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後為何藻類死亡了?

馬到成功285129546


暴雨後為何藻類死亡了?

在水產養殖中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的話,在暴雨之後水體中總會出現一些死掉的藻類。這種情況當水體溫度越高、水質越肥的塘越易出現。像這種情況如果水體中的藻類死亡很嚴重的話我們把這一現象稱為“倒藻”,也就是說水體中的藻類過多死亡之後,水已變成”死水”了。那麼暴雨後為何藻類會出現死亡呢?對於這一問題,踏火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 缺氧而死:暴雨一般都出現在水溫高的季節中,在這種季節裡一般水中的有機質較多,有機質在分解時是需要大量氧氣的,如果突降暴雨的話,因水體形成上下對流,上層溶氧量高的水體被帶入底層之後,水體中的溶氧會很快消耗掉,這時很易出現整個水體都缺氧的情況。因水中的氧不夠不,這時水中的一些藻類就會出現死亡。
  • 水質變化過:所謂的暴雨一般都是短時間內降雨量很大,但是這種雨水的PH值相對於水體中的ph值是有很大差異的,如果下雨之前是有太陽的話,魚塘表層水體的ph值有時會高達8.8以上,但是雨水的PH值一般都是中性或酸性的,這時PH值上過大的差異也會引起水面一些藻類出現死亡,當然這只是一個方面,同時水體的硬度、鹽度(海水)的變化都會影響到藻類的存活。
  • 溫度變化

    :這種在高溫季節中很常見,一般出現暴雨之前都是很悶熱、水溫也高,但是一下暴雨之後,水體表層的溫度會出現急驟下降,這一因素 也能引起水體中的藻類出現死亡。



以上僅為踏火個人經驗見解,供參考用,更多的水產、水族類經驗分享敬請關注踏火逍遙說魚,謝謝!


踏火逍遙說魚


暴雨後為何藻類死亡了?

暴雨過後,藻類死亡是比較常見的現象,也很合理。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下暴雨的過程中,藻類光合作用受到嚴重阻礙,同時水體渾濁,無法吸收二氧化碳,生產氧氣,所以藻類無法吸收營養,最終可能出現死亡的現象。


☞,暴雨天氣下,氣壓低。加上溶氧量嚴重不足,各種藻類生長受阻,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出現倒藻現象,具體來說就是藻類迅速老化死亡,而死亡的藻類在腐爛分解的過程中,會繼續消耗大量溶解氧,最終導致藻類大量死亡,一般出現在暴雨之後的幾天時間。



☞,暴雨期間,水體渾濁,大量顆粒物飄蕩在水中,一旦暴雨過後,這些顆粒物會沾附在藻類表面,影響藻類正常活動,同時阻礙了藻類的光合作用,最終引起藻類老化死亡。


☞,雨天,蝦田(塘口)ph值不穩定,一般偏低,由於暴雨天氣下,含有一定量的硫酸會大量流入水中,水藻有比較大的概率酸中毒,從而導致死亡。

總結:

暴雨天氣對於養殖戶和小龍蝦而言屬於天災,養殖戶無法控制,不過可以採取適當的措施將受災的負面影響儘量降低一些,除了在暴雨來臨前做好小龍蝦的防逃措施外,最好在雨前往蝦田(塘口)灑一些增氧片和應激靈,可以給水體增氧,同時降低小龍蝦的應激反應。


小龍蝦曬太陽


進入七八月以後,養殖品種進入高速生長區,隨著投料的加大,池塘水質和底質逐步惡化,天氣異常突變(暴雨、高溫、風向轉變等天氣原因),菌藻不平衡,營養缺乏,出現大面積或全部藻類死亡,導致塘出現倒藻轉水的情況,輕微時魚吃食緩慢,嚴重的魚池會出現魚類浮頭,甚至缺氧死亡等情況。

倒藻的原因

1、水體的藻類單一

水體的穩定性主要是由生物多樣性決定的,也就說水中的微生物種類越多,水體越穩定。藻類結構單一的池塘水質容易過濃,肥而不活,單一藻類繁殖大量吸收單一元素而造成某種元素缺失,池塘營養結構失衡,微生物種群不穩定,某些元素和有害物質因為不適合單一的藻類吸收降解而大量累積,就會出現水質惡化、底泥發臭。單一藻類的水體通常在高峰期時由於結構單一,缺少平衡,易發生繁殖過旺、老化甚至倒藻泛塘現象,所以應儘量保持養殖水體中微生物的多樣性。

單一的小型綠藻為主

2、泡沫多、老化水質

高溫天氣在池塘水面油膜多,懸浮物過多,下風口黃綠色的泡沫死藻比較多,一般這種情況水體已經富營養化,藻類慢慢老化死亡,數量減少,水體物質循環失衡,極易出現缺氧倒藻泛池等情況。

泡沫多,老化水

3、天氣突變

在由陰雨天突然變成高溫悶熱的時候,特別是連續的陰雨天氣突然連續高溫,這時候水體理化指標溫度、氣壓、溶氧、pH值、有毒物質等也會隨著天氣突變而急劇改變,水體應激過大,藻類不能適應環境的改變而死亡,引起倒藻。

4、管理不當

操作管理不恰當,如過量施肥施菌或時間不對、過量消毒、殺蟲造成生物不平衡等,特別是在高溫天投放對藻類殺滅作用比較厲害的產品,如硫酸銅、漂白粉、強氯精等。

5、藻類營養缺乏,營養均衡失調等。

6、水體原生動物過多

水體的原生動物攝食藻類而大量繁殖,抑制藻類生長,會使水體藻類不足產氧能力降低造成缺氧甚至倒藻轉水。

7、部分魚塘魚吃食不好活力差,用過底質改良劑以後,暫時提高食慾,很快又恢復和以前一樣。

鏡檢水體中有大量輪蟲,橈足類、枝角類等原生動物

倒藻後水質變化及危害

1、池塘溶解氧下降,魚類有浮頭現象

藻類死亡以後水體表面有大量的氣泡阻止空氣中的溶氧進入水體,水體中大量死藻的分解會加劇消耗水體中的氧氣,雙重作用下,導致水體嚴重缺氧,魚類發生浮頭,嚴重的引起死亡。

2、水體指標改變,加速水質底質惡化

池塘水體和底部長時間處於缺氧狀態,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池塘水質越差,溶氧越低,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毒性越強,pH值呈酸性,水中有害物質超標,魚類食慾下降,體質減弱,對養殖動物的健康及其生長造成嚴重危害。

3、水質易混濁,水體菌相失衡

出現轉水、泛塘以後,有益菌和藻類大量死亡,溶氧急劇降低,養殖動物狂躁不安,水體大量的死藻,雜質,殘餌無法代謝,有害微生物大量繁殖。泥土顆粒及死藻,雜質,殘餌與水、礦物質等經過增氧機的轉動形成泥漿水。池塘水質變得渾濁,一旦形成渾濁水體,不但水體內藻相-菌相的失衡,大量的泥沙還可以直接阻礙魚類的正常呼吸,更為嚴重的是使各種病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導致魚類感染各種疾病的原生動物攝食藻類,原生動物大量繁殖會使藻類減少。

水體渾濁,大量泥沙、懸浮物

4、藻相轉變,水中藍藻旺盛

池塘水體中各種藻類的生態條件各不相同,其結構組成會因溫度、營養光照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正常的情況,優勢藻類是由綠藻、硅藻、隱藻組成,如果倒藻轉水以後,水體處於富營養狀態後,極易轉換為以藍藻、裸藻,甲藻為主的劣勢有害藻。這些藻類繁殖能力強,產氧能力差,淨化能力弱,有益藻類無法正常繁殖,使水質底質惡化,而且死後會產生有毒有害的物質,對於魚蝦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

倒藻後水體理化性質會發生急劇變化,輕者導致缺氧浮頭、生長慢,重者可能全軍覆沒,所以一定要重視該問題,經常巡塘,及時發現及時處理。

如何有效預防倒藻發生

1、高溫季節一定合理使用增氧機;

2、高溫季節應池塘適量添加乾淨老水(可以在白天加入乾淨水體的上層水,引入優良藻種);

3、根據天氣水體變化經常使用微生物製劑調控水質,保持水體穩定;

4、經常補充少量的肥最好是添加微量元素;

5、定期改底增氧,提高底泥和水體的氧化電位,降低降解底層有機廢物,消除底泥發黑,發熱,發臭等現象。

6、不盲目的使用消毒劑,殺蟲劑等使用過後要及時的解毒增氧。

水體大量的裸藻

倒藻後的及時處理

1、開啟全池增氧機,提高池塘溶氧。

2、定期更換新水。

3、使用改底產品。定期改善底質,提高氧化還原電位,消除底泥發黑、發熱、發臭等現象。

4、水體渾濁時,使用有機酸淨水,增加水體透明度,隔三到四個小時以後補充有益菌,加快水體的恢復速度。(注:氨氮、亞硝酸鹽過高時應先用解毒,並開增氧機曝氣)

總之,預防為主,治療為輔。每天堅持早、中、晚各巡塘一次,注意觀察魚塘水色變化和魚類吃食、活動情況,並做好記錄,加註新水使魚塘水深到達2米左右,增加魚塘的容積,提高魚塘的自淨能力,多開增氧機攪動水體,防止水體上下對流引起魚浮頭。


山西紅姐加油


雨水是酸性的,會導致藻類植物腐蝕爛掉,藻類主要是靠光合作用才生長的,暴雨過後會導致水渾濁,也會導致藻類植物死亡,




廣西老謝


因為雨水有酸性


貪念121


應該是雨水有酸性吧!


小麥子463


雨水造成水質渾濁,再加上雨水的酸性,所以藻類容易死。


河北松哥


謝謝與你分享 1藻類進入高速生長區,隨著投料的加大,池塘水質和底質逐步惡化,天氣異常突變(暴雨、高溫、風向轉變等天氣原因),菌藻不平衡,營養缺乏,出現大面積或全部藻類死亡.2 高溫天氣在池塘水面油膜多,懸浮物過多,下風口黃綠色的泡沫死藻比較多,一般這種情況水體已經富營養化,藻類慢慢老化死亡,數量減少,水體物質循環失衡,極易出現缺氧倒藻泛池等情況。希望能採納


以你為癮燕


下雨過後藻類會缺氧而死,高溫天氣雨水過後藻類也容易死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