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為什麼分五味?

朱雀當歸


中藥有酸、甜、苦、辣、鹹,五味各有不同的作用,而五臟六腑對五味各有所喜,因此可以用藥材的五味,來調理五臟六腑的陰陽失調,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肝喜歡酸,酸味的藥材和食物先入肝,可以養肝、疏肝、生津、養陰,對肝有滋養和收斂作用,因此酸味的藥材,能夠治療肝膽的疾病,一般肝膽的疾病多用酸味的藥材治療。

脾胃喜歡甜味的藥材和食物,甜味的先入脾胃,有健脾健胃、緩急止痛、益氣健脾的作用,因此可以用來治療脾胃的疾病,一般脾胃的疾病多用甜味的藥材治療。

心喜歡苦,苦味的藥材和食物先入心,可以清熱養陰、能清能降,因此心火旺盛的,多使用苦味的藥材治療。


肺喜歡辣,辛辣的藥材和食物先入肺,辣味能發能散,因此肺的疾病多用辛辣的藥材治療?

腎喜歡鹹味的藥材和食物,鹹味的藥材先入腎,能夠軟堅、潤下和利溼,因此治療腎的疾病多用鹹味的藥材。

由於五臟六腑各有所需,因此五味可以治療五臟六腑的疾病,也正是因為如此,中醫才把中藥分為五味,這樣可以治療五臟六腑的不同疾病。關注中醫雜症,和大家分享養生保健的方法。


中醫雜症


五味,是指辛、甘、酸、苦、鹹五種不同的藥味。但有些藥具有淡味和澀味,所以實際上不止五味。藥味的確定,原則是基於口嘗,定於臨床。即經口嘗辨別滋味,經臨床證實。所以“味”實際上藥物本身的滋味和療效的標誌。五味作用分述如下:辛:能散、能行、能潤。散開表達邪,發汗解表,用以治療表證,如紫蘇、麻黃髮汗解表;行能行血活血,用以治療氣滯血瘀證,如木香行氣,桃仁、紅花活血;潤是潤腎燥、瀉腎火,菟絲子滋腎陰、潤腎燥。甘:能補、能和、能緩。補可補虛扶正弱,用以治療虛弱證,如人參大補元氣,大棗和中補益;和是協調、調和藥性,如甘草調和諸藥;緩指緩和急迫,用以治拘攣疼痛,如白芍斂陰緩急止痛。酸:能收、能澀。收即收斂,澀即固澀,用以治療各種滑脫不禁證,如金櫻子澀精,五味子斂汗,訶子澀腸,覆盆子縮尿。苦:能洩、能燥、能堅。洩有通洩、降洩、清洩之分,如大黃、芒硝通洩盪滌燥屎,杏仁降洩肺氣以平喘咳,梔子清洩火熱以除煩;燥是指燥溼,用以治療溼證,如蒼朮燥寒溼,黃連燥溼熱;堅是指堅陰,用以治療陰虛火旺證,如黃柏洩相火而堅腎陰。鹹:能下、能軟。下即洩下,用以治療堅結便秘證,如芒硝瀉下通便;軟即軟堅散結,用以治療瘰癧、痰核、痞塊等證,如昆布、海藻治癭瘤,半夏、牡蠣、瓦楞子治痰核、痞塊等。由於藥物有氣同味不同,或味同性不同,其功效和作用就有不同。其作用有明顯差異,如黃連苦寒,可以清熱燥溼;浮萍辛寒,可以疏解風熱。黃芪甘慍,可以補氣,蘆根甘寒,能清熱生津除煩。所以,對氣味不能孤立看待,必須結合起來,全面認識,才能正確應用,適合於病情。此外,還有些藥物氣味芳香,具有化溼醒脾,避穢開竅的功效,在臨證中應結合應用。


郭偉峰23


生活五味雜陳,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中藥四氣五味,辛甘酸苦鹹。不過中藥上的五味藥性,並非是指藥物真實滋味,同時,五味並非只有五種,還有淡和澀。

酸味

“能收能澀”,即具有收斂、固澀的作用。一般固表止汗、斂肺止咳、澀腸止瀉、固精縮尿、固崩止帶的藥物多具有酸味。酸味藥多用治體虛多汗、肺虛久咳、久瀉腸滑、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證。

木瓜:味道酸酸的,具有消食作用,可以用於消化不良。它是一種貼梗海棠植物近成熟果實經過燙制曬乾而成的一味中藥。具平肝舒筋,和胃化溼作用,用於溼痺拘攣,腰膝關節酸重疼痛,吐瀉轉筋,腳氣水腫。

烏梅:望梅止渴,說起梅,你是不是悄然不受控制,舌根下已經滿滿一灘口水津液。烏梅之酸不言而喻。它是梅果經低溫烘乾後悶至變成黑色而成。適用於肺虛久咳患者食用,同時可以治療久瀉久利,還可以止蛔蟲引起的腹痛。

甜味

紅棗:紅棗的甜味是眾所周知的,其富含糖類及維生素,紅棗味甘性溫、歸脾胃經,具有益氣補血、健脾和胃、袪風的功效,紅棗是補氣養血的聖品,同時又物美價廉,民眾無需買坊間昂貴的補品,善用紅棗即可達到養生保健的功效。

羅漢果:羅漢果中含有甜味物質——羅漢果甜苷,因其甜度強(甜度是蔗糖的300倍)、無熱量、純天然、口感好等屬性,以理想的天然、健康代糖甜味劑優勢成為甜味劑行業的新“潛力股”,其具有止咳,通腸胃,滋補作用,尤其對肺、腸有一定的滋養功效,被人們譽為"神仙果"。服用羅漢果非常簡便,煎水、沖泡飲用即可,也可以直接咀嚼著吃,每天沖泡兩次、一次10克即可。堅持服用,可以保持肌膚的滋潤和身體的健康。

苦味

“能洩、能燥、能堅”,即具有清洩火熱、洩降氣逆、通洩大便、燥溼、堅陰(瀉火存陰)等作用。

黃連:俗話說,吃過黃連苦,才知蜜糖甜。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眾所周知黃連苦,苦口良藥,黃連具有很強勁的清熱瀉火解毒作用,治療目赤牙痛等。

苦參:有一種中藥味比黃連要苦上十倍至數十倍,那就是苦參。研製苦參,連空氣都是苦的。可以用於治療溼疹,溼瘡,皮膚瘙癢等溼熱病症。

甘味

“能補能和能緩”,即具有補益、和中、調和藥性和緩急止痛的作用。一般來講,滋養補虛、調和藥性及制止疼痛的藥物多具有甘味。

甘草:甘草甜素是甘草甘味的物質基礎,嚐起來有一種特殊甘甜的滋味。甘草有國老之稱,因為其作用平和廣泛,既可以補益,又可潤肺,還可緩和藥性,調和脾胃,還能解毒。

枸杞:新鮮的枸杞鮮紅欲滴,味道鮮甜。枸杞子含有豐富的枸杞多糖、果糖、葡萄糖、木糖、蔗糖、類胡蘿蔔素等,所以甜度比甘草大。除了補益氣血,還能益精明目。

鹹味

“能下、能軟”,即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的作用。一般來講,瀉下或潤下通便及軟化堅積、消散結塊的藥物多具有鹹味。鹹味藥多用治大便燥結、瘰癧痰核、癭瘤、癥瘕痞塊等症。

海藻:是來自海里的藻體,當然具有鹹味。正是這種鹹味賦予了海藻軟堅潤燥散結的功效,此外還能利水消腫,降壓降脂作用。

辛味:“能散能行”,即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

草果:草果口嚐起來具有辛辣味道,是一香料藥。可以燥溼溫中。

不過最後還是要提醒下大家,中藥五味不是真的特指味覺上五種味道,五味是藥物作用規律的概括,是有一部分中藥藥物的真實滋味具體表現(如上文所羅列的例子),之所以會引起誤解,是因為最初五味的確定就是依據藥物的真實滋味,即通過口嘗而得知。


當代名醫大家


中醫的內科雜症是以五臟為中心加以辨證分析,辨證的結果需要治療。治療時選藥很關鍵,必須選對疾病有顯著療效的藥物。這樣就牽涉到藥物的歸經問題。

古代先賢們先把人體五臟與五行結合起來,開始從藥物的顏色與味道加以探討。得出了白色入肺,青色入肝,赤色入心,黃色入脾,黑色入腎。同時也從藥物的味道上進行觀察研究。如,發現人們吃過辛辣的食物後會流涕出汗,因肺主皮毛,開竅於鼻,就證明了辛辣入肺。從缺乏營養消瘦的人吃了甘味的五穀雜糧會長肌肉而變胖,因脾主肌肉,得出了甘味入脾。吃了苦味的東西會下火,證明了苦入心。通過了長期的觀察,先賢們還掌握了酸入肝,鹹入腎。這樣就總結出五味歸五臟的理論,應用於中醫臨床。




為人排憂解難


五味,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另有淡味,因為它的味道不顯著,所以仍稱為五味,但實際是六味。味不同,作用也不同。辛味能散能行,如荊芥散風寒,砂仁行氣,川芎活血。甘味能補能緩,如黃芪補氣,阿膠補血,甘草能緩解攣急。酸味能收能澀,如山茱萸收斂虛汗,金櫻子止遺精,五倍子澀腸止久瀉。苦味能瀉能燥,如黃連瀉火,大黃瀉下通便,蒼朮燥溼。鹹味能軟堅潤下,如海藻、牡蠣治瘰癧,芒硝潤下燥結的大便。淡味味能滲溼利小便,如通草、茯苓等。近人認為藥物味道的不同,與所含的化學成分有關,如味辛的多含揮發油,味酸的多含有機酸,味甘的多含糖類,味苦的則可能含生物鹼、甙類或苦味質等。


dai春華


這五種藥味各有不同的作用,辛的作用為發散、行氣、行血。例如中藥中的薄荷、木香、紅花等。甘的作用補益、止痛、調和藥性。如果你還有什麼疑惑,請在下面回覆我,如果你覺得我的回答有用的話,求你點個贊同或者關注一下我,這樣我就有足夠動力來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小夥伴。


滷王米粉


1. 從歷史文獻來看,將“味”作為藥性理論,最早見於《黃帝內經》與《神農本草經》。《內經》是從陰陽五行學說來闡明五味理論,賦予了五味與功效的規律性聯繫的推演。

2. 《素問•至真要大論》 記載:“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

3. 《素問•藏氣法時論》 最早概括了五味與功效的關係:“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本經》指出:“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熱、溫、涼四氣及有毒無毒”。首次把藥味的概念引入本草著作,產生了藥物五味,並將其作為藥物五味理論的基本思想。

4. 後世醫家在此基礎上進行補充,使“五味”理論逐步得到完善。因此,五味不僅僅是藥物味道的真實反映,更重要的是對藥物功效作用的高度概括。


藥師小顧


食有五味酸、鹹、甜、苦、辣”,中藥亦有五味“酸、鹹、甘、苦、辛”。五味理論其實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伴隨著飲食調養的理論出現,中藥因其五味不同,所具有的治療作用也有所不同,“酸、鹹、甘、苦、辛”,是中藥的5種基礎藥味,除此之外中藥還有澀味和淡味。

五味

《黃帝內經 素問》中這樣闡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湧洩為陰,鹹味湧洩為陰,淡味滲洩為陽。最早概括了“辛散、酸收、甘緩、苦堅、鹹軟。”

1、五味之辛:

川芎

辛味藥具有發散、行氣、行血的作用,正所謂“能散能行”。辛味藥多用於治療表證及氣血阻滯之證。

以活血止痛類藥川芎為例:川芎的藥性為味辛、性溫,其主要功效為活血行氣、祛風止痛。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症瘕腹痛,胸脅刺痛,跌撲腫痛,頭痛,風溼痺痛等病症。

2、五味之甘:

甘草

甘味藥具有補益、和中、緩急止痛、調和藥性等作用,正所謂“能補能和能緩”。甘味藥多用於治療正氣虛弱、調和藥性、消食和胃、緩解疼痛、中毒解救等。

以補虛類藥甘草為例:甘草的藥性為味甘、性平,其主要功效為補脾益氣,清熱解毒,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可用於治療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緩解藥物毒性、烈性等。

3、五味之酸:

酸棗仁

酸味藥具有收斂、固澀等作用,正所謂“能收能澀”。酸味藥多用於治療自汗盜汗、久洩久痢、遺精滑精、肺虛久咳、遺尿尿頻、崩帶不止等滑脫不禁的病症。

以安神類藥酸棗仁為例:酸棗仁的藥性為味酸、甘、平。具有補肝,寧心,斂汗,生津之功效。可用於治療虛煩不眠,驚悸多夢,體虛多汗,津傷口渴的病症。

4、五味之苦:

黃連

苦味藥具有清洩火熱、洩氣降逆、通洩大便、瀉火存陰、燥溼等作用,正所謂“能洩、能燥、能堅”。苦味藥多用於治療火熱證、咳喘、便秘、陰虛火旺、溼證、嘔惡等證。

如黃連可清熱燥溼、厚朴苦溫燥溼、梔子清熱瀉火、苦杏仁降氣平喘、陳皮降逆止嘔、大黃洩熱通便等。

5、五味之鹹:

鹹味藥具有瀉下通便、軟堅散結等作用,正所謂“能下、能軟”。鹹味藥多用於大便燥結、痰核、症瘕痞塊等證。

如海藻、牡蠣散癭瘤、鱉甲軟堅消症、芒硝洩熱通便。

附註:

淡味

淡味藥具有利水滲溼等作用,正所謂“能滲、能利”。淡味藥多用於水腫、腳氣浮腫、小便不利等病證。因有後世醫家主張“淡附於甘”,所以通常只言五味。

如薏苡仁、茯苓、燈芯草、澤瀉等可屬淡味。

澀味:

澀味藥同酸味藥的作用相似,具有收斂、固澀等作用。一些中藥文獻中常用酸味代表澀味之功效、或將其與酸味並列。

如海螵蛸可收斂止血、蓮子可固精止帶、禹餘糧可澀腸止瀉可屬此類。


愛吃的小欣


因為要配合無形、五色、五音、四季+長夏、五位


海源號


你去摸索一下人為什麼會分男女,等你搞清楚了你就知道了什麼是五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