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為什麼沒有汙名化項羽?

芒果論史


引言:自古就算成王敗寇,成功的人對失敗的人極盡打壓和趕盡殺絕早已經成為了人們習以為常的事情,因為只要這樣,才能使得成功的人保住他的既得果實,不會再次被失敗者篡奪,而在中國歷史上面卻有這樣一個個例,劉邦和項羽原本就是死對頭,二個人為了爭奪天下,發動了長達四年的楚漢戰爭,為什麼劉邦勝利以後不汙衊項羽和對他子孫親戚趕盡殺絕呢?

項羽沒有嫡系子孫和親戚勢力的背叛。

劉邦認為他們已經構不成威脅。 項羽是在秦朝末年絕對算得上是第一號英雄,但就是這樣一個英雄人物卻沒有留下後代,虞姬虞美人沒能夠給他生下一兒半女是最大的遺憾了。
  1. 項羽作為一個蓋世武將,按理說,身體應該十分強壯,結婚生育這方面應該沒有問題,但奇怪的就是歷史之中的項羽偏偏沒有留下子女,這使得項羽在垓下戰敗以後根本沒有退路,他為自己感到絕望,而劉邦在成功打敗他以後也因為項羽沒有嫡系後代而無需擔憂。


  2. 一個成功人士的背後必定有一個龐大的團隊,項羽這個傳說級別的人背後一開始也是擁有一個強大的團隊的,但是因為他自己的優柔寡斷和吝嗇使得他喪失了這些人才,到最後關頭,就連他自己的親戚都背叛了自己,你說這樣一個人死後還能給劉邦構成什麼威脅。

秦漢時代對於歷史記錄的真實性使得劉邦不敢隨意篡改歷史。

無論是項羽還是劉邦,或者他們二個人之間的故事,這些都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而對於中國歷史,我們從來講究的都是以真實記錄為朱。
  1. 這些努力雖等於是為帝王將相作家譜,但是仍然掩蓋不了那些英雄人物的光輝,在秦漢時代就有這樣一種特俗人士,他們的使命就是編纂歷史,為中國記錄發生的事情。


  2. 當時在春秋時期有一個史官記錄了某位大臣篡位的歷史,篡位的君王就把他殺了,他的弟弟又開始記錄這件事情,後面又被殺了,他的兒子又記錄這件事情,篡位的君王只能無奈的感慨世間道義不絕,在於史家的公平記錄。

總結:而在劉邦那個時代,像這種史家人士大有人在,劉邦根本不敢在他們眼皮子底下篡改。 項羽和劉邦都是中國歷史上頂天立地的人物,我們後人研究歷史不能光以成敗論英雄,而是要看到底為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進步做出了多少貢獻才算數。


無根樹花正孤


劉邦沒有汙名化項羽,是由於多方面原因,但我認為,以下三點可能是重要因素:

1、劉邦有胸襟,已經得了天下,沒必要汙名化項羽

項羽和劉邦都是秦末的農民起義軍首領,但是最終取得天下的是劉邦。劉邦既然已經取得了天下,就沒必要去汙名化項羽!汙名化項羽,只會貶低劉邦自己的身份,沒這個必要。

2、從人格魅力角度講,劉邦寬大厚道,項羽殘忍霸道,高下自見,沒必要汙名化項羽

從人格魅力角度講,劉邦寬大厚道,平易近人,從善入流;而項羽剛愎自用、兇狠殘暴、一意孤行。高下自見,沒有必要刻意貶低項羽,因為本來項羽就不如劉邦。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在楚懷王準備派人攻取關中之時,懷王的諸老將對項羽的評價是:“項羽為人兇悍暴躁、狡黠狠毒。項羽曾經攻打襄城,城中沒留下一個活口,全部被坑殺而死。他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遭殘殺毀滅的。不可派遣”;但對沛公劉邦的評價是:“沛公是寬大厚道的長者,可以派遣。”所以楚懷王派劉邦去攻打關中。

由此可見,劉邦和項羽在反秦將領中中的人格魅力,已高下自分,劉邦還有汙名化項羽的必要嗎?

3、從用人角度,劉邦善用人才,而項羽自大,不善用才,汙名化項羽會讓別人寒心,沒此必要。

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在一次酒宴上問群臣“我劉邦為什麼會取得天下,而項羽卻丟了天下?”

大臣回答說:“項羽傲慢,好侮辱人,陛下仁慈,愛護他人。陛下派人攻城略地,攻下了城邑就封給他,與天下人同享利益。而項羽妒賢嫉能,有功的人遭陷害,賢良的人被懷疑,打了勝仗不論功行賞,攻佔了土地不給人好處,這就是他為什麼失去天下的原因!”

劉邦回答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講到運籌帷幄,謀劃在帷帳之中,而能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使道路運輸暢通無阻,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人都是傑出人才,而我能夠任用他們,這是我為什麼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項羽儘管有一個范增,卻不能任用,這就是他被打敗的原因。”

所以從用人角度,項羽不如劉邦,劉邦有必要去汙名化項羽,而讓自己的大臣寒心嗎?

結語

從這三個方面講,劉邦沒有“汙名化”項羽的必要,您說呢?


管理故事會


古代統治者,對於和自己競爭最終失敗的人,都會有意貶損他,汙化他。對其子孫後代,都會著意打擊。比如李世民打敗他的兄弟李建成、李元吉後,不但殺掉他們的兒子,而且對他們進行了著意地貶損。在史書上,李建成變成了一個庸碌無能,貪圖享受,迫害兄弟的人。李元吉則是一個心狠手辣,自私兇狠、謀朝篡位的人。這就是李世民對作為失敗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汙化。再比如朱元璋打敗陳友諒以後,對陳友諒的後代也極力打擊。雖然陳友諒的兒子陳理已經投降朱元璋了,但是朱元璋卻把陳理送到高麗去,讓他在那裡自生自滅。

(朱元璋)

明明競爭對手已經失敗了,也沒有什麼實力了,為什麼這些古代統治者,還要對其進行汙化,同時對其親屬進行嚴厲打擊呢?這是因為競爭者雖然已經失敗了,但是,他們的黨羽也許還在,他們的影響力還在。如果不嚴厲打擊,失敗者也許就會死灰復燃。別人就會利用失敗者大做文章。比如明朝雖然失敗了,但是民間卻不斷有人假託明皇室的後代起義。因而,清朝要對明朝進行汙化,降低明朝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

可是,為什麼劉邦奪得天下以後,卻並沒有汙化他的競爭對手項羽呢?不但沒有汙化他,而且對項羽的親屬還非常好。

項羽的親屬中,項伯被劉邦封為射陽侯。

如果說項伯是因為對劉邦有恩,才被封侯的話。項羽的其他親屬,劉邦對他們也是很好的。比如項襄,他是主動投降劉邦的,劉邦封他為桃侯。項他,他是與劉邦作戰,被灌嬰擒獲的,劉邦後來依然封他為平皋侯。其他姓項的,雖然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他們去哪裡了,但是,也沒有劉邦折磨他們的記錄。

(劉邦)

而且,劉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就是賜項羽的那些親屬姓“劉”,包括項伯、項襄、項他,都被劉邦賜姓“劉”。這也就是說,劉邦是把項羽的後人,當成自己一家人了。這在古代統治者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那麼,劉邦為什麼不但不汙化項羽,反而還對項羽那麼好呢?

有人可能會說,這是因為劉邦寬宏大量,胸懷天下的緣故。

這個話有一定的道理。比如雍齒,他曾經多次背叛劉邦,對劉邦進行釜底抽薪,劉邦恨得他牙癢。連劉邦自己也對張良說,雍齒是他最痛恨的人。但是,當張良建議劉邦,先把雍齒封侯,以便安定功臣的心的時候。劉邦毫不猶豫地就把雍齒封為侯了。而且此後,劉邦殺掉了那麼多功臣,都沒有動過雍齒。

不過,如果說是因為劉邦寬宏大量,才沒有汙化項羽,打擊項羽的親屬,其實也說不過去。劉邦絕對不是一個寬宏大量的人。他封雍齒為侯,也不是因為寬宏大量,而是因為他要利用雍齒為他做事情。

也就是說,劉邦作為一個政治家,首要考慮的,就是如何讓江山長治久安。

(項羽)

當劉邦奪得天下以後,他發現那些異姓諸侯王們對他有很大的威脅,因此,他對他們進行了嚴厲的打擊。韓信為他建國立下的功勞是最大的,但他反而最提防韓信,用陰謀手段把韓信給拿下來,後來還默認了呂后殺韓信。盧綰是他最好的朋友,可以隨便出入他的皇宮。但他發現盧綰對他不利的時候,他因此率軍討伐盧綰。樊噲是他從小的哥們,但為了避免自己去世後,樊噲作亂,因此不管樊噲有沒有罪,都派周勃、陳平去殺他。

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劉邦之所以沒有汙化項羽,並善待項羽的親屬,原因就在於,項羽及其親屬,對劉邦不會構成威脅。

實際上,項羽雖然曾經站在權力的最高峰,但他最終是在眾叛親離的情況下失敗的。垓下一戰,就是一個證明。不但他曾經的部下彭越、英布對他倒戈,與劉邦的軍隊一起圍攻他。而且他的士兵們,也紛紛離開了他。以至於他本來有10萬軍隊,最終卻一無所有,到烏江邊上的時候,只剩下他一個孤家寡人。

這說明,已經沒有人擁戴項羽了。因而項羽也不再是劉邦的一個威脅。既然如此,劉邦也就沒有必要汙化項羽,打擊其親屬了。


張生全精彩歷史


劉邦在垓下之戰取得完勝後,灌嬰又率騎兵追擊突圍而出的項羽於東城。項羽兵敗自殺,其屍體也被灌嬰手下大卸八塊拿去到劉邦哪裡邀功請賞。

隨既劉邦又派軍去收復楚地,在魯地遭到了全城軍民的殊死抵禦,一月間攻城不下。劉邦大怒,揚言要等城破後屠殺全城軍民。

但劉邦很快便從盛怒中冷靜了下來,同時也被魯地軍民為項羽“守節持義之舉”所感動,於是便派人將項羽的首級懸示給魯地的軍民看,魯地的軍民看到項羽確實已死,便開城向劉邦投降。

通過這件事,劉邦心有所悟:過去懷王分封項羽為魯公,魯地軍民為其守節持義;因此就以魯公之禮厚葬項羽於濟北谷城。

為安撫人心,昭示自己的仁厚。劉邦親自為項羽發喪,並來到了項羽靈前哭泣哀悼。

祭祀完畢後,劉邦還封項伯四位項氏子弟為列候,並賜姓劉。

此舉既報答了“當年你我同事於懷王,相約為兄弟。”的兄弟之情,同時也贏得了天下人的心,顯示了劉邦在政治上的日益成熟。

值得一提的是,劉邦還沒忘記當年反秦倡導者陳勝。他派人經過多方打探找到了陳勝的埋葬處,為陳勝整修墳塋,並封陳勝為隱王,並專門調拔三十戶人家為其守墓。

“多情未必不丈夫”,劉邦沒有汙名化項羽,並以魯公之禮厚葬項羽,充分證明了劉邦大度、智慧的一面,值得稱讚。


方城闕


唐朝以前並沒有官修史書的傳統,劉邦影響不了漢初歷史的編著。

早期史書屬於家學,某些家族有修書的傳統,立志於修書立說弘揚家學,以此揚名立萬,勸世教民。

比如孔子的《春秋》,也並不是魯國國君讓他寫的,是他自己要寫的,出於以歷史故事勸導世人(特別是執政者)的目的。

《史記》正是司馬遷家族的宏願,從司馬遷的父親就開始寫了。

《史記》經歷兩代人成書,因為可能有誹謗朝廷的嫌疑,司馬遷將副本收藏起來,知道去世後才由外孫楊渾發佈,此時在位的是孝宣皇帝劉洵。

漢室並沒有把《史記》特殊對待,而是當做諸子百家的普通一員,不主動宣傳,也沒有借題發揮(後世文字獄之類的),不主動宣傳主要是因為記載了漢初諸侯造反奇謀,並非因為記載了劉邦的劣跡之類的。

雖然不主動宣傳,但先前楊渾發佈過的,也不會去追回,證明漢朝官方並沒有把《史記》太當一回事。

《史記》大規模流通是新莽時期,所以《史記》非但不會汙名化項籍,黑化劉邦都是可能的。

順帶一提,漢初另一本史書《楚漢春秋》大約也是王莽掌權前後失傳的,《史記》成為了一家之言,後來的《漢書》漢初部分大多是照抄《史記》的,因為原始史料已經消失殆盡。


長島男爵


劉邦哪有時間來汙化項羽,把項羽打敗了,他建立漢朝,並不清閒。第一,他要修改秦朝的嚴刑峻法,讓老百姓修養生息,傳說劉邦逐條刪改秦律,“殺人者死”,是劉邦親自擬定的。

第二,平息各諸侯王的叛亂,劉邦一輩子都在打仗,打諸侯王,打突厥,馬上得天下,馬上治天下,唯劉邦一人耳。

第三,協調內部關係,特是後宮女人,呂后太強勢,其他妃子又爭龐,百年之後怎麼辦?

第四,後繼之人乏力,政權不穩,想廢太子,又受呂后反對,無可奈何。

我估計,劉邦根本沒時間來醜化項羽,再說,醜化項羽,對劉邦沒一點點好處,而且,當代人都知道項羽,多說無益,不如不說。從某個角度講,劉邦還是很欣賞項羽人格魅力的,項羽捉了劉邦妻小,沒有折磨,儘管項羽說要烹了劉邦老爹,劉邦耍無賴,說“我爹也是你爹,烹了請分我一杯羹。”項羽無奈,並沒真的殺了劉邦老爹,只是嚇嚇而已。劉邦逃命,把兩個兒女推下去,有人罵劉邦無情無義,只顧自己逃命,其實,劉邦是知道項羽不會殺害自己小孩的,只要自己不被抓住,還有翻盤的機會。如果不是爭奪天下,劉邦和項羽可能真的是一對江湖好兄弟哩。


朵朵佬爺


首先來說,歷史上的劉邦並不是我們所認為的那樣薄情寡義之人,雖然他給人的印象是一個奸詐狡猾的人,但是問題是歷史上能坐上帝王之位的人,哪個不需要具備一點心術野心和陰謀?

劉邦的無奈

相反的,劉邦在我看來並非是一個冷血之人,當時劉敬對劉邦提出和親時,劉邦想送長公主去,呂后日夜哭泣捨不得,最後劉邦想了一下,不讓長公主去了。

這段故事看起來很短,但我們要知道自古以來女子在帝王家從來都是政治聯姻工具,而劉敬當時要提出跟劉邦和親,這也是有一定分量的。因此劉邦會留下長公主,這就說明他並不是一個薄情寡義之人。因為自己在楚國做了好多年的人質,吃了不少苦,所以當他想到女兒即將離開自己的時候,心裡面還是捨不得的。

劉邦作為一個從底層上來的人,在造反中其實他可能沒有想要做皇帝,因為當他攻入了咸陽後,看到了許多的美女和財寶,意念便動搖了,這是典型的一種暴發戶的心態,當時他也許只是想就在這邊好好的做個土皇帝,結果卻被樊噲和張良勸住了。

所以我們認真研究會發現,劉邦的帝王野心其實是被他手下的那一批文人武將一步一步的給逼出來的,因為此刻的劉邦並不只是代表自己,更多的是代表他身後的利益集團。

功勳集團的利益

當時劉邦本想合約成功了就算了,而張良和陳平不同意讓他撕毀合約,其實從這些舉動中我們就可以看出,在劉邦有了自身的實力以後,他的每一步並不是自己想要幹嘛就能幹嘛那樣隨心所欲,大多數情況下他的所作所為就是為了幫自己的團隊謀取利益,反過來說劉邦能夠得到天下,除了滿足自己的野心和利益,同時也是被那些功勳集團牽著走的。

到最後劉邦已經沒辦法停止下來了,他必須要滅掉項羽,因為作為最強大的對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所以那個時候的劉邦,已經不是他想不想打的問題,而是他手下的功臣們想要和他同分天下,要將整個中原變成他們這個集團的,所以劉邦必須要滅掉項羽,而這一個想法是張良和陳平等所代表的功臣集團所有人的想法。

因此說楚漢相爭看似劉邦和項羽的皇位之爭,但實則是劉邦集團和項羽集團,為爭奪天下而發起的戰爭。

項羽必須死

我們知道韓信滅了齊國以後北方大部分地盤都在他的手中,彭越的軍隊也已經發展到了好幾萬人,成為當時的一個大軍閥,南方的英布也發展出了自己的氣候,其他的如張耳、吳芮等人都跟了劉邦,這些人原來都是從項羽那邊出來的,所以他們是巴不得項羽早點死。不然的話,如果劉邦不滅項羽,那麼等待這些叛將的下場,就是他們一個個都要人頭落地。

所以楚漢相爭時,功勳集團和那些諸侯不會考慮劉邦的想法,他們要做的就是極力讓劉邦必須打這場仗,而項羽必須死。項羽並不明白,但劉邦發展到這個程度的時候,一切都由不得他了,就算他不想打,手底下的人也會用1000種方法逼著他打,他已經停不下來。

可以說劉邦其實不恨項羽,殺項羽只是因功勳集團的利益需要。所謂一個好漢三個幫,劉邦也明白,他能當上這個皇帝,並不是因為他的本身實力有多厲害,而是他手底下的那些謀士武將、功勳集團他們給了劉邦最大的幫助。

因此,劉邦也要盡最大的努力回報這些人,這只是雙方都在追求自己的利益,劉邦項羽私人上並沒有過節,去汙名化項羽本身就沒有什麼意義。

抹黑項羽沒有什麼意義。

歷史上劉邦在打敗項羽後也就多活六年就去世了。但他們還在世的時候,那個時代的人都瞭解他們是什麼樣的人,根本就不用像我們這樣去翻歷史書研究兩個人的性格脾氣,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劉邦去抹黑項羽,也很難達到欺騙百姓的目的,如果這樣做反而會給世人一種氣度狹小的感覺。

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情感是複雜的,當時劉邦去參加鴻門宴的時候,項羽都沒有想要殺他,可以說當時項羽並不把劉邦放在眼裡,而劉邦壯大時候對項羽也不記恨,可以說這兩個人本身就有一種惺惺相惜的感情,就像是曹操和袁紹一樣,雖然都巴不得對方死,但這只是一種軍事上的想法。

從個人情感來說,他們兩人還是互相尊重對方的,而劉邦也不是一個毫無感情氣度狹小的人,他根本就沒有想過要去汙名化項羽。

古代每個開國皇帝,為了得到世人的承認,都必須要有一個上天賦予他們繼承皇位的合法理由。劉邦從斬白蛇起就自稱是赤帝之子,也就是真龍天子,傳說劉邦是他母親和真龍所生,這就是上天讓劉邦稱帝的合法性理由。

也正是因為這個理由,讓他不能抹黑項羽,反而要拼命的誇獎他,因為他可以向百姓證明項羽當時以無敵於天下,沒有人可以打敗他,而我劉邦可以打敗他,但並不是我個人比他更厲害,而是因為這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要讓我做皇帝。

如果他把項羽抹黑成一個陰險小人,那麼劉邦即便是打敗項羽,在世人眼裡也不過覺得他只是掃除了一個惡霸而已,所以把對手捧的高大上,有助於提高自己的身份,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好的政治手段。

而項羽死前說了一句“此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恰恰間接的襯托劉邦的稱帝是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劉邦用這句話順水推舟的向世人表明,他能打敗項羽是上天的旨意。所以汙名化項羽,只會得到降低自己身份的效果,得不償失。


大國布衣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說實話,劉邦沒有汙名化項羽,我認為跟劉邦是否寬厚善良關係不大。我認為更加重要的理由是《史記》是司馬遷寫的而不是劉邦寫的,而司馬遷此人對項羽懷有一種偏愛的心情。並且我們現在看有關項羽的記載大多數是從司馬遷所編寫的《史記》中所看到的。而且說實話,《史記》在當時是屬於禁書的,由此可見其中確實犯了很多劉家的忌諱,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分析。

一、司馬遷對於項羽的感情

這個問題是劉邦為什麼沒有汙名化項羽,也就是說我們現在所見的史籍之中,項羽的形象並非是醜陋且無能的,而是一個比較光輝正面的形象。

例如說在《史記》之中,司馬遷就將項羽放進了“本紀”之中,要知道本紀本來是為帝王所設立的,由此可見司馬遷本人的偏好。並且司馬遷還在“太史公說”中如此說道:

“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隴畝之中,三年,遂將五諸侯滅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號為“霸王”,位雖不終,近古以來未嘗有也。”

司馬遷認為項羽本人作為一介平民,能夠憤然起兵,在短短的幾年時間之中消滅暴秦,並且佔有天下,自稱“霸王”,這一點是從古到今以來從來沒有人做到的事情,因此司馬遷看來項羽是一個很厲害的人。

此外,在《史記》之中,司馬遷將項羽塑造成了一個悲劇性的人物,悲劇性的人物更能引起人們的同情,也因此體現了司馬遷個人對於項羽的一種同情心理。

二、司馬遷真的沒有說項羽不好嗎?

說實話,歷史重視的是客觀性。司馬遷在書裡也提到了項羽非常多的缺點,例如說項羽的婦人之仁(可見鴻門宴一段),項羽的嗜殺暴力(可見坑殺秦卒一段),項羽的剛愎自用(可見項羽不聽從范增意見一段)。在書中司馬遷基本上將項羽所有的缺點都噼裡啪啦地說了出來,而且挺毒舌的,最後怕你總結不全項羽的缺點,還幫你總結了一下:

“及羽背關懷楚,放逐義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難矣。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

這裡面司馬遷說了項羽的N個缺點,例如說項羽背叛義帝,責備諸侯,自以為是,剛愎自用,盲目崇拜武力等,基本上把項羽所有的缺點都說了一遍。可見司馬遷此書是比較客觀的而不是一味地尬誇。

甚至司馬遷在書中還鄙視了項羽的迷信心理,例如在“太史公說”中有: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司馬遷看來,項羽的滅亡完全是自作自受,結果還喊什麼天亡我也,真的是大錯誤啊!

由此可見司馬遷是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立場上去評述項羽的,就算做不到完完全全地不偏不倚,但是也已經是儘可能地接近和還原實際情況了。

三、存不存在劉邦抹黑的嫌疑?

我們常常有句話,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

說實話,這句話雖然顯得有些偏激,但是非常有道理。那麼存不存在司馬遷為勝利者書寫史實的嫌疑而抹殺了項羽的功勳或者是司馬遷被劉邦製造的假材料迷惑而寫出的《項羽本紀》呢?

我認為不排除這種可能但是幾率很小很小。

首先因為司馬遷的性格。司馬遷的性格屬於那種寧折不彎的人,當年在李陵案中司馬遷寧可遭受宮刑也不肯迎合皇帝,因此以司馬遷的性格如果皇帝想在他書中加些私貨可能司馬遷是死都不能統一的。

其次是因為司馬遷的史料來源。司馬遷所處的年代距離楚漢爭霸之時還不算久遠,因此司馬遷完全可以採集到很多珍貴史料而不至於被假史料所欺騙,因此史料上的可靠度是比較高的。

最後是因為司馬遷的書曾經是禁書。如司馬遷在《報任安書中》寫到:

“僕誠已著此書,藏之名山,傳之其人,通邑大都,則僕償前辱之責,雖萬被戮,豈有悔哉?”

可見司馬遷已經預測到了自己的《史記》可能不會流傳出來。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史記》的記述比較客觀,其中有很多不利於劉家的史料記載,因此在其中恐怕對劉邦的敵人項羽的記述也是比較客觀的吧。

文:日航通鑑 圖:來自網絡與站內,侵刪


日航通鑑


從常理上說。劉邦不應該醜化抹黑項羽。

1、 劉邦是項羽叔父的部下。

沛縣起兵的時候,劉邦不過是個無名小卒,後來投奔項羽的叔父項梁才找到組織,走上革命道路。

2、 項羽跟劉邦是親密戰友。

劉邦投奔項梁之後,兩人就成為一條戰壕裡的戰友。一起攻打城陽,一起在濮陽打敗秦軍,一起跟秦軍大戰雍丘,一起大戰陳留。項梁死後,他們一起在楚懷王的領導下,為了一個共同的革命目標——推翻秦朝暴政而奮戰。在劉邦向西進軍的時候,沒有一支隊伍敢跟他同行,只有項羽義無反顧響應前往。

可以說二人長期並肩作戰,精誠合作,建立了深厚友誼。

3、 項羽對劉邦親人網開一面。

公元前206年八月,齊國田氏起兵叛亂,項羽率軍正準備前往平叛,此時劉邦卻在背後捅刀子,帶領漢軍已佔據關中要東進。

憤怒不已的項羽隨即派韓王鄭昌前去阻擊,劉邦不僅讓手下謀士張良偽造韓王鄭昌書信,告訴項羽說劉邦只想佔領關中,沒有東進野心;而且假冒齊王和梁王的使者,告訴項羽說二人準備合力攻楚。

公元前205年,項羽在齊地城陽僵持的時候,劉邦統帥五路大軍,殺向楚國。項羽聞訊驚恐萬分,急忙帶精兵三萬殺向彭城,在彭城下擊潰漢軍,劉邦的父母,妻子也成為俘虜。

大家都知道項羽沒有優待俘虜的習慣,而且還喜歡屠戮戰俘。因此,大家都覺得劉邦家屬這次落在項羽手裡是凶多吉少;可是項羽這次卻出人意料,不僅沒有殺他們,還對他們十分客氣。

不僅如此,劉邦彭城打敗,退守滎陽,彈盡糧絕。這時劉邦求饒,希望看在昔日戰友情分上,網開一面。項羽大發慈悲,放過了劉邦。

以上我們的分析,是出於常理。但做大事的人,凡事是不會按照常理出牌的,劉邦就是這樣一個不按常理出牌的大人物。雖然劉邦不該抹黑項羽,但出於鞏固政權的考慮,他不但想把項羽搞臭,去項羽化。而且要"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要將項羽批倒批臭,還踩上一隻腳,讓他永世不得翻身。

同時劉邦也是個不念舊情、忘恩負義的人,尤其是得勝之後。關於這一點,也可以舉例為證。

1、項羽烏江自刎,竟然有五人因此同時封侯(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因為這五人肢解了自己的老戰友項羽。

2、 劉邦在彭城之戰中,數十萬大軍被打得潰不成軍,倉皇逃命。項羽部下丁公窮追不捨,眼看就要抓住劉邦。

劉邦只剩下十幾騎,已經插翅難飛。這時候劉邦認慫求饒:咱們兩位英雄還要互相傷害嗎?(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丁公聽後,冒著被項羽殺頭的危險義釋劉邦。

劉邦打敗項羽奪取政權後,丁公卻成為被追捕的逃犯。

丁公走投無路的情況下,硬著頭皮去見了劉邦,希望他看在過去交情的份上放自己一馬。

可是讓他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劉邦這個負心的傢伙卻把自己抓了起來,在遊行示眾後砍下了他的頭顱。理由是:丁公是項羽的部下,卻放了我劉邦,分明就是吃裡扒外,裡通外國,是個不忠不義的叛徒,死有餘辜。

3、 劉邦登基後,手下大臣不少是項羽的人,出於禮貌,他們在給劉邦的奏章中,把前領導稱為"項羽",他們不過是叫了項羽的名字,稱不上是懷舊。但劉邦看來大為不悅,下旨說以後一律把項羽叫"項籍"(意思就等於是"項羽這傢伙"),誰也不許再稱"項羽",誰要是犯禁一律嚴懲。

可見,從劉邦來說,不但想汙名化項羽,而且向把他抹黑、搞臭。

這也不能指責劉邦一個人,歷史上所有的勝利者都是這樣做的,顛倒黑白、信口雌黃,把自己說得像一朵花,把敵人說得是一坨屎。反正失敗者沒有話語權,不能辯解了。

但非常遺憾,劉邦沒有如願抹黑項羽。不是不想,而是不幸遇見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司馬遷。

司馬遷是個硬骨頭,他原來是西漢的一個太史令,就因為不畏上,不隨波逐流,堅持自己的意見,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的。所以他在編寫《史記》的時候,力求客觀、尊重歷史。不取悅當時的統治者——劉氏皇帝們。

在記述楚漢相爭那段歷史的時候,不美化勝利者劉邦、不醜化失敗者項羽,儘量實事求是。

而且司馬遷還因為自己的遭遇而同情、崇敬失敗者項羽,把給項羽的專題名稱叫做"本紀"——這可是皇帝才能享受的待遇,可見《史記》是公允的,《史記》對後世的影響也太大,劉邦抹黑項羽的努力,不幸被淹沒了。


歷來現實


1.漢不是代楚而立的朝代,他們倆只是競爭對手,誰獲得天下都不會有任何法理上的問題。因此劉邦沒必要抹黑項羽。要黑也是黑秦朝。

2.項羽基本沒什麼殘黨了。項羽發家的江東也沒什麼項羽的勢力,黑了項羽只會讓他的左鄰右舍反感,還不如大度點,獲得美名。如果項羽死後後繼有人,還有勢力的話,劉邦一定會繼續拿項羽的殘暴做文章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