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每日電訊:給病毒取暱稱“阿冠”?少些奇葩表達吧

請時刻牢記,疫情通報裡那14000多個確診病例、300多個死亡病例,都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每一個數字,都代表著一個具體的人,而每個人背後都有一個不幸被病毒擊中的家庭。敬畏生命,敬畏文字,敬畏創作,是最起碼的底線。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如一面鏡子,照出美好也照出醜陋。


比如,有些“飯圈女孩”(明星的粉絲群體)在微博中給“新型冠狀病毒”起了一個暱稱叫“阿冠”,還將疫情最嚴重的武漢稱為“小笨蛋”,並以擬人漫畫形式編排了各種“愛恨情仇故事”和低俗網絡段子。


新華每日電訊:給病毒取暱稱“阿冠”?少些奇葩表達吧

比如,有自媒體撰寫了題為《“感謝”你,冠狀病毒君》的文章,在朋友圈廣為流傳。或許作者是想借電影《滾蛋吧,腫瘤君》“玩梗”,但與那部抗癌的正能量電影相比,這篇文章的很多表述讓人極其不適,“雞皮疙瘩掉一地”。


再比如,有一些地方的文藝工作者,忙不迭地將疫情作為表演題材,以快板書、越劇、三句半等形式,進行空洞地抒情,有些作品甚至“帶有一絲歡樂的氣氛”。有網民直言這些行為“與災難帶來的悲痛氛圍完全不搭調”,並將他們稱為“新冠派文人”。


對這些言行不認可,並不是我們太“古板”。社會日漸多元,我們對不同“次元”的文化,容忍度已越來越高。各種新式表達、網絡萌語等,有一定的社會基礎,也豐富了流行文化的形式,有其積極的一面。


但是,網絡造詞、文藝創作也是有底線的,不能天馬行空、不分場合。創新表達不等於造新詞、編段子、抖機靈,有良知的文藝創作者也會對各種投機取巧不齒。畢竟,奇葩表達會使嚴肅問題娛樂化,傷害民眾的感情,消弭眾志成城抗疫的力量。


請時刻牢記,疫情通報裡那14000多個確診病例、300多個死亡病例,都不只是冷冰冰的數字。每一個數字,都代表著一個具體的人,而每一個人背後都有一個不幸被病毒擊中的家庭。敬畏生命,敬畏文字,敬畏創作,是最起碼的底線。


當然我們也看到,在抗擊疫情過程中,不少“飯圈女孩”積極捐款捐物、馳援災區,展現了年輕一代的正能量;我們也看到,一些自媒體積極為抗疫建言,普及防疫知識,給大家提供可靠的最新消息,做了力所能及的貢獻。但越是如此,越不應該讓少數人的不當言行,連累整個群體的努力和形象,干擾抗疫大局。


大疫當前,最好還是少些奇葩表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