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中國》(多圖)

這裡是中國

星球研究所 中國青藏高原研究會


《這裡是中國》(多圖)


◆ 推薦序 中國需要好的地理科普


>> 美國古生物學家斯蒂芬·傑·古爾德曾說:“科學並不是無情地探討客觀信息,科學是一種創造性的人類活動,天才的科學家更像藝術家……”無論是科學,還是科普,都需要像藝術家一樣具有豐富的想象力。


◆ 序 可以實現的理想


>> 今天中國的地理環境從第一級階梯到第三級階梯,整體呈現出一種從荒原到人間的變化。


◆ 中國從哪裡來?


>> 大碰撞造就瞭如今地球上最高、最年輕的高原——青藏高原,並影響到中國的地貌、氣候、水系、生命等,且這一影響還在繼續。


>> 青藏高原海拔最高,為第一級階梯;海拔為1000~2000米的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雲貴高原等,構成了第二級階梯;大興安嶺、太行山、雪峰山以東,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為第三級階梯。中國的地理格局就此定形。


>> 煙雨江南、大漠西北,再加上氣候高寒的青藏高原,中國的三大自然區——東部季風區、西北乾旱半乾旱區、青藏高寒區,就此成形。


>> 印度板塊仍在以每年44~50毫米的速度北進,力量不斷向外圍擴散,使高原內部及其周圍都成為地震高發帶。近年來的許多具有破壞性的地震,如汶川地震、雅安地震、玉樹地震、九寨溝地震等,大多受其影響。


◆ 可可西里:中國最偉大的荒野


《這裡是中國》(多圖)


>> 因為可可西里不僅有藏羚羊,還有百禽千獸,且有各種植被,堪稱中國現存最偉大的荒野。


>> 約6500萬年前,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飛速相撞,青藏高原開始劇烈抬升。熔岩從地底噴湧而出,形成大量火山遺蹟。地下水也被加熱,在海拔5000米處,造就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溫泉群。


>> 可可西里橫跨青海、西藏、新疆,總面積約25萬平方千米,與英國國土面積相當。即便只計算世界遺產地的核心區和緩衝區的面積,也高達6萬平方千米,是瑞士國土面積的1.5倍。


>> 如此大規模的冰川侵蝕山體的現象,產生了大量堆積物。這些堆積物在極端寒冷的環境中經反覆凍融,被分解成不同粒級的沙,再加上地表的其他沙土物質,於是聚沙成塔,形成了連綿的高寒沙丘。


>> 與此同時,可可西里保持荒野本色的第二個“技能”也隨之產生,即湖沼化。


>> 可可西里保持荒野本色的第三個“技能”,則與它深居青藏高原腹地的位置有關。


>> 例如,拉薩河谷、黃河上游支流湟水河谷,都是人類生存的良好場所


>> 最耀眼的明星動物當屬藏羚羊。


>> 這便是可可西里,中國最偉大的荒野。而我們要做的是,讓荒野永遠歸荒野!


◆ 阿里:荒野文明


《這裡是中國》(多圖)


>> 阿里地處青藏高原西北部,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是西藏平均海拔最高的區域。阿里境內群山匯聚,主要的山脈包括喜馬拉雅山脈、岡底斯山脈、喀喇崑崙山脈、崑崙山脈,它們的走向大致為西北——東南向,在這些主要山脈之間又有許多次級山脈。著名的山峰有納木那尼峰、岡仁波齊峰等。


>> 位於岡底斯山脈的群峰之中的扎日南木錯,面積超過了1000平方千米,為阿里第一大湖、西藏第三大湖。


>> 山孕育了發達的水系,水造就了地勢低窪的河谷,土形成了氣勢恢宏的土林。阿里的三大重要元素已經全部就緒。


>> 公元前4世紀,先民們建立起強大的部落聯盟,勢力範圍涵蓋今日西藏大部分地區,人稱“象雄王國”。


>> 象雄王國存續了大約1000年。公元7世紀,象雄王的妻子,即松贊干布的妹妹,最終引來了吐蕃的大軍。象雄王國的輝煌終結了,但是屬於阿里的輝煌並沒有結束。


>> 公元9世紀中葉,吐蕃的權貴們相互攻伐不休,由印度傳入的佛教與本土宗教雍仲本教產生了激烈的衝突,吐蕃王朝分崩離析。王子吉德尼瑪袞逃至象雄故地建立割據政權,並改稱象雄為阿里,意為“領地”。阿里之名正式出現。


>> 不過,輝煌燦爛的古格王國,後來被拉達克所滅,千年古堡逐漸荒廢,只留下殘垣斷壁和無數謎題。


>> 今天的阿里,依然保持著獨有的魅力。它擁有中國視寧度最好的星空,擁有中國最獨特的動植物,還擁有純樸的居民……

阿里,它就在荒野中,既荒野,又文明。


◆ 橫斷山:中國極致風光最密集的山脈


>> 三條縱穿其中的公路——318國道、317國道、214國道也因此一躍成為中國最知名的景觀大道。它們在橫斷山的任意一處途經點,都有可能讓東部一個5A景區自愧不如。


>> 6000年前,黃河流域的一些古人,沿著橫斷山脈河谷不斷南遷,在之後的演化過程中,慢慢形成了包括藏族、彝族在內的多個族群聚居區。社會學家費孝通將其稱為“藏彝走廊”。


>> 。直到19世紀下半葉,隨著一批西方探險家的進入,橫斷山脈神秘的面紗才逐漸被揭開。


◆ 九寨溝:毀滅與創造


《這裡是中國》(多圖)


>> 對大自然而言,一次地震帶來的損傷實在微不足道。因為對它來說,一切磨難皆是修煉,一切毀滅皆是創造。


>> 大量古生物在此繁衍生息,一天又一天的光合作用,一代又一代生物死去之後殘留的骨骼,使得一種毫不起眼的物質開始在此經年累月地聚積。這種物質便是鈣。

鈣以碳酸鹽巖的形式沉積在海底,億萬年後其總厚度高達4000米。在久遠的未來,它將是形成九寨溝美景最重要的物質基礎。


>> 與冰川、崩塌、滑坡、泥石流相比,另一個“毀滅者”與“創造者”則是潤物細無聲的,它便是水。


>> 86版電視劇《西遊記》片頭中,唐僧師徒牽馬涉水的地方即為珍珠灘瀑布。


>> 1968—1979年的12年間,人們每年以超過10萬立方米的速度砍伐林木。森林整片整片地消失,水土流失、泥石流災害加劇,溝內的海子有三分之一發生乾旱。直到1978年建立自然保護區,1992年被列入世界遺產,九寨溝地區大規模的人類破壞才逐漸被消除。


>> 未來的九寨溝,一定會有舊的景觀消失,也一定會有新的景觀誕生。但無論如何,它都將純淨似海,都將如夢如幻,都將萬紫千紅。


◆ 四姑娘山:冰與巖之歌


《這裡是中國》(多圖)


>> 四姑娘山風景優美,人稱“蜀山皇后”。


>> 在高手雲集的登山攀巖界,四姑娘山的名氣甚至比珠峰還要響亮。來自西方的登山者、攀巖者喜歡將其稱為“東方的阿爾卑斯”或“中國的優勝美地”。成功登頂者屈指可數,他們可以因此收穫來自全球的讚譽與擁躉。英國登山家米克·福勒(Mick Fowler)曾說:

我從雜誌上第一眼看到四姑娘山的西北壁時,就被這座山峰震撼到了,並陷入了久久的沉思和狂喜……四姑娘北壁是我至今攀登過的最宏偉的路線,四姑娘山也是最具魅力的山峰。(米克·福勒《如履薄冰》)


>>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杜甫《絕句》)


>> 20世紀30年代,長征中的紅軍隊伍進入川西,接連翻越諸多雪山,包括四姑娘山南部的夾金山、北部的岷山等。這些有著紅軍足跡的川西山脈,都在紅色年代的熱血記憶中變得家喻戶曉: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毛澤東《七律·長征》)


>> 冰與巖的交響將達到極致中的極致。整個世界都化作了冰雪世界,連照片本身彷彿都是一捏即碎的晶瑩冰體。


>> 米克·福勒所言:

我們如同置身於優勝美地和阿爾卑斯霞慕尼的混合景色中,只是這裡的氣勢要雄偉得多。(米克·福勒《如履薄冰》)


>> 四姑娘山的么妹峰、三姑娘山(三峰)、二姑娘山(二峰)、大姑娘山(大峰)從左向右依次排開,海拔分別為6250米、5355米、5276米、5025米。


◆ 伊犁:遙遠西部的一個角落


《這裡是中國》(多圖)


>> 伊犁所在的歐亞大陸腹地遠離海洋,氣候乾旱。但天山主脈、支脈在伊犁形成了一個開口向西的喇叭口。隨西風而來的大西洋的水汽進入喇叭口後,在迎風坡形成大量降水。區內年降水量可達600~ 800毫米。在豐沛降水的滋潤下,該區域氣候溼潤,植被繁盛。伊犁一改乾旱面貌,成為亞洲大陸腹地有名的水草豐美之地。


>> 伊犁所在的歐亞大陸腹地,由於受南部青藏高原的阻擋,印度洋的水汽難以到達,因此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伊犁的西部卻是平坦的歐洲平原、歐亞草原,相距超過5000千米的大西洋水汽可以一路向東,直達伊犁。


>> 此時的伊犁河谷,不僅是整個天山地區的交通樞紐,更是整個新疆的腹心地帶。這種核心地位一直保持到了清朝末年,直到俄國佔領伊犁以外的中國領土,伊犁從新疆核心變為邊防一線,新疆的政治中心、經濟中心被迫遷移至迪化(今烏魯木齊)。新疆的伊犁時代宣告結束。


◆ 羅布泊:樓蘭生死五千年


《這裡是中國》(多圖)


>> 中國西部的一隻“大耳朵”尤其引人矚目。它長約60千米,寬約30千米,明暗相間的半環狀線條,一圈一圈地向中心收攏,被譽為“地球之耳”。


>> 羅布泊位於新疆東南部,深居亞歐大陸內陸。這裡遍佈荒漠,異常乾旱。極目四望,往往寸草不生,自然環境極為惡劣,是名副其實的“死亡地帶”。

然而就是這樣的“死亡地帶”,卻擁有極其強大而神秘的吸引力。

從1876年俄國探險家普爾熱瓦爾斯基進入羅布泊地區,到1901年在此沉睡千年的古城被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發現,再到1964年中國在此成功試爆第一枚原子彈。無數的探險家、科學家為之著迷,甚至付出生命。

民間關於它的傳言更是數不盡數,真假難辨。以至於此地成為玄幻小說、盜墓文學中的熱門地點。


>> 羅布泊湖面廣闊,面積最大時可達一萬平方千米,是今日中國最大的湖泊青海湖的兩倍有餘,與同樣誕生於荒原之中的烏尤尼鹽沼——著名的玻利維亞“天空之鏡”的面積相當。


>> 事實上,諸水匯流所形成的不僅僅是羅布泊,而是一個龐大的湖泊群,包括喀拉和順湖、臺特瑪湖、柴魯特庫勒湖等幾十個大小湖泊。


>> 塔里木河是中國最大的內流河,也是塔里木盆地最主要的水源。


>> 小河墓地整體由數層上下疊壓的墓葬及其他遺存構成,外觀為在沙丘比較平緩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個橢圓形沙山。沙山堆放了許多船形棺木,每個棺木上都豎有胡楊木樁。其中棺上立柱者,象徵男根,代表墓中為女性;棺上立扇形木者,象徵女陰,代表墓中為男性。男根、女陰立木高3~5米,體現出羅布泊早期的生殖崇拜。


>> 他們信仰靈魂不滅。以保護好祖先靈魂的寄寓之所為頭等大事,並頻繁舉行隆重的原始宗教儀典。

充足的胡楊木為他們提供了最佳的原材料,包括製作真人大小的木俑,打造數量眾多的船形木棺。在耗費了數千株胡楊木之後,木俑、木棺、立柱層層堆疊,在大地上豎立起一個巨大、高聳的“死神宮殿”。“宮殿”共分為5層,由不同時期的棺木堆疊而成。再加上自然積沙,形如一座小山。他們的祖先乘著船形棺木,面向沙海,踏上黃泉之路。


>> 控制了羅布泊水源的樓蘭,更是其中的樞紐。中央在樓蘭設置西域長史府,將羅布泊地區正式納入管轄範圍。為保障西域安全及絲綢之路的暢通,從漢朝起,中央還動用數十萬人修築漢長城,經羅布泊直抵最西端的輪臺。


>> 著名的“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織錦,產自蜀地,出土於尼雅遺址,距今超過1000年,色彩依然豔麗,8個漢字清晰可辨。


>> 樓蘭王國也藉助中央之威擴張勢力範圍,逐步佔領且末、尼雅、小宛、精絕諸國。


>> 羅布泊周圍常年大風肆虐,吹起飛沙走石。再加上週圍山地突發的雨洪,不斷侵蝕著脆弱的地表。地表出現了大面積的土丘、溝谷,形成了雅丹地貌。

羅布泊的雅丹地貌總面積廣達3000平方千米,是中國第二大雅丹地貌分佈區。它們或如萬艦齊發,或如荒原孤島。在雅丹地貌形成的過程中,那些被風吹走的沙塵則在羅布泊東南側、阿爾金山北側降落,形成新疆第三大沙漠——庫姆塔格沙漠。


>> 到20世紀後半葉,人們對塔里木盆地的開發愈發強勁。我們修建大壩,攔蓄上游河水,澆灌出一片片農田綠洲。1961年,那些原來流向羅布泊的諸多河流,塔里木河、孔雀河、車爾臣河等下游河道全部斷流。


◆ 甘肅:愈多元愈美麗


《這裡是中國》(多圖)


>> 從1915年回族人馬保子製作出第一碗麵算起,蘭州牛肉麵的歷史不過剛剛百年,推薦牛肉麵的文章卻早已經浩如煙海。


>> 甘肅的第一個地理區域——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出場了。


>> 典型的如位於慶陽的董志塬,雖然水土流失導致它的面積不斷縮小,但直到今天,其塬面面積依然高達700多平方千米,被稱為“天下黃土第一塬”。


>> 隴南的另一條重要的河流西漢水,曾將一對秦人情侶分隔兩岸。相思之情化作《詩經》中的名句“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千古流傳。


>> 世界著名的軍馬場——山丹軍馬場便位於此處,它自西漢起就已是規模宏大的軍馬基地。為爭奪這處寶地,歷史上各部落曾在這裡發生過無數次戰爭。


>> 其中最大的河流——黑河,是僅次於塔里木河的中國第二大內陸河,也正是古人所說的“弱水三千”。


>> 又過了數百年,時間到了元朝建立的前夜。窩闊臺次子闊端從三面兵臨吐蕃,闊端邀請西藏活佛薩迦·班智達來到涼州。經過會談,雙方約定吐蕃歸附蒙古。作為交換,闊端皈依藏傳佛教。此後,藏傳佛教得以走出青藏高原,開始向蒙古高原乃至全國擴展。這次會盟被稱為“涼州會盟”。


>> 這裡既有道教聖地崆峒山;也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的拉卜楞寺;還有遍佈甘肅各地的佛教石窟,如莫高窟、麥積山石窟。中國四大石窟,甘肅獨佔其二,石窟文化不可謂不豐富。


>>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千米處的鳴沙山東麓斷崖上。此圖閣樓是莫高窟的標誌性建築,也是莫高窟的第96窟,人們習慣上稱“大佛殿”,其間有由石胎泥塑彩繪而成的彌勒佛坐像。


◆ 西安:鮮衣怒馬一千年


《這裡是中國》(多圖)


>>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西安。或是秦皇的兵馬俑,或是漢唐的長安城,又或是明清的古城牆。

這個位於中國腹地的城市,王朝更迭無數,古蹟遺留遍地。它們共同賦予西安一個深刻的標籤——古老。


>> 發達的農業讓周人積累起強大的實力。他們在西安西南部的灃河兩岸接連建起豐京、鎬京兩座都城,這便是西安建都之始。


>> 秦人以渭河為“銀河”,將宮殿橫跨渭河兩岸。咸陽宮對應“北極星”及周圍眾星,又名“紫宮”,是後世“紫禁城”的來源。阿房宮對應“營室星”(飛馬星座),同樣是天子的居所。兩宮之間則由橫跨渭河的橋樑連接,對應“閣道星”。這種佈局被稱為“法天象地”,堪稱世界上最富想象力的都城規劃。


>> 關中地區三面環山,一面為黃河天險,只需要守住少數關隘,便可以形成堅固的防線。劉邦被說服了,他以渭河南岸的長安鄉之名命名新的都城為長安。長安城便開始正式出現在歷史舞臺上。


>> 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白居易《登觀音臺望城》)


>> 唐代以曲江池為中心,形成了一個範圍廣大的水景休閒區。它不同於封閉的皇家園林,是向市民開放的公共園林。市民們在此會聚宴遊,帝王們也時常在此賜宴群臣,以示與民同樂。此為中國古代史上少有。


>> 西安又迎來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它成為國家中心城市,是西北地區的樞紐,地位再次得到提升。它1/4的街區都是歷史風貌區,保存著傳統的秦腔。它融合著不同的宗教,是多所著名高校區域所在地,是中國重要的製造業基地,還是中國公路、鐵路、航空的樞紐。它充滿創新,充滿活力。


◆ 成都:煙火人間三千年


《這裡是中國》(多圖)


>> 商業精英們卻看好它的未來發展,北上廣深之外,成都是他們追逐財富夢想的最佳選擇。

普通人津津樂道於它的生活方式,美女、美食、麻將、茶館似乎是成都人日常生活的全部,其舒適度之高令全國人民豔羨不已。在各大省會城市中,成都更是長期力壓群雄,位列網絡搜索熱度榜之首,遠超近些年愈發家喻戶曉的杭州、南京。

成都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城市?為什麼會擁有如此大的魅力?

這也許要歸因於它對三教九流、各個階層的容納。三千年以來,上至王侯將相,下至升斗小民,無數人逐一登臨成都這個舞臺,共同營建出了一箇中國最具人間煙火氣的城市。


>> 自公元前3世紀蜀太守李冰修築都江堰後,成都平原“水旱從人”,十分利於農業發展,很快就取代關中,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譽。


>> 成都雖然緊鄰地質活動活躍的橫斷山區,卻擁有非常穩固的地塊構造。平原上厚達數百米的沉積層也易於吸收和消減地震波的能量,因此成都極少發生破壞性地震。

風景優美,水系發達,土地肥沃,動植物豐富,極少發生地震災害,成都的自然條件可謂:

九天開出一成都,萬戶千門入畫圖。(李白《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


>> 李冰組織蜀人移山鑿河,將時常氾濫的岷江一分為二,內江用於灌溉,外江用於分洪。都江堰的成功建設大大促進了農業的發展,成都平原從此沃野千里,不知饑饉。原本屬於關中平原的“天府”美譽也很快被成都平原取而代之。


>> 錦城絲管日紛紛,半入江風半入雲。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 他們融合南來北往的飲食,創造出平民化的川菜:火鍋、串串香、擔擔麵、賴湯圓、肥腸粉、鍾水餃、夫妻肺片、傷心涼粉、麻婆豆腐、兔頭、鍋盔、龍抄手……達官貴人、販夫走卒皆可大快朵頤。


>> 到了清末民國時期,川軍將領楊森仿照西方在成都修建新式馬路,時名“森威路”。江浙商幫、北京商幫、四川商幫沿路設店,僅此一條馬路所集中的商業資本便佔到整個成都的七成,形成了當時成都的中央商務區。森威路後來的名字——春熙路,更加廣為人知。


◆ 梵淨山:紅塵孤島


《這裡是中國》(多圖)


>> 2018年7月2日,貴州梵淨山一舉成為中國第53項世界遺產。


>> 第二,所謂佛教五大名山,也並未被人們廣泛接受。真正被廣泛認可的只有九華山、普陀山、五臺山、峨眉山四大名山。梵淨山最多算是一個區域性的宗教名山。


>> 人們在梵淨山周邊墾殖農田,開採硃砂。明清時期,土司之間攻伐不斷,盜匪不絕:

環山居民遭此劫殺,殺絕者不下七百戶,殺葬者何此四千餘命。(《鎮國寺碑記》)

朝廷與當地割據勢力武陵蠻不斷進行大規模爭戰,並斥巨資修築長達190千米的南方長城。

密集的人類活動使得梵淨山周邊的生態環境被大肆破壞。人言:

奸徒梅萬源等,在彼砍伐山林,開窯燒炭,從中漁利。(出自1832年所立《勒石垂碑》)


◆ 河南:造山、造水、造中華


《這裡是中國》(多圖)


>> 河南並非只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它同時也是一個山地大省。其山地、丘陵合計佔全省面積的44%以上,可謂一半山地、一半平原。


>> 在先秦至宋的數千年間,河南一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後有20多個王朝在河南定都,是中國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歷史最長、古都數量最多的省份。


>> 人們會說豪爽山東、天府四川,卻很難用一個詞來準確表述河南。因為它並非一個特質鮮明的省份。就如同它所處的位置,不南不北,不偏不倚,相當“中庸”。


>> 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王盤庚將都城遷至太行山麓的漳河、洹河沖積扇扇緣,史稱“盤庚遷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長期穩定的都城——安陽——出現了。


>> 伏牛山群山連綿,水汽充足。山間往往植被濃密,雲蒸霧繞。從這些山地中發源的河流,形成了密集的水網。據《水經注》記載,古代豫西地區,大小河流多達170條。眾多的河流匯聚在一起所形成的沖積區域比沖積扇更大、更深厚。我們將其稱為沖積平原。


>> 華北平原共計30萬平方千米,橫跨京、津、冀、魯、豫、皖、蘇7個省市。謂之沃野千里,毫無半點誇張。河南部分更是最為膏腴之地。


>> 造山、造水、造中華,這就是河南。


◆ 浙江:無敵生產力


《這裡是中國》(多圖)


>> 從製造針頭線腦到金玉錦繡,從修築人工河湖到名城古鎮,從發明科學技術到商業創新,逐漸推動了浙江一次次突破困局,簡直就是一部運行了7000多年的超級機器。


>> 7000年前,一批先民來到浙江北部。他們的外表具有現代中國人的某些特徵,卻更接近於尼格羅—澳大利亞人種。後世的我們,稱其為河姆渡先民。


>> 第一大江錢塘江全長668千米,不同河段分別命名為新安江、富春江、錢塘江。江水曲曲折折,“浙江”之名正是因此而來。


>> 這種“野草”就生長在沼澤中,只要照看好它們,就可以定期收穫果實。它就是水稻。河流帶來的營養物質,使得沖積平原的土質變得肥沃,為水稻的生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先民們獲得了大豐收。


>> 宋代時,金華火腿便聲名鵲起,併成為朝廷貢品。


>> 從秦漢到西晉永嘉之亂,再到唐代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亂,北方漢族大量南遷,並與越人不斷融合。他們口操吳語,稱“我”為“儂”,稱“他”為“伊”或“渠”(今天部分方言“儂”意為“你”),並在一堆親屬稱謂前加上“阿”,如阿公、阿婆、阿哥、阿妹、阿姑、阿叔。這便是全新的浙江人。


>> 城市的行政長官白居易、蘇軾,發現了城邊上一個逐漸壅塞的湖泊的價值。他們加高湖堤,提高蓄水量,既可以為農田提供灌溉,也可以為城市提供水源,湖景的美麗還能成為城市重要的名片。這個小湖就是西湖。


>> 基建大潮再次興起。不過這一次不是建設大城市,而是建設無數個小市鎮。明代中晚期,浙江的工商業市鎮已經超過100個。清代更是猛增到1000多個。這是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城鎮化進程。西塘、南潯、烏鎮都在這一時期崛起。


◆ 福建:開拓者傳奇


《這裡是中國》(多圖)


>> 但福建的夢想,卻在於海洋。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 1700年前是一個史無前例的亂世,西晉八王之亂、永嘉之亂,使得原本繁華的中原徹底淪為戰場。中原漢族被迫向江南大規模遷徙,史稱“衣冠南渡”。時人感嘆:

大盜移國,金陵瓦解……旅舍無煙,巢禽無樹。(庾信《袁江南賦》)

然而,流離失所的記憶尚未消散,江南就變得無法立足。王敦之亂、蘇峻之亂、孫恩之亂、侯景之亂,接二連三的戰火在江南燃起。

苦難的人們只能繼續逃往下一站——福建


>> 福建是一個多山的省份,山地、丘陵佔總面積的80%以上。


>> 這些高大的山體會攔截水汽,使得福建山地的年均降水量超過2000毫米。溼潤的氣候使得森林生長茂密,從而使該地擁有全球同緯度面積最大的中亞熱帶森林生態系統。時至今日,福建的森林覆蓋率依然高達65%,是中國森林覆蓋率最高的省份。


>> 這便是福建的千山萬水。

面對此山川勝景,從河南遷到福建的南朝文學家江淹曾這樣讚美福建:

石紅青兮百疊,山濃淡兮萬重。(江淹《鏡論語》)

從江西遷到福建的宋代理學大師朱熹描繪福建的詩句更加廣為人知: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朱熹《觀書有感》)


>> 另外,高山和支離破碎的地形仍在影響著新福建人的日常生活。他們帶著明顯的唐宋中原口音,卻又在各自的小環境中獨自演化,發展出更多的方言。以至於相隔一座山、一條河的居民,也可能無法交流。這也造就了一座座文化孤島。


>> 福建海岸線的南北直線距離只有500千米,卻因為海岸曲折,生生被繞成了3752千米,長度位居全國第二。


>> 一位普通的福建女性則擔當起了最強大的海上保護神,她就是媽祖


◆ 青島:一部城市美學史


《這裡是中國》(多圖)


>> 如果置身清末、民國,你一定會對頻繁上演的城市興衰震驚不已。任他千年古城,萬年基業,在時代大變遷面前,一切全都變得不值一提。西安、鎮江、九江等傳統工商業城市,在洋貨衝擊之下百業蕭條,江河日下;昔日舟楫雲集的淮安、嘉定、揚州,因大運河的淤塞而繁華盡散,一蹶不振;蘇州、南昌、開封則幾乎被連年的戰爭或災害夷為平地。


>> 時至今日,除了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青島不光是北方經濟實力較強的城市,還是中國非常具有旅遊吸引力的城市。許多人提到青島,心中都會有一種莫名的好感與嚮往之情。

幾乎沒有歷史根基的青島,為什麼能擁有如此高的評價?


>> 陸海相接之處,嶗山、大小珠山、鐵橛山等,接連聳立,拱衛膠州灣。其中,嶗山山脈最高峰的海拔為1132米,是中國大陸海岸線上的第一高峰。山入海中,海侵山下。大霧起時,猶如水墨國畫。山海相連之處,或礁石叢生,驚濤拍岸;或細沙輕語,柔情似水。


>> 1892年,為了鞏固海防,清廷開始派兵駐防青島,修建總兵衙門、炮臺、棧橋。寬窄不一的街道和60餘家商鋪隨之出現。作為一個剛剛萌芽的城市,青島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 真正發掘出青島潛力的是德國著名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他曾在中國實地考察數年,對中國極為了解,之後便極力向德國政府提議佔領青島:


◆ 江南:江河湖海的盛宴

《這裡是中國》(多圖)

>> 在紛繁的詩文與傳頌中,江南儼然是一個氣候絕佳、景色宜人、富貴繁華而又溫柔多情的人間天堂。


>> 現代地理學家多依據地貌來劃分中國的地理單元。論高原,有青藏高原、黃土高原等;論平原,有華北平原、東北平原等。

古人則更喜歡從文化的同質性著手,輔以山川形便,構建出許許多多充滿文化韻味的地理區劃,如江南、塞北、中原、關中、河西、西域等。


>> 與其他區域不同的是,江南的崛起並非一時一地之功。而是在千餘年間,五大城市輪番發力,將江南逐步推向經濟、文化上的巔峰。這五個城市又分別與它們所處的“江”“河”“湖”“海”密切相關,堪稱江河湖海的盛宴。


>> 諸葛亮曾評價南京的地理優勢:

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乃帝王之宅也。(張勃《吳錄》)

公元317年,琅邪王司馬睿在南京稱帝,史稱“東晉”


>> 南京就此崛起。

衣冠南渡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的文化和技術,大量的土地被開闢為農田。農田的開闢增加了糧食的產量,也促進了人口的增長。


>>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杜牧《江南春》)


>> 太湖流域的腹地蘇州,憑藉其豐富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及稠密的人口,開始走上一條有別於依靠政治因素驅動的城市發展之路,這便是以工商立城。


>> 富庶、精緻、才女就像三個標籤,讓太湖時代的江南進入了全盛時期,江南也因而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堆金積玉地,溫柔富貴鄉”。


>> 從以南京為中心的長江時代,到以揚州為中心的運河時代,再從以杭州為中心的錢塘江時代,到以蘇州為中心的太湖時代,最後到以上海為中心的海洋時代,江南渡盡劫波,卻能在不同的時代推動新的城市輪番崛起,帶動整個區域再次獲得新生,為中華文明輸送無限精彩。


◆ 什麼是中國


>> 中國景觀上最重要的因素,不是土壤、植物或氣候,而是人民。


>> 南稻北稷,中國的土地上出現了兩種農業模式。不論這兩種模式在未來如何競爭,它們都帶來了一種全新的景觀——村落。為了照管田地上的作物,農民們在附近定居下來,並聚居在一起,村落由此形成。


>> 水稻、稷、木材等資源給我們帶來的新景觀已經非常驚人,而它們加起來也不及另一種資源的能量——人。


>> 中央集權為中國帶來了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人口開始大幅增加。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指出,北宋時,中國人口就已經突破一億。大量的人口也帶來了更大的改造大地的力量。


>> 這就是中國,

喚醒了沉睡的高山,

讓那河流改變了模樣。

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

到處都有青春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