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落魄時被一寡婦所救,並認其為乾孃,後來此人結局如何?

趙信義


據《北洋軍閥史料·張作霖卷》記載,張作霖一生中共認了40多個乾爹、乾媽,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12位。

這些人中既有高官和武將,也有大字不識一個的老太太。


(張作霖)

張作霖的乾爹乾媽,有的是在他最困難時幫助過他的恩人,他認乾親主要想法就是感恩和日後報恩;後來在發跡過程認的乾爹、乾媽,大多是出於政治需要,這一時期認的乾爹媽,在張作霖心中的感情分量是不如前一種的。

張作霖的老爹張有財是個遊手好閒的混混,他整天不務正業,只會賭博吸鴉片,將先人留下的一個小雜貨鋪全部抽大煙抽光了。

在張作霖13歲時,張有財因欠人家賭債,被債主害死。

13歲的張作霖只得跟著母親王氏和兩個哥哥,一個妹妹一起投奔到鎮安縣母親的孃家,由於家裡沒有勞力,生活十分困苦,甚至一度曾流浪街頭乞討。


(張作霖劇照)

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獨自在外流浪,過著飢一頓飽一頓的日子。

有一次張作霖兩三天沒討到飯吃,眼見就要餓死了。他摸進一個屯子,偷偷鑽進了一戶人家的廚房,眼鍋裡有幾個窩頭,就偷吃了。

從那以後,只要餓了,張作霖就摸到這戶人家偷吃的。

說來也怪,每次他都能在廚房找到吃的,有時是玉米棒子,有時是窩頭,有時是烙餅,總之就沒有空手過。

張作霖很好奇,要知道這戶人家看起來也不像有錢人,怎麼天天多那麼多糧食?

為了摸清情況,有一天他提前兩小時鑽入這家人的廚房,躲藏在灶臺下,想看看這家主人到底是個啥樣的人。


(流浪的日子)

眼看快到飯點了,只見一個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拿著兩張烙餅,放在鍋裡,嘴裡還唸叨:“造孽啊,這麼小的娃,可憐啊。。。”

張作霖多聰明的人啊,他一聽就知道是這個老太太故意將吃的放在廚房,讓自己偷拿的,心裡別提多感動了。

張作霖從來沒遇到對自己這麼好的人,一時激動,“蹭”的一下就竄了出來,拉著老太太的手倒頭就拜,感謝老人家的救命之恩。

老太太告訴張作霖,自己姓孫,是個寡婦,家裡也不富裕,但見小張作霖可憐,所以動了善心。

張作霖便認了老太太當乾孃,發誓將來發達了一定要報這個恩。


(乾孃死了好傷心)

不久後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張作霖抱著求生的希望從軍,又從軍隊中拉了幾個兄弟投身綠林,最後接受招安,一步步走向輝煌。

而發跡後的張作霖果然沒有忘記這位乾孃,每年都派人送錢送糧,孝敬老人家。

張作霖有空也會去看望這位普通的農村老太太,老太太去世時,張作霖因故不能為老人家送行,還特地派人帶去一大筆安葬費,以義子之禮安葬了老太太。

雖然後世對張大帥褒貶不一,但張大帥對恩人的這種湧泉相報的品格,也是難能可貴了。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理科男答歷史。

這個寡婦對於張作霖來說是極其重要的,如果沒有她,可能就不會有張作霖這個東北王的出現。

張作霖是公認的傳奇人物,1875年出生在一個小村莊中,13歲那年父親被人打死,14歲時就已經能掙錢養活自己,21歲加入了綠林董大虎匪部,成為一名土匪。後來久經沙場,沒多少年就成為了東北王。

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張作霖14歲時候發生的事情。

話說13歲那年父親被打死後,母親帶他去了外祖父家,沒多久,他母親嫁給了一個獸醫,也就成為了他的後爸。當時張作霖正處於叛逆期,不同意這個後爸,就經常和他吵架,母親不向張作霖,還出手教育張作霖。於是張作霖一氣之下離家出走去了高坎鎮。

對於一個還是15歲孩子來說,這一切都太難了。因為沒錢,只能流浪,後來他看見有一群長工在吃飯,他也假裝是長工,在那混飯吃。但是紙包不住火,終究被發現了。正被人驅趕之時,主人來了,這個主人就是孫寡婦,因為可憐張作霖,就同意讓張作霖留下,張作霖非常的感動,認了她為乾孃。

4年後的張作霖投靠了清軍,不久成了一名哨長。20歲,回鄉當了獸醫,這時候娶了張學良的母親趙春桂,趙春桂是趙家廟地主家的二女兒,也是張作霖原配。

21歲加入匪部;25歲因義和團運動,他在趙家廟組織了一個保險隊,專門保護附近村莊的安全,這些村莊也叫“保險區”。在這期間,張作霖受到了眾多好評,從此聲名鵲起,隊伍也逐漸擴大,從原先的幾個村莊到後來的二十幾個村莊。

也就是這股原生力量,推動著張作霖的不斷強大,1919年張作霖44歲,終於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但是隨著他的聲名顯赫,他也沒有忘記當初給自己飯吃的孫寡婦,每年都會派人去給孫寡婦送錢救濟。1924年的時候,孫寡婦去世,因為戰爭沒能親自前去祭拜,但還是派人去表達自己的心意。

張作霖不忘本,懂得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也正是因為這點,才能讓他匯聚如此強大的力量,坐擁整個東北。


理科男讀歷史


我們後來風生水起,光彩照人的 張作霖大帥早年間生活極為落魄,他兄妹四人,他的父親是賭徒,還吸食鴉片,張家欠了不少債,張作霖的父親最後被債主害死時,他只有十三歲。十五時為生活所迫去學木匠,但張作霖卻心不在焉,經常偷懶,後來被師傅掃地出門。


張作霖當時家徒四壁,已無安身之所,只好在街上乞討流浪,經常吃了上一天都吃不上飯,日子窘迫不已。一天,在他流浪到一個名叫高坎村的村邊時,看到田梗上🈶一群人正在吃飯,他估摸這些人是村裡的地主的長工。就靈機一動,也假裝長工,上前端了一碗飯就吃。可還沒吃完就被地主家發現了,因而就逮了起來。

這高坎村🈶名姓孫的寡婦,看張作霖形容憔悴卻氣宇軒昂,於是向地主說好話,救下了張作霖。之後,孫寡婦看張作霖可憐,每天都會給張作霖送飯吃,這讓走投無路的張作霖大為感動,於是主動認孫寡婦做了乾孃。 後來 ,張作霖又學了一段時間的獸醫,結果被居心叵測的人陷害,差點送命。

迫不得已,又投身軍隊,在宋慶毅軍中當了一名騎兵。甲午戰爭,清敗日勝,張作霖又逃回了家中。生活無著落, 張作霖上山當了土匪,似乎他🈶與生俱來的領導能力,在自己苦心孤詣的經營下,慢慢壯大了自己的勢力,終於佔據了東三省。成為煊赫一時的東北王。

這時候,他的乾孃孫寡婦家中卻變生不測。她的村子由於接二連三地被土匪、兵痞洗劫,這孫寡婦的日子極為艱難,已經揭不開鍋了。 張作霖聽聞後,立即派左右將孫寡婦接到張府居住。而且,依然以乾孃稱呼孫寡婦,張府上下慢慢知道了張大帥與孫寡婦的淵源,對孫寡婦都十分尊重。這讓孫寡婦晚年過上了養尊處優的日子,享受到了生活的快樂。

張大帥不僅為孫寡婦養老,還為她老人家送終,並且到她撒手人寰時都沒改變過乾孃的稱呼。
孫寡婦能有這樣的結局,自然是因為在張作霖落難時向他伸出了熱情的雙手。而張作霖也是知恩圖報的人,給予了孤苦無依的孫寡婦最好的回報。


希望星晨58298869


張作霖早年間生活極為落魄,他的父親整日裡沉迷於賭博,而且還吸食鴉片,因此張家欠了不少債,而張作霖的父親最後也被債主害死。這一年,張作霖只有十三歲,他家中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年幼的小妹。



在張作霖十五歲時,他的母親要求他去學木匠,但張作霖並不喜歡這樣的工作,因此他經常偷懶,最後張作霖被他的師傅趕了出去。

孫寡婦的一飯之恩

這時候張作霖實在是沒有臉回家,因此他就在街上乞討流浪,經常一天都吃不上飯,日子過得十分落魄。

在他流浪到高坎村時,看到莊稼地旁邊有一群人正在吃飯,張作霖估計這些人是村裡的地主僱傭的勞力,他就假裝是這家人僱的勞力,上前拿了一碗飯就吃,結果還沒吃完就被主家發現了,因此就被抓了起來。

這時候有一位婦人救了張作霖,這人是當地村裡的一名姓孫的寡婦。之後的一段時間內,孫寡婦看張作霖可憐,每天都會給張作霖送飯吃,這讓張作霖大為感動,於是他認孫寡婦做乾孃。

孫寡婦的結局

此後張作霖又當了一段時間的獸醫,結果卻被人陷害,險些送命。後來他又在宋慶毅軍中當了一名騎兵,但遭逢甲午戰爭,清軍被日軍打的大敗,張作霖趁機也逃回了家中。

再後來張作霖上山當了土匪,又不斷壯大,逐步佔據了東三省,成為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

這時候孫寡婦家中卻遭逢大變,孫寡婦所在的村子接連被土匪打劫,這讓孫寡婦的日子過得極為艱難。

張作霖知道這件事後,就派人將孫寡婦接到張府居住,而且依舊叫孫寡婦為乾孃,最後還給孫寡婦送終。

孫寡婦能有這樣的結局,只能說是她做好事得到的回報。或許孫寡婦自己也沒有料到,自己隨手所做的一件小事,就能改變了她的結局。


東方大史


這個事還要從張作霖年輕時候說起,那個時候的張作霖還不是虎踞東北的張大帥,只是一個日常溫飽都成問題的閒人。

張作霖也是貧苦出身,小時候家裡面也窮,沒上過幾天學,後來張作霖的父親被賭徒給打死了,父親的身死對於張作霖本就貧苦的家庭來說,更是雪上加霜,後來張作霖只能早早的進入社會謀生。


在張作霖開始他的土匪生涯之前,也是什麼都幹過,比如木匠、賣包子,還有做獸醫,而張作霖認一位老太太做乾孃的事,也是發生在這段時期。

年輕人對外面的世界都有一種嚮往,想著出去闖蕩,年輕時候的張作霖也一樣,總想著外出幹一番大事業,於是,張作霖就懷揣著夢想出外謀生了,他來到了一個叫做高坎鎮的地方,在這個地方,張作霖是初來乍到,人生地不熟,誰也不認識,也沒個親戚,只能靠打短工為生,但這也不是法子,吃飽飯都困難。



後來,張作霖在一個村子找到了一個“吃飯的地方”,這個村子裡有一個姓孫的人家,財主家庭,家大業大,家裡面僱傭的夥計多,平常夥計們就是吃大鍋飯,張作霖就開始在這兒蹭飯吃,開始的時候,這些財主家的夥計覺得張作霖可憐,也不容易,就讓他跟著吃,結果後來張作霖來的次數多了,這些夥計們就把張作霖給趕一邊去了。


後來,孫家的老太太也是心慈的人,覺得張作霖也可憐,於是就囑咐家裡的夥計們不要趕張作霖,讓他有口飯吃,後來,張作霖覺得不能白吃飯,就幫著孫家做些放牛趕羊的活,而孫老太太有時候還幫著縫補衣服之類的,這讓孤身一人出門在外的張作霖心中很感動,就認了孫老太太為乾孃。



後來的張作霖如何了,我們也很清楚,一代梟雄人物崛起於東北,權勢盡在手中,而這個時候的張作霖也沒有忘記在自己落難時幫助過自己的孫乾孃,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不僅平時送一些錢財於她,而且幫助她的孩子謀取差事,在她去世時,張作霖自身脫不開身,便派遣一位副官帶著錢去孫家參與葬禮,進行隆重安葬。


說與山鬼聽


張作霖的祖上家財萬貫,但無奈“富不過三代”,到張作霖的父親張有財這一輩,家財已經所剩無幾。其父張有財在縣城經商,以微薄收入養活一大家子。但張有財是個好賭之徒,有一次,因為欠了賭債,張有財被債主活活打死了。張作霖得知父親死訊後,當即與二哥張作孚一同進城為父報仇,雙方爭執過程中,張家兄弟不慎開槍走火,賭徒被當場打死。二哥張作孚主動攬下所有罪名,張作霖則與母親以及妹妹一起,連夜趕往外祖父家中。


(張作霖影視照)

張作霖的母親為了不讓孩子步入父親的後塵,決定讓張作霖去學木匠,誰知張作霖去了兩天,就嫌累跑了回來。王氏又先後讓張作霖賣過包子,做過小貨郎,但張作霖都無果而終。 母親一怒之下乾脆不管這個孩子了,讓他自己去謀生路。

(孫寡婦舊照)

張作霖手無分文,又無一技之長,在流浪的過程中只能以乞討度日。當他經過營口高坎鎮的磙子泡村時,看到很多工人正在為一個大戶做工,於是便混入工人中蹭吃蹭喝。後來孫財主發現這傢伙一到飯點就出現,一開工就玩失蹤,就準備將張作霖攆出去。孫財主的母親是個心地善良的寡婦。她聽說此事後,很憐惜張作霖,便作主讓張作霖繼續留在飯堂吃飯。張作霖特別機靈,他吃完飯後也不急著走,總給孫財主做些雜事。一來二去,孫財主也就不把他當外人,不久後張作霖乾脆認了孫寡婦為“乾孃”。



(瀋陽張氏帥府)

張作霖發跡後,一直對孫寡婦的恩情念念不忘,幾乎每年他都要抽出時間去看望孫寡婦。就在張作霖率軍入關後不久,突然傳來孫寡婦去世的消息。張作霖聽聞後痛哭不止,為了能看孫寡婦最後一眼,他推掉一切公務,連夜趕回了磙子泡村。 隨後,張作霖又出錢出力,為孫寡婦舉行了隆重的葬禮,還親自給孫寡婦挑選了一塊漢白玉的石碑。在刻碑的時候,他特別交代,要把他的名字和孫家子孫的名字刻在一塊,他要一直做孫寡婦的好兒子。


雁城流浪僧


說實話,張作霖雖然是軍閥,但卻很講義氣,這個應該就是所謂的盜亦有道吧。

張作霖的兒媳婦於風至,之所以嫁給張學良,就是因為於風至的父親於文鬥,曾在張作霖落難之時幫助過他。

於文鬥祖籍山東海陽,祖輩因為災荒落戶鄭家屯,後來因為經商致富,戰亂中曾經資助過當時落草為寇的張作霖,張作霖為了答謝他,當時就和於家定下了娃娃親。

由此于鳳至得以成為東北王的兒媳婦。

除了和於文斗的故事之外,張作霖的重情重義還表現在他和一個寡婦的故事上。

張作霖確實是一個比較窮苦人家出身的人。

他本姓李,但是父親早死,然後就跟了母姓張,這也看出他童年生活比較悲慘,曾經上過兩年私塾,然後學了獸醫,最終在1894年投軍。

甲午戰後,被遣返到故鄉成立當地,土紳僱傭的地方保安隊。

1901年被盛京將軍增旗收編擔任了遊擊馬隊管帶,由此發跡,才在後來的人生中,得以大展宏圖。

在父親死後,母親帶著他兄妹三人逃到了外祖父家中,但是外祖父家裡也比較窮,根本無法養活那麼多人,張作霖迫於無奈,就要外出謀生。

卻找了許久也沒有能夠找到能夠吃飯的活計,有一天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就混入一家孫姓地主家中,裝作是幹活的長長工,吃白食。

不久被孫家人發現,張作霖便被痛打落水狗一般趕了出去。

當時的孫寡婦,看見他可憐,就接濟了他幾個饅頭,並跟他說如果還是找不到活幹的話,可以來他家裡,尋口吃的。

張作霖非常感動,吃了幾天白食之後,他向孫寡婦下跪,並認她為自己的乾孃,八是有朝一日必定回來報恩。

再後來張作霖因為這幾個饅頭得以活下來,慢慢有了出路,投了軍,然後慢慢發跡,最終成為了東北王,手握一方重兵,擁有一大片地盤兒的大軍閥。

得勢之後的張作霖果然沒有忘恩負義,他每個月都派人給孫寡婦送很多的錢,以示滴水之恩,湧泉難報。

後來孫寡婦去世,張作霖還親自前去送葬,並派人修了一個很大的匾額,上面刻上節烈松鈞4大個字。

張作霖這個人雖然是大軍閥,在某些方面,有著非常落後的一面,但卻是一個十足的愛國民族主義者,而且對人對事有情有義,雖是梟雄,也是個漢子。


歷史好奇怪


亂世梟雄出草莽,縱橫天下東北王。世人說起張作霖褒貶不一,

民國著名史學家繆微流曾評價張作霖治軍外嚴內寬,尤其對當年入蒙剿匪出力的官兵始終不忘,既便用新人亦不忘舊人。也許這就是張作霖為人仗義做人的底線。

張作霖從窮小子一躍而為東北王,經歷頗多曲折坎坷,既有飢渴時贈其一瓢水的窮人,亦有助其上位的高官顯貴譬如東三省總督趙爾巽。

可無論高低貴賤,只要曾給予他微末之恩,他皆一視同仁,不忘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由此他認得乾爹乾媽少說也得有四五十個了。今天

我們就聊聊張作霖遇到的第一位女恩人孫寡婦。

張作霖,1875年出生於奉天海城一小漁村。其家境原還算不錯,維持溫飽應沒問題,可家底再厚,也禁不住父親張有財賭博折騰,很快就入不敷出家境日漸貧寒。

於是張作霖自幼就無錢讀書,只得為別人放牛補貼家用。張作霖腦子裡的那點墨水,還是他在私塾外偷聽三個月學來的。也許就是這段時間教會了張作霖做人懂得感恩之道。

1888年,張作霖父親因欠賭資與人毆鬥致死。張作霖一氣之下與二哥闖入仇人家,卻因槍走火錯殺一名老婦人。張作霖眼見闖下潑天大禍,遂逃離家鄉遠遁,只留下二哥為其背鍋入獄。

隨後張作霖隨母親、妹妹到外祖父家寄居。可張作霖頗肖乃父遊手好閒不著調的模樣,遭到外祖父冷臉相待,母親一氣之下將張作霖攆出家門,令其自謀出路闖天下。

當時張作霖只有十三四歲,長的個子矮小,就是想找份長工活也不好說,也只得邊要飯邊流浪。

就這樣張作霖一路流浪到營口高坎鎮。已經幾天未吃飽飯的張作霖,聽聞鎮上有一孫姓地主家有專門為長工開的食堂,也就趁機混進去蹭了頓飯吃。

別看張作霖腹中墨水不多,可其頭腦靈活。他看孫家長工眾多,有時根本清點不過來,遂想每天前去濫竽充數混頓飽飯。

可時間長了終有露出馬腳之時,孫地主很快就發現了這個不幹活只來吃飯的小孩,於是就想將其打出去。

就在張作霖苦苦哀求孫地主時,孫家老太太出來說話了。孫老太太早年守寡,帶著兒子艱難度日,知道生活酸甜苦辣不容易,於是整日吃齋唸佛行善事。

當日孫老太太看到張作霖機靈勁頓生憐惜之意,只怕兵荒馬亂之年這麼小的孩子出去亦是找死,遂決定將張作霖留下,權當行善養個小狗小貓般給口飯吃。

人在危難之時,只要得到一絲善意就會溫暖整個身心。張作霖也不是慣於白吃白喝的市井無賴,他眼快手勤就在孫家找些力所能及之事做。

這也越發投了孫老太太脾性,兩人相處越發融洽,於是張作霖就乾脆認孫老太太為乾孃,兩人不是親母子卻勝似親母子。

好男兒志在四方,張作霖亦是有野心之人,孫家再安穩亦不是久居之地,於是他決意拜別乾孃獨闖天涯。

張作霖離開孫家後曾短暫落草為寇,後來娶外祖父同村富戶趙佔元二女兒趙春桂為妻。隨之張作霖在岳丈資助下,拉起幾十人成立了當地治安隊。

簡單說就是當地匪禍四起,只要有人出錢,張作霖就帶人護其全家安全。世人常說張作霖是鬍子出身,其實他做土匪時間很短,主要還是從為鄉鄰做保險收取保護費發跡。

1907年,張作霖因剿滅巨匪杜立三之功,被清廷封為奉天巡訪營前路統領,這應是其仕途發跡開端。張作霖在隨後宦海生涯中,一路摸爬滾打,憑藉敏銳掌控時局的能力,在清廷與北洋政府之間自如切換。

1918年,張作霖被任命為東三省巡閱使,將奉天、吉林、黑龍江三省握於手中,成了名符其實的東北王。

張作霖飛黃騰達後,並未忘記他的孫乾孃。因為當日若不是孫乾孃出手搭救,也許他不是凍死在東北的冰天雪地中,就是死在土匪亂兵槍下了,那還有日後威名赫赫的東北王呢?

於是張作霖無論多忙,每逢年節必要親赴高坎鎮探望孫乾孃,而且時常饋贈大量金錢物資給孫乾孃頤養天年。

1924年,當時張作霖正在第二次直奉戰爭前線,卻突然聽聞孫乾孃病逝的消息。張作霖不顧戰事緊迫,竟如親兒般赴高坎鎮為孫乾孃披麻戴孝,而且還為孫乾孃立下漢白玉石碑,甚至還要求將自己名字也刻在孝子行列。

細節反應人品,張作霖對待普通婦人尚能如此知恩圖報,可想而知他對國家亦如此。

雖說他也曾為掌控東北與日本關係曖昧,可他在日本妄想讓其出賣國土時,卻未有一絲妥協,始終堅守寸土不讓。也許這就是張作霖一生大節不虧的亮點,是其在世人心中正面形象多於負面的主因吧。


歲月靜好一世晴天


據說張作霖一生認了40多個乾爹乾孃,在這些人中有很多是因為利益關係,和張作霖感情最深的,還是他十多歲時認的寡婦乾孃。

1875年,張作霖出生在奉天的一戶貧苦人家,十二歲時,張作霖的父親送張作霖去讀了三個月的私塾,1888年,張作霖的父親由於賭博糾紛被人打死。張作霖此時儘管只有13歲,但是並不怕事,他與二哥一起去為父親報仇,結果殺了人,二哥被捕入獄,他與母親一起開始流落生活。


張作霖離開家鄉後,沒多久母親也離開了,一個十幾歲的孩子,沒怎麼讀書,又沒有一技之長,每天溫飽都成了問題。

為了填飽肚子,在當時混亂的時局中,張作霖開始了小偷小摸,但是“盜亦有道”,張作霖雖然偷偷摸摸,但是隻是偷些吃的,並不做其他事。

當時有一個姓孫的寡婦,孫寡婦三十出頭,長得漂亮,但是卻十分不幸。孫寡婦的夫家是一戶有錢人,孫寡婦的丈夫是個病鬼,當初就是看上了孫寡婦的美貌才娶了她,沒幾年丈夫去世了,孫寡婦的兒子也早夭,孫寡婦一個人守著一大份家業過日子。


張作霖發現孫寡婦家中,每天僱傭的人特別多,人多吃的也就多。一天夜裡,張作霖就偷偷進入孫寡婦家準備弄點吃的,不成想張作霖剛進入廚房,發現孫寡婦正在廚房。

偷東西被發現,年少的張作霖被嚇得不淺。此時孫寡婦說話了:孩子別怕,你儘管吃,看到你我就不由想起了我死去的小兒子,他和你年紀差不多大。

張作霖聽到孫寡婦這樣說,熱淚盈眶,一下跪在孫寡婦面前,喊了一聲乾孃,孫寡婦走上前將張作霖扶了起來。從那時起,孫寡婦與張作霖就母子相稱。


在那樣的亂世中,一個寡婦想要守住家業是真不容易。張作霖不是池中魚,籠中鳥,他是要飛的,後來張作霖離開了孫寡婦,參軍去了。此時東北大小土匪無數,孫寡婦家也成了土匪經常光顧的地方,孫寡婦的家業沒了,生活變得十分窘迫。

張作霖投身軍旅後,憑藉自己的才能,逐漸上升,有了自己的勢力。後來張作霖成了東北王,但是他並沒有忘記那個在自己最落魄時,幫助自己的乾孃孫寡婦。

張作霖將孫寡婦接到了自己的身邊,把孫寡婦當做親孃一樣對待。孫寡婦死後,張作霖以兒子的身份,披麻戴孝,厚葬了孫寡婦。


斯幽說歷史


張作霖此人別看乃一方軍閥,如果看過他人生的閱歷,你會發現,他能成功,猶似渾然天成,他這一生成就斐然,歸根結底離不開那天性善良,早年的張作霖並非一開始就有權有勢,而是用功德,日積月累,特別是在知恩圖報這塊,為其報恩,乾媽認其多大十餘位。

《北洋軍閥史料·張作霖卷》文章裡曾這樣講過張作霖為報恩的事:“張作霖生平認了40多位乾爹、乾媽,史料記載有名有姓多達12位,從目不識丁的老婦,再到富甲一方的豪紳,以及權傾一時的高官。”

按實事收錄,張作霖這些認的乾爹乾媽其一出於感恩,後續是因為仕途,但不管最終如何,他做到了有仁有義,而非假仁假義,這也是他為何叱吒風雲一生,有人願意誓死追隨,這源於品德。

早年,張作霖因為家庭貧寒,父親早逝,16歲的張作霖被迫社會流跡,由於流浪乞食並非本意,乃天意弄人,但他依然謹記曾經幫助過他的人,言諾日後報答,因此史料裡就曾這樣記載一事。

1890年秋天,16歲的張作霖流浪至營口高坎,沿途乞討,直至餓得發慌,遂見高坎磙子泡村有一財主正僱傭了十幾夥計用工,還配備了專用飯堂為其供食,由於張作霖沿途早已飢餓難耐,打算混裝夥計蹭飯。

然而,被識破,幸得財主家的孫老太太看這孩子可憐,不忍心他捱餓,便命令夥計照例讓張作霖入飯堂吃飯,也是至此,張作霖無以為報,便無償為孫家掃院、務工、放豬、大小皆事,而孫家看張作霖是一個品性端正,又勤勞的孩子,遂還收留了他,後續張作霖還認了孫老太太為乾媽,這也是張作霖為報恩,認的第一個乾媽。

除開這位乾媽外,張作霖在後續時間裡,陸續認了很多幹媽,這些乾媽無獨有偶,皆是因為幫助過張作霖。

後續張作霖發跡之後,還一一還禮,唯一比較可惜的是孫乾媽於1924年去世的早,還沒享受到張作霖的厚報,當時張作霖驚聞孫乾媽去世時,甚是悲傷,特意派人送錢慰問,並安葬老人家。

這裡面最受禮的乾媽,可能要數救過張作霖命的於老太太,後續張作霖任東北王后,於乾媽的兒子於天朗還被張作霖安排進帥府,任侍衛團團長。

所以,從這些歷經來看,任何人的成功,很多時候是必然,這不在乎於上天眷顧,而是品德使人折服,牢記本心,即是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