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是如何“過河”的?

裝甲擲彈兵\n


說到坦克過河,主要有以下幾種辦法。

一是自己游過去。這是對水陸兩棲坦克而言。水陸兩棲坦克,顧名思義,就是既能在陸地上跑,又能在水裡遊的坦克。不過,這類坦克都屬於輕型坦克,裝甲比較薄,能防一般的彈片和中小口徑的子彈。沒辦法啊,因為坦克的體積有限,為了讓它有足夠的浮力漂在水面上,只好犧牲它的裝甲了。這類坦克的履帶上裝有一個個小槳片,有些後面還有個噴水推進器,它就靠划水和噴水前進,時速一般6至8公里左右。

第二個辦法就是暫時變身“潛水艇”。例如俄羅斯就有一種坦克,要過河時就先停下來,將各艙門、洞口密封好,在發動機口接上根長長的管子,讓它可以呼吸。然後坦克就暫時變身“潛水艇”直接開過去。當然,這類坦克過河受到很多限制,如河不能太寬,更不能太深,一般就是三五米左右吧!

如果自己不會游泳,又不能變身“潛水艇”,想要過河,怎麼辦?有辦法。

一,如果你不著急,那就等著,我找船把你運過去。海軍中就裝備有坦克登陸艦這種船,它可以把坦克裝上去,靠岸了再打開艙門放它出來。如果沒有坦克登陸艦,找民船也行。例如我們瓊州海峽就有一種大型的渡輪,火車汽車都可以裝,把它徵用過來裝坦克也沒問題。這種方法主要適用於渡比較寬的河,而且是在和平時期或者說戰時相對比較安全的後方。

二,如果你要過的河不是很寬,那坦克架橋車就派上用場了。它裝在坦克底盤上,採用摺疊式設計,需要用的時候就停下來,將橋展開,汽車、坦克、裝甲車就可以從它上面通過了。下面的圖片正是坦克架橋車和它展開的情形。怎麼樣?像不像變形金剛啊?


三、漕渡。這個就得靠工程兵中的舟橋部隊囉。咱們知道,舟橋部隊將舟橋一節一節的連接起來,就能變成一座長長的舟橋。有些大型的舟橋自身是帶有動力的,如果要過河的坦克、裝甲車、汽車不是很多,那它就沒必要搭橋了,直接展開,讓坦克等車輛開上去,它就像渡輪一樣將它們送到對岸去。

四、橋渡。如果要過的人員、裝備非常多,源源不斷的,那就得搭舟橋或者浮橋了。咱們的舟橋部隊曾經用半個小時就搭建了一座橫跨長江的舟橋,上面可以跑坦克、裝甲車,牛X吧!

以上就是坦克過河的幾種方法。所有圖片來自網絡。


血染戰旗紅


坦克過河無非就是兩種方式,第一種就是搭設浮橋,第二種就是坦克泅渡(浮渡和潛渡)。選擇哪種過河方式主要取決於河流的地理環境以及當時的戰場環境,如果河流水淺,坦克完全可以直接開過去,如果水深,戰役要求又需要出其不意,那麼你就可以選擇泅渡,如果講究速度和多車種批量通過,那麼搭設浮橋就是您的最佳選擇!



搭設浮橋都是由專門的舟橋部隊完成的,簡單來說他們就是專門擔負渡河保障任務的工程兵。我軍在1980年之後專門組建了特種舟橋旅,現在在戰區或者陸軍集團軍級別的單位中通常會單獨配置一個舟橋旅。目前我軍舟橋部隊已經完全實現機械化,主要配備的是仿製改進自蘇聯ПМП舟橋的79式重型舟橋器材,它可以快速在流速小於2.5米/秒的江面迅速架設長度達數百米的50噸載重浮橋,在央視《挑戰不可能之加油中國》欄目中,舟橋某旅曾經完成了26分鐘搭設1100米浮橋的壯舉,這速度絕對可以稱得上基建狂魔!

坦克泅渡則分為潛渡和浮渡,潛渡很簡單,就是坦克直接開進水裡,從河床下面通過,跟在地面行走沒有多大區別。當然了,雖然現代坦克密封性不錯,但是為了防止漏水,在渡河之前還是需要搞好密封的,比如炮口帶上炮口套,炮塔四周塗上黃油或者套上密封圈等等。搞好密封之後還要給坦克戴上一個高帽(通氣筒),這個裝置主要是給發動機供氧和排氣使用的,一切準備就緒,坦克就可以下水了,現代主戰坦克一般潛渡的水深要求在5米左右,太深淹過了帽子也就無能為力了。其實要論渡河最牛逼的技能還是直接游過去,這就是傳說中的浮渡。坦克浮渡的低配狗刨版就是給坦克加裝浮筒、圍帳甚至是汽油桶,使坦克浮力大於自重就可以漂在水上了,然後開啟發動機,通過履帶划水,坦克就能跟個鴨子一樣慢悠悠的遊過河了(速度6到15千米/小時)。很不幸的是,現代主戰坦克基本都在四五十噸,大部分都已經喪失了浮渡技能,現在這項技能基本上已經成為兩棲戰車的專屬。

(早期坦克浮筒更加誇張)

裝甲車輛浮渡的究極體其實還是我軍05式兩棲步兵戰車專屬的衝浪划水模式,它配備了前後兩個划水板可以將車輛抬升至水面並且大幅度減少水中阻力,1500馬力超強勁發動機搭配兩臺噴水推進器可以將05式兩棲戰車的速度提升至40公里/小時,是現役步兵戰車平均浮渡速度的三倍以上!
(這哪是步戰車,這不就是船?)


軍武吐槽君


河流是天然的自然屏障,對於坦克來說一條比較寬闊的河流就是一天反坦克壕。對於坦克來說克服河流的阻擋是一項比較常見的任務,特別是冷戰期間,歐洲東西之間一般都會有幾條南北走向的河流,無論是蘇軍還是北約都是走大約100公里就會遇到一條河流,所以克服水障是一項常規作業。

坦克過河無外乎是水面上邊過去,趟著水過去,從水下開過去三種,其中從水面上過去又是可以分為從固定的橋樑上來過去,自己架一座橋,如果是水陸兩棲坦克還可以自己開過去。
遙遠的橋可是經典戰爭片,就是講奪橋的故事,而還有一個譯名叫做奪橋遺恨。


雷馬根大橋作為進攻一方的來說並不理想,但是美軍在意外的獲取了這座萊茵河上唯一一座沒被德軍炸掉的大橋以後,迅速把能夠調來的所有部隊全部調過來,並且迅速架起來7座浮橋,使這裡成為盟軍首先突破萊茵河的地方。

從現成的橋上開過去,是最簡單也是各個國家最喜歡使用的辦法,這種固定的橋樑特別是能夠通行坦克重炮的橋樑一般都是爭奪的戰役戰術要點,無論攻守雙方都會把這些橋樑當作重點,比如電影遙遠的橋裡邊的市場花園行動就是圍繞著橋樑進行的,而美軍後來在萊茵河也是圍繞著雷馬根大橋做足了文章。


放點工兵架橋的照片,現在每年的坦克兩項裡邊的工兵科目都有架橋,不過架橋的時候都會釋放煙霧進行掩護。

的確,現在的工兵已經可以在30分鐘之內假設一條1000米以上的可以通行坦克等重武器的浮橋,但是架設浮橋對於水文條件是有一定的限制的,一般水的流速超過了1米/秒,就無法架設浮橋了,當然現在的浮橋隨著技術的進步已經可以適應更大的流速,但是依舊是有一些限制的,這一點浮橋無論如何是無法和固定的橋樑相比的,同時對於河岸的坡度也還是有條件的,而這些都是要經過事先的偵察才能確定,如果是沒有現成地方就還要用工程機械改造地形,使它可以架設浮橋。

所以戰時奪取敵人的控制的橋樑是進攻一方經常要做的事情,可以通過傘兵首先佔領橋量等待地面部隊會合,還有就是組織突擊隊化妝成敵軍或者難民混在一起,偷襲守橋部隊,這一手各個國家都有成功的戰例,不過這種行動要是對方手快也還是會在突擊隊得手以前把橋炸掉,比如抗戰時期,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利,日軍一路打到怒江邊,在日軍準備偷襲惠通橋時,被守軍識破,搶先炸燬了惠通橋,這才把日軍阻止在了怒江,否則日軍一路打到昆明也不意外。

趟著水過河是這條河不深,一般坦克在水深不超過1.5米,水流速度不超過1米/秒,而且河底的土質比較堅硬,最好是石頭底的時候,都會找這種叫做涉渡場的地形趟著水過去,這樣過河也是很方便,不過就是要找到這樣的地段,而且這種情況大都出現在河流的枯水期,而且涉渡場也是要有工兵先進行偵察了。
俄國坦克的通氣管比較細。


德國坦克的通氣管很粗,必要時坦克乘員就從這裡撤離坦克。

剩下的就是從水下爬過去了,這種情況一般是水深不超過5米,流速也是不超過1米,而且河岸的坡度不超過25度,最高不超過20度,而且河底也是石頭的為好。這個要求和趟水過河類似,不過就是過去的時候水更深,要沒頂了,而且要進行一定的準備。

現在的主戰坦克都會有兩根通氣管,一根是供給發動機使用,還有是給坦克乘員使用,西方國家的通氣管一般比較粗,給坦克乘員使用的在緊急情況下是可以當作成員撤離坦克通道的,而蘇俄系列的坦克通氣管沒有這個功能,如果坦克在水下出現意外,坦克乘員只有自己棄車游上來。不過西方坦克的通氣管都是有後勤部門運送,而蘇俄坦克的通氣管是坦克自己就可以帶著,在準備潛渡的時間上要少一些。

最早使用潛水坦克的是德國,準備在英國登陸的時候使用,不過經過試驗德國人發現坦克在水下超過水深18米以後,坦克的履帶就抓不住地面了,加上後來海獅計劃取消了,這批坦克也就沒有出現在英國,不過這些坦克在進攻蘇聯的時候用上了。現在主戰坦克採用的方法和當時大同小異,都是把坦克密封起來,而且坦克裡邊還有排水泵,負責排水。

加了圍帳的謝饅頭,這種土法上馬的水陸坦克在諾曼底登陸中發揮了不小的作用。

這些都是現在常見的幾種辦法,原來還有過一種辦法,就是給坦克加裝圍幕,加大坦克浮力,謝爾曼的一種改型就是這種DD水陸兩棲坦克,不過由於現在的主戰坦克太重了,這種辦法坦克已經不用了,但是象布萊德利步兵戰車還是採用這種辦法進行浮渡。



還有就是水陸兩棲坦克,他們過河就是開過去,在設計的時候就考慮到了過河的問題。

圖片來自網絡。
正經八百的水陸兩棲坦克。


有痰


對於很多人來說一定都很好奇部隊裡面的坦克到底是怎麼過河的。畢竟坦克可是號稱陸戰之王的存在,而如果它到了水中,那會不會就成了一個“旱鴨子”呢?

據我所知,坦克過河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潛渡、一種是浮渡。大多數主戰坦克由於其體重過重都是採用潛渡的方式過河。潛渡的方式也比較簡單,就是坦克在下水前講可能進水的地方進行密封,而排氣管和進水管都要加長到水面以上,然後使用其自身的履帶在河流湖泊的底部移動其實跟地面上移動差別不大!

浮渡,採取浮渡過河的坦克,就是我們經常說的那種兩棲坦克。顧名思義,這種坦克不僅僅能在地面上作戰,也可以在水中作戰,所以過河更不是什麼問題了。兩棲坦克靠自身的浮力可以漂在水面上,當然了人們為了提高兩棲坦克在水中的浮力,通常採用了薄型鋼板製作外殼,而自身的車體設計成類似船的造型。整體有良好的密封性和排水功能。而兩棲坦克能在水面上行走主要是靠自身特有的一套獨立的推進器前進。這種坦克採用的動力方式也有多種多樣的。有的是採用了特製的履帶,猶如水車的水斗。然後其通過履帶的旋轉,然後不斷的把水排向了後面,從而推動了坦克往前走,還有的是在坦克的尾部撞上了螺旋槳推進器或者噴水式推進器,然後在水中的時候,發動機通過傳送裝置帶動推進器不斷轉動,這個樣子坦克就跟船一樣在水中行駛了。

當然了還有一種過河方式是藉助外力。也就是我們不太常見的舟橋部隊,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在部隊行進的過程中提前到達河流湖泊附近,然後利用自己攜帶的各種器材快速的搭出一個可以保證大部隊臨時通過浮橋出來,保障部隊快速通過。記得在央視曾經有個《挑戰不可能之加油中國》的節目,兩千多名舟橋旅的官兵,就在26分鐘內在長江天險搭建了一條長達1100米的浮橋。

以上三種就是我對於坦克過河方法的瞭解,不知道你還知道其他坦克過河的不同方法嗎?告訴我好嗎?


臨沂圈子


一般人認為坦克既然要過河那直接從橋樑上開過去就可以了,和平時期這個方法自然是好,可是考慮實戰的條件下,這幾乎是不可能的。戰爭中對於橋樑這樣的重要目標都是重點防守的目標,而且一旦橋樑面臨著丟失的危險,對方會直接在橋樑上安裝大量炸藥提前將其引爆以避免被敵人利用。除非運用某些突襲戰術(空降作戰),否則很難奪取一座完整的橋樑,為了避免等待而貽誤戰機,有必要讓坦克自身具備一定的渡河能力。坦克的“渡河”方式大體上有如下兩種:



潛渡

潛渡即指坦克藉助密封手段和潛渡設備完全鑽入水中,直接沿河底從水下開過去。這種方式最早出現於二戰時期,德軍在閃擊蘇聯時,為了迅速渡過邊境附近的布格河,第18裝甲師就使用了一部分經過特殊改裝的“水下坦克”,直接從水底通過了布格河,達成了戰役上的突然性。蘇軍同樣也曾採用了這一方法,蘇軍在向第聶伯河挺進時,一個蘇軍坦克軍為了迅速渡過第聶伯河附近的捷列娜河,也通過為坦克臨時加裝通氣管和密封設備從水底渡過了該河,在德軍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現了。


坦克潛渡最關鍵的兩個方面就是密封和通氣,必須對坦克的門、窗、孔等易進水的地方進行密封處理,尤其是車體和炮塔之間的座圈,一般使用橡膠充氣帶進行密封。通氣問題同樣非常重要,乘員呼吸、發動機運轉都需要空氣,一般是給坦克加裝一個高高的鋼筒,直接安裝在車長出入口的座圈上,其高度視河流的水深而定,保證筒口高於河流的最大浪高,這樣就保證了坦克乘員和發動機對空氣的需要。至於坦克在水底的運動,則主要依靠航向儀確定前進方向。此外對於潛渡地點的選擇非常重要,要選擇適於坦克履帶行進的河床,以免造成坦克在水下難以前進或者上岸,從而導致失敗。


浮渡

坦克浮渡是指在水面上像船一樣渡河,而不是從水底渡河,依靠水上推進裝置為坦克提供動力,將發動機的動力轉變為噴水推力,也有直接利用兩條履帶划水來來前進的。水上推進裝置一般不至於坦克左右兩側,通過控制兩邊的推進裝置或者履帶的轉動來實現轉向等機動。

和潛渡一樣,浮渡的坦克同樣需要嚴格的密封和選擇合理的浮渡場地,坦克的入水角不得大於20度,出水角不得大於25度,登陸的對岸要有土質堅硬,河流的水流速度應小,水面也要較窄,避開礁石、水生植物等障礙物,坦克的浮渡速度最大在6-12千米/小時。


戰略論


這就需要坦克架橋車,在前線和前沿地區,有大量像河在流、反坦克壕溝、彈坑以及破壞的公路和橋樑等天然和人為障礙,坦克架橋車則是其中機動、靈活而簡單的架橋系統。坦克架橋車的使用,克服了上述障礙。

我國坦克架橋車的研製60年代初。當時設計了橋長為18m、機械傳動、機械架設的剪刀式橋,但由於種種原因沒有進行樣車試製。60年代中後期採用類似前蘇聯MTV裝甲架橋車的平推跳板式結構方案。60年代後期,完成了橋長18m的雙摺疊桁架結構橋、液壓機械傳動、平推對接連橋方式的架橋車的方案設計,並進行了部件結構設計。

1970年,由多家科研生產單位共同組成聯合設計組,在對平推雙摺疊結構方案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又提出了雙層疊放平推式結構方案。

1982年7月至1984年9月,兩輛正樣車在高寒、高溫潮溼、常溫三個環境地區進行了設計定型試驗,每輛車累計行駛6700km,架設橋樑320次,額定通載1050車次,通過了定型試驗。


根據安裝架設機構和架、收橋樑的需要,車體上增設了安裝支座;駕駛室內安裝了電氣控制系統的操作控制盒、繼電器盒、傳動箱操縱裝置坦克架橋車主要由底盤、橋樑、作業液壓系統、電氣控制系統、架設機構等組成。該車還配備有1支信號槍和6發信號彈。乘員室內安裝了坦克電臺以及作業液壓系統的徑向柱塞油泵、液壓油箱及各類電磁電液閥。主離合器操縱和轉向操縱增裝了液壓助力裝置,傳動箱是在73式中型坦克搶救牽引車的傳動箱基礎上改進而成,主要更換了向拖救絞盤輸出動力的錐齒輪副,並增加了結合、解脫撥叉機構,以利於架橋時操縱傳動箱。動力裝置為1臺12150L-7BW型柴油機,功率580hp。為便於操縱,還增加了作業液壓操縱裝置,該裝置的操縱盒和操縱手柄安裝在駕駛室內,有結合、解脫兩個操縱位置。操縱力不大於186N。操縱拉桿經過車底板與傳動箱撥叉機構相連。乘員3人(駕駛員、車長和勤務員),車長和勤務員在乘員室內,各有1個座椅和1具MK4觀察潛望鏡,從頂門出入乘員自衛武器為1挺7.62mm班用輕機槍(1500發槍彈)和20枚手榴彈。橋樑架、收作業的操縱通過電氣控制系統的操作控制盒進行。傳動裝置從69式中型坦克的傳動裝置演變而來,其結構與79式中型坦克基本相同。車體內部分為駕駛室(車體前左部)、乘員室(車體中部)、動力室(車體後部)。架橋車採用79式中型坦克底盤,並進行了適應性改進。


總說裝甲


坦克可以用加長排氣筒加長髮動機的進排氣,使水進不了,像潛望鏡一樣,潛渡過去


些許期待中


一般的輕型裝甲車輛都可以靠自身的浮力浮在水面上 而且基本要做到全封閉式不讓水進入車體內 為了做到這點 大多數兩棲戰車都會設置通氣管 這樣保證了發動機不會進水 還有固定或者活動的防浪板

一般的有兩棲功能的戰車主要靠履帶滑水前進 而專用的兩棲戰車現在基本都用泵噴或者加轉螺旋槳

當然一些重型戰車需要在依靠自身浮力以外依靠助浮裝置 一般以氣囊為多數,水深的地方可以架設舟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