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麼分開的?

沉魚無酒



印度、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個國家,1600年後,除外葡萄牙佔領果阿、法國佔領本地治理、開利開爾極小部分印度領土外,印度大部逐步淪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印巴分治”,成立巴基斯坦、印度兩個國家,遺留的克什米爾歸屬、宗教、民族等問題,使印度、巴基斯坦成為死敵。

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格局發生重大變化,一些原西方列強統治的殖民地紛紛獨立建國。

英屬印度殖民地也不例外,在伊斯蘭教領袖真納、印度“聖雄”甘地的領導下,獨立建國之勢風潮雲湧,英國再也無法繼續維護統治,1947年,英國駐印度總督蒙巴頓,不顧歷史、地理、民族、經濟等,僅以宗教信仰為依據,提出“印巴分治”方案:
二、巴基斯坦國,包括東、西巴基斯坦,主要為信仰伊斯蘭教居民區,人口約7千萬。

東、西巴基斯坦中間有印度相阻隔,相距上千裡,東巴基斯坦於上世紀70年代,脫離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國。

三、印度聯幫,包括英屬印度除外巴基斯坦及土邦其餘部分,主要為信仰印度教居民區,人口約2.25億。

1950年,印度聯幫更名印度共和國。

四、王公土邦562個,佔印度面積2/5,人口8.1千萬,在政權移交後享有獨立地位,但可選擇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


上圖白色中間塗暗色區域為克什米爾

後來,土邦大多選擇加入印度。

五、“印巴分治”遺留最大的土邦克什米爾,“印巴分治”方案未明確歸屬印度、巴基斯坦任何一方。

而克什米爾土邦,居民信仰伊斯蘭教佔多數,意願加入巴基斯坦,但土邦王公信仰印度教,宣佈加入印度。

印度、巴基斯坦均宣佈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圍繞克什米爾的歸屬,由此爆發多次印巴戰爭,克什米爾歸屬問題,是印巴成為宿敵的主要原因。



z山海


印巴分治的時間是1947年。在之前的90年時間裡,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同為英屬印度殖民地。

由於信仰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數多,信仰伊斯蘭教的人數少,他們之間的宗教矛盾也漸漸激化。在當時就有的國大黨中,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成員不甘心自己的權利不平等,所以總是和信仰印度教與錫克教的人對著幹,你說東,我說西。後來,穆斯林成立了

全印穆斯林聯盟。這個聯盟中有人提出,在印度教為主的印度次大陸中,有必要成立一個獨立的穆斯林國家。這一印度穆斯林建立獨立國家的首倡時間是1930年,它啟發了巴基斯坦的成立。

二戰結束後,英國的國力大不如前,與此同時,世界範圍內的非殖民化運動興起,致使印巴分離越來越不可避免。於是,英國最後一個印度總督蒙巴頓勳爵提出了讓印度和巴基斯坦各自建國的方案。值得一提的是,從1947年6月4日該方案被提出,到當年8月15日印巴各自建國完成,總共只有兩個月多一點的時間。因此,在匆忙和混亂中,巴基斯坦於1947年8月14日宣佈獨立,印度於8月15日宣佈獨立。

(印巴分治導致了難民潮)

匆忙出臺和實施的“蒙巴頓方案”給印度和巴基斯坦人民帶來了嚴重的衝突和屠殺,加上難民潮,一時間死亡人數有約50萬,無家可歸者達1200萬。因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還引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1949年),這是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三場大規模戰爭中的第一場。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導致了東巴基斯坦的獨立,孟加拉國誕生。

時至今日,印巴兩國仍可以說是處在對立狀態。2019年2月14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發生了一起自殺式襲擊,造成40多名印度士兵死亡,另有數十人受傷。印度指責是巴基斯坦所為,巴基斯坦則抗議印度的指責。這是印巴關係最近的一次驟然緊張,雙方在克什米爾發生了地面和空中交火。

(巴基斯坦國旗和印度國旗分列左和右)

好在衝突已經平息。3月23日是巴基斯坦的國慶日,印度總理莫迪當天向巴基斯坦總理伊姆蘭·汗致信,祝賀巴基斯坦國慶日。

總之,由於英國人的不負責任,加之原本已有的嚴重的宗教矛盾,巴基斯坦和印度的分治和獨立帶給南亞乃至國際政治長期的不穩定。這是英國的汙點,將一直被歷史銘記。

見微知著——值得慶幸的是,筆者去年在青島的上合峰會期間,兩位分別來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同事告訴我,在單位裡他們個人之間關係還是不錯的,沒有因為印巴兩國關係的歷史和現狀而形同陌路。這是好事!


人稱黎叔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治,跟英國是分不開的。

印巴分治的背景

印度原本屬於英國的殖民地。但是,二戰結束後,伴隨著民族解放運動在全世界的興起,印度人民也以工人罷工、市民和學生遊行示威等方式,開始了爭取民族獨立的鬥爭。

1946年2月18日,孟買訓練營的印度水兵率先發動了反對英國軍官種族歧視的起義,人數達到兩萬餘人。他們走上街頭,高呼“打倒英帝國主義”“革命萬歲”等口號。他們組成了罷工委員會,要求英國釋放全部政治犯以及軍隊撤出印度等要求。起義規模迅速擴大,人數由最初的兩萬人擴大到20萬人,形勢愈演愈烈。

面對印度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鬥爭,英國佬覺得再不管的話,局勢就控制不住了。於是被迫調整了其統治政策,就印度的未來開始談判。

1946年3月24日,英國內閣使團到達印度,與英印總督韋維爾一起同印度政黨領袖和土邦王公談判。值得一提的是,由於英國在印度長期推行的是分而治之的政策,如此一來,就在印度培養了兩股強大的勢力。一股是以穆斯林勢力,組成了印度穆斯林聯盟;另一股則是印度的國大黨。

但是,1942年,在甘地發動“退出印度運動”之後,國大領袖在一天之內幾乎全部被捕,這就使得穆斯林的勢力急劇發展壯大。而穆斯林又是信仰伊斯蘭教的,這與印度教就產生了衝突。於是,在談判中,穆斯林領袖就提出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分屬兩個民族,要求另外建立一個屬於全體穆斯林教徒的國家——巴基斯坦;而國大黨當然不同意了,他們要求建立一個由它領導的統一的印度。


在英國的主持下,雙方展開了會談。但是,在這個問題上雙方各執一詞,分歧嚴重,未能達成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和事佬”的英國提出了他們的方案,方案提出:

①建立一個由各行省和土邦組成的聯邦享有自治權利

②各省和土邦享有廣泛的自治權

③將英屬印度各省聯合成三個大區,一個由印度教佔領大多數省份的大區,另外兩個則由穆斯林佔領。

這個方案,表面上看是協調雙方利益的,實際上印度是佔便宜的。於是,這個方案出臺後,穆斯林便提出了抗議,並直接決定將8月16日作為巴基斯坦建國的“直接行動日”。隨後,孟買、加爾各答等地爆發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的大仇殺,死傷眾多。此時的印度國內各黨派、教派之間的矛盾激化,處於內戰崩潰的邊緣。

在印度內戰一觸即發的時刻,蒙巴頓將軍的到來改變了這一切。

蒙巴頓方案的出臺

1947年3月,蒙巴頓接替之前的韋維爾擔任印度總督。6月3日,蒙巴頓公佈了“印度獨立方案”,即所謂的“蒙巴頓方案”。

蒙巴頓方案提出,根據宗教原則將印度劃分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同時各土邦在移交政權之後享有獨立的地位,可自願加入其中一個自治國家。這一方案,充分體現了英國分而治之的意圖。

“蒙巴頓方案”的出臺,雖然導致英印分裂為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政治實體,雖然背離了國大黨原來的初衷,但是該黨領袖尼赫魯卻最終同意了這一方案,這是因為蒙巴頓方案在給巴基斯坦的土地分為東巴和西巴(後來的孟加拉國)兩部分,而這兩地又相隔千里,且經濟落後,不可能長期地存在下去,以後可以伺機收回或分裂。而另一方面,在穆斯林聯盟退出印度之後,客觀上有利於國大黨按自己的理想建立一個新的印度。

因此,雙方都接受了這一方案。


印巴分治,巴基斯坦獨立

1947年7月,英國議會通過了《印度獨立法案》。8月14日,巴基斯坦宣佈獨立。15日,印度宣佈獨立。兩國各自成為英聯邦內的自治領。至此,英國在印度長達190年之久的殖民統治宣告結束。


秦皇唐宗


巴基斯坦和印度,原本都屬於當時的英屬印度,除此之外,例如後來的緬甸,孟加拉等國,都是英國的殖民地!

二戰之後,世界各地都掀起了擺脫殖民統治,獨立建國的浪潮!

而英屬印度,在聖雄甘地等人的領導下,也積極開展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最終,在1947年,英屬印度迎來了獨立建國的可能,但由於當時印度教徒與伊斯蘭教徒間的矛盾難以調和,且英國人離來有分而治之的政策,因此,印巴兩國最終選擇獨立建國!

在1947年,根據英國人制定的《蒙巴頓方案》,將當時英屬印度按照信仰的不同,劃分為印度教徒佔大多數的印度,與以伊斯蘭教佔大多數的巴基斯坦!

於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分別建立國家,這在歷史上被稱之為“印巴分治”!

而當時的巴基斯坦,在印度的東部還有一塊麵積巨大的飛地,那就是如今的孟加拉國,當時被稱之為東巴基斯坦!

由於印度與巴基斯坦在獨立之後,都宣稱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因此兩國曾多次大打出手!

為了制衡和削弱巴基斯坦,1971年,當孟加拉地區宣佈獨立時,印度軍隊隨即介入,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

後來,巴基斯坦戰敗,孟加拉國獨立!

以上,就是印度與巴基斯坦分開的大概介紹,而關於如今的巴基斯坦與孟加拉國,其歷史上曾是一個國家!

如果有一天,巴基斯坦強大了?曾經的東西兩個巴基斯坦會不會向東德西德一樣再次走向統一呢?

對於這個問題,大家有何看法呢?歡迎留言評論!


期待您的關注與支持,十分感謝!


Mr這史香


巴基斯坦和印度,兩個南亞次大陸的國家,在70年左右的時間裡,衝突不斷,戰爭不斷。

為什麼這兩個國家不消停?因為克什米爾的爭奪。

其實,1947年以前,巴基斯坦和印度屬於一個國家,都屬於英屬印度。

那為什麼兩個國家要分開,在一起難道不好嗎?他們到底是怎樣分開的?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開的根源是:宗教信仰

巴基斯坦,目前是一個穆斯林非常集中的國家,全國95%以上的居民信仰伊斯蘭教。而印度,80%以上的人民都是信仰印度教的。

兩個國家沒有分開的時候,因為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等等造成了民族之間的矛盾和摩擦,

比如,印度教等級森嚴,有高種姓、低種姓、賤民之分,而伊斯蘭教倡導所有教民都是平等的;印度人把牛當為神,不吃牛肉,只吃雞肉和魚肉,而穆斯林專吃牛羊肉。當然,印度教的婆羅門,什麼肉都不吃;印度教的神是眾多的,而穆斯林只信仰真主......

因為這些不同,導致兩個教派的民眾,在長期的接觸過程中,一直重複著這樣的過程:摩擦爆發、流血衝突、緩和,然後再摩擦、再衝突、再緩和......

如此種種,就有了分開的基礎原因。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開的催化劑:真納

印度近代史,有兩個人是繞不過去的,一個是聖雄甘地,一個是真納。

甘地是誰?就是印度歷史上謀求獨立的那個英雄,倡導非暴力抵抗,他屬於國大黨,他謀求印度的大統一。

真納,全名穆罕默德-阿里-真納,是印度穆斯林聯盟領導人。

真納和甘地的相同之處,就是謀求獨立,爭取把英國趕出去。而真納和甘地的不同之處是,甘地希望全印度統一,而真納希望印度穆斯林獨立建國。

兩個民族英雄,在溝通了多次之後,終究無法達成共識。

看起來,隨著時間的發展,“分開”無法避免。

說真納是印巴分開的催化劑,絕對不過分,因為聖雄甘地希望的是整體的統一。

巴基斯坦和印度分開的直接原因:印巴分治(蒙巴頓法案)

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尿不到一個壺裡,有尼赫魯(當時的國大黨主席)和真納領導的兩個政治組織,各有各的訴求。


當印度的獨立無法遏制,印度的英國長官蒙巴頓,經過了調查和安排,最後決定,英國人準備撤離,而給出的另一個決定是:成立兩個國家,一個是印度,一個是巴基斯坦(包括現在的孟加拉)。這就是著名的“印巴分治”,此事發生在1947年的8月14日。

由於分割線 的劃定具有臨時性,也具有不合理性,旁遮普生生被割裂成兩半,信仰印度教的紛紛往印度遷移,信仰伊斯蘭教的全部往巴基斯坦遷移,這一過程中,發生了劇烈的摩擦,死傷無數。而孟加拉也分成了兩塊,東巴基斯坦和西孟加拉邦,也是衝突迭起。

印巴分治的目的是分別建國,減少衝突。實際上,一分開就有不和諧。

在後來的時間裡,兩方為了爭奪克什米爾,更是大打出手,進行了前後三次大規模的戰爭,甚至到今年差點發生第四次印巴戰爭。不過,“摩擦”從整體上來說,還是比剛建國時少多了。

(印巴分治時的遷移)

總體說來,蒙巴頓法案倡導的“印巴分治”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開的直接原因,而深層次的分開原因是宗教信仰的不同,穆斯林聯盟的真納是印巴分開的催化劑之一。


藍風破曉


一個國家逐漸衰弱,如同患者病入膏肓之際,總是會吸引無數外敵似鬣狗一般,分而食之。

熟知這段歷史的馬克思曾經對此做過分析:

“大莫臥兒人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近來,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上圖:英屬印度

大莫臥兒是莫臥兒帝國,而不列顛就是英國人,在那個時代,全世界都有他們忙碌的身影,當然,也少不了法國、葡萄牙等列強勢力。

咱們所熟知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阿富汗、伊朗等國,都屬於莫臥兒帝國。

下圖:1947年分治後,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麼分開的?簡單的說,二戰伊始,曾經全世界秀肌肉的英國終於迎來的應得的報應,自顧不暇之下,對英屬印度領土的控制力逐漸減弱,再加上穆斯林、錫克教徒、印度教徒之間始終充斥著完全不可調和的衝突,最終造成印巴分治,繼而形成了現在我們在地圖上所看到的的印度和巴基斯坦。

最初規劃的方向是統一的“印度聯邦”,其中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各藩王國。這個方案顯然不能讓各方接受,所以另一個方案則由印度末代總督則聲明,英屬印度直接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實施之前,則是英聯邦自治領,這種實際統治是受國際法認可的,而就地位上來說,等同於當時的加拿大和澳洲。

圍在城裡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衝進去,各有各的理由,也各自看到各自的好。

印度教徒地區的伊斯蘭教徒,逃亡到伊斯蘭教徒地區;

伊斯蘭教徒地區的印度教徒,逃亡到印度教教徒地區。

巴基斯坦在1947年8月14日宣佈獨立,印度則在1947年8月15日宣佈獨立。

現在印巴衝突時多方面造成的,某些矛盾是不可調和的,可不僅僅只有克什米爾問題那麼簡單。信仰不同,而不同信仰甚至造成了屠殺,次數多到無法統計。政治、民族方面衝突太大,屬於多年的積怨,說是全民仇恨也不為過。


古今通史


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英國殖民者逐步控制了南亞次大陸,使這裡成為了大英帝國最重要的原料供應地,英國200多年的統治使得這一片靜謐祥和的地區環境被打破,也給這一地區的人們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


印度、孟加拉和巴基斯坦原來都屬於英屬印度,二戰以後,英國實力下嫁,財政幾乎破產,在遠東的殖民地民族獨立的反抗愈演愈烈,英國無力管理印度半島,準備撤出。
在當時的印度,印度教徒約有2億5千萬人,他們佔了絕大多數,其次還有9千2百萬穆斯林教徒,主要集中在印度的東北部和西北部地區,另外還有6百萬錫克教徒,主要生活在旁遮普地區,旁遮普是當時印度最富庶的地區。

在決定印度該如何從英國獨立出去的決策中,由尼赫魯和甘地領導的印度國大黨主張建立一個包含所有宗教和群體的統一民主印度,而英國殖民者卻炮製了一個“印巴分治”的蒙巴頓計劃,將原本一個整體的印度,根據宗教信仰,分為信奉印度教的印度和信奉伊斯蘭教的巴基斯坦兩個國家。


而巴基斯坦又分為兩個部分,一個部分在西部,包括俾路支省、信德省、旁遮普省等地區,被稱為西巴基斯坦,另一個部分在東部,就是孟加拉地區,被稱為東巴基斯坦。

但是蒙巴頓計劃的印巴分治方案,是按照宗教信仰劃分的,被劃為巴基斯坦的東巴基斯坦、西巴基斯坦兩部分,不僅被印度分隔開來,相隔千里,而且兩個部分的民族、語言、生活習慣等都有很大不同,相互之間缺乏認同感。

於是巴基斯坦於1947年8月14日獨立,印度也於1947年8月15日獨立。


這樣一分開也就造成了災難性的後後果,因為在印度的國度裡還有大量的穆斯林,而在巴基斯坦裡,也有大量的印度教徒,印度教、錫克教、穆斯林教之間始終充斥著完全不可調和的矛盾,政治、民族各方面的衝突太大,這樣一來勢必造成彼此間的仇視,給本來就充滿敵意幾大教派之間更是火上澆油,為了躲避仇殺,他們不得不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其結果就是上千萬人的大遷徙,僅僅從東巴基斯坦返回東印度的民眾就接近6百萬人,這麼多人的遷徙,逃難,邊界衝突以及各教派之間的相互屠殺,其中至少有一百萬人死亡,這就是英帝國主義留下來的血債。


20世紀70年代,東巴基斯坦開始爆發獨立運動,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國,巴基斯坦當然不希望孟加拉國獨立,並且與支持孟加拉獨立的印度爆發了戰爭,最終結局是孟加拉獲得了獨立,結束了巴基斯坦分裂成東西兩部分的歷史。
像這樣根據宗教原則劃分兩個國家是史無前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許多地方是同一個民族,就是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仇視,民族割裂,而且由於人為原因,許多信仰印度教的留在了巴基斯坦,信仰伊斯蘭教的留在了印度。

印度和巴基斯坦遺留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而許多群眾信仰伊斯蘭教,根據統治者的意願,克什米爾加入了印度,但是當地許多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因此印度和巴基斯坦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的戰爭問題始終無法得到解決。


獨立前的印度一直都是英國的殖民者,二戰後,殖民者獨立運動高漲,迫使英國不得不讓印度獨立,但英國人包藏禍心,刻意把印度大陸劃分成了兩個國家,表面上說是為了讓印度大陸的伊斯蘭教徒和印度教徒分開,因此在印度大陸上成立了兩個國家:印度以及巴基斯坦,

但實際上,印度依舊有大批伊斯蘭教徒,還有錫克教等一系列宗教,宗教衝突問題屢有發生,英國人的目的就是讓印巴兩國互相牽制,以達到削弱兩國國力,通過英聯邦繼續保持對兩國的影響力的目的。


印巴獨立時,關於國土的劃分爭議很大,尤其是克什米爾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印巴兩國為了爭奪該地區的控制權大打出手,克什米爾這個毒瘤無解,印巴戰爭無法調和。

英帝國主義不僅在印度半島犯下累累罪行,還染指我國領土,在藏南的麥克馬洪線就是英國人留下來的滔天罪惡行徑,使得中國的大片領土至今還沒有收回,英國人和美國人一樣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到處都有它們的黑手,因此中國必須強大。





遺產君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本是一個國家,在1947年之前,同屬英國的殖民地。

1947年,英國退出時,別有用心把印度和巴基斯坦分離開來,於是形成了兩個獨立的國家——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歷史上稱之為“印巴分治”。

英國為何要把印巴分開?是如何做到的呢?

這事說起來話長,印巴獨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16世紀,歐洲帝國主義開始入侵印度。比如葡萄牙和英國,他們用洋槍洋炮敲開了印度國門,強行進行貿易交易,從事商業剝削。(腦補我國清朝時的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國侵略者)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印度人民與英國侵略者在普拉西展開了一場決戰,可惜印度戰敗了,從此印度逐漸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轉眼到了1947年,即二戰結束的第二年,英國雖然是二戰的戰勝國,但國力衰落大不如從前,“日不落帝國”無力管理和統治印度,於是協商讓印度自治。

當時印度民族領袖聖雄甘地堅持要建立一個統一獨立的印度。然而當時印度分為了三派,這三派分屬三個教派——穆斯林教、印度教和錫克教。

三派爭衝突不斷,流血事件時有發生,要想統一肯定辦不到了,聖雄甘地的理想最終破滅。

英國只好把印度教徒居多的印度,和伊斯蘭教徒居多的巴基斯坦分開,於是形成兩個獨立的國家,其他各邦可以自由加入。

(印巴分治)

分治並不難,具體劃分國境線出現了問題。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彼此不信任,他們只好找沒有利益衝突的英國出面劃分,而英國人又太瞭解其中的內情,於是找到一張地圖強行劃出了國境線。

這樣造成的結果就是:把伊斯蘭教徒劃分到了印度地區,把印度教徒劃分到了巴基斯坦地區。於是兩邊的教徒都不想待在分在的國家,隨後衝突遷徙不斷。

保守估計,因邊界衝突,至少造成了50萬人的死亡。

更要命的是,三個土邦的歸屬出現了問題。這三個土邦分別是朱納加爾、海德拉巴士和克什米爾。

朱納加爾土邦的居民80%是印度教徒,但土邦的統治者是伊斯蘭教徒,統治者要把土邦加入巴基斯坦。

這時印度人不幹了:“明明居民印度教徒居多,必須加入印度”,於是印度軍隊吞併了朱納加爾土邦,這無疑引起了巴基斯坦政府的強烈不滿。

(印巴衝突)

海德拉巴士邦的情況與朱納加爾邦類似,同樣被印度吞併。

克什米爾土邦的居民75%信奉穆斯林,而統治者則是印度教徒,按照之前的規定應該歸屬巴基斯坦,但印度人表示他們也可以加入印度。

此時巴基斯坦不再退讓,用武力捍衛自己的權力,第一次印巴戰爭爆發了。

一年後,雙方達成了停火協議,在這場戰爭中,印度佔領了克什米爾2/3的土地,印度完勝巴基斯坦。

這口惡氣實在難以下嚥,1965年,巴基斯坦發動了第二次印巴戰爭,企圖快速擊敗印度奪回克什米爾。



不幸的是這次巴基斯坦依然沒得到任何便宜,幾乎到了亡國的地步,畢竟國力不如印度。在各大國的斡旋下雙方再次停火,對克什米爾的控制恢復到了之前的狀況,印巴兩國徹底成了世仇,直到現在戰火不斷,這都是當初英國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埋下的禍根。


秉燭讀春秋


應該說,在英國殖民者到來之前,印度已經陷入了四分五裂的狀態,現在的巴基斯坦、孟加拉和印度,根本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要問巴基斯坦和印度是怎麼分開的,還要先問一下這兩個國家是怎麼統一到一起的。因為在此之前,兩個國家連名義上都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更不要說在實際上了。

歷史上的巴基斯坦,先後被雅利安人、波斯人、希臘人和阿拉伯人統治過,這也是為什麼巴基斯坦的國教為伊斯蘭教,而後也曾建立過自己的政權,而後又先後被元朝和莫臥兒王朝統治,但時間都比較短,只有過短暫的時間與印度上的其他王朝是一個統一的國家。所以歷史上巴基斯坦雖然和印度有著緊密的關係,卻不是統一一體的關係。

而即使莫臥兒帝國暫時的實現了南亞的統一,但是巴基斯坦北部地區,依舊沒能被莫臥兒帝國劃入版圖,伴隨著著奧朗則布的去世,中央王朝的權利逐漸落到了各個地方王公的手中,南亞大陸又陷入了名義上統一,實際上早已分裂的狀態。這也就是為什麼以當時英軍的實力,能夠逐個擊破,佔領了偌大的印度。

馬克思對這段歷史有過一個有趣的評價:“大莫臥兒人的無限權力被他的總督們打倒,總督們的權力被馬拉塔人打倒,馬拉塔人的權力被阿富汗人打倒;而在大家這樣混戰的時候,不列顛人闖了近來,把所有的人都征服了。”

所以從另一個角度來說,英國實際上幫印度完成了印度自己都沒有完成的統一,而且這個統一的程度遠超於印度任何一個統一的時代。但是外來的英國人,在印度畢竟屬於少數,為了穩定在印度的殖民統治,英國殖民者蓄意挑起印度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各邦的矛盾,利用他們相互制約,分而治之。

二戰結束之後,英國在國際上的控制力與影響力,被美國所取代,美國為了建立新的世界秩序,趁英國虛弱之際,開始大力支持殖民地脫離殖民者的統治,建立主權獨立的國家。但英國依舊想適當維持其在印度的影響力,怎麼辦呢?那就得讓印度處於一個緊張狀態,無法全心發展,這就使得印度不得不向他的宗主國求助。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英國提出了“蒙巴頓方案”,也就是印巴分治,利用伊斯蘭教與印度教之間的矛盾,劃分兩個國家,還特意留下幾個懸而未決的邦,用領地的分屬問題,激化原本就緊張的兩國對立。而事實證明,英國的算盤打對了,印巴剛剛獨立,就圍繞克什米爾爆發了戰爭,此後又多次爆發戰爭或是衝突,到如今兩個依舊嚴重對立。

其實說是英國強行使印巴分治,也不太準確,因為兩個地區本就沒有統一過,只不過在英國人的努力下,強行使印巴統一成了一個國家。而英國人真正的險惡,是想方設法的激化印巴之間本來很小的矛盾,使兩國對立至今。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印巴分治如果沒有英國買下的矛盾,也許會是一個非常好的結果。

我是狼君,喜歡狼君的觀點歡迎評論、點贊,轉發加關注


狼君歷史


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淵源必須要從英國說起,19世紀中葉,也就是英國失去北美英屬13塊殖民地之時,卻在東方得到了印度,從此做了整個印度次大陸的主人,整個印度首次前所未有的統一。


英國高效而有力的統治著印度,如印度聖雄甘地所說“1914年時,英國僅以9000名行政官員和69000名士兵就統治了3億印度人”。印度當時是真心的服從英國,王公和貴族於1912年英王喬治五世加冕時宣誓效忠,並於1914年一戰中全力支持英國,派了90萬士兵和30萬勞工參戰。

一戰是個重要歷史轉折點,戰後西方民族自決的新思想等由參戰的印度士兵帶了回來,就像當年著名的七年戰爭,即美國曆史上著名的對法國人和印第安人戰爭後,北美英屬殖民地人民起來反抗母國英國一樣,印度也發生大規模的反抗英國的運動。最傑出的代表人物就是大名鼎鼎的聖雄甘地,他教導民眾為了獨立而鬥爭,同時主義鬥爭方式,通過溫和的不合作主義和抵制運動來反抗英國的統治。另一位著名的民族主義領導人則是尼赫魯,其原是甘地的追隨者,但後來理念不同,他是社會主義者,自然的和甘地產生了分裂。


產生分裂的還有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間,全印度穆斯林聯盟於1919年成立,其領導人真納喊出“伊斯蘭教正處於危險之中”的口號,並深得印度穆斯林認同,後來真納的選舉成功為後來建立獨立的穆斯林巴基斯坦奠定了基礎。

儘管整個印度在追求獨立,但英國的勢力仍強大到掌控印度國內局勢,直到二戰爆發!二戰進一步削弱英國在印度的統治,這和當時二戰後整個亞洲殖民地民族革命高漲,並於戰後十年陸續有民族國家從殖民統治中獨立出來的國際環境有密切關係。

在殖民地革命中,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是最耀眼的事件!二戰爆發時,印度已和英國分歧很嚴重,當總督宣佈印度參戰時,印度國大黨領袖則要求獨立。在衝突中,印度遭到殘酷鎮壓,諸多印度人民包括國大黨領袖被捕。

發生重大轉機的是一直主張印度獨立的工黨於1945年贏得英國大選,在英國首相艾德禮主持下,整個印度次大陸獲得獨立,但國內的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勢不兩立,註定無法成為一個強大統一的印度,在雙方會談無果後,英國議會於1947年7月通過《印度獨立法案》。於當年8月15日,巴基斯坦和印度成為獨立國家並均為英聯盟的一員。

我是歷史小玩家,關注我哦,一起分享更多精彩!文中圖片均來自網絡,如侵權速刪。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