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華為最大的對手,並非現在的iPhone,而是5年後的小米,您怎麼看?

披薩烘焙師


這要看小米是否爭氣了。

上次華為在國外的發佈會,整個發佈會只是呈現自己新手機的功能,但小米就顯得小氣很多,雷軍在發佈會質疑華為手機相機的性能,感覺不夠大氣,語氣裡充滿了諷刺。有時候對競爭對手是要有氣度的,商場上要打倒對手,技術上要學習並超越對手,這才是競爭者正確的打開方式。

五年後的小米真的很難說,現在感覺小米除了小米9外,好像賣點也不多,就是打造相機,其實相機去到一定的水平,選哪個都沒問題,特別現在做自媒體的年代,基本可以過得去就沒問題了,當然,過得去的情況下哪個優秀選哪個這是肯定的。

蘋果這些年也沒見有什麼突破,而且設計和性能上沒見有過人的地方,封閉的系統既是優點也是缺點,如果把握不好,真的會把自己的前途給毀掉,就像三星一樣。

小米能不能趕上華為真不好說,看照現在的情況,只要華為繼續發力,小米要趕上並超越華為真的不容易,但如果想在現在的水平上更進一步是不難的,我也相信雷軍是有心做手機的。也真心希望手機市場上他們能成為敵人的同時也是朋友,互相促進的同時也能互相制約,這是我們玩家最希望看到的,哪個一家獨大都不是好事。


中小學英語精修


在網上懟了那麼多,我今天想說句公道話。

華為最大的對手,不是什麼小米,也不是蘋果,而是海軍。

華為的進步有目共睹,不然我也不會在去年年底6sp還好好的情況下滿心想換,後來手機就飛出去了。

然後搶mate20pro一直搶不到,後來去了實體店,有黑色的,但是曲面把玩了一下實在不喜歡,x又太大,用蘋果的時候就想著買小一點。然後當時一直關注的pro,在店裡那店員忽悠我說差不多,我也就沒多注意就買了,用了一個多月才發現相差這麼多,算了,買都買了。

我說了華為進步很大,但是必然還存在著不足,前面有帖子其實我已經說過存在的一些問題了,現在就簡單拿個震動提示來說吧,在戶外信息幾乎一漏一個準,因為那信息震動提示可以說跟沒有一樣,對於我就很重要。以前用蘋果,用了華為才知道連這個震動馬達還有區別,4599買的,好像pro也一樣,這個我肯定失望的,畢竟好幾千了,這個算不算需要進步的地方?包括雙擊亮屏,又不是什麼難的技術,為什麼沒有?

然而問題來了,那時候我從來沒有接觸到過因為手機懟來懟去的情況,但就是自從這個華為開始,被海軍噴的是越來越不爽,連帶著後來手機出了的一點小問題也讓我超級不爽了。

更可惡的是,以前用蘋果在論壇吐槽下蘋果也有的問題,回覆都很正常,缺點有就有沒有就沒有。但是華為呢?我勒個去,馬上被噴成米蛆了😱😱😱那時候才知道原來這麼激烈啊。然後剛好家裡親戚讓我幫忙買了個小米,那好久沒玩安卓了,我懶,有的功能不高興研究直接論壇裡問(注意,是小米的論壇貼吧哈),當時我記得很清楚,就是小米的分屏我覺得比我手頭的mate20感覺好一點,結果被海軍噴的哦,我了個擦,真是追著噴吧。再就是如今的頭條,你看看一些海軍的雙標言論哦,真是無語,不要臉到極點(自認為客觀評價的請繞道,我就是說不正常的那一波,為什麼我要拎出來說呢?因為那一波海軍數量真的太龐大了)

這年頭手機性能都大同小異,拋開華為,用著舒服的我可以選擇蘋果,畢竟我換華為不是蘋果不好,而是用膩了想換換口味。談性價比我可以選小米。外觀好看的我可以藍綠廠,而且我發現我自拍很少很少那種升降攝像頭的才適合,畢竟屏佔比高了。

上面這麼多選擇,我為什麼還要繼續選擇華為?不是說華為不好,而是跟這些噁心的海軍用一樣的手機,我實在噁心死。因為我用著華為肯定會看看華為的新聞,可那下面評論裡海軍的高潮哦,真受不了,等哪一天手機換了,那麼行,直接華為的新聞全部屏蔽世界就清靜了。

所以我依然認為,海軍才會害了華為,才是最大的對手,比如當年的白蓮教。

我在此再說一次,用著某個品牌的手機卻讓我這麼討厭這個品牌的粉絲群體的,華為真的是第一個



試著融化


華為的敵人是自己,小米4000多的頂配旗艦手機,華為要7000多。別說什麼情懷和愛國,任正非都用蘋果。體驗感而言,小米除了拍照的確略遜於華為,其他的一點不差,系統優化甚至要比華為好。也別說什麼搞科研,一塊電子線路板,90%配件來自歐美國家,這就是科研?就一個麒麟和5g基帶就自主高科技了?反正要是我就買小米,如果有比小米性價比高的,我絕對會買更划算的,他們是商人,他們的目的是賺錢,我是消費者,我的目的是實惠。


省繩


作為蘋果,小米手機曾經的用戶,現在我堅持用華為,看好華為。

亮出我的觀點,華為最大對手絕對輪不到小米!

為什麼呢?

1. 實力派

研發決定了你的科技競爭力。

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全球研發投入超過千億元的四家企業分別為:三星1060億元、華為1,015億、谷歌1055億元和大眾1035億元。蘋果研發投入950億元左右,而小米的研發投入僅58億元。

2. 知名度

華為的知名度隨著美國對華為的暴力制裁,世界各國紛紛議論和報道,使得華為的品牌知名度大大的提升。美國特朗普的確給華為做了一個免費的無價的廣告。

小米手機,除了在中國,印度等東南亞國家有因價價廉物美而受歡迎外,其他國家和地區其影響力非常有限。

3. 良性循環

最最重要一點可以說是小米的死結。

華為已經基本具備了,尤其是在5G 。

華為良性循環鏈: 大量研發投入-技術領先-定價權-高利潤-加大研發投入-技術保持領先------

小米在這一點,可以說非常的糟糕。因為小米是靠高配低價去拼的市場,而且是低端市場。這注定了小米的基因是便宜。

小米惡性循環鏈條: 加大研發投入-技術不夠領先-無定價權-低利潤-無錢加大投入(虧本仍大投入,投資者反對)-技術不領先

愛國熱情

誰說中國人不愛國?那是未到關鍵的時候。

隨著中美貿易戰的打響,越來越多的國人開始覺醒!

華為,作為中國一家民企,用一己之力對抗強大的美帝的打壓和封鎖和流氓手段(扣押任正非之女孟晚舟)。

這難道不是沒有硝煙的戰爭嗎?

有血性的中國人都應該站起來,用自己的行動去支持我們的民族企業,當我們國家有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為了世界級的偉大企業,我們國家經濟才能真正強大起來!

4.超越蘋果:

蘋果因為有天才喬布斯,在研發,資金,人才等積累的先發優勢,使得蘋果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仍然是華為的對手。隨著喬布斯的去世,蘋果創新力和研發投入的下降,蘋果已經顯示出它的增長疲態。所以華為超越蘋果只是時間問題!


理查德頻道


小米在五年後未必有華為強!

但也未必一文不值!

有的人總用華為來貶低小米,但從邏輯上和理論上都不符合事實根據。最主要的是覺得華為在搞研發上有一套,又研發出來了5g,又研發出了海思芯片,又在中美貿易站上擔任了重要的角色,然後就開始用愛國精神在社交媒體上渲染,大肆在群眾視線裡高調宣傳。

首先一點,小米公司成立於2010年,距今還不到十年的時間,能運營成現在的成果,其發展速度,是當今數碼界史無前例的。所以說小米公司能在產品整合這一領域發光發熱,得到大眾認可,還是下了很大功夫,而且如今已是上市公司,市值達到2300億港元,也是證明了自己領先於其它手機企業的實力,這是有事實依據來說明的,如果單拿出手機產業這一條,是強過華為手機產業的,這也都是有據可查的。

我作為米粉,我也不敢說小米以後有實力超過華為,但是小米公司的前景,肯定不是看不上的人噴噴就一文不值了。看一個公司的好壞,首先看研發專利技術有多少,有哪些硬核專利技術,而總量4000多項專利證書,說明小米不是一家單單整合手機硬件的企業,而且小米一直在研發澎湃芯片,還有一點就是,有些保底技術不可能一次性拋到市面上,有很多保密技術是作為吃瓜群眾的我們不知道的,從英偉達擠牙膏式的銷售模式上,我們不難看出來,科技企業都有這一獨特的運行模式。

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就很龐大,以至於回收這些研發成本,目前都比較困難,因為從研發到盈利本身就是一個漫長的時間過程,期間還有可能被淘汰掉,這是在所難免的。

所以說,未來是在核心技術手上的,而不是在哪家企業手上的,研發技術也不是投入成本多就能出好產品,而是掌握高新技術的人才的能力上的,也就是說,大家有閒心關心哪家企業未來能佔據優勢,不如好好學習,為自己支持的企業貢獻自己。


滄澹


一審題,我就覺得有人這樣地說,太不靠譜!太低估了華為,也太小瞧了蘋果,看似在過度地抬高和熱捧小米,其實是太過為難小米了。

雷軍總聽到這樣的說法之後,一定會反唇相譏、直面質問:你逗我玩呢吧?!拿我開涮!。

"5年後的″,後到幾年?頂多4年(延後到5年的話,違反常規),4年加5年,再加上小米現已經走過的9年,共18年,或18歲,好年紀!然而,還不可能是屆時41歲華為的最大對手。

有人這樣說,是給小米的競爭時間太少了!極不公平。

為什麼說是太少了?舉世皆知,小米雖然也是世界500強之一,目前在整體上比華為差太多,根本不是一個量級和層級的對手,即根本就不是對手,這再明顯不過了!

我向來認為論整體才有意義。

正是由於差距是整體性的,才叫差距大、遠,讓小米用不到10年的時間成為可匹敵華為的對手,哪止是勉為其難,而是讓幹成1件完全不可能幹成的事,何況,之前不止於成為蘋果的最大對手,還得幹翻。

更何況,現在,小米在哪個方面已成華為的對手了?手機嗎?在中低端機上倒是,銷量卻也有差距,那,是智能家居嗎?是,並且強於華為,但,須知華為目前之志不在於此,不過,一旦轉戰於此,反超並遠甩小米將好像是分分鐘的事,別忘了華為是高科技公司,通信供應為主業,早就稱雄了。

小米卻還沒長成為標準的科技公司,小米的主業還不算清晰,幼小時期也難免這樣,需要時間。

據剛剛看到的報道,聯想楊元慶表示聯想要向技術公司轉型,未來技術研發的投入增長速度會超過每年的營收增幅。這是不是表明了35歲的聯想要走"技工貿路線″了?那,"轉型″何時能完成?9年時間怕是不夠。

雷軍的小米也應當轉為同樣的型,9年更不夠了,雖然因為年幼而有大把大把的時間,更來得及,但應當只爭朝夕,沒有哪一家科技公司、高科技公司會單單給小米留空間,無論國內的還是國外的。

在致力於轉型升級的情況下,小米9年後會是個什麼樣子?不必多說,只說絕不會成為現在的華為這個樣子,包括蘋果。

9年後,華為是個什麼樣子?發展的程度將不可估量,只能說一定比現在厲害得多,40年來高投入研發、高科技積累的產出一定很多,9年期間,華為整體上很可能有爆發式的發展和提升。這是很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必然、自然,別人想擋都擋不住、自己想慢都慢不了。

9年期間裡,除非有重大意外發生,華為才會無奈地把小米當作整體意義上的對手以至於最大對手。

意外會發生在華為哪裡?

被美國壓倒了?從現在的狀況和實力,包括仍舊擁抱全球化、努力去除美國化,看不出華為有這個可能,沒有重大跡象,中國堅定發展高科技的意志也不會讓這個可能出現,連美國的單邊化也勢必最終消失在全球化浪潮之中。

受任總退休影響?任總自稱早就不過是個"傀儡″,絕非謊稱、謙詞,架構、體制、機制、文化、藍圖放在那裡呢,可保華為長遠存活、穩健發展,且不說發展慣性了,這將是任總的歷史性功績之一。

還會有什麼意外足可顛覆華為?

光刻機嗎?至少目前為止是個烏龍事件,警示作用倒是很大。

半導體行業能力不足以支撐華為?不錯,這對華為而言,確屬長期存在於國內的一種大制約,但國家也正大力度組織、支持著。

完全肯定,5年後的小米成不了華為的最大對手,連整體意義上的對手都算不上。對此,雷總、任總應該都心裡有數,庫克也清楚。


肇俊武


在中國國內,這些年談及手機,少不了兩大手機品牌,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華為和小米了,箇中取捨,很多朋友都是舉棋不定。為何如此,自然是各有優勢。正如眾人所說,華為最大的對手,並非現在的iPhone,而是5年後的小米。這不是空穴來風,是有事實依據的。


我們一起來看看三家手機制造商。


華為手機


2003年7月,成立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手機業務部隸屬於華為消費者業務,作為華為三大核心業務之一, 華為消費者業務經過十餘年的發展,在中國、俄羅斯、德國、瑞典、印度及美國等地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


2015年華為入選Brand Z全球最具價值品牌榜百強,位列科技領域品牌排名第16位。2018年7月31日,國市場分析機構國際數據公司發佈的初步數據顯示,2018年第二季度,華為的出貨量超過蘋果手機,躍居全球第二位。 2019年7月17日,在中國質量認證中心官網(3C認證)上,有8款5G手機獲得了3C認證,其中包括華為Mate 20 X 5G、Mate X 5G等四款手機。 截止10月22日,華為2019年手機發貨已經超過兩億臺。


小米手機


2010年4月,雷軍與原Google中國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林斌(曾參與微軟亞洲工程院創建並任工程總監)、原摩托羅拉北京研發中心高級總監周光平、原北京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主任劉德、原金山詞霸總經理黎萬強、原微軟中國工程院開發總監黃江吉和原Google中國高級產品經理洪峰聯合創辦小米公司。


2011年7月12日小米創始團隊亮相,宣佈進軍手機市場,正式揭秘旗下3款產品:MIUI、米聊、小米手機。來自Strategy Analytics發佈2017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廠商出貨量及市場份額報告顯示,小米出貨量2320萬臺,市場份額達到6.4%,重回世界前五。


蘋果手機


2004年,蘋果公司召集了1000多名內部員工組成研發iPhone團隊,開始了被列為高度機密的項目,訂名為“Project Purple”,當中包括iPhone的幕後設計師Jonathan Ive。當時蘋果公司的首席執行官史蒂夫·喬布斯從原本的重點如iPad的平板電腦偏離至轉向手機。時至今日,蘋果手機在全世界擁有眾多果粉。


智能手機幾經洗禮,剩下華為、小米、蘋果等為數不多的競逐者,那為何說,華為最大的對手,並非現在的iPhone,而是5年後的小米呢。


當下蘋果創新乏力,無論技術還是產品外觀,越發受到廣大用戶的詬病。失去消費者認可的蘋果自然會失去絕佳的機會。 而小米經歷低谷之後,重回市場前列。無論是自有MIUI系統還是自家芯片的採用,都足見小米的厚積薄發,加上小米優秀的成本把控能力,至於營銷實力,早已經是小米的強項。假以時日,5年之後,作為友商的小米還真可能是華為最大的對手。


鹿鳴天府


很有可能了



怪咖教授


曾幾何時我幼稚的以為,小米要幹掉牛x的蘋果手機,幹掉不可一世的三星手機。後來我才知道我錯了,小米想幹掉的是沃爾瑪!!!


批發暖氣片水泵電暖氣


Mate20時候的圖,湊合看吧。

估計猴子看不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