種精神勝利法,並未消失殆盡,只是變換了方式,依然存在於現實當中。這種精神不但不值得現在的人去學,還應警惕這種精神對人們具有的危害性。


關山聽風


謝謝你的提問,不請自來,做一回答。

阿Q精神不僅在現在社會,在任何社會都是不值得學習的、擁有的。

阿Q是魯迅筆下的一個十分典型的人物。

“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是自慰精神或者是自賤精神,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欺欺人、自輕、自賤、自嘲、自解、自甘屈辱,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其主要特點,一句話說來,就是精神勝利法,自欺自騙以求自慰。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東西,也是特有的東西。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積極奮進,通過努力的拼搏奮鬥取得人生的輝煌。



河東詩文苑


其實大家在說阿Q精神的時候持貶斥的態度比較多,“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勝利而又無法得到勝利的人用來維持自己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種藥方,也可以稱為一種自欺欺人的騙術,常常表現在走向沒落的統治階級的精神狀態中 。其實它是一種生活中的弱者的典型思想和精神,更嚴重地存在於被帝國主義欺侮的半殖民地的封建統治階級之中,不只是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從人類思想的普遍性來講,被統治階級要受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所以在舊中國國民中也就普遍存在著阿Q精神。 如果真的要說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地方,那就是他的精神勝利法可以起到自我安慰的效果,對心理壓力起到疏導作用,是一種尋求自我解脫,醫治心理疾病的好方法





奮鬥的小蜘蛛


阿Q精神從何而來?

阿Q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代表性人物,在別人嘲笑他娶不上老婆的時候,他反擊道: “我們之前比你闊多了,你算個什麼東西!”與人打架吃了虧,他就會在心裡想:“我總算被兒子給打了,這個世界實在是太不像樣了!”在當初學習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記得班裡好多同學都說阿Q是個二愣子,只懂得自欺欺人,但是現如今已經工作三四年的之後卻發現阿Q精神經常出現在自己的身邊。同事的業績不怎麼樣,她就自我安慰說剛開始,還不是很熟悉要麼就是騙自己講大家都是和自己一樣,沒有必要太認真;朋友駕照理論考試失敗,就說現在正值駕校改革,所以考試變得嚴格了,正好不如多學學,免得以後出錯。這樣的例子實在太多了,筆者不明白:為什麼曾經被嘲笑的阿Q精神現在如此流行呢?

什麼是阿Q精神?

之後筆者在網上了解到,關於阿Q精神,學術界有很多權威論述過。黃修已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稱這種病態特徵是精神勝利病,其中有一段非常透徹又簡明的論述:“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

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例如,他捱了人家的打,便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並自認為是勝利了。由於這種精神的支配,並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盡屈辱的血淚史。直到最後糊里糊塗地被殺,才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後一次精神勝利。”

“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勝利而又無法得到勝利的人用來維持自己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種藥方,也可以稱為一種自欺欺人的騙術,常常表現在走向沒落的統治階級的精神狀態中 。不只是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從人類思想的普遍性來講,被統治階級要受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阿Q精神在當今社會的表現。比如當前,有些人看見別人超過自己時就說:“他算什麼,我比他好多了。”這不是見先進就學,而是自我滿足,不求進取,又敵視別人進步。

這其實是阿Q精神在現實中一種很普遍的表現。阿Q精神被稱為精神勝利法,實際上就是通過自我安慰的方式來保持樂觀的心態,在心理學上這種方法被稱之為甜檸檬機制。所謂的甜檸檬機制指的是在個體追求預期目標失敗的時候,為了減少和緩解內心的挫敗感,就製造合理的理由來提高自己已經實現的目標的價值, 而將沒有得到的東西認為是無價值的,進而達到心理平衡的現象。甜檸檬機制是心理防禦機制中合理化作用的形式之一。

如何應對解決阿Q精神?

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對的一面,阿Q精神也有其可貴的一面,那就是是阿Q精神裡豁達大度的一面,遇上不順心的事總有理由為自己開脫。

阿Q傻 阿Q呆 阿Q自欺欺人掩耳盜鈴,不為名利而苦惱,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比起一些老為自己套上虛假的外衣而弄個焦頭爛額,有苦自己知實在可貴得多。阿Q只是魯迅塑造出來的一個人性特別的濃縮體,塑造時褒貶相交,既不單純地醜化也不單純宣揚,目的是給人們一面鏡子,讓人們在跌倒後總能找個讓自己重新站起來的理由。“阿Q精神”並非壞事,它內含科學性。對於心理失控的人來說,它是一劑良藥,使他們從中獲得自我安慰自我解脫,不至於因心理壓力得不到正確疏導而做出失去理智,譬如打人、毀物甚至殺人、放火或者自殺之類的偏激行為。

如今,“阿Q精神”已經走出了中國國界,成了“國際通行”的醫治心理疾病的輔助手段,在治療人類心理失衡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阿Q精神促使的心理防禦機制是發生在潛意識層面的心理作用,其目的是暫時地維護心理的平衡。合理化作用指的是給自己的行為賦予合理的、正當的理由,使其值得自己和他人讚美。

甜檸檬機制就是通過抬高或者美化自己的不足之處來安慰自己,引導人們善於利用精神勝利法,讓自己保持樂觀的態度,重新樹立信心,進而走出困境。雖然說甜檸檬機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內心的挫敗感,但是假的畢竟是假的,如果經常使用甜檸檬機制來自我製造各種理由維護自己的自尊,在欺騙別人的同時更是在欺騙自己,那麼最終就可能會因為過度使用甜檸檬機制而導致自己的心理出現障礙。甜檸檬機制最大的作用就是讓人保持樂觀的態度,從失敗中吸取教訓,繼續努力。





貓三叔


阿Q精神,說好聽一點,是自我安慰,自我激勵,自我陶醉。在當下,沒用嗎?有。一個人在非常疲憊,非常無助的時候,是需要這樣自我加油的狀態的,儘管短暫,但未必無效。人家說你一句你這人真無用。你洩氣了嗎?街上遇見一隻惡狗,它過來咬你一下,你怎麼辦?咬回去?不慎碰到一些垃圾人,突然間激怒了你,你怎麼辦?跟他玩命?


高興666


“阿Q精神”經過不斷的演化,由貶義發展為中性,之所以有這樣的演化,在於“阿Q精神”去掉“阿Q”所處的時代背景,其蘊含的“自我安慰”屬於人性,是人在某種困境下的一種自我保護手段。因此現代社會中的“阿 Q精神”值得我們學習,也同樣值得我們加以利用來紓解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帶來的負面情緒。

魯迅筆下的“阿Q”處於社會的最底層,受到當時封建社會的壓迫與毒害,而無力反抗,形成了扭曲的病態心理,時而“自大”,“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眼裡”,“加以進了幾回城,阿Q自然更自負,然而他又很鄙視城裡人”,又時而“自輕自賤”,當別人打他時,對他說:“自己說:人打畜生!”阿Q就會說:“打蟲豸,好不好?我是蟲豸--還不放麼?”,而阿Q最重要的“精神勝利法”是“自欺欺人”,他不崇奉錢太爺趙太爺,“他想:我的兒子會闊得多啦!”在打架輸時,就會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的世界真不像樣…”。他常常以這種病態的“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麻醉,在趙太爺打他嘴巴之後,他覺得趙太爺是“他的兒子”,“果然大家也彷彿格外尊敬他”,“阿Q此後倒得意了許多年。”直到被“革命黨”的名義抓起來,他以圓圈畫押時,“惟有圈而不圓”,就自我安慰:“孫子才畫得很圓的圓圈呢。”

黃修已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稱這種“阿Q精神”是精神勝利病,說:“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例如,他捱了人家的打,便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並自認為是勝利了。由於這種精神的支配,並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盡屈辱的血淚史。直到最後糊里糊塗地被殺,才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後一次精神勝利。”

而現代社會的“阿Q精神”是通過自嘲、自解的自我安慰來緩解自己的負面情緒,紓解抑鬱,不至於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而崩潰。

我們每個人都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阿Q精神”,或多或少的用過“阿Q精神”。在現代社會中,緊張的工作與生活節奏,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不均衡的社會發展,階層嚴重分化的社會狀況,也時時衝擊著我們緊繃的神經,帶來了巨大的困惑與苦惱,常常使我們陷入深深的無力之中,造成我們精神與心理的壓抑。在這個精神信仰普遍缺失的時代,“阿Q精神”不啻為一種自我心理調解的有效手段。





輕羽晦明


阿Q做為魯迅筆下的文學作品人物,在被嚴順開老師進行精彩的演繹後,為我們大家所熟知 其在生活中所坦露的精神我想也是應該分做兩面來看。

一是恃強凌弱的精神要不得,在現代社會,每一個人活的都有尊嚴,身份不分高下。同時,時代機遇隨時可顯,你怎麼就知道今天比你還弱雞的人,明天會不會成為馬雲呢?

二是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要不得,當今社會高度安定,動亂及被侵略的係數幾乎為零。在這樣穩定的社會體系中,無論你是錢多錢少,位高位低,都要對自己的生活進行理性的規劃和合理的安排,否則,你會活的一無是處,興致寡然。

當然,阿Q在面對強敵和無理挑釁時,表現出的那種理性避讓和心理安慰,還是值得提倡和表揚的。畢竟,現代社會活著比啥都強,活著就有機會,自由就有上升的可能。同時,阿Q在本鎮無法生計時,沒有咳聲嘆氣,自甘墮落。而是外出積極尋找發展機會的探索精神也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的,老話講,人挪活樹挪死嘛!

最後,我想說的是,當你在生活中遇到無理的人或事時,可以瀟灑的轉身走開。心裡像阿Q似的罵到:媽媽的,你算個什麼東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