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如何解讀武漢冠狀病毒肺炎

從中醫的角度對冠狀病毒怎麼看?

中醫和西醫對傳染病的認識理論體系不一樣,西醫是從病原微生物的角度,比如說,細菌、病毒、螺旋體、衣原體、支原體、原蟲等等,這都是病源微生物,冠狀病毒屬於病毒裡面的一種,所以西醫認為這次的肺炎是冠狀病毒導致的。中醫不是這個概念,中醫對傳染病的認識是從自然界氣候的變化來分析,因為一年四季氣候不一樣,所以自然界存在著風、寒、暑、溼、燥、火這六氣,這是正常的氣候特點,人生活在自然界中,適應這種氣候,不會導致病變,這叫六氣,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但是如果氣候的變化超過了正常的限度,人體不能耐受了,忍耐不了了,就導致了疾病,這就叫六淫。六淫就是不正常的大,這種氣候特點超出了正常的範圍,就會導致疾病。除了風、寒、暑、溼、燥、火之外,還有溫毒和疫癘邪氣。這個溫毒和疫癘邪氣本身不標誌病變的性質,是強調它的傳染性。比如說這次的冠狀病毒導致的肺炎,我們中醫就把它認為是疫癘,疫癘是指它的強烈傳染性。人們認為所有的傳染病都叫做溫疫,這個概念有點偏頗。為什麼呢?有的疫癘它導致的病變是寒性的,有的導致的病變是熱性的。臨床表現有的表現為寒,有的表現為熱。就是說,有的病人他初起特別怕冷,同時又發熱,以怕冷為主,發熱不如怕冷明顯,這叫惡寒重發熱輕,這種我們中醫把它叫做外感寒邪,如果傳染性非常強,古代就管它叫寒疫,古代也有寒疫這個名稱。如果病人表現為以發熱為主,發熱重惡寒輕,如果傳染性很強,就把它叫做溫疫。從病因上說叫外感風熱,如果傳染性強了就叫做溫疫。所以說,我們中醫對疫病的認識,不都是現在人們說的溫疫,有瘟疫也有寒疫。

至於說這次的冠狀病毒所導致的肺炎是寒疫還是溫疫,那就要根據具體病人來分析。因為我沒有到臨床第一線,沒有觀察,沒有發言權,我只能說它現在傳染性非常強,它是疫癘邪氣導致的病變。至於屬於寒疫還是溫疫,那應該在臨床上去觀察。

冠狀病毒從西醫角度來說,對病變的致病微生物認定很準確。從我們中醫角度來講,統稱都是疫癘邪氣造成的。具體是寒是熱,我們要到臨床上去觀察,辨證論治。我的看法對不對請同道們指正。

在中醫歷史上傳染病發病率相當高,尤其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之前,在舊社會,這些傳染病因為當時的防護措施不及時,人們的生活條件不好,發病率非常高。據文獻記載,明、清兩代平均每四年發生一場疫癘,發病率相當高,而且死亡率也相當高。當時的防護措施和治療措施都跟不上,所以在歷史上這類疾病很多。中醫在治病的過程中,不斷在總結經驗,每一次發生的傳染病類型都不一樣,它有變異,今年新發的、突發的傳染病來了,在臨床中,醫生就在不斷地總結經驗,而且是在大量死人的基礎上總結經驗。也就是說傳染病它不僅僅是傳染病人,不只是在病人之間傳播,醫生也是人呀,也同樣被傳染。所以,每一次傳染病來襲,都伴隨著病人的死亡和醫生的死亡,可以說,我們中醫的外感病學說,是建立在大量死人的基礎上,從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每一次疫癘都有一次新的總結。

每次疫力雖然不一樣,但是它都有共同點。都是傳染病嘛,它一般來說都有發熱,另外呢有些病狀也相似。所以古代的醫學家們對它加以總結,最後經過漫長的歷史時期,起碼是在一兩千年的歷程中,把它總結出一套成熟的經驗,到了清朝的中後期形成了溫病學派。1800多年前,張仲景的《傷寒論》問世,那是中醫學的一大突破,溫病學派的形成又是一大突破。所以,中醫對外感病的認識,從《傷寒論》發端到溫病學派的形成,兩個學派加在一起,對外感病的認識包括疫癘,已經非常的深刻,非常的全面了。

怎麼治?葉天士總結出了衛氣營血辨證證,吳鞠通總結了三焦辨證,這兩位都是清代著名的醫學家,他們總結的這兩套辨證體系對臨床指導意義都很大。它不是針對哪一種病,對所有的外感病都有指導意義。寒疫應該按照傷寒論方法治療,溫疫應該按照溫病的方法治療。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對臨床有廣泛的指導意義,今天我們還在用,療效非常好,而且沒有抗藥性。因為我們中醫不僅是治病而且是治人,不管是什麼病,和人的體質關係非常密切,所以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體質,我們用藥也不完全一樣,同一種病治療也不完全一樣,所以不存在抗藥性的問題。中醫的治療講究辨證論治,根據它的臨床表現進行具體的治療。但是它也有普適性,因為傳染病都是類似的,所以總的原則是一樣的,根據不同的病人用藥又不完全一樣。這個是我們從歷史上也好,到今天也好,對這類疾病的治療。

按照六經辨證、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具體的進行治療。因為溫疫本身,有的病人夾溼,有的病人不夾溼,所以有的是暑燥疫,那就是純屬熱病,有的就夾有溼邪,那就是溼熱病,也不一樣。根據具體病人、具體病種,辨證論治。這是我們治療的大方向,大的原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