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10億用戶!如果每人收費10元,騰訊月賺上百億,為何不能收?

煮酒溫史


經濟學中有個名詞叫做“邊際成本”:即每多生產或者多賣出一件產品,所帶來的總成本的增加。在互聯網時代,理解邊際成本十分重要,因為互聯網所帶來的用戶規模理論上無上限,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會給傳統企業帶來結構性的衝擊。想要利用結構性的衝擊成就商業,需要認真梳理每件商品的生產,銷售的邊際成本,看互聯網是否可以把它們降為零。如果可以,我們將有機會通過極大地降低邊際成本來挑戰傳統經營模式,並獲得巨大收益。



舉例:

一 航空公司

假設一架200個座位的飛機起落飛行一次成本是10萬美元。那麼每個座位的平均成本是500美元。可是飛機即將起飛時,如果人有十個空位在登機口等退票的乘客願意支付300美元買一張票,航空公司會賣給他嗎?這個問題讓很多人糾結,這不是虧了嗎?虧不虧要看怎麼來算,如果拿銷售價格300美元和平均成本500美元,比較確實虧了,但是真的能這麼算嗎?其實起飛前最後一分鐘增加一位乘客的額外成本,也就是一些小吃飲料而已,估計不超過十美元,用300美元的收入來對比這時,300美元的成本則是賺了,這叫邊際成本。

二 蘇寧、京東

一家蘇寧的門店,因為非常懂得當地的用戶需求。宣傳配套物流和服務,所以做的很好,很賺錢,但是在蘇寧這家店也只能服務半徑大於20km以內的人群,如果想要服務更多的人,就只能在20km之外再開一家店,即使蘇寧把店開遍了全中國,但因為每家店所付能幹的用戶有一個很小的理論上限,而單店的運營成本分攤到每次銷售上的邊際成本一定不為零,所以單店是否盈利很重要。然而京東就不同。一個京東理論上可以覆蓋全中國,甚至全世界,京東商城初期的建設成本投入巨大,很長時間都不賺錢,3000萬用戶時不賺錢,5000萬用戶時不賺錢。甚至9000萬用戶時還是不賺錢,但是為什麼投資人依然對京東充滿信心?京東上市為什麼有那麼高的市值?因為京東商城所能覆蓋的用戶數理論上是無上限的,所以邊際成本會不斷遞減,最終接近於零,9000萬用戶不賺錢,那1.2億、1.5億用戶呢?總有一個數字,最終會讓京東賺錢,從那一天開始,京東每賣一件商品,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曾經中國郵政有一項收入來自電報,我們小時候發電報是按字算錢的,非常貴,後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通過大規模的光纖的鋪設。聯通了全中國,雖然固定投入巨大,但邊際成本很低,所以他們相繼推出了比電報划算的多的短信業務,隨時隨地力發力,收入只要一毛錢,電報很快就被幹掉了。後來,騰訊公司在電信移動的數據網絡基礎上,又推出了微信邊際成本幾乎為零,所以能免費,還會提供聊天服務,通信行業還為此和騰訊打過架,指責騰訊不收費是不正當競爭,騰訊的答覆是我們沒有邊際成本,為什麼要收費微信就是不收費,短信從此衰落。

互聯網的用戶規模理論上限值是全人類邊際成本幾乎為零。

如果微信向10億用戶開刀,每人收費十元,騰訊一月賺上百億。肯定會有另外一家邊際成本幾乎為零的類似業務的企業用零費用將用戶拉攏過去,微信慢慢的被幹掉,所以,微信不能收費。


心若菩提1980


為何不能收?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一個普通人都能夠看出來,微信只要收費無異於自掘墳墓,會分分鐘被自己乾死。

十億級用戶,社交老大

微信現在的活躍用戶已經達到了10.8億,在社交領域,微信要是稱第二,便沒人敢稱第一了,社交龍頭的寶座,微信是坐得穩穩的。


當然,無數的人想要與微信競爭,但最後連一席之地都為多得,簡直是被秒殺,比如多閃,馬桶等等,就連馬雲也有個社交夢,曾在支付寶裡多吃嘗試搞社交但也都失敗了,最後弄出的釘釘勉強在上班族中佔得三分地。

頭條系和騰訊系的相互廝殺也不是什麼新聞了,社交這塊,頭條的短視頻也佔了大塊,刷抖音的時間恐怕已經超過刷朋友圈的時間,頭條系也是想幹掉微信的。微信也就是仗著10.8億級的用戶才會穩如泰山。微信在公眾,平臺也引入了大數據應用在“大眾錢莊”通過大數據可以查到自己的徵信綜合評估以及是否黑名單等。


收費等於自掘墳墓,分分鐘被取代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用戶和流量就是王道,微信一旦收費,用戶會及時推出,微信的所有對手們會馬上推出新免費軟件,微信會分分鐘鐘被取代。 所以微信要是實施收費等同於自掘墳墓。

為什麼微信能夠封殺多閃、馬桶這些新興的社交軟件,就是因為他有十億級的用戶,是這批用戶讓他腰桿挺這麼直的。

因此微信要做的是多給用戶一些好的體驗,或者像支付寶一樣給用戶一些福利,而不是想著收費攆走用戶,那樣就太傻了。


微信其實也不是做慈善的,它的最終目的也是要賺錢,只不過不是以收費的形式,而是通過其他渠道。

微信的十億級用戶其實就是它的生財之道,保持這十億級用戶的活躍,微信的錢就賺不完。 現在刷朋友圈都會刷到大量逛逛,這就是危險賺錢的渠道,接一條廣告最起碼也是幾百萬。

還有遊戲,騰訊遊戲沒有微信用戶作為依託也是玩不下去的,微信靠著遊戲賺的錢也夠多的了。

除了這戲,還有小程序、公眾平臺等等都是微信賺錢的渠道。

綜上,微信不收費才是用戰略眼光來看問題,手來就自己乾死自己了,所以不能收。


情起緣滅


你讓百度搜索一個問題收費一元試試,另外一家馬上就起來,真因為免費模式,所以淘寶,百度,騰訊,小米能起來。起來之後,新進入者就不可能翻身了。這個問題研究透徹了,早晚成為行業老大,因為新手再也進不來,除非另闢蹊徑。

像小米之前,很多手機廠家還能新進手機市場,小米進來以後,你看還有新手機廠商崛起嗎?小米定價成本,要麼你有名氣支撐,要麼你得比小米便宜,比小米便宜就是找死。像樂視,360,還有即將死去的錘子,魅族,先後去世,別說榮耀一加,他們本身就是華為步步高,說白了中國現在就三家手機廠商,華為,步步高,小米,就連聯想,估計手機要死是遲早的事,以後會專心做電腦。

世界上很多邏輯理解起來不難,做起來難。以後會怎麼樣也很難說,就像微信取代QQ一樣,什麼時候或許微信一直免費,也會被取代,比如現在的抖音,就有可能取代微信。也許不是抖音,微信看是強大,其實是很小心翼翼滴,很多事不敢做,不能做,或許哪一天自己找死,做了個天怒人怨的事,就造就另一個神話呢!


優質股裡的那些事兒


第一點,微信10億用戶假如每個月收費十元,大概只有不到1000萬的用戶肯付這個錢,剩下的用戶會流失,從而給了其它聊天軟件崛起的機會。

第二點,微信有著自己的生態廣告鏈,朋友圈廣告,微信公眾號廣告,雖然不清楚具體收入是多少,但是肯定也是億級別的。



小魚愛探索


微信如今的活躍用戶已經突破了十億,微信之所以坐穩“社交之王”的地位,憑的就是這十億級的用戶,有用戶有流量,就不愁沒有賺錢的渠道,所以微信為什麼要收費呢?


比如公眾平臺。微信裡的公眾平臺相當於是一個自媒體平臺,而且做得也相當不錯,很多自媒體人都以做好公眾號為傲,其中,大眾錢莊,引入大數據,可以查到徵信綜合評估以及是否黑名單是否逾期等,幫助修復信用提高微粒貸借唄額度。

再比如遊戲。騰訊賺的錢中,很大一部分來自己遊戲,騰訊很多遊戲的推廣依託的都是微信這十億級的用戶,可以說沒有微信,就沒有騰訊的今天。


還有廣告。我們刷朋友圈的時候會刷到各種各樣的廣告,但我們不知道微信沒接一條廣告,收費都在幾百萬以上,賺得盆滿缽滿。

其次微信收費首先失去的是用戶,大量用戶的流失只會讓微信走向死亡的深淵。

因為這是一個競爭慘烈的互聯網時代,大把大把的企業想要花錢買用戶買流量,可是都買不到。倘若微信收費,就是給用戶設置了門檻,接著各種免費的社交軟件就會“噴湧而出”,總有一款會取微信而代之。


支付寶是其中一個,馬雲一直有個社交夢,也一直嘗試在支付寶裡搞社交,雖然沒能幹過微信,但推出的釘釘好歹佔了社交領域一席之地。

還有頭條系也是微信的強大對手,頭條系的短視頻是騰訊砸錢也趕不上的,而頭條也是不斷在輸出社交產品,比如最近推出的飛聊。

因此,有這麼多競爭對手的威脅,微信怎麼可能收費自掘墳墓呢?


小跳跳6386


微信其實是山寨得“米聊”,另外用戶比較多的聊天軟件還有“易信”等!

易信是在微信之後推出的,和騰訊的強項去競爭一般都很難活著……而米聊卻是在微信推出之前已經發展到6000萬用戶了(數據待考證),但它沒能最終成功不是因為它的名字沒起好,而是騰訊的習慣性強盜做法,山寨了你,再用龐大的用戶群去迅速佔有市場,qq的用戶太龐大了,它一次就可以推送給5億以上的用戶,試問誰的廣告能做過它?

所以,我認為,一個好的方向能否做成功,最大的困難不是怎麼把它做強大,而是在它快要強大起來的時候怎麼防著騰訊這個強盜……

說這些看似偏題的題外話只是想表達一個意思——你收費了,總有免費的……


哈佛校長1


我覺得可以收,先去收每月一塊錢,以後看情況慢慢再漲,要說自掘墳墓,不可能的,國人的奴役思想已經很嚴重了,而且骨氣確實很多,一定會出現的情況是,大家都在討論微信收費,一直慷慨陳詞的抵制,結果抵制的背後每個人又都交了錢,連對於日本韓國這樣都需要國家發令了才會象徵性的抵制兩天,普通人早已養成了事不關己,只談利益的習慣,騰訊呢也不怕人罵兩句,微信呢,大家都用慣了,收錢可以,起順應國情嘛


生活當苦人當歸


關鍵是能不能收。而不是敢不敢收。要能收按騰訊這種公司的一貫作風,絕對不會讓你這樣敞開用。為什麼不能收,因為一旦收了,會給競爭對手可乘之機。移動,電信,聯通,就是這些企業不思進取才讓騰訊做大。試想,比如現在微信需要付費才可以使用。如果移動出個類似微信的軟件,收發消息免費,且對方就算不安裝軟件也能通過手機短信接受。手機短信也免費。是不是會對微信產生威脅。?


興奮火雞


個人觀點…

1.定位,微信和QQ都是社交軟件,目前來說基本功能上差別不大。這種產品主要目的是聚合用戶群體,形成有效可變現用戶資源,按中國人的習慣,免費的不用白不用,好用一起用,用戶群自然而然的擴大。

2.競爭,騰訊以QQ起家,後來出現微信,在社交軟件上先行一步,但是別的公司也想分蛋糕,比如阿里。如果在微信剛出來收費可能能賺點,但是現在,假設眾多社交軟件都收費,估計出現價格戰,耗費人力。

3.收益,微信收費在我看來就是短視的表現(有點馬後炮)。我們打DOTA2都知道一個笑話,賬號註冊刷下去了一批菜雞的。騰訊的lol,王者農藥如日中天,誰也說不清QQ登陸,微信登陸在其中發揮的作用值多少錢。

其實,我主要說的東西歸納起來,就是用戶,有了絕對的用戶基數,錢不是問題。


啊喲hoho


一開始也許大家都願意交。等有人做出一款和微信一樣的軟件然後承諾永遠不收費,微信就死翹翹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