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當上皇帝后殺了很多大臣,為何唯獨不敢殺程咬金?

Anky丿灬魑情


武則天當上皇帝之後殺了很多大臣,但他卻不敢殺程咬金,這是為什麼呢?縱觀武則天與程咬金兩人發展軌跡來看,

用三段話就能夠解釋了以上這個問題,就是沒可能、沒條件、沒必要。

【一】沒可能。程咬金是三朝元老,歷經李淵、李世民和李治,他的年齡要比武則天大很多,同樣他出道的也很早,一直追隨李氏父子打天下,在李世民時代盧國公、鎮軍大將軍,而且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足可見程咬金的身份和地位,而此時的武則天只不過是李世民後宮之中的一個小才人,兩人根本就發生不了什麼厲害衝突,不可能有什麼厲害仇恨,所以,此時兩人相安無事。

【二】沒條件。李世民去世後,李治繼位即為唐高宗,而此時武則天從李世民的才人逐漸變成唐高宗李治的愛妃,而且深受高宗的寵愛,由於高宗身體孱弱,很多朝政大事都是在武則天幫助下來完成的。而此時武則天是有機會殺掉程咬金的,但是表面上看,武則天掌握大權說一不二,但是實際權力還是掌握在李治手中,甚至有一段時間李治要下旨廢掉武則天這個皇后,是在武則天軟磨硬泡中李治才打消此念頭,這就可以說最終裁決權還是在李治的手中。而且程咬金對李治是有功的,當年李世民去世後,就是由程咬金自翠微宮奉令統率飛騎護送李治回朝繼位的,而且在左延明門外連續宿衛三個月,確保李治繼位的穩定性。李治不是昏君,對自己功勞如此之大的程咬金,他豈能允許武則天胡作非為。

【三】沒必要。而在程咬金後期,在征討西突厥過程中犯了殺降利財的錯誤,事情敗露後,出主意的王文度被除名免職,程咬金因逗留不進及不努力追敵,減死免官。後不久又被朝廷起用為刺史,但畢竟氣短,程咬金上表辭官。何況與此同時,與李世民一起打天下的老一輩基本上不死即亡,只剩下年老的程咬金也興不起什麼大浪來,殺掉他只會給武則天自己扣上不好的名聲,留著程咬金還能使其得到美名,何樂而不為呢?

所以,在程咬金和武則天兩個人發展軌跡中,從沒可能到沒條件最終到沒必要,使得程咬金作為三朝元老安然落地,於麟德二年二月七日即665年2月27日,在懷德里家中去世,享年77歲。



武則天從來不是為了殺人而殺人。

她殺人只是為了清除自己前進路上的障礙。

先是做皇后,後是做皇帝,誰攔著就殺誰,

為什麼不殺程咬金?不是不敢殺,是因為程咬金並沒有構成她前進的道路上的絆腳石。

李世民死後,李治當了皇帝,左右朝政的是關隴貴族集團。

關隴貴族就是當年八柱國那些人,在隋朝的時候,他們就能左右朝政,在唐朝還是。

程咬金不屬於這個集團裡面的人。

他是山東造反集團。

演義小說裡不是說了嗎,他在瓦崗寨上是混世魔王。

他的領導是翟讓和李密。

李密被打散了,他投靠王世充。

後來又從王世充那兒到了李唐。

他們比不過長孫無忌這些一路跟過來的人。

所以當初李治想要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時候,他去問舅舅長孫無忌。

長孫無忌就關隴貴族的領頭人,一呼百應。百官都聽他的。

搞得李治和武則天很頭疼。

但是李治問李勣,這個瓦崗寨上原來的軍師徐茂公,他就說了一句“這是陛下的家事”。

之所以這麼說,就因為他們不屬於關隴貴族集團。

他不想臣服於長孫無忌,也不想和李治作對。

徐茂公這樣想,程咬金肯定也是這樣想。

當年瓦崗軍的人這時候都夾著尾巴做人,怎麼會跟人家李治作對,怎麼會成為武則天皇后路上的絆腳石呢?

所以武則天才不會殺他。


錦翼


首先武則天和程咬金之間沒有實質的衝突,殺程咬金沒有必要。所以說不是不敢動,是真的動不了。

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知節,濟州東阿(今山東東平西南)人。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朝末年,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後降唐。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參與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

麟德二年(665年)去世,追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諡號"襄"。陪葬昭陵。

程咬金在武則天登基前就病逝了,沒有和武則天直接衝突

麟德二年(665年)程咬金病逝,而武則天登基做皇帝是在690年。兩人沒有實質的衝突,殺他為何!武則天在清除異己上絕不手軟,但也不是什麼人都殺的。武則天是一個愛才的君王,她統治下的唐朝應該是一個強盛的朝代


拓跋飛翼


武則天當上皇帝后,絕對不敢殺程咬金,關鍵是殺不死,因為武則天當皇帝時,程咬金已經下了黃泉25年左右了,這該如何殺?

但,武則天剛開始干政時,還是和程咬金有不少交集的,那時候為什麼“不敢”下手?

程咬金其人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咬金,後更名為知節。這是一個傳奇人物,曾經起義於瓦崗寨,後來跟了李世民,是凌煙閣24功臣之一。

在平定各方時,程咬金跟著李世民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戰績卓越,被封宿國公。歷史上最血腥的兄弟相殘“玄武門之變”,程咬金也是參與者,其後就被封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後來又被改封盧國公,世襲普州刺史。

關於程咬金的民間傳說很多,文學作品也有一些,如今的相關電視劇也不少,程咬金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性格和武功。

演義中的程咬金是個福將,性格大大咧咧,胸無城府。雖然武功一般,但勝在勇猛,而且粗中有細。程咬金為人好打抱不平,重兄弟情義,性格直爽,很受大家喜歡。

程咬金的武功,最強的據說是“奪命三斧”,這武功不是別人教的,而是咬金在夢中所學。到底是哪三板斧呢?

第一斧,劈腦袋。從上至下劈過來,有點力劈華山的意思。很明顯,這就是衝著要命來的。很多人被整得措手不及。

第二斧,鬼剔牙。第一斧劈下去,如果沒成功,收斧少許,在別人不注意的時候,猛的往前戳對方面門,彷彿幫對方剔牙。這招讓很多人敗在程咬金手中。

第三斧,掏耳朵。這是在兩人錯鐙之時,斧頭一個橫劈,看似目標就是來人的耳朵。此招使出,對方只能使出“鐵板橋”的功夫,平躺馬上了。

這就是程咬金的三斧頭,如果來人防住了,那就再玩一遍,彷彿“電視重播”。如果能防住程咬金的前三板斧,後面也就沒有威脅了。現代人經常用“程咬金的三板斧”比喻手段簡單,招數有限。

程咬金是凌煙閣24功臣中,活得最久的兩個人之一,有一定影響力,這種影響主要是在武將中。

武則天和程咬金的交集

武則天生於公元624年,比程咬金小了35歲。在李世民活著時,武則天和程咬金沒有交集。公元649年,李世民駕崩,李治成了“唐高宗”。不久,武則天被李治從感業寺接了出來。

從此,武則天開啟了鬥爭模式。先是和後宮那些女人鬥爭,後宮那些女人當然不是對手;接著,武則天輔助李治做政事,這次鬥爭的對象成了眾大臣。

對於女人干政,大臣們當然是不願意的。武則天一看這些老臣,個個擺著一張臭臉,靠著自己曾經的功勳,靠著凌煙閣這塊招牌,影響朝廷和社會,這讓武則天極不舒服。

經過一番運作,武則天將長孫無忌、于志寧、韓瑗、來濟等人削職免官,貶出京師。至此,武則天權利更進一步,李治夫婦基本實現了君主集權。

公元664年,武則天在李治的支持下,在自己的努力下,終於開始一起“辦公”了。這段時間稱為“雙聖臨朝”。

在武則天“奮鬥”的這段日子裡,不少官員受了影響,但程咬金沒受影響,難道是武則天不敢收拾程咬金?

當然不是,武則天的權利逐漸增大時,凌煙閣24功臣漸漸衰落,當武則天真能決定一些事的時候,24功臣只有5個了,分別是:徐茂公、長孫無忌、程咬金、尉遲敬德、唐儉。這五個當中,影響力最大的當然是長孫無忌了,這人當然得趕出去,武則天成功了;唐儉在公元656年,病逝了;徐茂公對於武則天,早期並不反對;尉遲敬德影響力大,武將出生,無需收拾,在公元658年去世了。

剩下的,就只有程咬金了。收拾不收拾呢?

武則天用行動告訴大家,這個人還是不收拾的好。首先因為程咬金是個粗人,不按常理出牌,惹惱了此人,後果難以估計;其次,程咬金此時是幾個人當中年齡最大的,是老大哥級別的,“收拾不好”就會引起公憤;第三,程咬金是武將,對朝廷政事影響力有限,無需收拾;第四,程咬金年事已高,活不了多少日子了,何必收拾?最後,程咬金並沒有旗幟鮮明地反對武則天干政,那麼就無需管他。

武則天當了皇帝后,和程咬金是沒有交集的。但,武則天剛乾政時,和程咬金是有交集的。因為程咬金年齡大,對朝廷政事影響不大,又沒有明確反對自己,所以武則天沒有去“收拾”程咬金。


藍風破曉


武則天是一代女皇,她67歲在公元690年定都洛陽,是繼位年齡最大的皇帝,建立了武周政權。而陳咬金乃大唐開國名臣,參加過玄武門之變,是凌煙閣二十四臣之一。


為什麼武則天不敢殺程咬金?

一,怎麼殺死人?

程咬金在公元665年逝世,享年77歲。

那時候,二聖臨朝,李治在世,武則天還不是皇帝。

等武則天當皇帝,程咬金早就死了二十五年,一個死翹翹地人,她怎麼殺?

二,利益不衝突

小孩講對錯,作為一個政治人物講立場,必須站隊。這就存在利益衝突!

李治上位,長孫無忌等人被貶,為什麼?權勢大,影響著皇權。


廢王立武事件,就是雙方的一次較量。

比如褚遂良,那是強烈反對,甚至不惜磕頭到流血。可是武則天想當皇后嘞。

而李勣(jì)則是說“廢王立武,這是陛下您自個家的家事。”

最終,武則天當上皇后,褚遂良、長孫無忌被貶,李勣深受帝恩。聽說李勣姐姐守寡,武則天親自慰問,封賜東平郡君。

程咬金那是一直站在李治一方,早年親自護送他繼位,未曾公開反對武則天立後,和武則天利益不怎麼衝突。


大事不糊塗,作為武將,只要程咬金不犯大錯,不作死,晚年基本會保。

公元657年,程咬金征討賀魯,殺降利財,也是他晚節不保的一次征討,但依舊活著,併成功退休。

退休養老,那更沒利益衝突了……


史小二記


武則天當了皇帝之後,為什麼不敢殺程咬金呢?

原因實在太簡單了,武則天稱帝於690年,程咬金則死於665年,對於已經死了25年的程咬金,武則天和他有什麼仇?即便有仇,她想殺程咬金,難道還能讓程咬金活過來再死一次不成?

所以,“武則天當皇帝之後為何不敢殺程咬金”這個問題,也太讓人啼笑皆非了,當然,將時間背景換成在武則天稱帝之前,此事便值得說一說了。

那麼,武則天稱帝之前,為什麼沒有剷除程咬金呢?

武則天於貞觀十一年被唐太宗看中,然後被召入後宮,封為才人。

只可惜,武則天雖然模樣生得美麗嫵媚,可卻一直沒能得到唐太宗的寵愛。她極力地表現自己以討唐太宗的歡心,可不論她再怎麼做,再怎麼爭寵,唐太宗卻始終沒有睜眼看她,更不用說喜歡她了,她入宮時是才人,等到唐太宗駕崩之時她仍然還是一個小小的才人。

永徽元年,唐高宗去感業寺燒香的時候,看到了可憐楚楚的武則天,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感情。

於是,唐高宗在永徽二年突破了倫理綱常的束縛,將武則天帶回了皇宮,備受高宗的寵愛。

如果不是因為當時高宗已經有了皇后的話,武則天一入宮恐怕就會被冊封為皇后了,不過高宗對武則天的寵愛已經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為了讓武則天坐上皇后的位置,高宗可謂是不惜一切代價。

他要廢了王皇后,然後改立武則天為後。

唐高宗的這個想法不用說也知道肯定遭到了滿朝文武的反對,當然是他的親舅舅長孫無忌了,他這個舅舅可了不得,乃是關隴集團的領袖人物。

關隴集團自隋末亂世以來,雖然已經弱了很多,後又經唐太宗的刻意打壓,又弱了幾分,可到了高宗時期卻有“復興”之勢,原因便在於長孫無忌在唐太宗去世之後又開始了他的小動作,想要控制朝政。

所以,唐高宗當了皇帝之後,實際上一邊忌憚長孫無忌的同時,一邊又想剷除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對朝政的影響甚至是控制,對於這一點,武則天掌權之後同樣如此,她也在想方設法地推倒關隴集團這塊招牌。

唐高宗試圖“廢王立武”,長孫無忌帶著關隴集團跳出來反對,這既是高宗和武則天的一次政治危機,實則也是他們打垮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的一個契機,從而鞏固自己手中的皇權,不再受長孫無忌和關隴集團的掣肘。

唐高宗明顯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廢王立武”之事上,他一步也不肯讓,誰讓誰就輸。

誰都不讓的話,只能憑本事贏。

這時候,朝堂上的不少人也看出了唐高宗、武則天和長孫無忌、關隴集團在鬥法,站哪一邊呢?說到底李治才是皇帝,更何況當時很多人也遭到了關隴集團的打壓,所以不用想也知道肯定越來越多的人站到了李治這一邊。

所以,唐高宗最終在“廢王立武”之事上打敗了長孫無忌,挫傷了關隴集團的銳氣,後來又在659年正式對長孫無忌下手,以謀反之罪流放黔州,隨後逼他自盡。

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一死,關隴集團瞬間失去了主心骨,也就沒辦法繼續在朝堂上和唐高宗、武則天作對了。

當時李治、武則天懲治了不少太宗舊臣,可程咬金為什麼能夠倖免一難呢?

實際上,李治和武則天想要對付的是關隴集團,因為反對他們的也是關隴集團,而程咬金並不是關隴集團的人。

更重要的是,程咬金這個人很聰明,他可不像影視劇中的程咬金那麼憨,他是一個活得很精明、很通透的人。

李治不是在鬧“廢王立武”嗎?長孫無忌仗著自己位高權重,反對得最歡快,可是程咬金卻聰明地躲到了一邊,不摻和這事,和老程差不多聰明的李勣也說了句“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之後站到一旁不吭聲了。

程咬金老老實實地當他的將軍,李治讓他去出去打仗,他二話不說去了,沒有摻和“廢王立武”,所以自然沒收到牽連。

程咬金在顯慶元年率軍打得突厥人找不著北,這時候的李治和武則天也已經取得了“廢王立武”的勝利,皇權得以鞏固。

所以,程咬金開始給自己謀後路了,他謀什麼後路呢?

顯慶二年的時候,他率軍抵達恆篤城的時候,胡人紛紛開門請降,程咬金卻一聲令下發起了屠城,屠完了城,一溜煙跑了。他回到長安的時候,文官們紛紛彈劾他屠城之事,於是他順勢交出了兵權。

程咬金選擇自汙,選擇交出兵權,選擇讓李治和武則天放心,這就是最好的後路。

這邊才被罷免了官職,被調去歧州當刺史,那邊程咬金便上表請辭,皇帝呀,我老了,我要辭職回家養老了。

李治這時候也很默契地配合了程咬金,好好好,愛卿辛苦了,回家好好享享清福。

別說武則天沒想過要殺程咬金,即便她有這個想法,活成精了的程咬金也不會給她這個機會。


寧糊塗


這個問題也真是夠了,反反覆覆出現。查一下程咬金的生卒年月和武則天的稱帝時間就知道,程咬金早死了,怎麼殺?


程咬金,後更名程知節,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卒於麟德二年(665年),享年七十七歲。武則天呢,登基的時候是天授元年(690)年,那時候程咬金死了二十五年了,你讓武則天殺誰去?就算從武則天臨朝稱制開始算,那也是弘道元年(683年)唐高宗去世,中宗李顯繼位的時候,程咬金也已經死了十八年了。你讓武則天怎麼殺?所以,武則天成為皇帝后也好,徹底大權獨攬後也好,程咬金都已經死了,無論如何殺不了一個死人啊。小說戲曲,及現在一些不靠譜的電視劇,描繪了武則天稱帝后程咬金仍然在朝,還拿著個金鐧上打昏君下打讒臣。這設定也是醉了,你程咬金幹嘛搶秦瓊的兵器?


其實,武則天稱帝時(690年),距離唐朝開開國(618年)已經過去了七十二年,哪還能有開國功臣活著?睿宗李旦繼位後為反對武則天專權起兵的徐敬業就是開國功臣李勣(原名徐世勣)的孫子,已經是這一輩人了,要是程咬金還活躍著,豈不是老妖怪了?


武則天唯一殺過的開國功臣,那就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首長孫無忌。而那也不是為了當皇帝,而是與高宗李治的利益訴求達成一致,李治不能忍受長孫無忌架空皇權,而武則天恨長孫無忌反對李治立自己做皇后。長孫無忌當時身為太尉,同中書門下三品,為首席宰相,權傾朝野,其聲威凌駕外甥高宗李治之上,又在李治決定廢王皇后立武則天為新皇后的問題上不肯讓步,最終被武則天的親信許敬宗誣告謀反,高宗順水推舟,將其流放,不久賜死。但那是顯慶四年(659年)的事,距離武則天稱帝還有近三十年時間。

而程咬金晚年,因為征討西突厥阿史那賀魯不力,被貶為歧州刺史,不久請求致仕,所以不在朝中,也不會影響高宗和武則天。自然不會受到牽連,最後自然死於家中。當然,這些都跟武則天做皇帝沒有半點關係。


伊耆角木


不是武則天不敢殺程咬金,而是程咬金不值得武則天去費心。戲曲、評書把程咬金渲染的很重要,很滑稽且正義,其實在史書記載裡,重要應有一點,但不滑稽也沒有那麼正義。《舊唐書》比《新唐書》記載多一些事蹟:“程知節,本名程咬金,濟州東阿人也。少驍勇,善用馬槊。大業末,聚徒數百,共保鄉里,以備他盜。”“(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累轉左屯衛大將軍,檢校北門屯兵,加鎮軍大將軍。(唐高宗)永徽六年,遷左衛大將軍。(唐高宗)顯慶二年,授蔥山道行軍大總管以討賀魯。師次怛篤城,有胡人數千家開門出降,知節屠城而去,賀魯遂即遠遁。軍還,坐免官。未幾,授岐州剌史。表請乞骸骨,許之。(唐高宗)麟德二年卒,贈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昭陵。”通過此段記載,可以說明三個事項,一是程咬金與武則天正式執政沒有交集,不存在君臣名分下的爭論,也就不會存在殺不殺的問題。二是程咬金本人武德上晚節不保,西突厥胡人數千家開門出降,他竟然為邀功而屠城,致使西突厥沙缽羅可汗逃脫。回來就被因此大錯而被免官。給個岐州剌史,那是對老臣的安慰,自己也覺得沒有意思,就辭職回家養老了。再過了八年也就是麟德二年就去世了。這時,距離唐高宗去世還有十七年。三是程咬金本人不像被殺的開國功臣,對高宗朝的政治進行干預,過自己的日子而已。如果幹預高宗朝政事的話,不會命他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須知行軍大總管兵權很大,這是高、武朝廷的忌諱。從以上三個事項就可以總結出,武則天不需要殺程咬金,因為程咬金不對武氏執政造成威脅。


二曲人


武則天作為一個女人,在登基稱帝的過程中自然受到了很多人的反對。為了坐穩皇位,她確實大開殺戒殺了很多人。但題主所說的問題卻有個常識性錯誤,那就是武則天登基是在公元690年,而程咬金卻死於公元665年。當武則天當上皇帝時,程咬金早已過世25年了,所以根本不存在武則天敢不敢殺程咬金的問題。其實武則天早在當皇后時就已經開始清理自己從政路上的絆腳石,爆史君今天就來跟大家介紹一下,武則天在鞏固自己權力的過程中沒殺程咬金的原因。

首先,程咬金是三朝元老,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當時的武則天還不願與程咬金為敵。在李淵建立唐朝之前,程咬金也投靠過不少的勢力。先是在瓦崗投靠李密,後來又歸降了王世充。當程咬金和秦瓊發現王世充並非明主後,在戰場上就投靠了秦王李世民。秦瓊被任命為馬軍總管,而程咬金則為左三統軍。

後來程咬金跟著李世民南征北戰,為大唐平定天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玄武門之變時,程咬金積極參與,因此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且排名比秦瓊靠前。唐太宗死後,程咬金奉敕率飛騎軍護送皇太子李治回朝即位,並在左延明門外連續宿衛了三個月。對於唐高宗李治,程咬金也是有擁立之功的。當時武則天雖然已經開始參與政事,但當政的還是唐高宗,程咬金自然不會被武則天隨意處置。

其次,程咬金與武則天並沒有什麼矛盾,武則天犯不著殺他。在《說唐》等小說中,將程咬金塑造成一個“大老粗”的形象。實則程咬金是外粗內細,政治情商特別高。武則天在上位的過程中,殺的基本都是反對她的人,而程咬金卻從始至終未對武則天上位發表過任何評價。在李世民留下的一干老臣中,國舅長孫無忌對武則天的反對最激烈,也始終不同意武則天取代王皇后的位置。而徐茂公則改換碼頭,成為了武則天的鐵桿擁躉。因此武則天便借唐高宗的手除掉了長孫無忌一黨,打擊反對她的關隴集團。而程咬金持中立態度,兩不相幫,武則天也沒理由殺他。

最後,程咬金明哲保身,早早退出了朝堂的政治紛爭。程咬金一直以來都被稱為“福將”,因為心態好,最後還活了77歲。顯慶元年八月,程咬金被任命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奉命討伐西突厥的阿史那賀魯。當程咬金率軍來到鷹娑川時,遭遇了西突厥兩萬鐵騎。前軍總管蘇定方僅率500鐵騎就大敗西突厥,並奔襲二十里,斬敵一千五百人。

行軍副大總管王文度嫉妒蘇定方的功勞,便慫恿程咬金不要追擊西突厥,導致阿史那賀魯逃脫。後來在王文度的讒言下,程咬金還屠殺了已經投降的恆篤城。大軍班師回朝後,王文度便因矯詔被殺,程咬金也因連坐被免職。不久之後,朝廷又任命他為岐州刺史。但程咬金以自己老邁為由,上書請求致仕。從此他退出了朝堂紛爭,安度往年。而武則天主要對付的是朝堂反對她的掌權派,又如何會為難已經交出權力的程咬金呢?所以,懂得急流勇退也是程咬金保全性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Boss爆史


古裝電視劇中,大多數以清朝和唐朝為背景,在很多關於唐朝歷史的電視劇中,經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武則天登上帝王之位,將曾將的開國大臣一一斬殺,關隴集團幾乎被武則天殺了個遍,但唯獨三板斧程咬金不僅保得性命,甚至還被重用,死後也被厚葬。那麼,電視劇中演的是真的嗎?為什麼在武則天的權力之爭中死了那麼多功臣,唯獨只有程咬金倖免於難呢?這就要從武則天與程咬金的利益衝突和程咬金的為人說起了。

首先武則天和程咬金真的有利益衝突嗎?大多數人都知道,武則天原本是唐太宗李世民後宮的一位才人,那時的武則天只存在後宮爭寵的可能,與身在朝堂的程咬金根本不可能有交集。真正使武則天可能碰到程咬金的只有在武則天得到李治重用之後。而在他們真正有了交集的時候,程咬金是怎麼做的呢?公元655年,李治為了武則天“廢王立武”,這時候立武則天為皇后的決定受到了長孫無忌等人的阻撓,然而程咬金在這件事裡的存在感並不高,也就是說他其實是默認這件事情的。從不強出頭,這也是程咬金保命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實在這個時候,程咬金就已經避開他和武則天的一個最關鍵的利益衝突了。再後來,武則天漸漸有了極強的政治野心了,出現了兩王持政的局面。但是這個時候程咬金做了什麼呢?程咬金帶兵攻打怛篤城,中間默許王文度將已經投降的胡人全部殺死,搶奪財物,回京之後就被免了官。從此程咬金的仕途就已經非常慘淡了,幾乎沒有再被重用過,那麼程咬金也就談不上對武則天的野心有影響了。最後甚至辭官回鄉,不再參與官場是非,那麼武則天有什麼理由再去殺掉程咬金呢?

從始至終,程咬金的仕途其實與武則天關係並不大,甚至在程咬金去世之後,武則天才登上帝位。所以都是電視劇的誤導,兩個交集並不深的歷史人物被聯繫起來,甚至生死掛鉤。

再說程咬金的為人。在很多說書人口裡,程咬金活了一百二十歲,可見程咬金在民間的口碑還是非常好的。電視劇裡塑造的程咬金,大多是扛著三板斧的大大咧咧的粗人形象。雖然程咬金確實是個武將,但是他其實非常聰明,不僅僅是懂得選擇一位明主,在官場中也是非常懂得進退的。最初程咬金作為李世民的二十四位開國大將之一得到了重用,之後在李世民駕崩之後,更是親自護送李治回宮繼位,並在宮門外駐守保護數月,在之後武則天一步步掌握實權的過程中,程咬金也不曾公開反對。

一路過關斬將擁戴明君,不僅僅是靠運氣,重要的還是看人的能力和謹小慎微的性格。程咬金在老年時曾被起任為刺史,但他並沒有接受,而是上書“乞骸骨”請求告老還鄉。在官場上呆的久了,很少有人能如程咬金一般輕易放下權利,這招以退為進怕是很多人都沒有想到的,也讓程咬金度過了一個安樂無憂的晚年,死後被追加封號。

程咬金死後,不僅在多部文學作品中出現,在民間也有許多關於他的傳說,對他的評價也是清一色的忠臣。很少有歷史人物能夠在後世口中保持清一色的好評,程咬金就是那位“奇人”,足以見得他為人處世的本事。武則天的權力之爭並未波及到程咬金,就算是他摻和進去了,也不一定是和長孫無忌等人一樣的下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