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富翁,從不捐款濟貧,他認為應興辦實業,讓窮人就業,才是真扶貧,他說得對嗎?

浪花一朵廣雪水


他說得對,但還不到位。

你的問題也可以理解為要如何扶貧才能讓貧困戶脫貧?扶貧幫困工作情況複雜,導致貧困的原因很多,有的人是暫時性的,有的人是長期性的,扶貧幫困也應採取各種方式方法,解決就業只是其中的一種。

現在中央的提法是精準扶貧。什麼叫精準呢?就是先培訓扶貧工作人員相關政策和工作方法,然後深入到每家每戶開展調研,瞭解基本情況,導致貧困的原因,之後,因戶施策,再提出具體幫扶措施並進行扶持。

我們也參加了具體的扶貪工作,我還負責幫扶一戶人家。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我們發現貧困戶的情況千奇百怪,尋致貧困的原因很多,列舉幾個原因,1,因為家庭成員生病,醫病要錢,又缺勞動力;2,因為家裡缺勞動力,老的又老,小的又小,沒有產出,只有消費;3,因為子女讀書致貧;4,因為家中有殘疾人,患精神病,痴呆人;5,孤寡老人,6,因為家庭成員智力不夠,不會節約,精打細算,7,因為懶,不想幹活;8,因為沒有住房等等,找到致貧原因後,要有針對性地提出脫貧攻堅措施,如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捐款捐物,做思想工作扶志,社會救助,政府兜底等。

我扶持的一戶人的情況。她是一個彝族老人,有64歲了,原本她家生活沒問題,但前幾年老伴生病,醫了幾年沒治好去世了,之前也蓋了房子,就欠下幾萬塊錢,她的女兒不是親生的,是領養的,30多歲,婚姻失敗,留下一個小兒子,又外出去打工,家裡只有她和人孫子,有些可憐,她最當心的是她女兒不要她們,因為她反對女兒現在找的外地男朋友。我們得知這事後,每過一個月看望她一次,送點錢物給她,做她的思想工作,進行大量的思想溝通交流,我把這種方法叫"話療",也就是談話治療,經過多次做工作,她想開了,放下了思想包袱,心情好多了,她與女兒摘好了關係,今年春節去看她,女兒女婿都回來了,一家人很幸福,我在進一步做工作,他們計劃利用家裡的土地資源及外出打工學來的經驗回來搞養殖業,脫貧致富。我非常高興,這就是我的經驗。

去年,我們單位出了10多萬元,引進了血桃苗,已種植了700多畝,還試種50畝玫瑰🌹,有部分貧困戶也參加其中,今年會掛果,產業扶貧才是最終的出路,授人以漁,他們才能抓到魚。






飛飛貓說話


休假的時候,在鄉下見了表弟,他中等個頭,話不多,對人極有禮貌。我說:“表弟,你開著工廠,鄉鄰都去你那兒上班了,也算是在扶貧吧!”他微笑著搖搖頭說:“不不不,我招聘的工人,他們憑勞力賺錢,是自食其力的啊!”

我說:“是你給了他們就業的機會,如果呆在家裡沒有收入,豈不成了貧困戶了嗎!”表弟謙遜的說:“現在政策這麼好,實業經濟又很發達,他們有一身的力氣,到哪裡都能以勤致富啊!”他思忖片刻,說到:“真正的扶貧,是扶的老弱病殘,和那些失去勞動力的人哪!”

我們正說著話,他的助理打來電話,他們廠子裡下午要進行扶貧看望。原來,村子裡的孤寡老人,還有殘疾人孤兒,總共有二十家。年底了,廠子裡給他們每人一千塊錢。表弟說:“錢是不多,總共兩萬塊錢。廠裡效益好的話,我們還要多給的啊!”

表弟匆匆忙忙的出去了,我默默祝願他,願他廠子裡的效益越來越好,願他的扶貧夢想也如日中天!





一蝶詠


富翁講得有道理,人人有工作才是至富之道,還記得天地一號的老闆嗎,聽說他在自己的家鄉每個家庭捐一套墅,結果分配不均勻,意見多多,到最後連自己都不敢回老家了。捐助窮人只有幫其如何致富,而不是物質金錢,殘疾者除外,只有這樣才能彰顯勞動致富,勞動光榮,而不是好食懶做的寄生蟲。


求名逐利時常多爭鬥


那要看面對什麼樣的貧困戶。如果人家有勞動能力,那就給勞動機會,如果還是有技術的,那就給工作。如果是沒有勞動力的,那隻能養起來,給捐點款。如果是懶漢,那就餓死他。


轉了三十多圈的驢


用行商的模式推廣慈善,才能讓慈善最大化。

興辦實業,讓窮人就業,讓他們用自己的雙手來賺錢,這才是最大的慈善。

一方面讓窮人更有尊嚴,靠自己賺來的錢,對於他本人來說也更有成就感。

另一方面不讓窮人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

講一個真實的事情。在非洲很多地方是不允許直接給小孩子錢和東西。哪怕你花更多的錢找他買東西都行。為什麼就是要讓小孩子養成自力更生的習慣,不要毫不費力的得到東西,這樣會讓他們長大了養成好吃懶做的習慣。

大家也可以看看村裡那些吃低保的人。有些人寧可每個月拿幾百的低保,也不願意出去做事打工,就是因為免費的午餐吃習慣了,人沒有奮鬥精神。

總之,我很同意這種說話。最大的慈善就是商業行為,只有提供越多的崗位,讓更多的窮人因此得到生活上的保障。這才是真正的慈善。


徐言隨談


對滴,經常給別人捐款,就是相當於養別人一樣。而且別人還不感恩。還不如辦實業讓別人通過勞動來取得財富。


樂一樂雜貨鋪


不完全對,片面這樣認識就是偷換概念,耍流氓了。要看社會發展階段而論,初級階段,大量人員空閒,那創辦實業,增加就業毫無疑問是對的。當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業較充分,那就是片面的說法了,這時候社會貧困的主要矛盾是財富分配不均,而不是就業問題了,這時候調節社會財富分配機制,完善二次分配,提高消費能力更能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廣汕潮棉


這是錯誤的想法!有錢了,再去興辦企業會造成企業過剩,對中小企業形成掠奪!使資本更加集中,貧富差距更明顯!現在窮人吃不起飯的幾乎沒有,人們追求的是幸福,是有親人可以養,想取老婆,想生孩子,有病治得起,有人看得起,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所以,興辦實業還是省省吧!你不來,其他企業不會倒,一樣有3000塊一個月的工資可以拿?何必多此一舉呢?不過是想壟斷市場罷了!越這樣做窮人越多,這是殺人不用刀啊!有錢了,您可以不捐,但您別留太多,花出去,買東西,讓賣菜的老阿婆賺點,養雞的賺點,中小企業賺點,他們再花出去,讓更多的人有錢可以賺!這樣才是扶貧!還有一種方法,就是可以花錢鼓勵創新,提高我國的研發水平,這個領域還沒有過多的企業涉足,但是您得做好花出去的錢打水漂的準備!如果您還是覺得您做實業是慈善,那我不妨告訴您,別裝著裝著就真覺得自己也當真了!


小事煩心


其實現實是很嚴酷的,捐款也許濟貧解出眼前的難關,但只是解燃眉之急,未能從根本上解決困境。"授人於魚、不如授於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要使脫貧並不能只靠給錢、給物,要扶持貧困人們學會技能、從事產業生產,進而真正脫貧。國家為貧困人們注入很大的資本,尤其農村,就目前景象而言,大多數的貧困人們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了貧困面貌,仍有那一小部分的人依舊只靠政府救濟而偎持溫飽生活。不思自治、不勤不奮、懶於現狀,是典型的躺在扶貧款上享受的懶人。故而願貧困戶要自重自愛,切莫忽略國家予以給的錢和物,一定要勤奮,立足用自己的雙手創造財富,扭轉自我的形象,為國分憂。


姚仁國507


此人之說,不無道理。捐點扶貧款,只不過是應目前急。一點捐款,也會很快用完,況且部份人不會用錢,花完就是了。也不是長久之計;若能興辦實業,增加就業,愚想,應是可行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