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前言:

我國古代詩歌,最早起源於原始巫術咒語。咒語亦能將其稱為巫詩。巫詩於五帝時代的早期和之前開始盛行。到了五帝時期的中期, 產力有了發 展, 出現了剩餘產品, 於是階層 開始分化, 原始的巫術中通天神之儀式及巫詩,就開始被少數氏族貴族階層所壟斷, 並稱其為其統治社會之政治工具從而發展成為宗教和史詩。此一現象持續延續到夏商乃至西周

在這一兩千餘年的歷史中, 中原眾民族之史詩, 由世代口耳相傳逐步過度到寫成文本,最終形成 "史詩傳統" 。由此,史詩既是各氏族早期之歷史載體,亦為中國古代詩歌早期發展之特殊形式,更是夏商周三代王官學問之集中表現形式。

而到了春秋戰國初期,社會再度呈現出大變革, 於是"史詩傳統"亦跟隨出現了變化,也就是說:"王者蹤跡熄滅而詩亡, 詩亡而後春秋作"這裡所說的"詩亡"僅為史詩形式的終結,而史詩之精神仍在彼時新起之文獻體式裡獲得繼承並昇華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最早的詩起源於原始巫術咒語

詩之起源相關背景情況

研究詩作起源為我們瞭解遠古信仰和藝術之起源提供了重要途徑。到如今為止,學術界關於詩作起源已呈現了多種說法,比如, "心靈表現說" 、" 模仿自然說"、 " 遊戲衝動說" 、 " 勞動需要說" 、" 巫術交感說"等等。過去受到時代侷限,我國學界通常採用"勞動需要說" 。 比如遊國恩先生等人主編的全國高校通用教材裡的《中國文學史》一書就寫道: "原始人通過勞動發出了有節奏的呼聲……實際上就是詩歌起源。"

然而,事實上詩歌起源於勞動說僅為一個十分寬泛之概念 ,其並不能解釋詩產生之直接動因。中國古詩起源以後,再經歷過一段漫長的早期發展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城,詩作由於與宗教、政治產生了結合從面顯現出特殊性。此一特殊性到了春秋戰國社會大變革之際,再次出現新的變化。詩的早期發展與變化,同人類的文明史、學術史、思想史乃至文化史等皆有深刻關聯, 值得我們做綜合性地討論 。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巫詩

一 、 原始巫術與詩的起源 : 巫詩

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上, 是先有巫術, 後才有宗教的。詩之起源與巫術相關, 詩的早期發展則和宗教關聯 。相關中國巫術早期的情況 , 古人為我們留下的文字資料不多 , 然而現代考古發現則則為我們提供出許多信息。在北京周口店發現的離今天兩萬多年之前的山頂洞人之頭骨旁,撒下有赤鐵礦粉末。學者對此分析,稱這"可能是一種巫術" , "此一做法之目的在於希望死者能得以復生" 。在距今六千餘年前之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彩陶上面, 繪製了許多精美的圖案"人面魚紋"。而於陝西臨潼姜寨村、漢中西鄉何家灣、寶雞北首嶺等地的仰韶文化遺址裡出土了的彩陶中,亦是繪有同樣的"人面魚紋"圖案。李澤厚以為這一現象, "明顯具有巫術禮儀的圖騰性質"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原始巫詩

相關考古的材料仍有眾多, 然而僅就上列即可知,中國巫術最少可上溯至兩萬餘年前的山頂洞人,到距如今有七千年至五千年期間之仰韶時期,已經相當盛行。巫術時代的人民相信, 自然界之一切事物,皆為按照特定秩序演進出來的,而巫術是控制此種演進的方式。因而, 他 們天真地認為,只要去運使用巫術儀式, 就可控制自然。國外的馬林諾夫斯基認為:"巫術僩據人體自信力,只要懂得了方法,就能直接控制住自然。"

巫術之目的是為控制自然及其神靈而生,故此巫師在施巫作法時,口中會念有巫術咒語。根據西安半坡等地仰韶文化之彩陶上出現之"人面魚紋圖" 有秦安大地灣地畫裡出現之 " 蛙形骨骼圖" 推想,遠古巫師們樂舞狀態下施巫作法之時,也應是口中念有巫術咒語。可惜的是由於年代之久遠,我們僅可復見那時巫師作的法圖,卻未能聽其巫術咒語詩。幸運的為, 周秦文獻裡保存了少量反映五帝時代早期巫術之咒語。在《禮記 · 郊特牲》一文中記當出伊耆氏在蜡祭施巫時唱道道:

"土 , 反 (返)其宅 ;水 , 歸其壑 ......"這些,更是充分讓我們明白詩之起源為巫詩。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原始人作巫詩

下面 , 再從詩學角度討論巫術咒語。

其一 , 巫術咒語的反覆吟唱 , 是詩的最初形態

原始人類他們相信語言具有魔力, 這是巫術咒語產生之信仰基礎。李安宅表明: 巫術儀式裡的

" 某些表示慾望的辭句 , 一經說出 , 就是已達到目的"原始人類相信巫術施行之時, 反覆吟誦咒語,就可以達到控制自然之目的 。因此他們認為禱雨雨就至,而咒風則風就來。 美國語言學家富蘭克林 · 福爾索姆就說過:" 幾乎一切美國人都會熟悉一首民歌前面的幾個 詞即:快成熟 ,大麥燕麥 , 大豆豌豆 ……當時人們認為,如此反覆吟唱就會帶來豐收。"

我國處於五帝時代的早期伊耆氏初民在唱 "土返宅" 咒語中 , 定然也是相信水土、 草木等皆都能各歸其所的;而黃帝氏初民唱" 神北行" 的這一咒語時 ,定然相信旱神會北去, 甘雨會來臨。

這些原始巫術咒語在反覆吟唱下 ,成了詩歌採用重章疊唱形式之最初源頭。詩歌也就在人類歷史上最早就此產生了。由此, 我們可以認為, 詩歌源於巫術咒語是沒有問題的。最早的巫術咒語詩都伴有樂舞。為強化巫術咒語之魔力, 原始初民們就在巫術儀式上反覆吟誦咒語 ,由此樂舞自然而然地產生。

《呂氏春秋 · 古樂》中寫道:" 投足以歌八闕 。" 這裡所說 " 投足"就是舞蹈了。" 以歌" 則是樂曲 , " 八闕" 就是咒語詩 ,這就是詩與樂及舞的三位一體。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人人巫師的原始人類

其二 , 巫術時代人人為巫 , 巫術咒語反映人與自然的關係 。

巫術盛行時期,人人都施行巫術 。弗雷澤在《金枝》裡稱此一現象是 " 個體巫術" 。 " 在那些我們已經掌握了準確資料的最原始之野蠻人之間, 巫術的流行具有普遍性。""在澳大利亞,所有人皆為巫師 。" 這裡所謂的人人為巫現象,在我國五帝早期時代裡也曾是一個普遍存在的現象。《國語 ·楚語下》裡記錄 :"及少昊之衰也...... 烝享無度,民神同位 。" 這時生動地形容了當時的狀況,即人人都是巫師。

綜上所述 , 中國古代巫術之起源非常之早 ,考古研究表明 ,這少可以追溯到兩萬多年前山頂洞人那裡, 其盛行時期則在距今有六七千年前後之仰韶文化。文獻記錄所提供之巫術信息則可追源至五帝早期。這些有限的巫術信息 , 是我們研究古代詩歌起源之寶貴材料。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原始人以巫為主

二 、 巫政合一與詩的早期發展 :史詩

五帝早期,文明信息在野蠻社會中開始萌芽;到了五帝中後期,文明進程速度加快了;而到了夏商西周, 早期國家形態開始出現。原始巫術和巫詩也隨著這些時代的演變而呈現出新的發展。此為原始巫術活動裡通天神之儀式和巫詩,開始為少數氏族貴族階層所壟斷並且成為治理氏族集團之政治工具 ,進而發展出宗教及史詩。於此,我們主要來討論宗教與史詩之間的問題 。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逐步產生了史詩

(一)史詩的形成背景

考古發掘提供了相關材料,說明社會發展到五帝早期,生產力已經有了快速發展,反映文明起源之物質要素比如青銅器及城市等均已經產生出來。經濟發展瞭然而社會結構則仍上原始社會狀態。這是一個野蠻和文明交替的時期。經濟先行,而意識形態有所滯後。

時間達到五帝中後期時,原本人人平等之氏族集團出現了階層的分化。分化之根本原因為生產力的發展帶來剩餘產品。氏族集團中那些管理人員,比如酋長,為佔有剩餘產品,便開始改革巫術;在原始巫術期的"個體巫術"之基礎上發展出了"公眾巫術" , 並以此用了剩餘產品。

從社會史角度來看, 顓頊改革了巫術,這標誌了中國文明之起源。當顓頊" 絕地天通" 之後, 顓頊、重及黎等少數主持 " 公眾巫術" 並且用 " 公務人員"

的身份出現在祭司上,從而蛻變成氏族貴族階層,與此時廣大氏族成員則淪為下層平民。於是不同的階層就這出現了。以 " 公眾巫術"為特徵的管理機構由此形成。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顓頊

(二)史詩的存續時間

顓頊改革了巫術後,把通天神巫術權力集中到氏族貴族手中, 成為中國古代社會階層的標誌,分化與文明出現了起源。特別需要注意的是,這些佔有祭祀通天特權並由此佔有剩餘產品的氏族貴族階層,跟被他們統治的氏族平民階層,他們擁有同一血緣。

這就是說 , 原始氏族社會血緣的紐帶,到文明社會之仍然存在。

由此可以看出,我國古代文明是在血緣內部形成併產生的,而不是像古希臘或古羅馬那樣, 破壞了血緣紐帶,去由血緣外部經過地緣關係去建立新型管理機制。中國文明起源過程中 所繼承之氏族社會之血緣模式,直到夏商西周早期文明時代裡,仍然在延續發展。由此 , 以血緣管理為基礎的宗教與史詩也一樣自五帝中期起繼續持續延續到了西周末年 。

自五帝時代中期到夏商西周有近兩千年曆史的跨度,基中各代氏族貴族階層都是在血緣管理之框架內部,用溝通天神為手段而治理氏族平民的。在此過程中,宗教與史詩同樣是用血緣管理為社會基礎,用巫術通神為思想基礎而建立的神權與政權相互結合的產物。因此中國的宗教與史詩也在此將近兩千年曆史長河中得以盛行不衰。可以說, 中華文明從其起源到早期文明階段 , 是一個宗教與史詩的時代 。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五帝時期

(三)史詩的內涵發展

上述有關巫術與宗教之區別 , 只是在理論上進行的概括與總結。而實際情況是, 自巫術到宗教有個從量變到質變之漫長演化過程。在宗教開始出現時,原始巫術仍舊是存在的, 此後很長的一段時間裡, 兩者並存甚至出現過雜合。

顓頊實行的 " 絕地天通"之巫術改革僅為質變標誌,而量變過程則經歷整個五帝三代。只是在顓頊前,原始巫術佔據了主導方面, 而宗教只處在萌芽狀態裡。在顓頊之後,宗教持續發展 , 最終成為主要方面, 而原始巫術則演化為次要方面。由於到宗教與史詩時代,溝通著天神、祖神的那些原始巫術與巫詩已經發展並融合到宗教與史詩裡面了, 另一部分則以溝通山水草木等以自然小神為內容的原始巫術與巫詩則沉淪到了社會低層。

由此,考察中國古代自巫術到宗教、自巫師到祭司、自巫詩到史詩之間的轉變,需要分析它們在社會結構中的升降變化狀況。這裡

可以把五帝中期顓頊改革巫術作為界標,然而在具體分析時,則應該保留出相當寬泛的時間跨度。

概括起來分析, 中國宗教之發展可以把商代為界:五帝到夏代,是由弱變強的時期,而到了商代則達到高峰, 到西周後出現新的變化。這是同中國古代生產力逐步發展、人文理性精神逐步自覺所相一致的。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考古填充了不足

(四)史詩的社會功能

從五帝中期直到三代, 氏族貴族和氏族平民雖處不同社會階層,然而血緣相通,仍具有因血緣而組成的共同利益。這個血緣團體一方面需要團結一起 , 凝聚力量;另一方面又需要維持等級層次, 區分長幼之差別。為達到此二目的, 最佳方法是在全氏族成員中舉行祭祀大典 。通過祭祀典禮, 共同去追憶同血緣的天神與祖神,因此強化同根同宗之血緣集體觀念 ; 又通過祭祀展現出從天神到祖神,繼而到現世族長或國王以及貴族祭司,乃至於普通氏族成員之間不同的身份與地位,進而為社會等級次序的劃分尋找到神聖宗教的依據。

《墨子 · 天志》一書裡說: "故昔三代聖王禹湯文武......以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於天 。" 《禮記 ·禮運》一書也寫道, "故聖人參於天地 , 並於鬼神以治政也 。"這方面的語言表達直後來寫成了文字記錄, 這就是史詩了。

史詩最顯著之社會功能就是在於經過過追憶並歌頌宇宙天神之開天闢地、民族始祖神之創造氏族、列祖列宗之發展壯大,依此凝聚血緣族團之力量,達到維護社會秩序,為現實社會分層, 尤其為氏族貴族集團佔有社會財富尋找到最合理之宗教依據的目的。

成公十三年時所稱 " 國之大事 , 在祀與戎" 。由此表明史詩是祭祀典禮中的語言經演述而成。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墨子記述了詩歌的發展

(五)史詩的精神原則

宗教祭祀的典禮中, 都要求要用心去敬神。敬神觀念如果是藏在心裡則稱作

" 志" , 如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則稱其為 " 詩"《毛詩序》裡說 " 在心為志 , 發言為詩" 。 這時的" 詩" 的源頭在就在於" 志" , 也就是《毛詩序》所稱的 " 詩 者 , 志之所之也" 。 先秦文獻反覆地表述著此種關係,比如在《尚書 · 舜典》裡寫道:" 詩言志" ;而《左傳》裡記述襄公二 十七年 :" 詩以言志" , 等等。

在宗教史詩時代中間, 初民堅信神靈是公正不偏的,他們可以揚善懲惡的。比如《墨子 · 明鬼》寫道 :" 古聖王 必以鬼神為賞賢而罰暴 。"《楚辭 ·離 騷》裡寫道:" 皇天無私阿兮 , 覽民德焉錯輔" 等等,都表述出這一觀念。

五帝三代的史詩則很有強烈的道德評判力量, 它是代表神靈來辨明是非、揚善懲惡的。 史詩此種重要特徵構成了中華民族最基本且為最重要晁補之道德精神的原則。此一原則經歷春秋戰國學者進一步闡發弘揚,對此後兩千餘年史學、文學及思想均產生深廣的影響,

並逐步塑造成中國知識分子之優良傳統品格,這構成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遺產。

三 、 史詩文體的終結與史詩精神的轉承

史詩在五帝三代時為民族之聖典 ,之後成為王官之學之主體。不過, 這種獨尊地位到西周末年後發生了動搖,之後經由春秋戰國時代,則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的具體表現是,史詩作為宗教典禮中特殊的文體消失了,然而史詩的公正評判精神卻通過其他形式被繼續承續光大 。

(一)試解" 詩亡然後春秋作"

春秋時期史詩變化之基本特徵為, 韻文中 " 史詩" 不再擔任 " 史" 之職能 , " 史" 的職能則交由散文體如 " 春秋" 之類去承接 。 《孟子 · 離婁下》一文裡說 :" 王者之跡熄而詩亡 ...... 其文則史 "。孟子這段話,學界有不同理解,但數注本把 " 詩亡然後春秋作" 中的 " 詩" 和" 春秋" 後面加上書名號 , 讀成 了"《詩》。

(二)由《莊子 ·天下》 篇看史詩精神在春秋戰國時期之承傳

孔子不僅在編述其《春秋》中傳承了王官之學的史詩精神,更是在他的整理之《詩》、《樂》、《禮》、《書》、《易》中亦繼承了其精神。不單是孔子,春秋戰國期間的其他眾多學者亦繼承了王官之學及史詩的精神。身為王官之學的史詩雖然已經不能在朝廷貴族階層中間去存續,然而其精神內容卻通過六經繼續在士階層中得到傳承。

四 、大小傳統的融合與史詩、巫詩在《詩經》、《楚辭》裡之遺存

如今存世的《詩經》共有三百零五篇,分為頌、風及雅三類。而《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裡《詩說》篇,則記載了孔子論詩, 以頌、風及雅作序, 並且" 頌" 作為 " 訟" ," 雅" 作為 " 夏" ," 風" 作為 " 邦風" 。其中 " 訟"與 " 夏"是先秦的古義, 而 "邦風"裡的 " 邦" 並不避劉邦的諱, 亦為先秦之稱呼 。故此 , " 頌" 、 " 雅" 、 " 風" 應該才是先秦《詩》 總集之編排次序 。

屈原生活於戰國後半期 , 此時周室王權已然近乎是名存實亡,各諸侯國兼併戰爭十分頻繁

。此一政治社會現象反映於文化上, 不僅為周王室大文化傳統同各諸侯國小文化傳統進一 步融合, 而且各諸侯國固有的大小文化傳統也展開更廣泛地交叉融合。此種融合趨勢, 在屈原整理或者創作《楚辭》中得到了最具體地反映 。

詩之源起及早期發展變化同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淺析問題的關聯性

大小傳統的融合與史詩、巫詩在《詩經》、《楚辭》裡之遺存

五 、 史詩通神觀念的突破與中國軸心文明的誕生

前面我們已討論春秋戰國期間史詩文體的逐步終結和史詩精神之廣泛承傳,這些終結與承傳,恰好體現於在五帝三代大小文化傳統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融合之過程當中。五帝 三代王官之學與宗教史詩裡之通神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發生的變化,概括起來,並沒有跟隨史詩文體之終結而消失;反而通神觀念如同史詩精神一般,在春秋戰國時期繼續得以繼承併發揚光大。 此為通神觀念跟隨王官之學的下移從而普及到下層士民階層中,而此點恰好同五帝三代大小文化傳統的融合相一致 。

結語

由五帝時期早期及之前人人為巫通神之巫詩時代,直到五帝中晚期與三代王室貴族階層通神中的史詩時期,進而到了春秋戰國人人內心通神之軸心時代,構成中國文化發展史上出現之三個里程碑。 此三時代皆有通神觀念,皆有天人合一之觀念,並且後兩個時代始終貫穿著公平誠直之精神要求,並從中體現出中國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晁補之連續性的特點。然而這三個時代之間並非簡單重複,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是三次質的大飛躍。其中的每一次飛躍,皆進一步奠定中國古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古代文明之基礎 。

上述情況就是筆者對詩歌之起源及早期發展變化,與中國古代巫術與宗教有關的相關問題的解析。


江林昌 :《楚辭與上古歷史文化研究》

於省吾 :《澤螺居楚辭新證》

余英時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劉殿爵 :《採掇英華 ——— 劉殿爵教授論著中譯 集》

聞一多 :《詩經通義 · 芣苢》

江林昌 :《商頌〉 的作者 、 作期及其性質》

朱東潤 :《國風出自民間論質疑》

朱狄 : 《藝術的起源》

遊國恩 :《中國文學史》


注:本文插圖來源於網絡,如有冒犯,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