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二戰期間土耳其不斷調整的“中立”

孫子曰:“故上兵伐謀 ,其次伐交 ,其次伐兵 ,其下攻城。 ”

中國的孫武認為,戰爭勝利的手段分為四等,一是謀略,二是外交,三是交戰,四是攻城。他認為,外交是處理國家關係應該首選的手段,是上等的策略,對於弱國來說,更是如此

亞歐陸上橋樑—土耳其

淺析二戰期間土耳其不斷調整的“中立”

土耳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土耳其是亞洲通往歐洲的陸上橋樑,她所擁有的達達尼爾海峽與博斯普魯斯海峽將黑海與地中海連接在一起,成為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而成為東西方文明的交匯處。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選擇加入德奧方面作戰,戰爭的慘敗給土耳其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平民大眾在戰爭期間承擔了全部重擔,包括苛捐雜稅、強制供應、徵兵等等。戰爭使整個土耳其生靈塗炭,物價飛漲,糧食減產,戰爭導致的瘟疫、疾病使千千萬萬的人喪失了生命,經濟瀕於崩潰。到一戰結束後,土耳其國內仍被飢餓、貧窮、滿目瘡痍所籠罩。

淺析二戰期間土耳其不斷調整的“中立”

一戰後土耳其被迫割讓了大片土地

一戰結束後,土耳其雖是一戰戰敗國,但是土耳其拒絕了戰勝國對土耳其施加的不平等條約,土耳其民族解放運動歷經三年英勇奮戰,英、法、意等國最終向土耳其妥協。1923年7月,土耳其與英、法、意等帝國主義國家在瑞士洛桑簽訂了《洛桑條約》,條約的簽訂使土耳其實現了民族獨立,也獲得了應有的國際地位。

但是土耳其的經濟、軍事實力依然落後,土耳其的空軍力量幾乎為零,沒有裝甲車、坦克,沒有軍工企業,沒有雷達,甚至沒有高射炮、反坦克炮和遠距離大口徑火炮

面對這樣的實力,土耳其也沒有勇氣加入任何一方參戰。

二戰前—土耳其取得巨大外交成就

1.在1935年,《土蘇互不侵犯條約》在1925年的基礎上又被延長了10年;

2.1936年7月20日蒙特勒會議召開,重新建立了海峽新秩序;

3.巴爾幹公約簽約國之間的關係建立了友好的合作關係;

4.1937年7月8日,土耳其、伊朗、伊拉克、阿富汗四國簽署了薩達巴德友好條約。

這些都是二戰爆發前土耳其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二戰爆發後—堅決中立、堅決避戰

二戰爆發後,土耳其隨即宣佈保持中立,迴避參戰問題。土耳其總統伊諾努認為:

“土耳其並不適合加入一場現代化的戰爭,當共和國成立的時候,土耳其才剛剛開始為1909-1923年留下來的傷痛療傷。因此,土耳其必須遠離戰爭,同時捍衛自己的主權和領土完整”。


對土耳其來說,1940年是戰爭最具關鍵性的階段。耳其的外交家們艱難地運用著各種外交手段以避免土耳其捲入戰爭之中。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英、法、土簽訂三國互助條約”。

當英、法、土簽訂三國互助條約的時候,土耳其無法預見德國在西歐的侵略是否會得逞,早在與英法談判協議期間,法國就宣稱“馬奇諾防線是世界最好的陸地防禦設施”

對於土耳其來說,一旦面臨殘酷戰爭的威脅時,與英國聯盟是一種保障。然而,對於英國來說,與土耳其結盟是一個有效的手段,以方便英國在巴爾幹半島和中東進行更多地活動。

英法土三國互助條約的簽訂對德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希特勒對此非常的氣憤。出於自身利益考慮,在1940年的3月14日,德國向土耳其提議表態,尊重土耳其的中立態度。然後轉過頭來,德國與蘇聯締結了友好條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簽訂超出了所有國家的預料。

二戰全面爆發後,德軍入侵波蘭,波蘭滅亡,蘇聯軍隊趁機佔領波蘭東部大部分的領土,以擴大自己東方陣線的陣營。以上的情形,讓土耳其極度恐慌,因而更堅定了她保持中立的決心。

1940年5月,德國在西線發動了大規模進攻,6月10日意大利向英法宣戰,土耳其對此都未做出明確表示。隨後,英法要求土耳其與意大利斷交,為英法軍隊提供各種方便,但

遭到土耳其的婉拒,因為土耳其己經清楚掌握了西方戰場的戰況,英、法必敗無疑了。

此時的土耳其發現,自己謹小慎微的外交政策己經初現成效,由此證明把土耳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是非常正確的。

巴爾幹戰爭爆發後—各方示好、傾向德國


淺析二戰期間土耳其不斷調整的“中立”

德國一度打到和土耳其接壤

1940年德國和意大利分別入侵了羅馬尼亞和希臘,巴爾幹戰爭爆發。

1941年4月6日,德國入侵了南斯拉夫和希臘。5月,德國入侵希臘和色雷斯,幾乎要到達土耳其邊界。

此時,土耳其保持的中立實際己經發生了傾斜,開始逐漸呈現出親德的局面。一直以來,土耳其對蘇聯人都有著仇視心理,這跟過往的歷史脫不了關係,因而在德意佔上風的時候,土耳其出現了明顯的反蘇傾向。

在巴爾幹戰爭期間,土耳其審時度勢,與德國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同時,土耳其與德國條約的簽訂,也徵得了英國的理解,這也避免了土耳其被英法等國家仇視和打擊的可能性。

蘇德戰爭爆發後—嚴守中立,同時做好侵蘇準備

在1941年的6月22日,德國公然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在西線戰場尚未結束之時突然向蘇聯發動進攻,這使世界各國感到震驚。

德國對蘇聯的宣戰對土耳其來說猶如晴天霹靂一般,土耳其當即宣佈在蘇德戰爭中嚴守中立。由於蘇聯並未料到德國在歐戰還未結束之前會調頭攻打自己,所以尚未做好作戰準備,因而在戰爭初期,蘇聯軍隊屢遭失敗。

蘇聯在戰爭初期的失敗讓土耳其人感到竊喜,這是因為多年來沙俄屢屢對土耳其進行擴張和侵略,這讓土耳其對蘇聯一直心存恐懼。因此,土耳其非常希望在蘇德戰爭中,德國可以摧毀蘇聯。

實際上,土耳其從未減輕過對蘇聯的疑慮,蘇聯對波蘭和芬蘭的入侵己經證明蘇聯有著明顯的擴張主義傾向。德國的進展速度讓土耳其的政治家們感到無比的興奮。

土耳其在軸心國佔優勢地位時,採取了明顯傾向德國的中立政策,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土耳其與德國加強了經濟聯繫

在二戰前夕的1938年,土德兩國的貿易額己佔土耳其外貿總額的1/2左右。土耳其生產鉻礦,而鉻這種礦物質是鍊鋼和電鍍所必不可缺的要素。土耳其鉻礦的年產量一直位於世界前列,二戰爆發前佔世界鉻礦出口量的17%。

二戰期間,隨著對鉻礦需求量的增加,許多國家更渴望從土耳其那裡獲得數量較多的鉻礦出口。早在二戰爆發之前,德國就己經是土耳其的主要貿易伙伴。

1941年,德國80%的鉻礦是從土耳其進口的,共進口了13.5萬噸鉻礦。

淺析二戰期間土耳其不斷調整的“中立”

鉻礦

第二,輿論宣傳傾向德國

土耳其在1942年前後發表了大量關於希特勒“成就”的文章,在土耳其當局內,許多領導人也熱衷於討好德國以打擊蘇聯。德國在這一階段也對土耳其提供了貸款和軍備供應,並製造輿論挑撥蘇土關係。

第三,提供軍事通行權

大量的德意軍艦在土耳其的默許下通過偽裝進入黑海海峽,這對蘇聯構成了極大的威脅。蘇聯方面向土耳其當局再三要求禁止德意軍艦通過海峽,土耳其政府卻回覆說,通過海峽的只是普通商船,並非是蘇聯所說的德意軍艦,這一說辭讓蘇聯政府大為惱火,卻又毫無辦法。

土耳其國內的反蘇勢力在這一時期變的更加猖獗,這可能與蘇聯在蘇德戰場初期失利有關。面對國內強烈的反蘇情緒,土耳其國民政府並未採取實質性的措施,而是任其發展,這無疑使土蘇關係更加惡化。

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土耳其趁蘇德交戰之際,在蘇聯邊境集結了25個師的兵力,隨時準備侵入蘇聯境內。為了防止土耳其的突襲,蘇聯方面不得不在緊急時刻抽調大批兵力。土耳其這種趁火打劫的做法,給蘇聯造成了嚴重的安全隱患。

雖然土耳其在蘇德戰爭爆發前期明顯的傾向與德國,但她並沒有偏離自己的中立軌道,只是在堅持中立的前提下,根據戰爭形勢的發展稍微做了一定的傾斜,而且也拒絕與德國的進一步合作。

這一時期的土耳其還是堅持了自己的中立外交。

斯大林格勒戰役前後—口頭承諾,據不參戰

在二戰出現轉折時期,土耳其儘快參戰顯得尤為重要。英國首相丘吉爾曾渴望說服土耳其直接參戰,或者讓同盟國使用英國曾為土耳其開闢的機場,他認為這樣就可以使同盟國很快地控制愛琴海和黑海,並開闢一條直接通往蘇聯的供應線。

但是,美國反對在東地中海承擔新的任務,土耳其對英國的要求也沒有做出任何反應。土耳其認為,如果自己參戰或者開放機場,唯一的結果就是遭到德軍的迅速襲擊,並且土耳其很有可能從盟國那裡得不到任何收穫的情況下就被徹底的毀滅。

土耳其對德國空軍1941年毀滅貝爾格萊德仍心有餘悸,擔心這樣的悲劇重演於伊斯坦布爾、安納托利亞西部的鐵路或是他們的主要能源基地宗古爾達克煤田,同時也擔心德軍從保加利亞陸路襲擊海峽。

淺析二戰期間土耳其不斷調整的“中立”

1941年,德軍轟炸後的貝爾格萊德

在1943年1月,美英召開的卡薩布蘭卡會議中,兩國就希望把土耳其拉入盟國一方作戰。丘吉爾在會議期間就曾說道:“如果土耳其仍然執迷不悟,我將告訴他們,除非他們參戰,否則我不能答應在達達尼爾海峽問題上約束俄國”。

土耳其方面向丘吉爾解釋道,土耳其並不願意投入戰爭,因為她們國家的軍備武器嚴重不足,隨著坦克、飛機還有各種各樣新式武器的發展,土耳其己有的軍事裝備非常陳舊,而且基本快要廢棄了。丘吉爾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會議結束之後,他決定儘快在安卡拉建立一個英土聯合軍事委員會,全力援助土耳其。

英國早就希望立刻使用土耳其空軍基地,以供戰鬥機掩護處境岌岌可危的多德卡尼斯群島,同時丘吉爾也希望土耳其允許英國潛艇和商船通過海峽。最終,土耳其答應在1943年年底參戰。但在當年的11月份,守衛在多德卡尼斯群島上的英國守軍向德軍投降了,這再一次打消了土耳其參戰的想法。

土耳其也明確表示過,沒有誰有權利改變她保持中立的決定。

阿拉曼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後—全面傾向盟國

1943年11月德黑蘭會議召開,斯大林強烈建議把土耳其拉入戰爭,

土耳其總統在當年的12月3日前往開羅,並會見了羅斯福總統和丘吉爾首相,英國首相丘吉爾為說服土耳其參戰進行了不懈地努力,但土耳其方面仍然堅持不直接參戰的原則,而且要求盟國在近期的1-2個月內,為土耳其提供最基本的武器軍備供應。

土耳其認為,一旦參戰,巴爾幹和其他諸島上裝備精良的德軍17個師將會包圍土的邊界。土耳其在沒有最低標準的現代化武器之前就加入戰爭,導致的結果就是土耳其主要的城市中心和鄉鎮將在短時間內遭到毀滅,色雷斯和伊斯坦布爾隨即就會被入侵。

當軸心國佔優勢地位時,土耳其執行的是親德仇蘇的政策,而盟軍在阿拉曼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取得勝利後,土耳其的外交也有了明顯變化——終止了向軸心國出口鉻礦。

在1944年4月14日,英美大使向土耳其發出照會,警告她們必須停止對德國戰略物資的供應,否則英美方面將會對土耳其實施制裁。迫於英美的壓力,在同年的4月20日,土耳其全面終止了向軸心國出口鉻礦。

小結及評價

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一個國家如果經濟不發達,必然會影響她的軍事力量。

二戰前夕,土耳其常備軍有十七萬五千名,海軍官兵一萬名,戰艦數量少,飛機只有幾百架。僅僅這些軍備力量根本就不足以參加世界性的大戰,如果參戰也只會像其他小國一樣,遭到戰爭的蹂躪。除此之外,土耳其境內的軍事工業數量少,資金不足,生產的武器設備都比較落後,己經無法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種種現實表明土耳其實在不具備參戰的軍事條件,強行參戰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兒。

而且,土耳其在二戰中實施中立外交給她帶來的最大好處就是,讓她幾乎對戰爭沒有任何影響的前提下輕而易舉地加入了戰勝國的行列。這不僅是土耳其的榮譽,而且還提升了土耳其的國際地位。

但是,中立的外交給土耳其所帶來了巨大損失,那就是就是惡化了土蘇關係,在戰後土耳其就受到了蘇聯的制裁。在整個二戰期間,蘇聯關於海峽問題的要求與土耳其進行過多次商討,但均遭拒絕。

戰後,蘇聯與英美的關係開始緊張,最終海峽問題也一直沒有得到解決,這也長期影響了蘇土關係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