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裡,王掞在老九舉薦老八任大將軍王時,出來瞎攪是何意?

宋安之


必須出來瞎攪,否則老八胤禩就要得逞了。

在確定大將軍王人選的朝會上,各個皇子們都摩拳擦掌,志在必得。因為朝野普遍認為,誰奪得了這個大將軍王之位,誰就是鐵打的皇位繼承人。而四爺胤禛早已和鄔思道商議好,要推老十四胤禵為大將軍王,並換取年羹堯做陝甘總督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未來奪嫡,更能贏得康熙的好感。



但一上來,八爺胤禩便志在必得。八爺黨的智囊老九胤禟說:“大將軍王不過是個主帥,不一定要懂軍事,要的是威望和賢明,這樣才能三軍用命,所以八阿哥胤禩最適合。”

老十連忙附和:“諸葛亮也不會打仗,不照樣指揮千軍萬馬?”

這一攛掇,底下的朝臣也連忙隨聲附和,整個輿論開始傾向於老八胤禩。

如果這時沒人從中打岔,岔開話題,康熙直接否決了老八,會很尷尬,嚴重的話甚至會逼老八造反。於是,老臣王掞主動站了出來,和康熙心照不宣地唱了出雙簧。

王掞先是順著八爺黨的觀點說:“十爺的話至為允當。”



你不是說大將軍王不懂軍事也能幹嗎?那按照這個邏輯,不僅八爺能當,很多人都能當。所以你能保舉八阿哥,我也可以保舉二阿哥。於是王掞順著這個邏輯就開始保舉起胤礽來。

“兵法說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潛心懺悔,常思待罪立功,以贖前愆。”

康熙也立刻心領神會,順著王掞的邏輯訓斥起胤礽來。

“他想躍馬疆場,將來好帶兵來逼宮?他既然想騎馬,就把他關到上駟院去,和馬住在一起。”

王掞又玩起了道德綁架的老一套:“老臣昏聵,希望皇上不要再虐待廢太子。”

康熙無奈:“把王掞攙出去。”



二人演技了得,一番吵架就跟平日一樣,無非就是圍繞著廢太子胤礽能否再次復立的事繞來繞去。但這麼一番攪和,推選老八胤禩為大將軍王的事就被岔過去了。

等王掞被攙出去,康熙好像忘了剛才的事兒似的,目光轉向胤禛:“胤禛,你覺得呢?”

就這樣,胤禛順利推老十四胤禵為大將軍王。


達摩說


瞎攪合?可以說在這次選舉西北大將軍王的朝會當中,王掞的頭腦並不是發熱,而是跟康熙一樣的冷靜!他與康熙所進行的一次絕妙的配合,成功的再一次打壓了八爺黨,間接地為雍正隨後的上位做好鋪墊。

選舉西北大將軍王,這一幕場景其實真的很熟悉,與多年前的選舉太子如出一轍,雖然當年是選舉皇位繼承人,而現如今選舉的是一位統領重兵的元帥,並且還要加封半個王號(不是真正的爵位),但同樣也讓人垂涎三尺,畢竟當年選舉的只不過是一個名義上的繼承人,而現如今選舉的是一個可以抓住實權的人,多年前慘遭失敗和遭受重大打擊的八爺黨,自然不會放棄這樣的機會。



但正如鄔思道在之前所說的話, 這次朝會名義上是選舉,但實際上康熙皇帝自己恐怕早就已經有了人選,事實上也跟多年前一樣,康熙是大清的皇帝,決定權自然也在康熙的手中,這是帝王的性質決定的,所以這樣的權力絕不會因為所謂的民主權舉而發生改變,這場選舉跟幾年前的那一次一樣,也仍然是康熙為了打壓反對派而進行的一項門面工程,不過這一次,康熙遇到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既然心裡有了人選,那在選舉的過程中,康熙自然要找藉口打擊反對一派,多年前選舉太子的過程中,滿朝文武絕大部分人選舉八阿哥,面對這樣的結果康熙可以用八阿哥收攬人心拉幫結派來定立罪名,畢竟太子的身份早就確立,在這樣的模式下八阿哥還能受到大眾的擁護,不是拉幫結派那是什麼?面對這樣的陷阱和打壓八阿哥也無力反擊,但這一次,康熙多年前的招數不管用了,畢竟多年後的今天,大家選舉的不是皇位繼承人,而是一個平定邊疆叛亂的,倘若八阿哥和他的手下主動請求願意為大清的版圖建立功勳,康熙皇帝還能用拉幫結派收攬人心來製造罪名嗎?難道保家衛國為國效力,也成了裝模作樣?這樣的大帽子一旦扔出去,以後誰還敢為國效力?



所以康熙仍然會選擇扣帽子,但這個帽子不會由自己主動扔出去,得需要一個人穿針引線,與康熙熟悉幾十年的王掞,就這樣恰到好處的站了出來!

由於早在上朝之前,康熙就明白滿朝的文武當中絕大部分人仍然建議八阿哥充當西北大將軍王,就算雍正第一時間提出保舉十四阿哥或者其他非八阿哥的人選充當大將軍王,相信很快就會被朝堂上眾多官員的口水所淹沒,要想限制這些官員說話,最好的方法就是能找藉口,也不給八阿哥扣帽子的情況下不讓他們說話,而康熙與王掞的配合就在這裡展開了。

老十和老九首先在朝堂上發出聲音,強烈建議老八擔任西北大將軍王,並極力強調這個位置不一定需要懂得軍事的人,有籌劃能力的人就行,顯然這是為了掩蓋從來沒有在軍旅中待過的老八的軟肋,正當其他官員準備積極響應的時候,王掞卻搶先佔了出來,接過了老九老十所說的話,既然不需要軍事能力,那自然也就意味著康熙的任何一個兒子都可以,既然老八能夠勝任,那被廢除太子之位的胤礽憑什麼不能勝任,畢竟作為太子他的籌劃佈局能力更強,又是康熙的兒子也想戴罪立功,那他憑什麼不能上?



八爺黨想通過沒有軍事能力的人也能成為西北大將軍王的理論在朝堂上給人洗腦的時候,卻不知道王掞用同樣的理論反將了一軍,既然是個皇子都可以,那老八就不一定能上了!

當這套反推理論讓八爺當感到尷尬的時候,終於抓到機會的康熙更是補了致命的一刀:想帶兵?未來還想謀逆篡位?既然喜歡躍馬馳騁,那就關在馬棚裡去養馬吧!儘管這句話是針對王掞說的,目標也是針對已經被廢黜的太子,可稍有情商的人都會意識到,這哪是在說太子,這簡直就是變著法的罵老八,大家不覺得眼前的這一幕太熟悉了嗎?



多年前同樣也是在朝堂之上,眾人選舉老八擔任太子,結果被皇上扣上了一個結黨營私的帽子,而現在太子的老師選舉太子接手兵權,卻被康熙製作為意圖謀反,那躍躍欲試的八爺黨們還敢說話嗎嗎?誰又能保證剛才的話不是針對八阿哥說的?誰又能保證康熙又會不會把大帽子繼續扣在八阿哥的頭上?反正幾年前就扣過了,不怕再扣一次!所以面對康熙的發火,正摩拳擦掌的八爺黨反倒變得集體不敢說話,畢竟他們當中的絕大部分人經歷過幾年前的那一幕,權傾朝野的佟國維因為支持八爺黨直接被罷免,老十四更是因為替八阿哥說話差點被康熙親手砍死,而現在康熙指桑罵槐的說帶兵很可能意味著謀反,不知道會有哪個冤大頭會再一次不顧一切的冒出來替八阿哥說話?也許一個也沒有!

所以當康熙發洩過後,朝堂上反倒顯得一片寂靜,無人再敢提八阿哥擔任西北大將軍王的事,而這個時候的康熙順理成章的讓雍正說話,雍正也順理成章的推舉有著軍旅經驗的老十四擔任西北大將軍王,面對這樣的局面八爺黨也不敢再有所反對,有軍旅經驗的人你不擁護,非要擁護一個沒帶兵打仗的人?那你們想幹什麼?沒有人會在這個關鍵時刻去碰這個黴頭!


遼寧資深球迷


其實整個雍正王朝裡並沒有三個黨。一直都只有兩個陣營,一個是太子黨,跟反太子黨。太子黨的人包含了太子、四爺、十三爺;反太子黨包含了大阿哥,八爺九爺十爺十四爺。也就是說,四爺在一開始一直都是輔助太子的。是太子黨的二號人物。而太子被廢除之後,原太子黨的太子被下掉,作為二號人物的四爺自然被整個原太子黨的人當成是繼承人,自己人,這也就有了四爺黨的說法。這個王琰本身是太子的人,就是太子黨的人,自然就把四爺當成新的領袖,他幫著四爺也就順理成章了,畢竟是同一個黨派的自己人。

在胤礽被廢之時,大阿哥也被拿下了,這時候反太子黨的格局也明顯了,只剩下八爺九爺十爺十四爺,這也就是後來被稱為八爺黨的人群。

其次,王琰看似在保太子,實際上是在借太子事件來貶低八爺,說兩個人都是紈絝子弟。八爺這個人運用權術是一流的,但是在真實本領上卻一般,尤其是心術不正,無容天下之心。比如,西北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就是八爺操作的。


優己


對於王掞來說,太子胤礽就是他心中永遠的痛。

《雍正王朝》中的王掞,作為太子胤礽的老師,他在胤礽身上也是花費了其半生的心血,其對於太子胤礽的付出甚至可以比肩康熙皇帝。而對於王掞來說,他這樣做並不是寄希望於胤礽在登上皇位後,能夠為其塑像立祠,讓其留名青史,他更希望的是不辜負康熙皇帝授予他的這份囑託,以及能為整個國家培養出一位合格的君主。

然而最終的結局讓王掞無比失望。

太子胤礽的行為不端,廣為詬病,並且無論是行為上,能力上,還是品德上,都讓康熙皇帝對其是失望透頂,這才有了康熙皇帝在熱河“一廢皇太子”事件的發生。儘管後來康熙復立了胤礽的皇太子之位,只可惜胤礽已經是徹底的無可救藥,非但不知悔改,而是隻想著報復,甚至還計劃著陰謀叛亂,最終胤礽第二次,也是最後一次被康熙廢黜,徹底退出了政治舞臺。

這樣的結局對於王掞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來說,其打擊無疑是非常巨大的,畢竟他在太子胤礽身上付出的太多,並且這也是為康熙皇帝,為朝廷,為整個國家的付出,如今卻全部付之東流,此時王掞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用“心如死灰”來形容,是一點不過分的。

然而,王掞並不想著放棄,他依然還想著為胤礽做點什麼,或許這就是讀書人的“執拗”。

於是,對於王掞來說,機會似乎是來了。

西北的策妄阿拉布坦叛亂,傳爾丹六萬大軍全軍覆沒,康熙要從皇子中選擇一人擔任“大將軍王”,率領大軍親王西北平叛。

在推舉“大將軍王”的朝會上,九阿哥胤禟率先發言:

“西北打仗,主要是一個人坐舵兒的將軍,剛剛皇上提到‘’字,覺得八阿哥最合適。

十阿哥胤䄉也是隨聲附和:

“諸葛亮不會武功,照樣打勝仗。”

可以說,儘管九阿哥胤禟和十阿哥胤䄉的發言是為了保舉八阿哥胤禩,但是這也給了王掞一個絕佳的機會。

一方面,此前一直沒有人進行發言,自己如果貿然闡述想法和觀點,不僅非常的唐突,還有可能遭到非議和排擠,這個時候九阿哥和十阿哥率先發言,可以說在王掞看來起到的是“拋磚引玉”的效果,正好可以接上這個話茬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另一方面,九阿哥和十阿哥的話可以說正好說到了王掞的心坎上,畢竟胤礽與八阿哥胤禩一樣,都沒有打過仗,藉著兩位皇子的觀點,推出胤礽也就順理成章了。

於是王掞說到:

“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雲‘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潛心懺悔,常思待罪立功,以贖前愆。”

王掞心裡非常清楚,這對於胤礽來說,是一個重新翻身,甚至是重新坐上太子之位的機會,畢竟康熙也已經步入暮年,這樣的機會確實不多了,況且此前,康熙已經有過一次復立胤礽的經歷,他也希望爭取到這次機會。

只不過康熙對於王掞的想法是立即否定,還對胤礽施以了懲罰性的措施,而這也宣告了王掞想讓推薦胤礽出任“大將軍王”的幻想直接破滅。

實際上,對於王掞來說,這也是他對於康熙皇帝的一次試探。

此時距離太子胤礽被康熙下令圈禁在鹹安宮,已經過去了有五六年的時間,此時的王掞並不清楚康熙對於太子胤礽的態度和想法,因而才會依舊抱有著幻想。

王掞非常清楚,這次舉薦胤礽出任“大將軍王”,即便是康熙沒有讓胤礽帶兵的想法,否定了王掞的建議,但是他至少也讓康熙明白胤礽的悔改的之意,希望改善康熙對於胤礽的看法,並且看看康熙此時對於胤礽有什麼樣的態度。

只不過,康熙的回答讓王掞徹底的心涼了。

“他想躍馬疆場,將來好帶兵來逼宮?他既然想騎馬,就把他關關到上駟院去?那乾脆就讓他和馬住在一起得了。

這不僅僅是說明此時的康熙依舊沒有原諒胤礽,且不說胤礽能不能重登太子之位,就連在獲自由都是一種奢望。從康熙皇帝如此決絕的回答中,王掞的心中也徹底明白,太子這次是徹徹底底的被廢黜了,自己的辛勤付出也就此付之東流。

儘管王掞已經是失望透頂,萬念俱灰,但是此時的他依然想到的是身上的這份責任,既然不能培養出一個合格的太子,那就扶保以為真正適合的君主。因而在此之後,王掞開始將所有的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了雍正身上,在他看來,雍正是所有皇子中真心為了朝廷用心辦事的人,而在生命的最後,他也幫助雍正“羞死”了鄭春華,除掉了雍正一個巨大的掣肘和把柄,然後用自盡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算是幫助雍正走完了最後的一程。

最後再提一下,《雍正王朝》中的王掞,歷史上確有其人,並且如同劇中一樣,也算是飽學之士,還在康熙朝時期文淵閣大學士,位高權重。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的時候,王掞主動上疏請奏康熙復立胤礽為皇太子,而遭到了康熙的訓斥,並且其子也被罰代戍西陲,而王掞本人也在雍正朝時期去世。王掞作為傳統的漢族知識分子,對“地長子繼承製”的執拗,使得他在胤礽被廢十年之後,依舊堅持推薦胤礽,或許也是因為這樣的歷史背景原型,他才得以被寫進《雍正王朝》,成為胤礽最為堅定的支持者吧。


雍親王府


王掞是廢太子胤礽的老師,《雍正王朝》裡,接到青海羅布贊丹增叛亂的消息後,康熙決定啟用一位皇子出任大將軍王,帶兵前去平叛。

對於眾皇子來說,這不僅是一個掌握兵權的好機會,更是一個展示自己的好機會,因此個個摩拳擦掌。其中九爺推薦八爺人大將軍王,四爺先是想推薦十三爺,後來經過考慮後推薦的是十四爺,而這時作為廢太子老師的王掞,卻跑出來推薦廢太子。

王掞為什麼推薦廢太子呢?是不死心?是搗亂?還是糊塗了?或許很多人都會從這個方面去找原因。但如果大家這樣想的話,就太小看王掞了。

王掞是什麼人,人家是大儒,是太子的老師,是學問、品德、格局都頂級的人物,他怎麼會不知道廢太子已經不可能東山再起了,所以不存在不死心的說法,更不會犯糊塗出來瞎胡鬧。那麼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我覺得,王掞之所以這樣做,做可能的原因就是為了幫助四爺。王掞對廢太子是不滿意的,他希望教出一個明主,但廢太子卻不爭氣。而四爺的所作所為卻讓王掞看到了自己心中理想中的接班人,因此在他內心深處是想幫助四爺的。

王掞此時舉薦廢太子出任大將軍王,概括來講有四個目的:

一、暗示老八手段卑劣。要知道第一次廢太子其實就是老八搞得鬼,對此康熙心裡清清楚楚,此時提出廢太子,無非是想讓康熙想到:是老八採取卑鄙手段促成廢太子一事的。

二、貶低老八,抬舉四爺。王掞這樣做,就是把老八和廢太子放在一起比較,暗示如果老八這樣的人都可以重用,那麼廢太子當然也可以重用。廢太子既然不能用,那老八就更不能用了,這樣的話,實則是抬舉四爺啊。

三、暗示康熙用四爺的人,如十三爺。王掞此時並不知道四爺不想讓十三爺出任大將軍王,所以想推薦四爺的人。由於四爺和十三爺本來就是太子的人,王掞推薦廢太子不被採納,那太子當年的那幫人還是不錯的,如四爺和十三爺。


孤舟釣江雪


王掞的與康熙的一番對話確實是《雍正王朝》中的一大笑點。這件事發生在康熙二廢太子之後,傳爾丹在西北大軍冒進,致使6萬清軍全軍覆沒,西北戰事在即,康熙急需一位有才華的皇子代替康熙到西北平亂。朝堂之上,九阿哥胤禟欲言又止,康熙看在眼裡問他的意見,她說:

西北打仗,主要是一個人坐舵兒的將軍,剛剛皇上提到“賢”字,覺得八阿哥最合適。

老十也附和道:

諸葛亮不會武功,照樣打勝仗

大將軍王的位置至關重要,很多人傳言這個位置的人就是將來皇位的繼承人。所以老九,老十要把老八推上去建功立業,所以他們說西北需要的是一個坐鎮搖旗吶喊的。但是老八一直以來都是理政的能手,沒有表現出治軍的成就,在軍中威望不大。老大胤禔管兵部又是打仗的好手,但是這時候已經被圈禁,老十三,老十四軍事才華橫溢,都是從兵營裡摸爬滾打出來的,老十三也因太子事被圈禁,只剩下了老十四有出色的帶兵能力。



老九舉薦老八以後,朝中不少人應和這樣下去可不得了,所以這時候從人群中鑽出一個年邁的身影,廢太子的老師王掞,他說:

老臣保舉一人,必能勝任,兵法說“哀兵必勝”。二阿哥胤礽自獲罪以來,潛心懺悔,常思待罪立功,以贖前愆。

王掞這樣說一方面主要著實讓人心痛,他一門心思和一腔心血都放在了太子身上,對這個弟子疼愛有加。國庫欠款時,王掞拿出了自己的所有家當8000兩白銀,交給太子時的場景依然歷歷在目,讓人感動,關鍵的時候仍然不忘替太子說話。另一方面他聽到九阿哥舉薦八阿哥胤禩實在是無稽之談,所以他出來一攪和就給了康熙臺階,康熙順著他的話說道:



他想躍馬疆場,將來好帶兵來逼宮?他既然想騎馬,就把他關關到上駟院去?那乾脆就讓他和馬住在一起得了。

王掞這個時候立馬下跪:

老臣昏聵,希望皇上不要再虐待廢太子。

王掞這麼一鬧,關於幾件八阿哥的事情,順帶就被拖過去了。老四也藉著康熙詢問他的機會 ,獻上事先準備好的奏摺,舉薦老十四為大將軍王 。


紅雨說歷史


《雍正王朝》中王掞在八爺黨保舉八爺胤禩出任大將軍王之時突然冒出來舉薦廢太子戴罪立功,絕對是在搗蛋,他就是故意的。

王掞突然打斷八爺黨的話,跳將出來,絕對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也就是說他的根本目的並不是要真正的推舉廢太子。

他有三層意思在裡面:

1、八爺黨說大將軍王不用上前線,所以不用武功多麼高。

只要做在打仗裡面指揮一下,利用皇子的身份,提升一下士氣就可以了。


王掞提出廢太子,意思是說,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活兒,廢太子也能幹。

成功的阻擊了八爺黨出任大將軍王的理由,使其理由不成立,給廢太子出了一口氣。

2、確定了康熙皇帝默認的皇位繼承人不是胤禩。

康熙直接不用搭理他們,訓斥了王掞,轉身去問胤禛,避免了回應八爺黨,其實就是對胤禩的否定。

3、試探一下康熙對廢太子胤礽的態度,看看有沒有可能將廢太子放出來。

因為畢竟是太子的老師,也是有感情的。

可惜,看康熙的意思,廢太子沒有可能放出來了。


逝去即歷史


王掞其實就是出來攪局的!他明明知道二阿哥大勢已去,他還出來保舉他,說明他是別有用心,其中之一就是他當了大半輩子太子的老師,見證了太子的興衰,到了這個局面,他已經對太子心灰意冷了,出於對太子多年的感情,這其中肯定是收了太子很多好處或者太子幫了他很多忙!那麼他在推薦大將軍王這個節骨眼出於對太子的忠誠,恩情站了出來,說出保舉太子的這番話!當然,他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通過這件事來探探康熙的心裡是否還惦記著二阿哥,倘若還存在一絲希望,那麼他也毫不猶豫的支持二阿哥!如果康熙對二阿哥死心了,那麼對於自己的這番話必定觸犯龍顏,康熙天性不愛殺人,王掞抓住了這一點賭了一把,最壞的結果就是告老還鄉回家當個老財主!的確康熙念及他歲數太大讓他告老還鄉了!王掞能夠一直在太子身邊,那也說明這個人不簡單,能夠對康熙有所瞭解,否則康熙也不會讓他當太子的老師!當然,最終結果也像王掞所想,一切都是空,即使這樣,王掞拼了老命還在幫著太子想以後的出路,那就是隻有老四當上皇帝, 太子才有好日子過,他也看出四阿哥奪嫡的幾率是蠻大的,於是他就來到四阿哥府上勸四阿哥去爭奪皇位,甚至不顧老臉去勸王春華自殺,一切的一切都是為了二阿哥,這也說明了這位老臣對主子的忠心,也是難能可貴的!所以,老王掞這輩子不容易!


可樂男孩


康熙五十七年,西藏發生叛亂,康熙派出皇十四子胤禵出征西藏,被認為是兩廢太子之後,康熙皇帝的最後一次“考試”,是要選定最終的儲君,滿朝文武皆以為然。

在《雍正王朝》裡,所展現的劇情與歷史異曲同工,這最後的“考試”,攪擾著諸王大臣的心。如果僅僅從電視劇來分析,與其說是康熙最後的“考試”,還不如說是最後的安排。

從江南賑災到追比國庫欠款,再到《百官行述》的處置等,無一不在昭示四爺胤禛即將克承大統,到康熙點將出徵西藏,可謂萬事俱備只欠登位了。此番出征,無非是將老十四胤禵從八爺黨分離出來,打發到千里之外以免禍亂朝廷。

可是這事兒康熙還不能自己說出口,得像下棋一樣,根據局勢風向而定。在舉薦撫遠大將軍的時候,廢太子胤礽的師傅王掞突然跳出來,要舉薦廢太子出征,他真的是老糊塗了嗎?

天下斷不可能有兩次被廢了的太子重新再立,真實的歷史倒是胤礽真不安分,託人“衣帶詔”舉薦他為大將軍,不過此事被告發,康熙皇帝當場否決了,這人卻不是王掞,史上的“礬書案”說的就是這事。

王掞是胤礽的師傅,想必對胤礽也十分了解,這在他最後一次和老四胤禛的談話中就可以瞭解到。保胤礽,推舉胤礽,是他作為師傅的責任和義務,是不是“太子黨”無關緊要,但是胤礽行不行則是另外一回事。王掞最後能找到老四胤禛,替他除去鄭春華,從這件事中就可看見,王掞絕非泛泛之輩,他對局勢有著獨特的政治敏銳性。

王掞不是一個老古董,在康熙決議撫遠大將軍的時候跳出來,看似是舉薦胤礽復出,實則另有所思。如果僅僅是試探康熙的心思,想知道康熙皇帝心裡還有沒有廢太子胤礽,那他就真的是個老古董了,所以,他絕對不是試探康熙心中還有沒有胤礽。那麼,他究竟所為何事呢?

有人說,他是跳出來攪局,讓八爺黨得無所成。王掞是廢太子的老師,就算是太子黨的人,到了康熙五十七年左右,胤礽已經被廢十餘年,太子黨只怕也已經早無立錐之地,故王掞只不過是個孤獨的老者而已,哪還有能力來攪和八爺黨的局?

王掞最後一次出現是在老四胤禛的府上,他的一番論述比之於朝廷上的多數大員來說,思維更加清晰,時局把握更加準確,他深知唯有老四還想著大清的江山,換個角度來看,王掞身為帝師若干年,他的視角與康熙何異?

“我是一個燈枯油盡的人了,既沒有什麼可怕的,更不為攀附你。……其他阿哥呢?養尊處優,耽於玩樂的就佔去一大半;剩下的,有的做事,有的拆臺,有的看笑話,有的心藏險詐,一心要做楊廣!只有四爺您,心裡裝著我大清的江山,心裡念著我大清的臣民……”

王掞的一番話,其實也就是康熙皇帝的心裡話,哪些人養尊處優耽於玩樂,哪些人做事,哪些人拆臺,哪些人心藏險詐,這些都是有所指的。從這裡,你也可以看出,少一些政治權謀,少一些陰險狡詐,同樣可以看準時政大局。八爺黨是做事的人還是拆臺的人,在王掞的心裡很清楚。

所以,在舉薦西北大將軍王的時候,在老九老十推舉老八的時候,王掞坐不住了,因為他明白八爺黨就是拆臺和心藏險詐之人。

按照老九老十的說法,主帥不必衝鋒陷陣,只要坐鎮指揮就行了,比如諸葛亮。很顯然,老九老十的說法根本站不住腳,他們只不過是要謀求大將軍王的職位,為奪嫡急需力量而已。根據這個邏輯,只要是個人就可以當大將軍,那麼,廢太子胤礽也可以,甚至比老八還適當。

王掞的反駁實際上是對八爺黨的怒懟,以證明老九老十推舉老八的理由太不充分,從而打消康熙皇帝派老八為帥的可能。

其實康熙皇帝心裡很清楚,他們的話當然站不住腳,只是由王掞點出來,康熙才好就坡下驢。王掞此舉,雖然有多此一舉之嫌,但是可見他人雖老,心卻明。


青燈問史


廢太子胤礽的師父王掞幾乎從來沒有糊塗過。就是表現出“迂腐”的時候也是清醒的。

在“大將軍王”的舉薦過程中,這位王掞師傅就用他“迂腐”的表演,玩了一次“攪局”的把戲,讓八阿哥胤禩想當“大將軍王”的如意算盤落了空。

康熙四十六年,西藏阿拉布坦起兵叛亂,傳爾丹的六萬人馬全軍覆沒,康熙決定派一名皇子代天子出征,平息西藏的叛亂。

康熙對這次出征非常重視,給代天子出征的皇子極大的權力和榮耀,任命撫遠大將軍,封大將軍王。這是一個炙手可熱的機會,幾乎朝野上下都不約而同的認為,能夠得到這個大將軍王的皇子,必然是皇位繼承人。皇子們的爭奪幾乎進入了白熱化。

其實,說到底有能力有實力爭奪這個大將軍王的皇子也就是八阿哥胤禩,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原本有資格帶兵打仗的大阿哥胤褆和十三阿哥胤祥都已經被康熙圈禁了。

四阿哥胤禛其實是知道自己幾乎是沒什麼實力和能力爭奪這個大將軍王的,但是,他實在是不甘心這個大將軍王被別人爭走,情急之下,他居然想“力薦”還在圈禁的十三阿哥胤祥。他的這個想法,被他的師爺鄔思道堅決的制止了。鄔思道告訴胤禛,西北打仗打的其實就是錢糧,只要是控制住西北大軍的錢糧,那麼任憑是什麼大將軍王都能控制。

胤禛很快就明白了這個道理,他和鄔思道設計了一個“暗度陳倉”的方案,以推薦十四阿哥胤禵當大將軍王為條件,安排年羹堯任陝甘總督控制西北大軍的糧草供應。

十四阿哥胤禵其實是這次代天子出征的最佳人選,他不但分管兵部,還有領兵打仗的經驗,有一定的軍事才能。鄔思道認為,四阿哥胤禛推薦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肯定會得到康熙“識大體,顧大局”的讚賞。

而在八阿哥胤禩的八爺黨內部,澤出現了明顯的內部矛盾,十四阿哥胤禵希望八阿哥胤禩支持自己出任大將軍王,而八阿哥胤禩卻指望十四阿哥胤禵舉薦自己,經過一番爾虞我詐,八阿哥胤禩和十四阿哥胤禵在這個問題上基本上算是翻了臉,康熙用一個大將軍王的頭銜,很輕鬆的就瓦解了八爺黨。

在這個背景下,十四阿哥胤禵和四阿哥胤禛很快就達成了協議,四阿哥胤禛推舉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十四阿哥胤禵保舉年羹堯為陝甘總督。

很快,康熙召集朝會,專門討論大將軍王的推舉。這場朝會,康熙是有目的的,他要看看在這個“大將軍王”的誘惑面前,幾位皇子的表現如何。

康熙在說明了本次朝會的目的之後,立刻就點名九阿哥胤禵發表意見,九阿哥胤禟耍了小心眼:十四阿哥胤禵分管兵部,先聽聽他的意見吧!康熙說:我就想聽聽你的意見。

胤禟自然是推舉八阿哥胤禩,他的理由是:主帥只是一個坐鎮調度的角色,不必會帶兵打仗衝鋒陷陣,諸葛亮不會打仗不也能當主帥嘛!主要是選擇一賢者,八阿哥胤禩正好符合條件。

九阿哥胤禟說完,十阿哥立刻表態支持,最重要的是,這個時候上書房大臣馬齊表態:九阿哥說的在理!

這個局面就不太好控制了,如果朝堂之上再有幾個大臣隨聲附和,這個事就很難辦了,康熙很難面對這個局面,說不定在九阿哥十阿哥的煽動下,眾口一詞 。其他人說話的機會都不一定有。

但是,這個時候,王掞師傅站了出來,他舉薦廢太子胤礽帶兵出征,他的理由是廢太子胤礽閉門思過,已經有很大的改變,如果讓他帶兵出征,他一定會戴罪立功……

其實,王掞師傅不可能昏聵到不知道自己推薦廢太子出任大將軍王有多荒唐,他的這個必定要遭罵的舉動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攪局,就是打斷讓八阿哥胤禩出任大將軍王的議題。

王珊看似荒唐的提議,其實是提醒康熙:有人坐不住了,要想抓兵權了,按照康熙的說法就是:靜極思動。王掞師傅暗示有人盯上的不僅僅是大將軍王的頭銜,更重要的是盯上了儲君之位。

其實,康熙心裡很清楚,他第一個讓胤禵表態的用意,其實就是想知道八阿哥胤禩的心思,王掞的攪局康熙並沒有生氣,這從他對待王掞師傅的態度上看的很清楚:把王掞師傅扶出去!

眼看八阿哥胤禩的好事被攪,康熙的話題一轉,開始徵求四阿哥胤禛的意見,他想看看胤禛的態度。這個時候胤禛鄭重的遞上一個奏摺:兒臣舉薦十四阿哥胤禵出任大將軍王!康熙心裡舒服多了——這個四阿哥胤禛還是以江山社稷為重,識大體,顧大局。

康熙心裡給四阿哥胤禛又加了一分。

王掞師傅在這個時候的攪局,其實是表達他對八阿哥胤禩的不滿,他不認為這個人稱“八賢王”的胤禩可以治理好這個國家,他已經看好的是四阿哥胤禛。

王掞不糊塗,眼光也很老辣。


分享到:


相關文章: