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裡有哪些完全違背史實和文學常識的搞笑改編、錯誤?

勿忘幸福的味道


影視劇作品的題材越來越寬泛,觀眾對此自然喜聞樂見,但對編劇來說,卻很容易就會犯一些史實或文學常識類錯誤,有的看上去難免搞笑。當然看劇的主要目的是感受劇中人物的喜怒哀樂,跟著他們的腳步體驗完全不同的人生,所以較真沒有必要,但一些比較基本的部分還是應該得到重視。

歷史題材最容易人物年代混亂不清,以及出現文學常識類問題。比如在口碑極佳的《雍正王朝》中,張廷玉在康熙晚年發揮了巨大作用,甚至被託孤,其實直到雍正繼位他才得到提拔,整個過程都是循序漸進的,沒有“跳級”,劇中安排純粹是情節需要。

劇中另一處比較搞笑的地方在於李衛這個人物,《李衛當官》也是觀眾們耳熟能詳的一部劇,整個故事均發生在雍正年間。但李衛並非出身窮困,更不是《雍正王朝》中描述的叫花子,他家境盈實,是個典型的立志官場的富二代,副司長的職位實際是自己花錢捐來的。

下面再來說說《康熙微服私訪記》,這也是一部非常受歡迎的系列劇,穿插不少野史和逗趣的部分,但劇中卻有一處紕漏很不嚴謹。康熙手持一把壺的造型時常出現,在請教老大爺問題的時候特意選了看上去最好的一把,但其器形卻為道光年間制式,與劇中時代不符,人不穿越卻讓道具穿越。

類此問題還出現在《貞觀長歌》裡,其實服飾方面如果深究總能找出一些問題, 但主要人物,比如皇帝相關一定要做到精細考究。該劇中李世民頭盔為清朝款式,與盔甲完全不搭。而且根據記載唐朝應該盛行紫色,混亂的服飾直接拉低了整部劇的嚴謹程度。

《孝莊秘史》這部劇則是犯了嚴重的邏輯錯誤,堪稱未卜先知的鼻祖,劇中人物總是提到孝莊如何如何,看上去是一種尊稱,但孝莊其實是諡號,也就是死後追封,還活著的時候又怎麼可能知道呢?即便打著野史的旗號也無法令人信服,除了出戏,還是出戏。

文學類常識問題其實多集中在邏輯上,一些既定人設的閃光點反而在劇中崩塌,或許編劇伊始這部分就沒被吃透。《甄嬛傳》是把架空小說安插在清朝的一部優秀劇集,後宮爭鬥的手段亦比較複雜,華妃位高權重心思縝密,這一點從她沒有子嗣卻備受恩寵便能看出。

可在皇帝外出將後宮交給她掌管的時候,華妃居然會讓盛寵在握的甄嬛帶孕跪地背書,這實在不符合她“刀子要捅在暗處”的一貫作風,失去了人物在文學作品中的靈魂。而浣碧搬救兵居然找來果郡王,即便情形再急,這波操作也無異於引火燒身,真心維護甄嬛的她這裡同樣顯得很迷。

電視劇《大秦帝國》中,秦越人,也就是神醫扁鵲的人物改編也令觀眾感到啼笑皆非,明明他是首創“望、聞、問、切”的一代名醫,劇中卻變為神醫。只需要看一眼便能知道患者問題出在何處,病因和治療方法也一併得出,這完全違背文學常識,扁鵲明明是靠經驗累積方取得成就。

除非完全虛構,否則任何藉助歷史或文學作品中人物的做法都要把尊重擺在首位,適度的改編可以理解,完全相悖則很容易誤導觀眾。其實這類錯誤大多比較搞笑,但史實、文學常識確實不該違背,哪怕只是在劇中。


迷影生活


我想在此略談一下電視劇《亮劍》。

電視劇《亮劍》是一部很好的電視,但也難免有瑕疵。

裡面的很多穿幫鏡頭已經有很多人指出來了,我在此就不多說了。


現在我說一個直到現在為止還沒有看到的一個遺漏,它雖不是什麼穿幫鏡頭,但卻是一個違背歷史時間概念的一件事。

大家都知道,故事的結尾時李雲龍他們在一九五五年被授予軍銜,參加十月一日的國情大閱兵。

在授銜之前李雲龍夫婦曾經到過北京到趙剛的家中做客,趙剛的愛人馮楠在和田雨交談時,曾經說過這樣的幾句話。

他說趙剛是一個很有剋制自己情緒的男人,但有時也會剋制不住自己的情緒。

就在前幾天,趙剛看到了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在秘密報告中反映了蘇聯的大清洗時期,竟有那麼多的蘇聯無辜的老布爾什維克死於肅反之中。

趙剛在看完之後,竟難以剋制自己的情緒,留下了難過的眼淚。

看到這裡我就想說道說道了!

電視劇的結尾明擺著是一九五五年的十月一日,但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出爐的時間是在一九五六年的2月14日。

這中間就出了問題了,趙剛是通過哪種渠道得知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的?

而且即便是在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出爐之後,像趙剛這種級別的人還是看不到的。

趙剛是一名軍級幹部,相比於我們平頭百姓已經是不算低了。

但按照他那個級別來說的話,就算是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出爐,他在當時仍然接觸不到。

事實上是,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出來之後,並未大面積的發行,在當時的個社會主義國家中最多隻限於中央政治局級的人物才能看到。

更為嚴重的是,在時間節點上行不通,赫魯曉夫的秘密報告是在一九五六年的二月十四日出爐。

在此之前就算是赫魯曉夫有了反對斯大林的打算,但是那些各社會主義國家的領導人根本就無從知曉、

但結果是馮楠在一九五五年的十月一日之前就知道了!

這就反映出一個問題,從電視劇導演一直到每個演員都是無一例外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比不得我們一般百姓。

難道都沒看出這個時間問題上的矛盾?


東方評史


那就說一說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一個很常識性的錯誤吧!


不知道我們看過央視94版《三國演義》的朋友們注意到一點沒有,那就是在後期魏蜀吳三國鼎立之後,多次出現一個蜀漢軍隊出征時舉著一面面“蜀”字旗,這是跟史實嚴重不符的。

我們都知道劉備一直以漢室宗親自居,自稱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一直以北伐匡扶漢室為旗號,在曹丕篡漢自立以後,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劉備被後世稱為漢昭烈帝。

蜀漢只是後世史學家為了方便歷史研究和區分,才稱呼劉備的漢為“蜀漢”,劉備自己肯定以漢室自居,肯定不會出現電視劇中的“蜀”字軍旗,如果要是像電視劇中那樣的話,劉備的國號就是“蜀”了,他也應該被稱為蜀先主昭烈帝了!

當然,這一小瑕疵不影響94版《三國演義》的經典程度,但是後來拍攝的《新三國》仍然出現這一常識性錯誤就讓人不理解了,難道翻版還要把錯誤一起繼承???

當然還有不少其他錯誤,大家可以發揮才智,替歷史辨錯!


公子皇鋣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電視劇當中違背史實的情況非常多,或許是編劇的歷史水平有限也或許是編劇沒注意到,出現的笑話也是無奇不有,五花八門,下面就一一列舉一些。

三國系列

比如在我們經常看的舊版《三國演義》中,就經常出現蜀國這個稱呼,而在當時來說,劉備繼承的是漢朝的正統,所以在實際歷史中,劉備集團從來都是自稱漢朝,而不是蜀國。


之所以在電視劇中經常稱為蜀國,多半也是羅貫中《三國演義》傳下來的,都來基本就以訛傳訛,民間在敘述三國曆史的時候也就經常把後期劉備稱帝之後的劉備集團稱之為蜀國了。

再如在眾多三國題材影視劇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武將的馬上有馬鐙。但實際上馬鐙是在中世紀時候才普遍流行起來的,在三國時期應該是沒有馬鐙的。

楚漢傳奇

在楚漢傳奇中,也有很多違背歷史常識的地方。

如當時的秦兵在抓儒生的時候,儒生們唸的竟然是《三字經》,但《三字經》的創作年代一般認為是在宋朝,至於秦朝時代,是絕對不會有《三字經》的。

在陳勝、吳廣發動大澤鄉起義後,秦朝的太監向趙高彙報的時候,竟然說“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了”,這樣雷人的臺詞也出來了,要知道他要敢這樣說,就是大逆不道了,當時彙報的時候,應該說“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造反了”才對。

而劉邦的愛妃戚夫人,在劇中是人妻,是今天河南定陶人,並不是劉邦在定陶遇到並且得到的。實際上戚夫人認識劉邦的時候才十多歲,正直青春,待字閨中。

在第67集,項莊對司馬欣說,“大王等著你的自白書呢”,問題是那個時候有“自白書”這種說法麼?而且一桌菜裡面還出現了還帶。

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早年的一部非常優秀的歷史電視劇,不過其中也有很多不符合歷史常識的地方。

如孝莊太后,自稱孝莊,其實古人是不會自稱諡號的。

在第二集中,佟妃恨恨地對孝莊太后說:“一個漢女把皇上迷得七暈八素的。“但實際上董鄂妃是旗人,內大臣鄭碩之女。

再如康熙說:“前面這條道500年前鐵木真從此攻進北京城,使大宋王朝只剩半壁江山……“真實的歷史是,當年鐵木真,也就是成吉思汗打下北京城,對戰的是金朝而不是宋朝。

抗戰神劇

在亮劍中,日本特種部隊竟然裝備了美國式的衝鋒槍,而劇中的這種衝鋒槍直到1943年才開始使用,並不是劇中所說的抗戰初期。


再如在一些抗戰神劇中,我軍竟然有了這樣的裝備:

基本都是重武器,而且是人手的重武器,要知道這樣的裝備,即便是當時世界上裝備最好的德軍看了也只有羨慕的份了。

當然,關於近年來的抗日神劇還有很多,要真如電視劇中所說,那麼八年的抗戰也真是難為“日本鬼子”了。


老威觀史


每每看到類似的問題,小編都會想起來自己心目中的一部神劇《鐵齒銅牙紀曉嵐》。相信不少小夥伴們的記憶中也有不少經典的一幕一幕。

王剛老師對和珅這個角色的演繹,已經不能單單用入木三分來形容了。再加上“鐵三角”中張國立老師飾演的紀曉嵐剛真守正、秉公執法的無私品性卻又為人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和張鐵林老師飾演的乾隆君主政治家形象是一個頗有作為,雷厲風行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深諳中庸的政治家。

這部當年熱播的電視劇,讓清朝乾隆時期的紀曉嵐成為一個火遍大江南北讓人津津樂道的人物。這部經典劇中展現給大家的紀曉嵐是一個幽默機智文采飛揚的形象,經常在皇帝面前與大貪官和珅鬥智鬥勇。

而史實中的紀昀又是一個什麼形象呢?

紀昀是直隸獻縣人(今河北滄州市)人,生於1724年。乾隆十九年(1754年),金榜題名,殿試二甲第四名進入翰林院,正式步入官場。而這個時候的和珅才4歲出頭。

在電視劇中,乾隆皇帝對紀曉嵐寵幸有加,讓其去牽制和珅在朝中的一些行為來保持平衡。實際上,紀昀一生都沒有受到乾隆帝的重用,只是在七十多歲嘉慶任職後才得到賞識,做了幾年的兵部尚書、左都御史等一些有實權的官職。紀昀的一生絕大多時間是沒有進入權力核心的位置的。

乾隆帝在任期間,外出巡遊確實總喜歡把紀昀帶在身邊。這只是因為其有些文采且承擔編纂國史的職責。乾隆帝需要的是他把自己的一些重要的講話或行為記錄下來,以便於流傳下去。紀昀更像是一個文秘工作者,而並不是電視劇中表現出提供重大軍國要事決策的謀臣。

歷史上的乾隆帝為什麼沒有重用紀昀?

其實還是因為他是一個漢人。在清朝初期漢人為官是不可能任職核心實權官銜的。雖然說乾隆帝與順治、康熙、雍正帝相比在用人這方面比較開通,但還是不能真正做到滿漢平等。紀昀跟當朝的其他漢人官員一樣,不受重用。

再來說和珅,原名鈕鈷祿·善保。生於1750年,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熟讀四書五經。但十九歲(1769年)參加科舉卻沒有得中。因為他是滿人,承襲輕車都尉。二十三歲才做了乾隆帝的侍從,接下來就是一路綠燈,仕途亨通,二十六歲就任職了軍機大臣,掌握實權。

與此一說,各位看官就應該能明白一些了吧?


不過,儘管小編知道這些歷史,但還是十分追捧這部電視劇。基本上每年都會抽時間把《鐵齒銅牙紀曉嵐》的第一到第四部再翻看一遍。



哼哼萌小白


炮彈直徑18毫米,炮膛直徑17.8毫米。為了裝進炮膛,用銼刀銼掉0.2毫米就能用了。然後劇中還配了一根跟大蘿蔔一樣粗的炮彈,銼掉一塊漆後宣佈成功!這是人腦子編的劇還是狗腦袋編的?(有的人可能沒看過那個神劇。說是我的長度單位用錯了,在此強調一下,單位我沒用錯,神劇就是這麼拍的。劇名叫什麼名我不知道,頭條上就有。你們可以搜一下“拉回來的炮彈厚了0.2毫米”。這個片段扯蛋的地方就是長度單位和磨炮彈皮兩個地方。)


奉天海中金


我看過N多的電視劇,有一部電視劇就真的對小說中的人物進行魔改,而這個人便是一直以來爭議很多的“於正老師”,說實在話,他做為一個編劇,算得上是國內比較有才華的一個編劇了,但他可能太招搖了,不是很討人喜歡,起碼我就不喜歡。

在他旗下有一部作品叫做《笑傲江湖》,眾所周知的便是《笑傲江湖》是金庸先生非常著名的一部小說,而於正便改編了這部電視劇,雖然當時播出的時候也是很火爆,而陳喬恩版的東方不敗也是被譽為最帥氣的東方不敗,讓人驚豔不已,確實我當時在看的時候也驚訝不已。

但“東方不敗”這個角色是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人物,為修煉《葵花寶典》,不惜揮刀自宮練就一身絕世武功,當世無敵,號東方不敗,在這裡特別注意的是東方不敗一開始就是個男的,而於正直接將東方不敗魔改屬性,變成了一個女的,雖然這樣的改變很大膽,而陳喬恩在裡面的表現也不俗,但這依然屬於是不尊重原著的行為!

因此,切勿完全違背史實和文學常識的搞笑改編,希望各位編劇在進行改編時,一定要懂得尊重,從而別這種根本性上的錯誤!


志明影遊圈


影視劇作品的數量越來越多,觀眾對此自然喜聞樂見,但對編劇來說,卻很容易就會犯一些史實或文學常識類錯誤,有的看上去非常搞笑。

歷史題材是最容易出錯的,朝代混亂不清,文學常識穿越類問題。

比如《美人心計》中呂雉詢問劉恭學習的情況,誰想到他開口竟然背誦的是宋朝才出現的《三字經》,你的師傅是穿越人士嗎?劇中可是漢朝啊,或者這個小皇上是穿越者?

《古劍奇譚》這樣的仙俠世界,也可以處處洋溢著現代氣息。

譬如馬天宇所飾演的方蘭生,這津津有味吃的不正是傳說的泡麵嗎?原本大家還以為只有在火車上能遇到,誰知導演卻讓它在仙俠劇中也發揮餘熱!不過話說回來,一碗手工面的成本用不了多少吧?好歹是仙俠劇啊,有必要省這幾塊錢嗎?

編劇服化道還是認真些,讓我們看劇時才不會因為這些細節而出戏,破壞觀看體驗。

大家看過還有哪些雷人劇,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開心帝影視


87版電視劇《紅樓夢》裡林黛玉進賈府時已經是一位十七八歲的大姑娘了,其實,書裡林黛玉的年齡只有6歲。

寶玉和黛玉初見時,黛玉6歲,寶玉7歲。然而電視劇裡,寶黛初見這場戲,寶黛明明是青年人根本不是兒童。

寶玉和黛玉躺在床上講耗子精偷東西的故事,這時候兩個人還是小男孩和小女孩,不是青年男女。那個年代男女七歲不同席,寶玉是男子中的另類,從小和姐妹們在一起。即使這樣年紀大了,也是要避諱的。小時候不避諱,他們躺在一起講故事。長大了,黛玉就不讓寶玉拉拉扯扯的了。還告訴紫鵑與寶玉保持距離。因此長大後,寶黛雖然關係好,但是沒有什麼親密的動作。電視劇裡青年男女躺在一起,總有種不舒服的感覺。

薛寶釵進賈府的時候也只有14歲。大家在大觀園裡寫詩賦詞,成立詩社的時候,都是少年人,電視劇裡完全是一群青年男女。

電視劇裡南安太妃來賈府,要見三姑娘,可是探春卻說要去找林姐姐。事實上探春根本沒有這樣說。

新版電視劇《紅樓夢》裡的銅錢頭,讓人一見就倒胃口。

許多孩子都以為林黛玉進賈府時是青年人,從未想到林黛玉是小孩的時候就進賈府了。林黛玉在賈府生活了十幾年,薛寶釵在賈府也住了許多年。可是我們總以為她們在賈府沒有生活多長時間。


潤楊閬苑


電視上播放的古裝劇大多數來自小說改編然後在套個歷史的殼子,真正做到貼合曆史的少之又少。這就給很多對那段歷史不甚瞭解的觀眾造成了極大誤解,久而久之在潛移默化下錯誤的將影視作品當中講述的故事當成了真實的歷史。

比如歷史上的雍正帝極為勤政,在位十三載,親筆批閱的滿漢文奏摺至少有四萬件,硃批長達數百萬字。為人自制力極強,生性喜好飲酒,曾私下命年羹堯送入宮中一些寧夏的羊羔酒,卻從未因個人喜好耽誤過一次朝政。

《甄嬛傳》中不僅將這位勤政的皇帝塑造為喜愛女色、多疑之人,還將他的後宮整個做了一次大錯位。歷史上其實並沒有甄嬛這個人物,但確實有烏拉那拉氏、年氏和鈕鈷祿氏。

雍正帝做皇子的時候便迎娶了大臣費揚古之女烏拉那拉氏為自己的嫡妻,繼位後封為皇后,但是夫妻感情一般,這位皇后早於雍正帝四年離開了人世。

歷史上的年氏是一個性格溫婉的人,行事謹慎,毫不張狂,因此成為了雍正帝最寵愛的女子。年氏為雍正帝先後生育了一女三兒,被冊封為敦肅皇貴妃。可惜年氏體弱,雍正三年的時候就病故了,年氏的死對雍正帝打擊很大。

雍正帝剛登基時就宣佈秘密建儲,雖然弘曆是雍正帝建儲考察的人選,但雍正帝對鈕鈷祿氏並不十分喜歡。鈕鈷祿氏一生僅育有弘曆一子,雍正帝在位時位分也從來沒有超越過年氏。

敦肅皇貴妃,年氏,巡撫遐齡女。事世宗潛邸,為側福晉。雍正元年封貴妃。三年十一月,病重,晉皇貴妃。並諭妃病如不起,禮儀視皇貴妃例行。妃薨逾月,妃兄羹堯得罪死。諡曰敦肅皇貴妃。乾隆初,從葬泰陵。子三:福宜、福惠、福沛,皆殤。女一,亦殤。
——《清史稿敦肅皇貴妃傳》

《甄嬛傳》作為架空小說與其以真實的歷史朝代為背景,倒不如像《琅琊榜》一樣大雜燴個背景。反正這類型的古裝劇重點在於劇情,而不是普及歷史。跟真實的歷史分隔開自然就不會讓觀眾再產生模糊的概念和誤解,這樣反而更好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