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一支幾被拋棄的孤軍,挽回了國家和民族最後的尊嚴,他們沒有成為勝利的勇者,但也決不是任由謾罵的替罪羔羊。

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1)

中日甲午戰爭,分陸戰、海戰兩部分。其中,海戰尤其引人注目。

北洋海軍與日本聯合艦隊共有三次交手:

第一次是1894年7月25日爆發的豐島海戰;第二次是1894年9月17日發生的黃海大東溝海戰;第三次是1895年1、2月間進行的劉公島保衛戰。1895年2月17日,日本聯合艦隊正式接管劉公島,北洋海軍就此全軍覆沒。百年以來,對甲午之敗的檢討無窮無盡。勝利者做什麼都是對的,失敗者做什麼都是錯的。受詰責最多的,當屬北洋海軍的官兵們,僅炮管上曬衣服的傳聞,就足矣把他們流淌的熱血一筆勾銷。歷史的真相,似乎並不是如此簡單。

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2)現代化鐵甲艦船,一靠動力,二靠火力。

動力來自鍋爐,鍋爐需要燒煤。

到1894年時,北洋海軍主力艦船中,服役時間最長的“超勇”達到14年,最短的“平遠”艦也有6年時間,鍋爐普遍需要更換。

所以,1893年丁汝昌打報告,為所有主力艦船更換鍋爐。

可是,旅順機器局造不出鍋爐來,從國外進口這條路也早被堵死,大清戶部明令要求自力更生,禁止從國外進口軍火。

換鍋爐這事,最終不了了之。甲午戰爭爆發前,北洋海軍主力戰艦的鍋爐,幾乎都經過高強度使用、老化十分嚴重,修修補補總算沒有趴窩。

換鍋爐沒指望,燒點優質煤炭也行呀,可是這個需求也難以滿足。

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3)為報豐島海戰之仇,1894年7月30日,北洋海軍出海搜尋日本軍艦行蹤。一向好脾氣的丁汝昌,在軍艦上寫了封措辭嚴厲的書信:

煤屑散碎,煙重灰多,難壯汽力,兼礙鍋爐,雖在常時,以供兵輪且不堪用,況行軍備戰之時乎!

收信人是開平煤礦總辦張翼。

這個張翼,不是一般人物,醇親王府中的大管家。

醇親王何許人也?光緒皇帝的親爸爸。靠著這層關係,再加上張翼的八面玲瓏,1893年他被李鴻章保舉為開平礦務局總辦。開平礦務局在今天的唐山,1878年開辦的洋務企業,出產的煤炭煙少火白,是罕有的上品燃煤,既保障北洋海軍,也出售各省甚至海外。

張翼上任後,很快採取一項改革措施,就是將優質煤用於出口贏利,把無人問津的劣質碎煤用於保障北洋海軍。

這一舉措產生立竿見影效果,當年開平礦務局就分出高達10.5%的股息,這讓那些持有煤礦股份的王公大臣們,以及國子監、直隸總督衙門等國家機關大員們喜笑顏開。

第二年,趕上慈禧六十大壽,忠義可嘉的開平礦務局又向老佛爺報效了三萬兩銀子。北洋海軍官兵們也不是傻子,燃煤質量降低後,殘渣多、菸灰多,不僅航速降了下來,鍋爐的損耗也加快,對一支現代化艦隊來說,這可不是燒柴火煮飯的小事。

丁汝昌給張翼的信中寫道:你之前運的碎煤我們勉強用了一半,這個問題反饋之後,昨天運過來的質量更差,還不如不跟您打招呼呢。難道這是專門塞責海軍的嗎?這可是海軍備戰打仗用煤,如果再這樣下去,我們就把煤退回去,還要請李鴻章大人查辦,不要怪丁某人醜話說在前面。

皇帝爸爸家奴才出身的張翼,根本沒有把缺少背景和靠山的海軍司令丁汝昌放在眼裡。張翼回信,你們如果想要好煤塊,那就在威海從碎煤渣裡自己慢慢篩吧!1894年9月12日,丁汝昌近乎怒不可遏,他又給張翼寫信:三番五次與你協調,怎麼還是給北洋海軍發碎煤,如果再這樣塞責,一定原船裝回,“屆時勿責置交誼於不問也!”5天之後,北洋海軍艦船燒著劣質燃煤、冒著滾滾黑煙,奔向黃海戰場。

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4)動力不足只是冰山一角,北洋海軍的火力也遭遇瓶頸。

1962年拍攝的電影《甲午風雲》中有這樣一個鏡頭:黃海海戰緊要關頭,鄧世昌指揮的“致遠”艦熄火了,士兵們發現剩餘炮彈裡裝的都是沙子。以訛傳訛,有人認為這是帝國主義的陰謀,故意出口啞彈給大清朝。前文已經提到,1891年,光緒皇帝的老師翁同龢主持戶部改革,嚴禁從國外進口武器,直到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海軍未從海外添一槍一彈。當時的國產軍工企業主要有兩家,江南機器製造總局和天津機器局。

國產炮彈以實心彈為主,這種炮彈彈頭裡填充泥土、砂石進行配重,打到對方軍艦不會爆炸,主要靠擊穿水線等要害部位。就好比向對方軍艦扔石頭,火力打擊效果有限。而打擊效果最好的是開花彈,擊中目標後會爆炸,通過沖擊波和彈片產生殺傷力。1891年,日本工程師下瀨雅允成功配製以苦味酸為主要成分的烈性炸藥,兩年後海軍炮彈換裝填充下瀨火藥,當時這一技術世界首創、領先歐洲列強。豐島海戰後,想從國外進口開花彈已經來不及,天津機器局日夜趕工,每天最多也就能生產30枚這種炮彈。

更要命的是質量堪憂,“定遠”艦大副沈壽堃總結中講道,“中國所制之彈,有大小不合炮膛者,有鐵質不佳、彈面皆孔,難保其未出口不先炸者……”就是這種劣質開花彈也數量有限,旗艦“定遠”只得到55枚,均攤到8門最具威力的305毫米克虜伯大炮,平均不到10枚。

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5)動力不足,火力不夠就算了,心勁足也行。然而,對丁汝昌來說,最可怕的敵人不是日本聯合艦隊,而是那些清流言官。

豐島海戰的前一天,狀元張謇給老師翁同龢寫了一封密信,提出了“拔丁”的構想。所謂“拔丁”,就是除掉丁汝昌。豐島海戰後,當北洋海軍佈置威海灣防務時,朝廷居然頒發諭旨,命令嚴查丁汝昌有無怯懦情形,如有立即更換。

後來戰事證明,若不是及早著手威海灣防務,北洋海軍滅亡時間至少會提前1個月。

整個甲午戰爭期間,那些清流、御史們彈駭丁汝昌的奏章,比炮彈來的都要猛烈,他們可能連軍艦、碼頭都沒見過,但指責起海軍的作戰行動則毫無顧忌。

世人皆批評李鴻章畏戰自保,殊不知8月23日,清廷越過李鴻章,直接電令丁汝昌不得越出旅順、威海一線,將北洋海軍死死鎖在渤海灣內。

8月26日,光緒皇帝下旨革去丁汝昌海軍提督職務,最後時刻慈禧出面才收回成命。如果說罷免丁汝昌是出於公心、另選賢能考慮情有可原,然而一切都是權力層面的惡鬥,“拔丁”是表象,打擊李鴻章是本意。黃海大戰後,當丁汝昌在旅順艱難組織搶修艦船恢復戰力時,光緒皇帝又找個藉口把他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在光緒舅子哥志銳的保舉下,連丁汝昌的接替對象都選好了——對李鴻章心懷不滿的工程技術專家徐建寅。三番五次,五次三番,換作別人,可能早就掛印棄帥,愛誰誰幹了。

但丁汝昌不能辜負李鴻章的栽培,不能辜負隨他遠征四海的兄弟,前面迎著炮彈,身後放著冷箭,也得堅持到底。

最可笑的是,當丁汝昌用心組織威海防衛時,60多名御史上奏,說丁提督現在蓬萊閣的密室裡,正摟著美女花天酒地呢,這樣的人必須誅殺。

山東巡撫李秉衡,不是想著如何支援北洋海軍,而是上奏朝廷把丁汝昌明正典刑。一場戰爭還沒有完全結束,朝廷權貴就如此薄情冷酷,世所罕見。

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6)不要說丁汝昌,就是李鴻章也苦命自保,翁同龢到天津檢查戰備工作,詢問北洋兵艦時,李鴻章怒目相視,半天不說一句話,他發牢騷說:“政府疑我跋扈,臺諫參我貪婪,我再嘵嘵不已,今日尚有李鴻章乎?”

在給新疆巡撫陶模的信中,他總結甲午之敗:

十年以來,文娛武嬉,釀成此變,平日講求武備,輒以鋪張靡費為疑,至以購械購船懸為厲禁。一旦有事,明知兵力不敵而淆於群哄,輕於一擲,遂至一發不可復收。

站在不同立場有不同見解,李鴻章的觀點不一定完全正確,但至少比那些不幹事的清流言官們強上千倍百倍。

丁汝昌自殺、劉步蟾自殺、張文宣自殺、林泰曾自殺、楊用霖自殺……

這些曾經跨海出洋、最具見識的帝國海軍軍官們,是羞愧無顏,還是絕望透頂呢?

丁汝昌、劉步蟾、張文宣自殺後,美國《紐約時報》評論: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個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生命更寶貴。一百多年來,很多人把甲午戰爭失敗的責任,歸咎於北洋海軍戰力不濟、將不用命。回過頭看,原來北洋海軍是這樣走上戰場的,就會對他們肅然起敬!一支幾被拋棄的孤軍,挽回了國家和民族最後的尊嚴,他們沒有成為勝利的勇者,但也決不是任由謾罵的替罪羔羊。

北洋海軍是怎樣走向戰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