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你們家鄉都有哪些傳統文化?

奉節農村小哥


我的家鄉在甘肅平涼!平涼,甘肅省地級市。位於甘肅省東部,六盤山東麓,涇河上游,為陝甘寧交匯幾何中心“金三角”,橫跨隴山,東鄰陝西咸陽,西連甘肅定西、白銀,南接陝西寶雞和甘肅天水,北與寧夏固原、甘肅慶陽毗鄰。

說起平涼的傳統文化,當從吃說起,平涼人飲食文化習慣以素食、麵食為主,味喜酸辣。比較有名的有“靈臺一口香”“平涼餄餎面”“平涼生汆面”“平涼炒麵”“平涼鍋盔”,肉食比較有名有“平涼羊肉泡”“靜寧燒雞”“平涼醬牛肉”小吃數不勝數,“燕面柔柔”“蕎麵涼粉”“涇川麵筋”“平涼酥饃”“涇川罐罐饃”等等,帶有獨特的地方風味。

平涼的人文歷史,首推崆峒山,崆峒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座仙山。相傳廣成子修煉得道於此山,黃帝前來向道家仙人廣成子問道,人稱崆峒山為“天下道教第一山”。崆峒山後來發展為道、儒、佛三教合一、共尊共榮的宗教搖籃。崆峒山還是中國五大武術流派之一崆峒派的發祥地。周穆王、秦始皇、漢武帝均以登崆峒為盛事,司馬遷、王符、杜甫、白居易、趙時春、林則徐、譚嗣同等文人墨客也留下了大量的詩詞、華章、碑碣、銘文。崆峒山峰巒疊嶂,崖壁峭立,平臺幽寂,怪石嶙峋,洞穴深邃,林木蔥鬱,湖光野嵐,相映成趣,既有北方山勢之雄,又有南方山色之秀,不愧為“西鎮奇觀”、“神州西來第一山”。

崆峒山位於甘肅省平涼市崆峒區城關西12公里處,是古絲綢之路西出關中之要塞 。由大小數十座山峰組成,主峰馬鬃山(也稱絕頂)海拔2025米。主峰之後有翠屏山,是崆峒山最高峰,海拔2123米,國家五A級旅遊區。

涇川王母宮,王母宮山又稱回中山,相傳古代兩位非常信仰道教的帝王周穆王和漢武帝都曾到過這裡遊歷,道教的最高女神西王母還曾經在這裡設宴招待他們。王母宮是公元前2世紀開始修建的,以後歷代又不斷擴建。至1522年,這裡已經有一山門、二山門、三山門、王母宮、文昌宮、三清樓、望河樓、玉皇大帝等建築。清朝(1644-1911年)末期時,由於戰爭原因,王母宮的大多數建築都遭到破壞,只保留了王母宮石窟以及一些古鐘和碣碑。王母宮石窟依山開鑿、呈方形,中心有柱,高12米,深11米。中心柱及三面窟壁有石雕佛像,有千佛、力士、菩薩以及馱寶塔的白象。窟內造像分三層,共200多尊,大多是公元5世紀以來的作品,當然還有著名的天然溫泉。

再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裡的鬧社火。平涼社火主要有“高芯子”“柳木腿”“舞龍舞獅”“彩車”“五福堂”等等多個項目,這裡我主要說一下平涼社火裡的“春官詩”,春官詩是出自春官口頭的創作,具有一種很強的地方特色和感染力。它的表現手法,主要由春官在萬人場合,用即短時間抒發出詩的全部內容,並說給群眾聽。其詩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惹人逗笑取樂,採用讚美、歌頌既押韻又順口,這樣達到最佳效果。春官說詩全靠他的腦子是否敏捷,有無文才,口齒是否伶俐,有的一口氣能說七八首也不重複一句,這就要求說詩者平時要多積累素材,才能觸景生情,出口成章。春官詩是平涼社火裡最大的看點,經過幾代人的傳承,春官詩已經成為每年社火最大的看點,平涼市每年也要舉辦各種春官詩大賽,著實熱鬧非凡,春官詩主要以平涼方言為主,內容豐富,有各類時政,神話傳說,生活趣事,民生熱點,總之什麼東西在春官們的嘴裡都能說出一套詞來,看見什麼可以說什麼,不但押韻,而且朗朗上口,讓人聽的欲罷不能。

附幾個春官詞,供大家欣賞,當然只有平涼方言才能讀出他的味道來。

比如,看見飯館(我們當地都叫食堂)

這個食堂生意稠,

碗裡漂的辣子油,

佳宵美味千家飽,

人人都誇你的好。

如說計劃生育:

小兩口,不計劃,

撲裡撲騰亂生娃,

吃喝拉撒多麻煩,

日子過得緊扎扎。

說觀感則:

抬起頭來用目觀,

古城平涼換新顏,

熱鬧賽過北京城,

山花爛漫春意濃。

說過日子:

短安排,長計劃,

省吃儉用不糟踏。

顆粒糧食仔細管,

天天碗中有肉片。

走到農家院門口說:

貴家大門修地寬,

後輩兒孫出大官!

貴家大門蓋的洋,

世世代代是棟樑!

改革開放幾十年

國泰民安歲月甜

感恩政策人心暖

人民生活賽神仙

如今社會就是好

貨款支持創業早

只要走的是正道

耕耘必定有回報

遊崆峒 不能急

處處景點有傳奇

三教文化匯此地

悟懂不再生閒氣

和諧社會農民工

城市建設立頭功

你修大廈高入雲

勞苦功高詩難頌

我把壽星誇一誇

頭不昏來眼不花

黃忠八十不服老

你比彭祖身體好











我沒網名


很小就離開故鄉的大山深處了,故鄉為人處事的傳統文化,大都在童年的記憶中消失了。現在想想,印象比較深刻的,就是一種“隔代稱呼”的傳統習俗。

32年前,我母親回老家給我外婆上墳燒屋。母親在家鄉待了一段時間,我不放心,就帶著老婆孩子回去接了。30多年沒回去了,見到幾個舅舅,心裡非常激動,挨個地親切地叫著“大舅好!二舅好!三舅好”。這種場面,按說大家應該很開心,令我意外的是,我的熱臉貼上冷屁股。三個舅舅一聽成叫他們舅舅,馬上把臉就拉下來了,笑容也收回去了。

問題不是出在我的稱呼上,而是出在我的兒子身上。如果我沒成家,可以直接叫舅,如果成家了,沒有孩子,也可以直接叫舅。但是,生了孩子後就不能叫舅了,必須叫舅爺爺。如果叫舅舅,就等於把母親的弟弟,當老婆的弟弟待了,問題是非常嚴重的,是對長輩的大不敬。這種差輩的心理感受,不是世世代代生活在當地的人,是絕對無法體驗的。

“隔代稱呼”,在我這個不孝子孫眼裡,非常彆扭。把母親叫奶奶、把老婆叫媽、把哥哥叫大爺、把嫂子叫大娘、把弟媳婦叫小娘等等,對我這個長期生活在北方的家鄉人來講,太不可理喻了!但是,在安徽廬江、樅陽、無為、桐城一帶,真真實實地存在了幾千年,直致今日。


0老三兩0


我的家鄉系廣西百色市平果縣鄉下山溝農村,提到風俗傳統吧!各異己見因地制宜,是有所不同的,在我這裡還得尊傳統下來的習慣,從臘月二十三日(小年)開始忙備過年貨,婦女忙著剪芭蕉葉準備抱粽粑子,二十七打掃房子。廿八男人忙著換香爐姻灰和殺豬過年,每家每戶都自養一頭豬隻喂糧米,從沒喂飼料吃肉可香了,奄制臘肉至農曆三月三。這是我地傳統風俗習慣罷了,各種各樣是道不完的。謝謝!


農榮國強


舞龍舞獅唄!

每年的春節,舞龍舞獅一直要表演到正月十五元宵節。

小時候,我們從正月初一開始,每天跟在舞龍舞獅的隊伍後面看熱鬧,因為舉著龍頭的就是我爸爸呀!

最近這幾年,家鄉搞起了鄉村旅遊,我老家的村又是省鄉文明旅遊示範村,舞龍舞獅成為村裡每天必須表演的一個傳統文化習俗了!


桂花飄香香滿園


我是豫東一帶的,每家每戶過年,蒸饅頭,花饃,臘八吃臘八蒜,吃八寶粥,二十三吃糖瓜。大年夜全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飯,看看春晚,陪爸媽聊聊家常。到元宵節,元宵必不可少,門口點蠟燭,掛燈籠,放煙花🎆,好熱鬧,想起兒時,到元宵節的晚上放煙花時,好同學聚在一起,圍著整條街轉,看哪裡放煙花漂亮哪裡跑。好懷念的時光!


鄉村連啟


我是一個南方人,來自江西贛州,在我家鄉有這樣一種習俗,在除夕當天在大鍋裡煮雙份米飯,一份當天蒸著吃,另一份則用蒸飯器裝好,待春節早上再蒸熟食用,小時候特別不理解,以為只有我家是這樣,總問媽媽,為什麼要煮這麼多飯?媽媽只是笑笑不回答,後來發現我們當地每家每戶都是這樣的習俗。我細想了下,米飯為什麼要在頭一年煮好呢?大概是因為在為吃飯而煩惱的年代,能吃飽飯是全家人最需迫切解決的問題,所以把煮好的飯餘下來留到第二年吃,大概就是一種美好願望,,希望來年糧食富足,寓意為年年有餘的意思


啟禾媽媽


我的家鄉是河北省滄州地區鹽山縣千童鎮。家鄉的傳統文化很多,最聞名的就是我們滄州的武術,還有吳橋的雜技,近幾十年還有關注度越來越廣泛的我們千童鎮的信子節。

先說說我們滄州的武術。滄州被譽為“中國武術之鄉”有句俗語說“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意思就是說滄州人無論老幼,都會比劃兩下,可見這種傳統文化早已深入人心。滄州市政府已舉辦七屆“滄州武術節”。滄州市也於1992年12月被正式命名為首批全國“武術之鄉”。

再談談吳橋的雜技。吳橋是雜技發祥地、世界聞名的雜技之鄉。吳橋的雜技和滄州的武術一樣,在本地區得到了廣泛的普及和傳承。也得到了全國及國際上的很高的評價。

最後重點聊聊我們千童鎮的信子節。傳說秦始皇時期,曾派徐福帶領三千童男童女,東渡日本,尋找長生不老藥。千童鎮就是徐福東渡的始發地。千童信子節,就是幹童人民為祈禱東去不歸的童男童女的亡靈魂歸故里,而舉行的一個祭祀活動。千童鎮也由原來的“舊縣”鎮更名為現在的“千童”鎮。同時定於

農曆三月二十八日為信子節。每逢甲子年,即六十年舉辦一次。

滄州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累述。

滄州歡迎您。






蒙古族歷史悠久,是一個熱情好客、講究禮儀、胸懷坦蕩的民族,至今保持著一套特有的民族禮儀。酒被蒙古人看作是敬老和待客的最好物品。所以逐漸形成了飲酒的習俗,其中頗有講究。蒙古族好飲酒,男女喜飲奶酒,且有大碗喝酒的豪俠風度。關於蒙古族的酒文化你瞭解多少呢?

一、蒙古族敬酒文化

敬酒是蒙古人將提升耐日宴會、招待儀式的氣氛、鞏固人際交往時常用的恭敬禮節。敬酒的禮節從敬策格開始的。馬奶酒,蒙語稱之為“策格”,是由馬奶釀造的最古老的蒙古人飲料,是“蒙古八珍”之一,是由新鮮馬奶發酵製成的高營養乳酸菌飲料,屬於蒙古民族傳統飲品。含有多種有益於人體的有效成分,同時也是治療和預防諸多疾病的良藥。馬奶酒歷來都是蒙古民族引以為豪的飲品,它性溫,有驅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歐洲還把馬奶酒飲療法作為肺病的臨床療法之一。

敬酒敬哈達

馬奶酒流傳於中國北方少數民族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朝時期,成吉思汗把它封為御膳酒,賞與有功之臣。蒙古族人敬獻哈達和馬奶酒,也是對貴客的最高禮儀。

二、如何喝敬酒

來內蒙古草原旅遊,牧民會熱情的敬獻馬奶酒。他們認為美酒是食品之精華,五穀之結晶,拿出最珍貴的食品敬獻,是表達草原牧人對客人的敬重和愛戴。通常主人是將美酒斟在銀碗、金盃或牛角杯中,託在長長的哈達之上,唱起動人的蒙古族傳統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讓不喝酒,就會被認為是對主人瞧不起,不願以誠相待。

賓客應接過銀碗,退回原位,要微笑表示謝意,以右手無名指蘸酒進行“三彈”。首先要沾酒彈向天,以示敬天;再沾酒彈向地,以示敬地,然後再沾酒抺一下自己的前額,以示敬祖宗(有些時候也會彈向火爐,以表示敬火神)。客人在進行完“三彈”禮節後,可以一飲而盡,如不會喝酒也不要勉強,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純潔的情誼,但不能一滴不飲。

敬獻下馬酒

蒙古族在敬酒時有連敬三杯的習俗。主人敬的三杯酒,一般情況下,客人把前兩杯各抿一抿,第三杯應該全部喝完。如果客人確實不能喝,將三杯酒各抿上一口,以示對主人的謝意和以誠相待的真情。

敬酒的時候一定要唱祝酒歌,以示主人的敬意與祝福。一般情況下,主人唱一支歌,客人就要喝一杯酒,客人不喝下去,主人就要一直唱下去,直到客人喝下為止,氣氛十分活躍感人。所以有些不知情的賓客拿到敬酒一杯接一杯喝,殊不知如果不會喝酒可以等到歌曲唱完抿一口表示謝意。蒙古族認為,只有讓客人酒喝得足足的,自己的心意才算盡到了,所以蒙古族還有主人全家輪流向客人敬酒的習慣。

三、蒙古族飲酒禁忌

蒙古人把酒作為飲食之最來重視,所以,不僅有飲用它的固定禮節,而且,還有許多方面的禁忌禮節。

1、忌諱隨意的過分飲酒,酩酊大醉

蒙古人提倡“四十歲時只可品 嘗,五十歲出頭放開一點兒喝,六十歲才可用酒取樂”或“過分飲酒等於活受罪”的深刻認識。

2、忌諱引用後說它為“苦的”或“烈性的”

蒙古人視為酒是飲食之最,所以,不能說它是苦的或烈性的,在蒙古人的心目中酒只是香 的或甜的。

3、忌諱在父母、長輩跟前喝酒吸菸

如果實在有應酬則給父母許可 後,便可禮節性的喝一點。

草原敬酒

喝酒講究禮俗,認為“無酒不成席”、“無酒不成禮”、“無酒不成俗”,酒給賓、主帶來了隆重的氣氛,帶來了歡樂,深深表達著蒙古人對賓客的尊敬和深情厚誼。因此,到內蒙古旅遊的朋友一定會遇到敬酒的情況,瞭解蒙古族的酒文化可以讓你全新認識蒙古族人民,不會讓你在還沒開始玩時就喝醉哦。


業餘吃貨VIP


因為很多,紅白喜事裡的風俗就不談了,就談談一年十二個月裡的一些節日風俗吧。

正月初一也就是打年初一:全家人相聚家中,不請客也不外出做客,打餈粑,辦豐盛的美食飯菜自家同享,享受天倫之樂。零時起於堂屋神龕給祖宗燒香敬茶;中午飯和晚飯前給祖宗燒香上供品。

正月初二、初三拜年:剛訂婚或結婚的女婿帶上本家的幾個兄弟擔著臘肉、餈粑、水果、糖果等物到女方家拜年並吃年飯。

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請客吃年飯,每家辦一餐年飯,請平時常來往的本房族、親戚、好友前來相聚,共進年飯。

正月十五:打餈粑,燒香敬祖宗,向祖宗辭年,表示已經過完年,家裡人讀書的、勞動的各自歸位,開始了一年的忙碌。

五戊春社:一般在農曆二月,就是農曆裡的第五個戊日,每家都做社飯,用蒿菜和臘肉拌糯米蒸出來的一種小吃,傳說吃了可在一年的生活與勞作中不被蚊子叮咬。此外全村寨老拜祭薩瑪(侗族人信仰裡的女英雄)社稷壇,祈禱一年的豐收與平安。除了拜祭活動還會殺豬宰羊共同進餐。

三月三:製作三月粑,山上採來的粑藤和田野裡採來開著黃花的野菜搗爛取汁拌糯米粉製作的一種餈粑,香甜美味。傳說吃了三月粑可使蛇蟲繞道,不會傷人。

四月八:製作烏米飯。取一種樹葉汁泡糯米,蒸出來的米飯呈亮黑色,有特種芳香味。據說這個節日是為了紀念牛神,吃黑米飯寓意為吃牛屎,表達人類對牛辛勤勞作的感恩。

五月初五:端午節,大多數地區都過的節日,意義相同。

六月六:和五月初五差不多。

七月半:祭祀和團聚的節日,殺豬宰牛供奉祖宗、請所有親朋相聚,甚至比過年熱鬧,連過3天。

八月十五:中秋節,全國相同。

九月初九:重陽節,全國相同。

十月(取吉日):秋社,帶著豐收的喜悅心情拜祭社稷壇,感恩薩瑪帶來一年的風調雨順。

十一月十九:過侗年,殺豬、做侗果,吹蘆筍,唱侗歌,親戚來往等,活動很多。

十二月三十:年夜飯,磕家團圓。


岑湖生態農業


川東文化,紅白喜事,都有講究。先說喜事,結婚時,女方出嫁時,姨媽,姨孃是不能送親。因為隱含姨即“一”。難道還要第“二”次再結婚嗎?姑母和嬢嬢也不能去送親。因為她們都出嫁是外人了。在結婚接親時,新郎必須走新娘的前面,而不論落雨一或天晴都必須打傘。新郎不能穿錯新娘的鞋子。結婚當天不能打爛東西,否則有破敗,不吉利。

再說喪事,人死後,還要請人洗臉,理髮,然後踐行,供奉酒飯給死人及陰差官享用,還要賞賜他們很多的數目陰幣等等。:

選好出葬的路線,若要到埋葬的坑坑時,必須要抬著棺材有爬坡的坡路,以顯示後人升官發財,步步升高,走上運。若是夫妻一方死了,若是不想再娶配偶,那麼必須參加送葬。若是要再想娶配偶,就不能參加送葬配偶了。因為農村一種風俗,"送一個死一個",就不好了。在棺材下葬前。在坑坑中必須要燒胡豆(蠶豆)稈。因為胡與"福"同音,即有福氣和福地。我後按兒子兒孫脫身上衣服摻出胡豆稈火灰在玩外。然後再下棺材入坑。送葬的後人們,包括兒媳孫媳們,都要把穿在面卡的衣服翻轉穿起,在外面帶著一點柏樹丫丫,沿著原出葬的路線返回到家。回到家時,後人們要爭先恐後地打出衛生,誰打掃得多準都發大財。有好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