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命,立下一年好光景

立春 | 立德,立命,立下一年好光景

2月4日——2月18日

“立春”


立春,是詩意的、神聖的。是春天的開始,偉大事業的開始,它是第一個節氣,是輪迴的起點。

“立”是“開始”的意思,“陽和起蟄,品物皆春”,立春過後,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蟄居的蟲類慢慢在洞中甦醒,河裡的冰開始溶化,不再堅硬負重。

天地立春,人效法天地,立德,以回升自身的陽氣;立命,以擺正身心;立下一年好光景,立下一年的精氣神!


立春 | 立德,立命,立下一年好光景


立德 • 陽氣的回升

立春陽氣轉。立春預示著陰氣漸漸衰退,陽氣回升的季節!過了立春這天,陰氣始衰而陽氣回升,氣溫也在慢慢回升。

大宇宙,陽氣回升。而人體這個小宇宙,更需要陽氣的回升,這個陽氣就是立德行善。

南懷瑾先生認為立德行善可以帶來心境的快樂。中國文化有一句名言:“行善最樂。”我們做了任何一件不好的事,心裡都會不安、不快樂、慢慢臉色神氣都會變壞,精神弄走樣了。“假使你真正絕對無條件地行善,幫助別人,有利於別人,做了一件好事,心境自然非常快樂,那個快樂不是道理上講得出來的”。

從心理角度來看,善良的心地會使人身心放鬆,行善的行為容易激發他人的友愛感激之情,反過來自身會從中獲得一種滿足感和喜悅感。從免疫系統角度來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於自身免疫系統。所以《禮記·大學》中說:“德潤身。”漢代董仲舒解釋說:“故仁人之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養其身。”

行善可以激發身體中的陽氣。善心生陽,邪念是陰的,所以煩惱就來了。內心的陰霾一掃而光,元氣就會恢復。善為陽的行為在中國醫學上或依陰陽家來說,是屬於光輝的一面,是開發性的,而惡的行為屬於陰性的,它是收縮的、緊張的,會使自己有恐懼感、痛苦感。

立德行善能煥發內心的光明,更能立起一年的精氣神。行善到一定程度,內心自然就清淨了,精、氣、神三者互相影響,元氣自然就會恢復,所謂“天道無親,恆與善人”,大概就有這個道理在裡面。

立春 | 立德,立命,立下一年好光景


立命 • 大道光明

這裡的立命,不是講命運,而是使命,就是《周易》中所講的正位凝命。

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最需要的就是正位凝命,指擺正位置和心態,凝聚力量於自己的使命。

正位凝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擺正身姿,集中精神;不偏不倚,有厚重、端正之相,用於比喻靜坐中的心態和姿勢。曾國藩就曾為自己立下課程十二條中靜坐:每日不拘何時,靜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鎮。

二是以正念、正心立身於正確的地位,凝聚力量,穩健做事,完成自身使命。這是我們做人做事的態度和意義,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擺正位置,凝聚力量,完成自己身上的人生使命。


立春 | 立德,立命,立下一年好光景


立下一年好光景

一年之計在於春,立春它強調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佔的重要位置。意指一年的計劃要在此時著手考慮安排,凡事要早作打算,開頭就要抓緊,好為日後打好基礎。春天是短暫的,立春亦如立人生,美好的時光易逝,怎能不倍加珍惜。

我國自古為農業國,春種秋收,關鍵在春。民諺有“一年之計在於春”的說法。舊俗立春,既是一個古老的節氣,也是一個重大的節日。天子要在立春日,親率諸侯、大夫迎春於東郊,行布德施惠之令。

迎春: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動,事先必須做好準備,進行預演,俗稱演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進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來。迎春設春官,該職由乞丐擔任,或者由娼妓充當,並預告立春之時。

踏春:立春後,人們在春暖花開的日子裡,喜歡外出遊春,俗稱出城探春、踏春,這也是春遊的主要形式。

咬春:立春時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餅、蘿蔔、五辛盤等,在南方則流行咬春吃春捲。其實咬春並不限於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氣,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盤是由五種辛辣食物組成,用蔥、蒜、椒、姜、芥等調和而成,作為就餐的調味品。

句芒神:句芒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鳥身,執規矩,立春之日民間習俗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設東堂迎春之事,說明祭句芒由來已久。山東迎春祭句芒時,根據句芒的服飾預告當年的氣候狀況:戴帽則示春暖,光頭則示春寒,穿鞋則示春雨多,赤腳則示春雨少。廣州地區則在立春前後,擊鼓驅疫,祈求平安。

鞭春牛:鞭春牛,又稱鞭土牛。盛行於唐、宋兩代,尤其是宋仁宗頒佈《土牛經》後使鞭土牛風俗傳播更廣。鞭春牛的意義,不限於送寒氣,促春耕,也有一定的巫術意義。山東民間要把土牛打碎,人們爭搶春牛土,謂之搶春,以搶得牛頭為吉利。除了黃曆上有春牛圖外,各地年畫中也普遍刻印春牛圖,作為春節期間的吉祥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